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七 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运用 解析版
【试题1】
(24-25九年级上·四川绵阳·阶段练习)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桃花在枝头成串地开放,好像山上开满了粉色的火炬。
A.看着那幅早春踏青图,我好像已经听到小朋友们清脆的笑声。
B.站在山坡上远远地看去,江面上的大邮轮好像一叶扁舟。
C.一股神秘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静地走了去。
D.冬天好像一个酷酷的女孩,把自己的一身装成雪白雪白的。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根据例句“桃花在枝头成串地开放,好像山上开满了粉色的火炬”可知,将“桃花”比喻成“火炬”,这里的“好像”是比喻词,表比喻。
A.根据“看着那幅早春踏青图,我好像已经听到小朋友们清脆的笑声”可知,是看到早春踏青图,联想到小朋友清脆的笑声。这里“好像”,是由事物引出的联想;
B.根据“站在山坡上远远地看去,江面上的大邮轮好像一叶扁舟”可知,这里意思是:从远处看,大邮轮和广阔的江面相比,就显得格外渺小,就像一叶扁舟一样。这里“好像”是表比较;
C.根据“一股神秘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静地走了去”可知,这里意思是:仿佛一股神秘的力量,让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静地走了去。这里“好像”表想象;
D.根据“冬天好像一个酷酷的女孩,把自己的一身装成雪白雪白的”可知,这里把“冬天”比喻成“一个酷酷得女孩”,这里“好像”是比喻词,表比喻。
故选D。
【试题2】
(2024·山西晋城·三模)古典诗词意蕴深远,表达丰富。请你参考批注示例,从下面节选的文字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做批注。
《行路难》节选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批注示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诗人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心情。
我的批注: 。
【答案】示例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尽宴会的豪华,反衬了下文中诗人无路可走的茫然。
示例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运用了反复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诗人徘徊不前,内心郁结的沉重感受。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虽情感大起大落,但基调豪放乐观,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题目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写出了友人为自己饯行酒宴之豪华,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与下文形成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诗人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和“雪满山”喻指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且这两句语义相关,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为对偶。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却得不到任用,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一样前路艰难,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强烈苦闷、愤郁、迷惘、不平的心理;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意思是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这里运用了反复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面对世事多艰,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由此,参照示例整理概括作答即可。
(2022版)课标要求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备考指南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是常见的修辞方法。复习时我们要注意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正确辨析具体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特有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也包括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部分的复习,应注意与实际语言运用相结合。在阅读中,要结合具体内容,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比喻、拟人、夸张,具有生动的描绘性,产生形象美;对偶、排比产生结构美;设问、反问,借助语调、语势,分别产生引人注意、激发情感的作用。在写作时,要运用这些修辞方法,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
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二、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三、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
1.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四、对偶。
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五、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六、设问。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七、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八、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的种类:
1.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2.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九、反复。
由两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常用修辞方法易考点分析
一、比喻与非比喻的识别。
比喻指用甲物来比拟乙物,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分不看形式(比如有没有“像”“如”),而是看两者是不是比喻的关系。比如:
1.“露似真珠月似弓。”(明喻)(本体:露、月。喻体:真珠、弓。)
2.“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暗喻)(本体:潮声。喻体:鼾声。)
3.“我知道,我们已经隔了一堵厚障壁。”(借喻)(本体:没有直接写出来,是指“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喻体:厚障壁。)
甚至以下偏正短语也是比喻:
1.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把思想比作“野马”。)
2.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的生活之舟轻驶,务必要让它承载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徘徊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把“生活”比作“舟”。)
而下面的例子就不是比喻:
1.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不可能把奶奶比作“现在”。)
2.她长得像他姐姐。(比喻是两种不同类事物的比较。)
