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2 城镇化 同步巩固练 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2019) 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2.2 城镇化 同步巩固练 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2019) 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2-20 16:3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 2.2 城镇化 同步巩固练
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2019) 必修第二册
一、单选题
下图是某城市某方向上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丁地距离城市中心较远,而地租水平较高,其原因最可能是该地( )
A.地形崎岖 B.降水丰富 C.交通便捷 D.传统工业集聚
2.甲地最有可能形成的功能区是( )
A.居住区 B.中央商务区 C.工业区 D.文教区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下图示意我国四省(市)城市化水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的四省(市)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北京市 B.浙江省 C.湖南省 D.贵州省
4.图示的四省(市)中( )
A.北京市城市化速度最快 B.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最低
C.贵州省城市化速度最快 D.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下图中图1、图2示意中国大部分城市道路两侧绿化带现状。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相对于图1方式,图2方式的优点是( )
A.防止人为破坏 B.节省人力成本 C.提升城市形象 D.减轻道路积水
6.城市绿化带植被对地理环境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A.降低气温 B.涵养水源 C.减弱噪声 D.保持水土
由大数据和智能算法加持的智慧交通“大脑”正助力重庆市交通管理部门打通城市交通“肠梗阻”。下图示意重庆市城区局部街景。完成下面小题。

7.支撑重庆智慧交通“大脑”运行关键数据包括( )
①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数据②居民出行时空动态数据③不同路段的即时车流量和人流量④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为缓解重庆市交通堵点压力,下列应用智慧交通“大脑”可实时做到的是( )
A.分析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预测交通出行人数
B.分析居民出行的习惯和频率,优化居民出行方式
C.分析过江通道的数量和交通量,给出车辆通行建议
D.分析多层立交桥的通行出错率,合理布置交通指示牌
下图示意1961~2020年大伦敦市的城镇人口数量变化情况(以1961年为基数100)。完成下面小题。
9.20世纪70年代,大伦敦市城镇化水平属于( )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 C.后期阶段 D.无法确定
10.1981年以来,大伦敦市中心( )
A.空、旧房日趋增多 B.就业岗位减少
C.高技术产业发展快 D.生活环境恶化
2018年5月8日,南方多地拉响暴雨预警,纷纷进入“城市看海”模式。读漫画《“城市看海”模式》,完成下列各题。
11.图中反映的城市问题是城市
A.内涝严重 B.交通堵塞
C.住房紧张 D.环境污染
12.缓解图示城市问题的合理措施有
①居民出行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②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实现雨污分流
③硬化城市路面 ④建设下凹式绿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就近城镇化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破除异地城镇化模式弊端,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某科研团队把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就近城镇化进一步分为本镇城镇化、本县城镇化、本省城镇化三种类型(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图示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最可能是( )
A.省会、小城镇、县城 B.小城镇、县城、省会
C.小城镇、省会、县城 D.县城、省会、小城镇
14.关于就近城镇化的特点,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B.以工商业者迁移为主
C.迁入地为大中城市 D.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15.推进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核心举措是( )
A.推进非农产业发展 B.扩大建设用地供给
C.健全城市公共服务 D.完善社会福利保障
随着城镇化、机动化的发展,道路交通的供求关系变化具有宏观的规律性。下图为道路交通供求关系变化规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根据图文材料判断,现阶段我国( )
A.处于城镇化、机动化发展初期阶段 B.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供需失衡阶段
C.处于以绿色交通为主导的第三阶段 D.不会发生较为明显的交通拥堵现象
17.处于供需失衡阶段的国家,改善道路供求关系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积极扩大内需,大幅度增加机动车的数量 B.加大汽车研发力度,提高高端汽车占有量
C.科学完善道路交通网,有效疏通交通节点 D.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降低道路交通网密度
