15 驿路梨花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5 驿路梨花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0 19:55:48

文档简介

驿路梨花 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略读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以提升阅读素养。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结合“雷锋精神”产生的背景及现实意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雷锋精神”的传统性、群众性、传承性。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其作用。
2把握文章主题,学习并传承雷锋精神。
难点: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略读课文,圈画出文中写“梨花”的句子。
看看“梨花”在文中出现几次?所指有何不同?
出现五次。
分别是:
(第4段)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第6段)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第24段)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 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第27段)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 -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
(第37段)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我们不难发现,第三处与别处不同,这里梨花是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指人物。而其他四处,梨花都是景物。景物和景物也有不同,第四处,这段描写的是梦中的香气四溢的梨花,是虚写。另外三处都是实写。
2品析“梨花”在文中的作用。
因为所指不同,梨花在文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人物---梨花,在这里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景物---梨花。实写大山中的梨树林,洁白、美丽。在暮色中行走,我们发现了可以落脚的小茅屋。这里的梨花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淡淡月光下那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无比优美的意境。同时梦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穿着花衫在梨花丛中唱歌的梨花姑娘,景物“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如此虚实映衬,为全文营造一种景 、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出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
梨花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文章的结尾处。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 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时人与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除了景物“梨花”,这里还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
“处处”体现在哪呢?
回顾上文小茅屋的主人们 ,他们有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生活区域。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是雷锋精神的横向传播,而上节课我们说到一个人感染另一个人,另一群人,我们可以看成是雷锋精神的纵向传递。至此,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
3明确标题妙处。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们来讨论明确标题的妙处。
“驿路梨花"
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景物与人物即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作者把梨花和茅屋同化,梨花就是茅屋精神的载体,把雷锋精神的美好和对它的赞美融进梨花,达到了环境、人物、精神的高度统一、和谐。
4拓展延伸。
文章反复提到雷锋精神,作为00后的同学们,对雷锋精神了解多少呢。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13年3月6日,习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时,强 调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和进取的锐气。
接下来我们一起简单了解一下用来命名这种精神的雷锋同志。
雷锋同志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
14岁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
20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1岁时雷锋作为全团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22岁时,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
同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二、细读品析。
1仔细读文,找出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及其具体含义。
“我们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盐巴,辣子。”--------热情周到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懂得感恩
“屋里有柴有米有水,瑶族老人还准备过几天来道谢。”
下文中老人说道:“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并且他自己真的专门送来了粮食。 ---------知恩图报
④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为他人着想,又见贤思齐。
⑤“瑶族老人深深弯下腰去,对着哈尼小姑娘行了个大礼。”-----知恩图报
⑥解放军战士并不常住这里,盖这间小茅屋只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无私
⑦被深深感动的梨花姐妹暗暗地接过任务,照管小茅屋。
------他们都默默无闻、诚心助人。
2、谈谈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驿路”也不尽是平坦顺畅,眼下新冠疫情肆虐,
面临生死考验,布满荆棘的危险之路上,我们的白衣天使迎难而上,他们“不
计报酬,不论生死”!从专家、医护人员、到社区工作人员、环卫工人等等,
一样的不分身份、年龄、性别、地域,每一个角落都活跃着逆行者的身影。这
种勇于担当,不怕牺牲,大爱的精神,忘我的胸怀不正是雷锋精神的现实写照
么。
相信路没有尽头,雷锋精神也没有尽头。
三、总结。
洁白美丽的梨花,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驿路梨花》书写了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最后愿大家都能做飘香的梨花,处处开放,时时芬芳。驿路梨花 教案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略读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基本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争取提高阅读速度,以提升阅读素养。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结合“雷锋精神”产生的背景及现实意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雷锋精神”的传统性、群众性、传承性。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课时:
重点:进一步学习略读的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难点: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把握基础。
1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2解题。
文章的题目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陆游听闻南宋朝廷击退金兵,收复洛阳时。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
题目中的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3介绍作者即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彭荆风,江西萍乡人,他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到初中二年级就因家贫失学,当过报社校对、记者、编辑。还办过文学团体“牧野文艺社”。1949年6月在南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军进入云南。在西南边疆生活近40年,一直致力于书写边疆军民的斗争和建设生活。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曾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他热爱乡土,热爱出生地鄱阳,热爱小时候待过的赣州、铅山、上饶。多次回乡访亲探友,给当地业余作者讲话或辅导,认真负责生动。
写作背景:《驿路梨花》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学习雷锋精神,作者想创作出感动人心的故事,号召大家向雷锋同志学习;同时也有感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因此有了这个动人故事。
虽然写作过程只有不到4个小时,可是作品却是经过了作者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和孕育。
4略读课文,学习字词。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
竹篾(zhú miè):劈成薄片的枝条。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修葺(xiū qì):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
菌子(jùn zi ):指蘑菇。 菌,这里是4声音。
④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露宿(lù sù):在室外或郊野住宿。
需要注意的是露宿的宿是多音字,它还有另外两个读音,分别是宿(三声),用于计算夜,量词,宿(4声)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集合体叫做宿。星宿。
二整体感知。
1略读文章,粗知文章大意,按顺序找出文中人物,完成表格。
人物 与小茅屋的故事 时间
我”和老余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十年后的一天早晨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 同上、前天晚上
哈尼族姑娘 照管小茅屋 前几天,姐姐出嫁后
解放军 建造小茅屋 十多年前路过时
梨花 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盖小屋后,她出嫁前
2小结明确。
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时间顺序行文,这是顺叙。
而在几组人物中我们发现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并未出场,哈尼小姑娘向我们讲述的他们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是插叙。整篇文章行文顺序与小茅屋的建造、维护顺序刚好相反。我们用以上两种顺序分别复述文章。
两种顺序一经比较不难发现,作者采用的时间顺序 好,因为这样安排充分设置了悬念。
3找出悬念和误会,品析其作用。
一起读文,讨论明确这些悬念。
行走在深山里的“我"和老余,在淡淡月光下,穿过梨树林,发现了竹篾泥墙的小茅屋,房门反扣,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白木门板上用黑炭写着“请进”两个字。“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八自然段自然产生的疑问,形成第一个悬念。
得到帮助的“我”和老余,以为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于是同时
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可是瑶族老人说他不是主人。
第一个悬念引出的第一次误会消除了。
第一次误会的消除又引出第二个悬念。瑶族老人不是主人,那“主人家是谁”
瑶族老人说,他从一个赶马人那里打听到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瑶族老人的讲述产生了第二次误会。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正在修葺房屋时,看见了梨树丛中闪现出一群哈尼小姑娘。“我"料想她就是梨花。瑶族老人也走到她们面前,表示感激之情。可小姑娘说:“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至此第二次误会消除了,接着 产生了第三个悬念: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作用: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悬念的设置,使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吸引读者深入阅读文章,引起读者的心理和情感体验的深度参与,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4解开悬念,小结明确。
那么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小茅屋呢,
文中写道:“是为了方便过路人”。
那为什么在山里盖一座小茅屋是方便过路人呢?