3.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轮船和扁舟也是一类事物,不是比喻,而是比较。)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5.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6.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二、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拟人指将事物人格化,使物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
比喻是“物”(名词)之间的比较,而拟人是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比较。主要看一下有没有“喻体”(比喻可能没有本体,但必然有喻体),如果有,则是比喻。
以下是拟人:
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温柔”是形容词,无喻体。)
2.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打扮”是动词,无喻体。)
稍作改变,即为比喻:
1.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2.大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三、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代指用甲物代指乙物,借代的方法多样,可用部分指代整体,如用“孤帆”指代“船”;也可用特征指代本体,如用“黄毛”指代“黄头发的人”;也可用具体指代抽象,如用“烽烟”指代“战争”;也可用专名指代普遍,如用“千万个雷峰”指代“好人”。
借喻既有“借”的功能,又有“代”的功能,而借代只有“代”的功能,两者的区分是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句,借代不可改成比喻句。
借喻的例子有:
1.看吧,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浪花比做“翡翠”。)
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日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敌人比做“毒蛇猛兽”。)
3.我似乎打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把隔阂比做“厚障壁”。)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把光明的未来比做“黎明”。)
借代的例子有:
1.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袁世凯”指现大洋,上面有袁世凯的头像。无法改成把钱比做“袁世凯”。)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替群众财产,无法改成将“财产”比做“一针一线”。)
3.留取丹心照汗青。(用“汗青”代替“史书”,无法改将“史书”化做“汗青”。)
4.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雷峰。(用“雷峰”代替好人,无法将“好人”比做“雷峰”。)
5.操场上有一群红领巾。(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无法将“少先队员”比做“红领巾”。)
6.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用“龙井”代替“茶”,无法将“茶”比做“龙井”。)
四、对偶和对比的区别。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
对比的例子有:
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对偶的例子有:
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以下例句既是对比,又是对偶: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五、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且必须结构完全相同。
排比句如:
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对偶句如: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过五关,斩六将。
3.驿寄梅化,鱼传尺素。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六、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一般是自问自答。
反问的例子如下:
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2.感谢情感,是它丰富了认识的内涵,是它浇灌了认识的清泉,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
3.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
设问的例子如下:
1.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3.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4.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七、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接起来运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只需要两个即可。
排比的例子如下:
1.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地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3.而青松啊,决不与野草闲花为伍!一派正气,一副洁骨,一片忠贞,一身英武。
反复的例子如下:
1.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两个“无耻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两个“像你一样伟大坚强” 。)
3.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鲁侍萍: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两个“我要提”。)
八、夸张。
夸张指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包括三类:一、扩大夸张,如“虽九死,其犹未悔”;二、缩小夸张,如“他的心眼比针鼻还小。”三、超前夸张,如“看见这样新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其他夸张的例子如下:
1.李杵头这人,盐水泡鹅卵石也能下酒,哪一顿桌上没酒眼睛就鼓起来了。
2.肚子里一点油水也没有,馋的,连跑过去的猪都想啃一口。
3.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5.精妙世无双。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十种非比喻“像”字句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但不少同学一看到“像”“好像”“仿佛”“似的”,或可以加上类似词的句子,就确定是比喻句。但也有非比喻的“像”字句,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情况。
一、形容,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1.(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一面》)
2.我每次抬起头,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最后一课》)
二、摹形不是比喻。
1.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星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老山界》)
2.他……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面》)
三、相仿不是比喻。
1.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草地晚餐》)
2.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的影写一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四、猜测不是比喻。
1.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古代英雄的石像》)
2.黄显声仿佛没有听见,把头转过去了。(《挺进报》)
