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蜀道难 蜀相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3 蜀道难 蜀相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1 10:3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3
【基础测评】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扪参历井仰胁息    历:穿越
B.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
C.映阶碧草自春色    映:映照
D.两朝开济老臣心    济:扶助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个“自”用法相同,两个“顾”用法相同。
B.两个“自”用法相同,两个“顾”用法不同。
C.两个“自”用法不同,两个“顾”用法相同。
D.两个“自”用法不同,两个“顾”用法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3分)(  )
①可以横绝峨眉巅    横绝:横越
②使人听此凋朱颜    朱:红
③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离开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   危:高
⑤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座位
⑥剑阁峥嵘而崔嵬    峥嵘:高峻的样子
A.①⑥ B.①④
C.②⑥ D.③⑤
4.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B.侧身西望长咨嗟
C.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D.砯崖转石万壑雷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6.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B.以手抚膺坐长叹
C.剑阁峥嵘而崔嵬 D.猿猱欲度愁攀援
7.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规,杜鹃的别名,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诗人多借之抒思国怀乡之情。
B.一般认为《蜀道难》作于唐天宝初年,此处的“天宝”是唐玄宗年号,以此来纪年,使用的是年号纪年法。除此之外,我国古代纪年方法还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
C.剑阁,指今四川剑阁北的大剑山和小剑山,群峰如剑插天,两山如门,极为险要。山间有栈道,即剑阁道,为诸葛亮所开辟,是秦、蜀两地间要道。
D.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王名。蚕丛氏是蜀国首位称王的人,相传他是位养蚕专家。鱼凫曾教民捕鱼。
8.下列对《蜀相》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前一句是自问,后一句是自答。这两句直接承题“蜀相”,用的是记叙兼描写的表达方式。
B.颈联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写出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C.尾联是叙事兼抒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D.这是一首记游兼咏史的佳作,但思想较消极,表现出一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欲出世隐居的悲观情调。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李白《蜀道难》中从听觉角度写瀑布倾泻、水石巨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通过细节动作,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凭吊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智绝”,为蜀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蜀相》中赞扬这一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蜀相》中,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原的愿望的痛惜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
望九华①赠青阳韦仲堪②
[唐]李白
昔在九江③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注】①九华: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②韦仲堪:李白好友,时任青阳县令。③九江:这里指长江。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开篇回忆自己曾经放舟长江,遥望九华,交代了本诗的写作目的。
B.诗的五、六两句写诗人欲寻同伴共游九华,故想要振臂一挥发出召唤。
C.李白在诗中运用了“云松”这一意象来隐喻友人超尘脱俗的不凡气质。
D.本诗以古风形式呈现,格律相对自由,语言洗练自然,风格清新飘逸。
11.本诗“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两句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
秋兴八首①(其三)
[唐]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②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秋兴八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寓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的以遥望长安为主题的组诗。②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③抗疏:臣子对君命或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
B.颔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运用典故,诗人借用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之事,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在一起。
1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9分)
南 邻
[唐]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因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①柴门月色新。
【注】①“相对”一作“相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南邻锦里先生的人物特点和南邻的田园生活,诗中道其贫,实际上是在歌颂南邻自食其力,生活很朴素。
B.颔联“儿童喜”这一细节写出南邻经常欢迎客人来访,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鸟雀们正在啄食,遇人不慌,人与鸟雀和谐相处。
C.颈联写杜甫登船后所见秋色美景。主客二人在秋日登船远游,略嫌江水清浅,船大人少,写出悠闲而惬意的生活场景。
D.本诗前四句为江村访隐图,后四句为江村送别图。但是在杜甫笔下,前后却写得深浅有别,繁简不同,浅深繁简之间极有章法。
15.诗的尾联被后代评论家称赞,请加以赏析。(6分)
答案解析
【基础测评】
1.【答案】C
【解析】映:遮蔽。
2.【答案】D
【解析】第一个“自”是“独自”的意思,第二个“自”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理会、顾虑”的意思。
3.【答案】D
【解析】③去:距离。⑤坐:空,徒然,一说坐下来。
4.【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D项中的“转”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5.【答案】B
【解析】A.①疑问代词,什么;②副词,多么。B.都是副词,只是。C.①介词,表比较;②介词,表对象。D.①代词,它;②难道,表反问语气。
6.【答案】A
【解析】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7.【答案】A
【解析】“故诗人多借之抒思国怀乡之情”错误,应该是诗人多借之抒悲苦哀怨之情。
8.【答案】D
【解析】“思想较消极”“欲出世隐居”理解有误,诗歌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
9.【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鹏空好音
(4)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5)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阅读提升】
10.【答案】A
【解析】诗作开篇并未交代写作的目的。从诗歌的题目来看, 诗人创作此诗是为了赠予好友。
11.【答案】①想象雄奇,比喻不凡:在诗人眼里,瀑布犹如天河倾泻的绿水,山峰宛如秀丽摇曳的九朵芙蓉。②炼字精工,别出心裁:“挂”字化动为静, “出”字化静为动, 既写出了远景山水的特征,又充满灵动之美。③画面感强,情景交融:此二句尽显九华山水的灵秀之美,诗人的喜悦之情融于景中。④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此二句既承接上文昔时江上遥望之忆,又开启下文欲邀伴同游之兴。(任意答出3点即可)
12.【答案】B
【解析】“颔联以虚实结合的手法”错误,“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实写景物。
13.【答案】①本诗首联和颔联以乐景衬哀情。前两联写山郭朝晖,山青江静,渔人和燕子惬意地活动,反衬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心情。②颈联诗人借两位古人事,写得委婉深沉,以抒发自己的愤懑。③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功业无成的悲愤之情。
14.【答案】C
【解析】“略嫌江水清浅,船大人少”错,颈联意为: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因此,并不是“船大人少”;而且颈联描绘了秋日江水清浅、主客泛舟的景象,悠闲而惬意,并没有“略嫌”之意。
15.【答案】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暮色降临,新月掩映,明净无尘的白沙翠竹,使江村显得更加宁静,描绘了一幅江村日暮送别图。②意象典型,以景写情:“白沙”“翠竹”以颜色写出江村特有景象,“柴门”点出主人身份,和“月色”一起从时空角度写出送别地点和时间,意境清幽。江村日暮,柴门送客,表现邻里间和谐朴素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