故事的发生地,边疆云南的哀牢山和当地的无量山、乌蒙山、澜沧大黑山一样,都不是一天能够翻越过去的,身强体健的人加快速度步行,也必须走两三天;以至于从前经常有行人因为口粮和御寒的衣服准备不足,或者在攀越山岭时体力耗尽,冻死、饿死在积雪深厚的山头上。所以在无人的深山里出现的小茅屋,无疑是黑暗中一处温暖的光亮,让一颗颗悬着的心瞬间得到了安定。
那到底这座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有人建造,有人照管,有人维护,追根溯源,解放军战士说,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纵观全文,作者带领我们开启了一段净化心灵的探寻之旅,一层一层,抽丝剥茧般找到众人建造、维护小茅屋的精神根据。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一个感染另一个,温暖和爱心就这样传递下去,这就是雷锋精神的不断传承。这时候,这座普通的竹篾泥墙的小茅屋,成为了雷锋精神的载体,因为有爱,而充满温情,暖意融融。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其作用。
2把握文章主题,学习并传承雷锋精神。
难点: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略读课文,圈画出文中写“梨花”的句子。
看看“梨花”在文中出现几次?所指有何不同?
出现五次。
分别是:
(第4段)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第6段)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第24段)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 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第27段)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 -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
(第37段)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我们不难发现,第三处与别处不同,这里梨花是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指人物。而其他四处,梨花都是景物。景物和景物也有不同,第四处,这段描写的是梦中的香气四溢的梨花,是虚写。另外三处都是实写。
2品析“梨花”在文中的作用。
因为所指不同,梨花在文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人物---梨花,在这里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景物---梨花。实写大山中的梨树林,洁白、美丽。在暮色中行走,我们发现了可以落脚的小茅屋。这里的梨花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淡淡月光下那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无比优美的意境。同时梦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穿着花衫在梨花丛中唱歌的梨花姑娘,景物“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如此虚实映衬,为全文营造一种景 、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出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
梨花的最后一次出现是在文章的结尾处。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 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时人与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除了景物“梨花”,这里还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作结。
“处处”体现在哪呢?
回顾上文小茅屋的主人们 ,他们有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生活区域。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是雷锋精神的横向传播,而上节课我们说到一个人感染另一个人,另一群人,我们可以看成是雷锋精神的纵向传递。至此,我们看到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
3明确标题妙处。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们来讨论明确标题的妙处。
“驿路梨花"
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景物与人物即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作者把梨花和茅屋同化,梨花就是茅屋精神的载体,把雷锋精神的美好和对它的赞美融进梨花,达到了环境、人物、精神的高度统一、和谐。
4拓展延伸。
文章反复提到雷锋精神,作为00后的同学们,对雷锋精神了解多少呢。
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13年3月6日,习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时,强 调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和进取的锐气。
接下来我们一起简单了解一下用来命名这种精神的雷锋同志。
雷锋同志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
14岁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
20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1岁时雷锋作为全团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22岁时,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
同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二、细读品析。
1仔细读文,找出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及其具体含义。
“我们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盐巴,辣子。”--------热情周到
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懂得感恩
“屋里有柴有米有水,瑶族老人还准备过几天来道谢。”
下文中老人说道:“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并且他自己真的专门送来了粮食。 ---------知恩图报
④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为他人着想,又见贤思齐。
⑤“瑶族老人深深弯下腰去,对着哈尼小姑娘行了个大礼。”-----知恩图报
⑥解放军战士并不常住这里,盖这间小茅屋只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无私
⑦被深深感动的梨花姐妹暗暗地接过任务,照管小茅屋。
------他们都默默无闻、诚心助人。
2、谈谈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
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驿路”也不尽是平坦顺畅,眼下新冠疫情肆虐,
面临生死考验,布满荆棘的危险之路上,我们的白衣天使迎难而上,他们“不
计报酬,不论生死”!从专家、医护人员、到社区工作人员、环卫工人等等,
一样的不分身份、年龄、性别、地域,每一个角落都活跃着逆行者的身影。这
种勇于担当,不怕牺牲,大爱的精神,忘我的胸怀不正是雷锋精神的现实写照
么。
相信路没有尽头,雷锋精神也没有尽头。
三、总结。
洁白美丽的梨花,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驿路梨花》书写了一个群体、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最后愿大家都能做飘香的梨花,处处开放,时时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