五、比较不是比喻。
1.从这一天起,大家心里都有这位英雄……做什么事都像比以前特别有力气!(《古代英雄的石像》)
2.(闰土)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故乡》)
六、举例不是比喻。
1.……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等等。(《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2.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的老师》)
七、想像不是比喻。
1.(醒了的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听潮》)
2.“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七根火柴》)
八、幻觉不是比喻。
1.──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仿佛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静地……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听潮》)
2.……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济南的冬天》)
九、有些夸张、拟人句不是比喻。
1.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钢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渔夫的故事》)2.……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
十、词的比喻不再是比喻。
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意义,产生出另一种意义,这是比喻手法,如:她不是一个怯弱的人,从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就感到大厦将倾的危机。(《果树园》)“大厦将倾”原意是“大楼将要倒塌”,这里借喻封建阶级将被打垮。有些词语由比喻产生的意义用得很普遍,约定俗成而成了比喻义,就不再是比喻的修辞格。例: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一、选择题
1.(2024·贵州六盘水·模拟预测)从下面几句话中,找出与“年头要账的挤破了门框”这句话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俗话说:“月晕三更雨,日晕午时风。”
B.飞流直下三千尺。
C.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D.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年头要账的挤破了门框”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将“要账的人多”这一特点进行了夸大,说“挤破了门框”。
A. “俗话说:‘月晕三更雨,日晕午时风。’”这句话是引用俗语,没有运用夸张修辞,与题干句修辞不同;
B. “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将瀑布的高度夸大,说“三千尺”,与题干句修辞相同;
C. “太阳刚一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将“天气热”这一特点夸大,说“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与题干句修辞相同;
D.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将“辫子盘得高”这一特点夸大,说“形成一座富士山”,与题干句修辞相同;
故选A。
2.(2024·甘肃武威·二模)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B.为了迎接四月,大地做了隆重的准备。
C.四月的风恣意地亲吻着我们的脸,轻轻摇曳着我们的心。
D.人间四月天,清丽典雅地涉水而来,清清浅浅,让你尽展笑颜。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A.将“你”比作“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是比喻;
B.“大地做准备”“迎接四月”,将“大地”拟人化,是拟人;
C.“亲吻”“摇曳”将大地拟人化,是拟人;
D.“涉水而来”将“人间四月天”拟人化,是拟人;
故选A。
3.(2024·甘肃武威·一模)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C.人的心灵如浩渺瀚海,只有不断接纳象征希望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长存风华。
D.秋天到了,树上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运用对偶的修辞:霜风和月光相对,呼呼和明明相对,吹着和照着相对;
B.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C.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心灵比作浩渺瀚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应该拥有宽广的胸怀;
D.运用拟人的修辞,只有人才有笑脸,这里把果子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果子成熟后的景象。
故选B。
4.(2024·贵州毕节·模拟预测)对下列句子所运用修辞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②专家也是人嘛,难道人就永远不会犯错误?
③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两位高官因多拿住房补贴丢了乌纱帽。
A.①排比 ②设问 ③比喻 B.①排比 ②反问 ③借代
C.①对比 ③反问 ③借代 D.①对比 ②设问 ③比喻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①根据四个“不会……”,可见是排比句;
②根据“难道……”,可见是反问句;
③根据“乌纱帽”代指官职,可见是借代;
故选B。
5.(2023·浙江杭州·一模)惊蛰过后,天气回暖,神州大地生机盎然,到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下列描写西湖春天的诗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B.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渡。
C.无数青丝,不系行人住。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
A.“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意思是又到了西湖暮春傍晚,水边花树上群莺乱啼。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莺鸟”在枝头欢快地争相歌唱;
B.“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渡”意思是月亮在云朵的环绕下,散发着朦胧的光泽。桃花、杏花在暗夜的空气中散发着幽香。将云朵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C.“无数青丝,不系行人住”意思是无数的柳树枝条在尽情摇摆,似乎不要让行人停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意思是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选D。
6.(2023·四川德阳·二模)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句诗正如一幅意味丰富的中国画,似在暗示着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B.“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项由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奇迹,是“中国创造”的一张名片。
C.今天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天色越来越暗,好像要下暴雨似的。
D.生活没有解药,但止疼片很多,比如阅读、美食、电影、运动、旅行等。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将诗歌比作一幅中国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B.将“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比作一张名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没有运用比喻;