18.城镇化、机动化成熟发展期,智慧交通是其主要特征,除了“聪明”的车外,还会有“智慧”的路,车路协同更加明显。智慧交通中智慧决策和管理系统主要依赖于( )
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交警现场指挥 D.卫星遥感技术
二、综合题
19.城镇化作为一种全球现象,已经成为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过程。世界城镇化进程一般分为初期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和后期成熟阶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图中任选两个国家,说出其所处城镇化的不同阶段。
(2)比较非洲五国城镇化特点的异同。
2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反映的是 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 。
(2)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指出图乙中①属于 国家,②属于 国家。分别说明其劳动力就业结构特点 。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Ⅰ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图Ⅱ为该城市计划建设的海绵城市示意图。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1)该城市拟在南部阴影地区新建重工业区,试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2)简述该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带来的效益。
(3)西欧对海绵城市研究较早,但推广速度较慢。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C 2.B
1.影响城市地租的主要因素是交通的通达度、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丁地距离城市中心较远,而地租水平较高,说明这里的交通更为便捷,C正确,地形崎岖、 降水丰富对地租影响小;传统工业集聚处一般地租水平较低,ABD错误。故选C。
2.甲地位于市中心,地租水平最高,最有可能形成的功能区是中心商务区,B正确;居住区、工业区、 文教区一般来说地租支付能力较差,ACD错。故选B。
3.A 4.C
3.据图可知,北京市的城市化水平最高,选A。
4.据图可知,贵州省城市化速度最快,A错误,C正确;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最低,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最高,B、D错误。选C。
5.D 6.B
5.相对于图1绿化方式,图2中种植池面低于路面,地表径流会往地势较低的种植池汇聚,而种植池内由于植被的覆盖,有利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减轻道路积水,能够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D正确;下沉式绿化带在节省人力成本、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的作用较小,BC错误;图1种植池和路面之间的路缘石明显高于路面,可防止人为破坏,A错误。故选D。
6.种植池内由于植被的覆盖,有利于地表径流的下渗,利于涵养水源,B正确;绿化带面积较小,降低气温作用较小,A错误;城市人口密集,车辆较多,城市道路绿化带植被可减弱噪声,但减弱噪声不属于生态作用,C错误;城市内部以水泥地面为主,不存在水土流水问题,D错误。故选B。
7.A 8.C
7.支撑这个智慧大脑运行的,有3类关键数据。一类是公交、地铁、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土地利用和人口分布等静态数据,一类是人们的出行分布动态数据;还有一类是实时的流量数据,即不同路段、交叉口、枢纽点在不同时间的车流或人流通行情况,①②③正确;物流车辆在城市交通车辆中占比较小,获取物流企业数量和规模相关数据对研究城市交通意义不大,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选A。
8.出行人数与高层建筑的数量和高度无关,A错误;居民出行的习惯和频率不能用智慧交通“大脑”实时做到,B错误;利用智慧交通“大脑”可实时得到过江通道的数量和交通量,实时的给出车辆通行建议,可以减轻交通拥堵,C正确;多层立交桥的通行出错率,合理布置交通指示牌,可以减少通行的出错率,并不能做到实时缓解交通堵点压力,D错误。故选C。
9.C 10.C
9.英国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0%,大伦敦市的城镇人口出现减少的趋势,由此判断城镇化水平属于后期阶段,故选C。
10.1981年后大伦敦市人口重新增长,应该是经历逆城镇化后的再城镇化现象。英国政府促进大伦敦市再城镇化的主要途径是改善中心城区环境状况、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吸引青年人才进入中心城区等,C正确、D错误;随着人口增加,空、旧房日趋减少,就业岗位增加,A、B错误。故选C。
11.A 12.D
11.该图是漫画《“城市看海”模式》,城市看海原因是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不能及时排出,形成严重的城市内涝,A正确,图中反映的城市问题与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环境污染无关,BCD错误。故选A。
12.城市看海原因是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不能及时排出,形成严重内涝,缓解措施为改造城市地下管网,加强雨水的排放,②正确;建设下凹式绿地,增强雨水的下渗,④正确;硬化城市路面会加重城市内涝,③错误;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会缓解城市内涝,①错误。故选D。
13.A 14.D 15.A
13.乙为农村人口直接转入的目的地,且乙位于本镇或本县范围内,故乙为小城镇;丙为乙的人口直接转入的目的地,且丙位于本县范围内,故丙为县城;则甲为省会。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就近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一定小,A错误;不论何种类型的城镇化,都以农业人口向城镇迁移为主,B错误;就近城镇化的人口迁入地中,大中小城市都有可能,C错误;相比于远距离城镇化,就近城镇化有利于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D正确。故选D。
