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1 课后集训(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1 课后集训(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1 10:3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
【基础测评】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①謇朝谇而夕替  替:废弃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 谣:谣言
③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
④忍尤而攘诟   攘:排斥
⑤延伫乎吾将反  延:伸长,延长
⑥回朕车以复路兮 朕:皇帝的自称
⑦进不入以离尤兮 进:上朝做官,出仕
⑧苟余情其信芳  苟:苟且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⑦⑧
C.②④⑤⑥⑧ D.①③④⑥⑦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身体)
B.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认为)
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宴会;请人吃酒饭)
D.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交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生活贫穷)
B.长余佩之陆离(色彩繁杂)
C.固时俗之工巧兮(细致、精巧)
D.伏清白以死直兮(纯洁,没有污点)
4.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C.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也不相同。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B.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C.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D.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朕,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朕”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B.陛是宫殿。古代的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C.字又称“表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古人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D.冠,帽子的总称。古代常用“冠巾”来区别贵族和平民百姓,贵族一般戴较为华丽的冠,平民百姓一般戴巾。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古时也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风”“雅”“颂”是《诗经》的三大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其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把“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是我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源头,后代用“风骚”泛指文学。
D.“风”指十五国风,大多为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
(2)《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子衿》中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相似,都传达出对恋人思而不见的煎熬。
(3)《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了比兴手法,由此转向了对女主人公婚后不幸生活的描写。
(4)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和《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5)《离骚》中表现诗人疾恶如仇、宁愿随流水消逝也不同流合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刚在学校书画社团绘制了一幅“兰”的植物写意画,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屈原《离骚》中的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
【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
载 驰①
《诗经·鄘风》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②,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视尔不臧,我思不閟③。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④。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⑤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注】①《鄘风·载驰》作于卫文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卫国被狄人占领以后,许穆夫人赶到漕邑为吊唁祖国的危亡而作。②嘉:认为好,赞许。③閟(bì):同“闭”,闭塞不通。④蝱(ménɡ):贝母草。采蝱治病,喻设法救国。⑤控:往告,赴告。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开头,“载驰载驱”,文势突兀,开门见山。一个“忧”字,写尽了此时此刻许穆夫人的焦灼心情。
B.文中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强化了深沉的忧国之情。
C.诗歌中“许人尤之,众稚且狂”两句通过细致的心理刻画,描写出作者对许人的讽刺。
D.结尾一章调子轻快,节奏舒缓,从侧面描写出作者拯救祖国的壮志宏图。
11.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显示出《诗经》的重要作用。请结合这首诗谈谈《诗经》的艺术特点。(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
鸨① 羽
《诗经·唐风》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②。王事靡盬③,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④?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注】①鸨(bǎo):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本性不喜栖木。②苞栩:丛密的柞树。下文“苞棘”“苞桑”也均为树木。③靡盬(ɡǔ):没有停息。靡,没有。④怙:依靠,凭恃。
1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从鸨飞翔栖于树上写起,以这种反常行为引发下文对百姓不能正常生活的叙述,是《诗经》“兴”这种艺术手法的典型表现。
B.“肃肃”是鸟扇动翅膀的声音,带有肃杀、凄厉之感,为全诗渲染了一种悲凉压抑的氛围。
C.“王事靡盬”一句在《采薇》中也有出现,两首诗都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
D.诗人叙述了自己父母无所依靠、无粮食可吃之艰难困苦,这本是人祸所致,却反复向“悠悠苍天”发问,表现出他面对现实的绝望。
13.本诗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有评价云“民情至此,咨怨极矣”。请结合此结构特点,分析诗中主人公抒发了哪几个层面的情感,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答案解析
【基础测评】
1.【答案】C
【解析】②谣:造谣。④攘:容忍。⑤延:久久。⑥朕:第一人称代词,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⑧苟:如果,只要。
2.【答案】D
【解析】A.占卜显示的兆象。B.以(之)为,把……当作(看作)。C.快乐。
3.【答案】D
【解析】A.(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的意思。B.修长的样子。C.善于取巧。
4.【答案】A
【解析】B.“错”同“措”。C.“圜”同“圆”。D.“章”同“彰”。
5.【答案】A
【解析】①和②均为助词,无实义。③和④中,两个“思”均为动词,想,思考。
6.【答案】D
【解析】A.形容词作名词,贫苦的生活。B.数词作动词,指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C.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7.【答案】B
【解析】“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诸侯或皇太子等的尊称。
8.【答案】A
【解析】“六艺”有两种解释:①指六种科目,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②指六种儒家经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此处为第②种。
9.【答案】(1)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2)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3)桑之落矣 其黄而陨
(4)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
(5)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也
(6)示例一: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示例二: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阅读提升】
10.【答案】D
【解析】“侧面描写出作者拯救祖国的壮志宏图”错误,应该是正面描写。
11.【答案】①使用“赋”的表现手法。纵观整首诗,作者以“赋”为主要表现手法,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再现了当时的真实场景,如“载驰载驱,归唁卫侯”。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情绪状态,如“大夫跋涉,我心则忧”。②采用重章叠唱的艺术手法。诗歌中“既不我嘉,不能旋反”与“既不我嘉,不能旋济”两章回环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的愤慨之情,强化了深沉的忧国之情。同时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③使用叠词。如“悠悠”二字写出了作者回国路途之遥远。“芃芃”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麦子生长之茂密。④语言上采用整齐的四言句式。全诗共五章,通篇四言。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如“女子善怀,亦各有行”没有过度雕饰,给人一种简单拙朴的感觉。(任意答出3点即可)
12.【答案】C
【解析】“两首诗都批判了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错误,《采薇》没有体现“连年发动战争对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坏和伤害”。
13.【答案】①自己远离家乡、漂泊无依、居无定所的愁苦无奈(“曷其有所”)。②对家中无食无依的父母的牵挂和思念。③对连年征战、繁重征役不知何时能结束的批判和控诉(“曷其有极”)。④因征役无法正常进行农事耕作的抗议,渴望回归正常生活(“曷其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