D.将“阅读、美食、电影、运动、旅行等”比作止疼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故选C。
7.(2023·山东济宁·二模)下面是从同学们分享的活动记录中摘抄的句子,其中使用修辞手法或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做美食能让自己开心,让家人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B.揭开锅盖,只见熟了的小白兔馒头胖胖的,冲着我笑呢。
C.我做的韭菜炒鸡蛋精美绝伦,色香味俱全。
D.第一次做韭菜盒子就得到妈妈的夸奖,我喜出望外,高兴极了。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和修辞的使用。
A.“何乐而不为呢”为反问,引人注意和思考。使用正确;
B.“冲着我笑呢”运用了拟人,生动形象写出馒头的可爱。正确;
C.精美绝伦:精致美妙得没有东西可以比得上。一般形容艺术品、珠宝首饰、建筑物,句中形容“韭菜炒鸡蛋”,用错对象;
D.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合乎语境,正确;
故选C。
8.(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下列各组是“中国李庄”同济纪念碑碑文选句,其中不属于对偶句式的一项是( )
A.壶中民生久/舟边社稷长
B.禹王宫中雷雨沸/东岳庙里书声朗
C.川音如酒诉衷肠/山乡处处是吾乡
D.新侪一新学界/古镇万古流芳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对偶修句式的辨析。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需满足的条件是:上下句的字数相等,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句式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联。
C.上句“川音如酒诉衷肠”的结构是:两个字的名词+一个字的动词+一个字的名词+一个字的动词+两个字的名词;下句“山乡处处是吾乡”的结构是:两个字的名词+两个字的名词+一个字的动词+两个字的名词。由此可看出这两个句子不符合对偶句“句式结构相同,同一位置的词性相同”的条件,因此它不是对偶句;
故选C。
9.(24-25七年级上·辽宁·单元测试)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世间呢?(反问)
B.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设问)
C.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夸张)
D.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比喻)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D.本句把蚊子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以人的动作行为,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
故选D。
二、基础知识综合
10.(2023·吉林松原·一模)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对联分上下联,现有上联“池中荷叶鱼儿伞”,下列各项做下联最恰当的是( )
A.梁上蛛丝燕子帘 B.岸上麻叶伸绿掌
C.半场杨柳拂楼台 D.山上新月半亭风
(2)上面对联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答案】(1)A
(2) 比喻 拟人
【详解】(1)本题考查对联。填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A.“池中荷叶”与“梁上蛛丝”均为偏正短语,“鱼儿伞”与“燕子帘”均为三字名词,且符合“仄起平收”;
B.上联“伞”为三声,为仄声;下联“掌”为三声,为仄声;不符合对联“仄起平收”的原则;
C.下联“半场”为量词,与上联“池中”不对应;
D.下联“半亭”为量词,与上联“鱼儿”不对应;
故选A。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池中荷叶鱼儿伞,梁上蛛丝燕子帘”可理解为:池塘中的荷叶好像鱼儿的伞,房梁上的蛛丝就像燕子的门帘。据此可知,该对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形象刻画出荷叶和蛛丝的状态。
11.(2023·吉林四平·模拟预测)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甲】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因此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乙】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根据汉字填写拼音。
jié( )难 孜孜( )不倦
(2)在【甲】【乙】处填入词语和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心一意 : B.全神贯注 :
C.一心一意 …… D.全神贯注 ……
(3)画波浪线语句存在语病,请在横线处写出修改意见
将 改为
(4)划横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请仿照该句式再写一句
【答案】(1) 诘 zī
(2)B
(3) 因此 但
(4) 排比 示例:反思使人明悟,实践使人进步,质疑使人超越。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诘难(jié nàn):诘问责难。
孜孜不倦(zī zī bù juàn):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2)本题考查词语和标点运用。
甲处。一心一意:心思、意念专一。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本处形容读书要精神集中,因此要用“全神贯注”;
乙处后面的句子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概括,冒号有对上文总结的作用,所以使用冒号;
故选B。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之间是转折关系,应将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此”改为“但”或“但是”。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和语句仿写。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三个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句子组成的排比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仿写时要仿照这一句式,按照“……使人……”的句式进行仿写。
示例:辩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善思,演剧使人灵秀。
三、语言表达
12.(2023·广东·模拟预测)[00后奥运军团的启示]
此次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不少“00后”小将出征。他们的坚定、拼搏、无畏与乐观,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年轻人最好的模样。同样身为“00后”的你,从他们身上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呢?请以“青春”“奋斗”“梦想”三个词语组一段话,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字。
【答案】青春因梦想而熠熠闪烁,青春因奋斗而充满激情,青春因自信而勇往直前。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本题作答,只要以“青春”、“奋斗”、“梦想”三个词语组成一段话,谈谈从中国小将身上得到的启示即可,答案不唯一,注意要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且不少于20字。
示例:青春因梦想而闪闪发光,青春因奋斗而激情澎湃,青春因勇敢而一往无前。
真题在线
课标解读
知识归纳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七 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运用 原卷版
【试题1】
(24-25九年级上·四川绵阳·阶段练习)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桃花在枝头成串地开放,好像山上开满了粉色的火炬。
A.看着那幅早春踏青图,我好像已经听到小朋友们清脆的笑声。