15.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动力,A正确。扩大建设用地供给、健全城市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对城镇化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核心举措,BCD错误。故选A。
16.B 17.C 18.A
1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我国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机动化快速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机动车的道路需求远大于道路交通建设,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供需失衡阶段,AC错误,B正确;机动化初期和机动化成熟发展期不会较为明显,现阶段我国道路交通供需失衡,容易出现交通拥堵,D错误。故选B。
17.增加机动车数量,会增加交通拥堵问题,A错误;提高高端汽车占有量对于缓解我国道路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作用较小,B错误;完善道路交通网,疏通交通节点,有利于增大车辆通行量,缓解交通拥堵现象,从而达到缓解我国道路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状况的目的,C正确;降低道路交通密度会导致交通拥堵加剧,且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D错误。故选C。
18.根据材料可得,交通供求关系第三阶段以绿色交通为主导,绿色、智慧为主要特征,供需关系基本平衡;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管理、查询分析的功能,可以制定规划,推荐道路,实现智慧交通,A正确;卫星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获取信息,提供定位、导航,BD错误;交警现场指挥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C错误。故选A。
19.(1)乌干达(或埃塞俄比亚)处于城镇化初期阶段,尼日利亚(或肯尼亚、加纳)处于城镇化中期加速阶段,美国(或澳大利亚)处于城镇化后期成熟阶段。
(2)共同点:非洲五国的城镇化水平虽然较低,但城镇化速度较快。不同点: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慢;肯尼亚、尼日利亚、加纳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化速度较快。
(1)2004年,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城市人口比重均小于30%,为城市化初期阶段;肯尼亚、尼日利亚、加纳城市人口比重为30%-70%, 为城市化中期阶段;美国和澳大利亚城市人口比重在70%左右, 为城市化后期阶段。
(2)共同点:与美国、澳大利亚相比,非洲五国城镇人口比重较小,城镇化水平较低,但城镇化速度较快。不同点:2004年,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城市人口比重均小于30%,城镇化水平较低,从1990年至2004年,城市人口比重分别增加3%、1%,城市化速度较慢;肯尼亚、尼日利亚、加纳城市人口比重为30%-70%, 城镇化水平较高,从1990年至2004年,城市人口比重分别增加15%、12%、10%,城市化速度较快。
20.(1) 城镇化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增加。
(2) 发达 发展中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
(1)图甲中,A、B、C、D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所反映的是城镇化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增加。
(2)图乙中①在农业中的就业比和在工业中的就业比都仅占20%,而服务业占60%,所以应为发达国家;②在农业中的就业比高达60%,而在工业中的就业比和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都仅占20%,所以应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
21.(1)靠近煤、铁、有色金属矿产地,原料燃料丰富;邻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对城区环境污染小;位于城区河流下游,不会污染城区水源;临河用水方便。
(2)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资源化;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减少城市内涝;促进水循环,增加降水量;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地面径流污染。
(3)大部分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各月分配比较均匀,不易形成洪水;河网密布,城市水体面积大,蓄水能力强;植被覆盖率高,调蓄洪水的能力强。
(1)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应从资源、交通、市场、环境等角度分析。据图可知,该区域资源丰富;并且有铁路线通过,交通便利;据图1中的风频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季风相垂直的郊外,污染小;同时位于河流下游。
(2)海绵城市将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雨水收集利用,使雨水资源化,实现经济效益;通过吸水、蓄水、渗水,减少地表径流,有效减少城市内涝,使城市居民减少灾害的影响,实现社会效益;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减轻城市地面径流污染,实现环境效益。
(3)海绵城市主要是针对降水季节变化大的区域即易出现城市内涝的地区。而西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没有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