B.站在山坡上远远地看去,江面上的大邮轮好像一叶扁舟。
C.一股神秘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静地走了去。
D.冬天好像一个酷酷的女孩,把自己的一身装成雪白雪白的。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根据例句“桃花在枝头成串地开放,好像山上开满了粉色的火炬”可知,将“桃花”比喻成“火炬”,这里的“好像”是比喻词,表比喻。
A.根据“看着那幅早春踏青图,我好像已经听到小朋友们清脆的笑声”可知,是看到早春踏青图,联想到小朋友清脆的笑声。这里“好像”,是由事物引出的联想;
B.根据“站在山坡上远远地看去,江面上的大邮轮好像一叶扁舟”可知,这里意思是:从远处看,大邮轮和广阔的江面相比,就显得格外渺小,就像一叶扁舟一样。这里“好像”是表比较;
C.根据“一股神秘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静地走了去”可知,这里意思是:仿佛一股神秘的力量,让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静地走了去。这里“好像”表想象;
D.根据“冬天好像一个酷酷的女孩,把自己的一身装成雪白雪白的”可知,这里把“冬天”比喻成“一个酷酷得女孩”,这里“好像”是比喻词,表比喻。
故选D。
【试题2】
(2024·山西晋城·三模)古典诗词意蕴深远,表达丰富。请你参考批注示例,从下面节选的文字中任选一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做批注。
《行路难》节选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批注示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诗人理想难以实现的苦闷心情。
我的批注: 。
【答案】示例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尽宴会的豪华,反衬了下文中诗人无路可走的茫然。
示例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运用了反复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诗人徘徊不前,内心郁结的沉重感受。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慨,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虽情感大起大落,但基调豪放乐观,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题目要求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意思是,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这句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写出了友人为自己饯行酒宴之豪华,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与下文形成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意思是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山,但风雪堆满了山,把山给封住了。诗人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象征对理想的追求,用“冰塞川”和“雪满山”喻指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而且这两句语义相关,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是为对偶。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却得不到任用,写出了仕途的艰难,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一样前路艰难,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强烈苦闷、愤郁、迷惘、不平的心理;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意思是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这里运用了反复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传达出诗人面对世事多艰,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由此,参照示例整理概括作答即可。
(2022版)课标要求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备考指南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是常见的修辞方法。复习时我们要注意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些常见修辞方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正确辨析具体语句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特有的表达效果的能力,也包括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部分的复习,应注意与实际语言运用相结合。在阅读中,要结合具体内容,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比喻、拟人、夸张,具有生动的描绘性,产生形象美;对偶、排比产生结构美;设问、反问,借助语调、语势,分别产生引人注意、激发情感的作用。在写作时,要运用这些修辞方法,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
常用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二、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借代的种类:
1.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2.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三、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夸张的几种形式:
1.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四、对偶。
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五、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六、设问。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七、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八、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的种类:
1.拟人。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2.拟物。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
九、反复。
由两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常用修辞方法易考点分析
一、比喻与非比喻的识别。
比喻指用甲物来比拟乙物,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分不看形式(比如有没有“像”“如”),而是看两者是不是比喻的关系。比如:
1.“露似真珠月似弓。”(明喻)(本体:露、月。喻体:真珠、弓。)
2.“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暗喻)(本体:潮声。喻体:鼾声。)
3.“我知道,我们已经隔了一堵厚障壁。”(借喻)(本体:没有直接写出来,是指“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喻体:厚障壁。)
甚至以下偏正短语也是比喻:
1.有时,望着莽莽苍苍的大地,我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把思想比作“野马”。)
2.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的生活之舟轻驶,务必要让它承载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徘徊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把“生活”比作“舟”。)
而下面的例子就不是比喻:
1.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不可能把奶奶比作“现在”。)
2.她长得像他姐姐。(比喻是两种不同类事物的比较。)
3.江上的轮船像一叶叶扁舟。(轮船和扁舟也是一类事物,不是比喻,而是比较。)
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5.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
6.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二、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拟人指将事物人格化,使物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
比喻是“物”(名词)之间的比较,而拟人是动词、形容词之间的比较。主要看一下有没有“喻体”(比喻可能没有本体,但必然有喻体),如果有,则是比喻。
以下是拟人:
1.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温柔”是形容词,无喻体。)
2.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打扮”是动词,无喻体。)
稍作改变,即为比喻:
1.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2.大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三、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代指用甲物代指乙物,借代的方法多样,可用部分指代整体,如用“孤帆”指代“船”;也可用特征指代本体,如用“黄毛”指代“黄头发的人”;也可用具体指代抽象,如用“烽烟”指代“战争”;也可用专名指代普遍,如用“千万个雷峰”指代“好人”。
借喻既有“借”的功能,又有“代”的功能,而借代只有“代”的功能,两者的区分是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句,借代不可改成比喻句。
借喻的例子有:
1.看吧,狂风紧紧地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浪花比做“翡翠”。)
2.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一日把它们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可以改成明喻句,把敌人比做“毒蛇猛兽”。)
3.我似乎打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把隔阂比做“厚障壁”。)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把光明的未来比做“黎明”。)
借代的例子有:
1.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么?(“袁世凯”指现大洋,上面有袁世凯的头像。无法改成把钱比做“袁世凯”。)
2.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一针一线代替群众财产,无法改成将“财产”比做“一针一线”。)
3.留取丹心照汗青。(用“汗青”代替“史书”,无法改将“史书”化做“汗青”。)
4.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雷峰。(用“雷峰”代替好人,无法将“好人”比做“雷峰”。)
5.操场上有一群红领巾。(用“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无法将“少先队员”比做“红领巾”。)
6.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用“龙井”代替“茶”,无法将“茶”比做“龙井”。)
四、对偶和对比的区别。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
对比的例子有:
1.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对偶的例子有:
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以下例句既是对比,又是对偶: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五、排比和对偶的区别。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且必须结构完全相同。
排比句如:
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对偶句如: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过五关,斩六将。
3.驿寄梅化,鱼传尺素。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六、反问和设问的区别。
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一般是自问自答。
反问的例子如下:
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2.感谢情感,是它丰富了认识的内涵,是它浇灌了认识的清泉,为了认知,就算“不识庐山真面目”,又有何妨?
3.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
设问的例子如下:
1.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2.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3.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4.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七、反复和排比的区别。
排比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接起来运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是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只需要两个即可。
排比的例子如下:
1.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摧毁,田地全被埋葬,城郭变成丘墟。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3.而青松啊,决不与野草闲花为伍!一派正气,一副洁骨,一片忠贞,一身英武。
反复的例子如下:
1.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两个“无耻啊”。)
2.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两个“像你一样伟大坚强” 。)
3.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鲁侍萍: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两个“我要提”。)
八、夸张。
夸张指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包括三类:一、扩大夸张,如“虽九死,其犹未悔”;二、缩小夸张,如“他的心眼比针鼻还小。”三、超前夸张,如“看见这样新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其他夸张的例子如下:
1.李杵头这人,盐水泡鹅卵石也能下酒,哪一顿桌上没酒眼睛就鼓起来了。
2.肚子里一点油水也没有,馋的,连跑过去的猪都想啃一口。
3.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气暖了,吹化了姓薛的。
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5.精妙世无双。
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我的心像刀绞一样。
十种非比喻“像”字句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但不少同学一看到“像”“好像”“仿佛”“似的”,或可以加上类似词的句子,就确定是比喻句。但也有非比喻的“像”字句,归纳起来,大约有以下十种情况。
一、形容,特别是同类事物的形容不是比喻。
1.(鲁迅和内山老板)有时忽然一阵大笑,像孩子一样天真。(《一面》)
2.我每次抬起头,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最后一课》)
二、摹形不是比喻。
1.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星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老山界》)
2.他……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一面》)
三、相仿不是比喻。
1.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草地晚餐》)
2.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的影写一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四、猜测不是比喻。
1.嘴张着,好像在那里喊“啊”!(《古代英雄的石像》)
2.黄显声仿佛没有听见,把头转过去了。(《挺进报》)
五、比较不是比喻。
1.从这一天起,大家心里都有这位英雄……做什么事都像比以前特别有力气!(《古代英雄的石像》)
2.(闰土)眼圈也像父亲一样红肿着。(《故乡》)
六、举例不是比喻。
1.……近年来,又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带香味的书等等。(《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
2.像这样的老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的老师》)
七、想像不是比喻。
1.(醒了的波浪)……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听潮》)
2.“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七根火柴》)
八、幻觉不是比喻。
1.──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仿佛我们的脚下轻松起来,平静地……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听潮》)
2.……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到更美的山的肌肤。(《济南的冬天》)
九、有些夸张、拟人句不是比喻。
1.魔鬼头像堡垒,手像钢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渔夫的故事》)2.……微黄的阳光斜射到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济南的冬天》)
十、词的比喻不再是比喻。
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来的意义,产生出另一种意义,这是比喻手法,如:她不是一个怯弱的人,从去年她娘家被清算起,就感到大厦将倾的危机。(《果树园》)“大厦将倾”原意是“大楼将要倒塌”,这里借喻封建阶级将被打垮。有些词语由比喻产生的意义用得很普遍,约定俗成而成了比喻义,就不再是比喻的修辞格。例: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一、选择题
1.(2024·贵州六盘水·模拟预测)从下面几句话中,找出与“年头要账的挤破了门框”这句话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俗话说:“月晕三更雨,日晕午时风。”
B.飞流直下三千尺。
C.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D.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2.(2024·甘肃武威·二模)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B.为了迎接四月,大地做了隆重的准备。
C.四月的风恣意地亲吻着我们的脸,轻轻摇曳着我们的心。
D.人间四月天,清丽典雅地涉水而来,清清浅浅,让你尽展笑颜。
3.(2024·甘肃武威·一模)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B.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
C.人的心灵如浩渺瀚海,只有不断接纳象征希望力量的百川,才可能长存风华。
D.秋天到了,树上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4.(2024·贵州毕节·模拟预测)对下列句子所运用修辞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们不会高声朗笑,不会拼死搏击,不会孤身野旅,不会背水一战。
②专家也是人嘛,难道人就永远不会犯错误?
③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两位高官因多拿住房补贴丢了乌纱帽。
A.①排比 ②设问 ③比喻 B.①排比 ②反问 ③借代
C.①对比 ③反问 ③借代 D.①对比 ②设问 ③比喻
5.(2023·浙江杭州·一模)惊蛰过后,天气回暖,神州大地生机盎然,到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下列描写西湖春天的诗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B.朦胧淡月云来去。桃杏依稀香暗渡。
C.无数青丝,不系行人住。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2023·四川德阳·二模)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句诗正如一幅意味丰富的中国画,似在暗示着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B.“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一项由中国航天人创造的奇迹,是“中国创造”的一张名片。
C.今天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天色越来越暗,好像要下暴雨似的。
D.生活没有解药,但止疼片很多,比如阅读、美食、电影、运动、旅行等。
7.(2023·山东济宁·二模)下面是从同学们分享的活动记录中摘抄的句子,其中使用修辞手法或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做美食能让自己开心,让家人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B.揭开锅盖,只见熟了的小白兔馒头胖胖的,冲着我笑呢。
C.我做的韭菜炒鸡蛋精美绝伦,色香味俱全。
D.第一次做韭菜盒子就得到妈妈的夸奖,我喜出望外,高兴极了。
8.(2024·四川宜宾·中考真题)下列各组是“中国李庄”同济纪念碑碑文选句,其中不属于对偶句式的一项是( )
A.壶中民生久/舟边社稷长
B.禹王宫中雷雨沸/东岳庙里书声朗
C.川音如酒诉衷肠/山乡处处是吾乡
D.新侪一新学界/古镇万古流芳
9.(24-25七年级上·辽宁·单元测试)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世间呢?(反问)
B.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设问)
C.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夸张)
D.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比喻)
二、基础知识综合
10.(2023·吉林松原·一模)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1)对联分上下联,现有上联“池中荷叶鱼儿伞”,下列各项做下联最恰当的是( )
A.梁上蛛丝燕子帘 B.岸上麻叶伸绿掌
C.半场杨柳拂楼台 D.山上新月半亭风
(2)上面对联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11.(2023·吉林四平·模拟预测)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甲】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因此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乙】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填写汉字,根据汉字填写拼音。
jié( )难 孜孜( )不倦
(2)在【甲】【乙】处填入词语和标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心一意 : B.全神贯注 :
C.一心一意 …… D.全神贯注 ……
(3)画波浪线语句存在语病,请在横线处写出修改意见
将 改为
(4)划横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请仿照该句式再写一句
三、语言表达
12.(2023·广东·模拟预测)[00后奥运军团的启示]
此次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不少“00后”小将出征。他们的坚定、拼搏、无畏与乐观,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年轻人最好的模样。同样身为“00后”的你,从他们身上又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呢?请以“青春”“奋斗”“梦想”三个词语组一段话,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20字。
我的批注: 。
试题精选
课标解读
知识归纳
强化训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