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1 10:41: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
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私”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正道直行首先是正直,正直就是处事公正,不苟且,不徇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离骚》也恰恰展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抗争过程,“正”“直”二字多次出现其中,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满。他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一个“选贤与能”“举直而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的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他希望在楚国有公平和正义,那些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视,而枉道邪行的人被抛弃;但是楚国的现实政治正好相反,小人当道,奸佞得志,这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当权者。屈原把爱国与自己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
《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精神品质,还表现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离骚》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对于屈原来说,受重用则正道直行,追求理想;被流放则严守底线,毫不动摇。
坚守底线,归根结底,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的一心向善的决心,就会屈从现实。屈原在楚国朝堂上遇到的很多都是邪曲谄谀之人,《离骚》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就批判了那些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的佞人。坚守底线就要有所不为,而诚实显然是君子应该坚守的底线,是一切品德的基础,诚意正心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屈原主张为政以诚,《离骚》中“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很多诗句,都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内外政策反复无常、不守承诺的不满。
(摘编自《东南学术》)
材料二:
屈原一生忠君爱国。朱熹《楚辞集注序》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第一个和“爱国”联系在一起的诗人。屈原的忧国忧民,体现出的是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一方面表现在他不愿离开楚国,另一方面则表现在他期望楚国能建立一个“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的制度体系。屈原是一位具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儒家思想的信徒。因此,他的法治思想,也是遵从了孔子及儒家的法治观念。《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受楚怀王委托“造为宪令”,此“宪令”即法令。儒家的法治观念以德治和礼制为前提,以慎刑、宽刑为基本原则,刑罚本身不是目的,且一定以劝善禁邪为目标。屈原的“法立”,就是建立“善法”,践行德治,依礼法治国。制定善法就是要体现仁心,执法时体现宽容,面临疑惑时不作有罪推定。有了善法,就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要维护善法的严肃性,不能因处罚对象的不同随意变更,不能不教而诛,残害百姓,更不能徇私枉法,把法律当作打击异己的工具。
屈原追求政治的向善,把“美政”理想的实现当作爱国的目标。屈原追求的“美政”就是善政,具体而言,就是实行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这也是孔子及儒家倡导的德政的核心内容。在屈原看来,五帝三王时期的政治是善政的典范。《离骚》中有一段借巫咸之言讲述古代明君和贤臣的故事,其中包括武丁与傅说、周文王与吕望、齐桓公与宁戚几对,“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威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这些故事中的名臣出身低微,又无期功强近之亲,他们遇到明君,因此脱颖而出,与君主一同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五帝三王是举贤任能的典范,《离骚》中对他们的赞颂也寄寓了屈原内心的渴望。
身处一个缺少公平性且丧失正义价值的时代,屈原仍积极倡导并不遗余力地追寻社会公平正义和百姓福祉。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也就在此。
(摘编自方铭的著作,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若要理解屈原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是《离骚》。
B.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他批评楚国当权者,抨击奸佞。
C.屈原的爱国精神是他正道直行的基础,极具正义性。
D.屈原具有把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结合起来的爱国情怀。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人当道,奸佞得志,楚国的现实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
B.朱熹肯定屈原的爱国精神,认为屈原的“志行”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
C.屈原不愿离开楚国,又期望楚国能建立良好的制度体系,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D.《离骚》中对五帝三王的赞颂,寄寓了屈原内心的渴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B.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C.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D.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4.屈原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4分)
5.屈原在为政方面有哪些主张?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狼 青
王奎华
狼青体格健硕,双耳直竖,眼神敏锐,动作威猛迅捷。服役七年来,它协助公安民警破获了无数起案件。
服役七年之后就到了退役的年限,①狼青心里很难过,内心有万般留恋,可是没有任何办法,它必须也只能离开。
这一天,一位老板带着他年老的父亲来警局办理了领养狼青的相关手续。老板的母亲早几年就去世了,老板在大城市做买卖,老父亲一个人在老家很孤单,需要狼青去看护陪伴。
狼青懂得老板的意思,从今往后,自己就是他们的看家狗,是他老父亲的护卫犬了。
老主人的家,在燕山脚下的一个小小的山村里。狼青到来的第一天,围观它的村民很多。老主人也愿意在村民面前显摆他的“狗”朋友。村民们被狼青威武的气势吓得纷纷后退。然而狼青看到,人群中有一个三十多岁的精壮汉子,对自己没有一丝的畏惧,他站姿端正,眼神非常的敏锐。②狼青从汉子身上嗅到了一股特殊的熟悉气息。
从这一天开始,狼青就和老主人相依为命了。半年多以来,老主人每天都要带着它去村子周围的山林里面玩耍。爬高山涉溪流,上土冈越沟谷,看林木观白云,听山歌赏美景。这里的自然环境和在公安战线的战斗环境大不一样,狼青也慢慢地适应了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它已经从一只优秀的警犬变成一只看家狗、护卫犬了。
不过,那一次,在秋天的大山里,狼青看到了一只跑得飞快、动作灵敏狡黠的灰色野兔。那只野兔看见高大凶猛的狼青就心生恐惧,像一溜烟一般,慌不择路地在山林间蹿跳奔逃。狼青哪里会让一只小小的野兔在它的面前逃脱呢?它施展出了非常专业的“擒拿本领”,闪展腾挪,蹿沟跳涧。不一会儿工夫,那只野兔便乖乖地束手就擒了。狼青用嘴叼着它,迈着轻快的步伐跑回了老主人身边,将野兔放在地上,摇着尾巴,抬起头来,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主人。那天晚上,老主人把野兔杀了,扒了皮,用清水冲洗好之后,便用大锅把野兔给炖了,还请来了几位村民来家里喝酒。在酒席间,狼青又一次看到了那个不一般的汉子,他坐在座位上,与众不同的是腰杆笔直。
冬天来了,大山中五彩斑斓的优美景致也褪去了色彩。木叶凋零,山岩赤裸。只有那山溪没有结冰,每日里从大山深处“哗哗啦啦”地一路唱下山坡。
冬夜下了一场大雪。早晨起来,老主人把院落里的积雪扫除干净之后,便呼唤狼青一起去看白皑皑的大山雪景。狼青很是兴奋,这次说不定又可以在雪野中抓一只野兔回来。
可是,刚一出大门口,老主人便脚下一滑,向后一仰,跌倒在大理石台阶上面昏迷了过去。
面对这一突发情况,狼青措手不及,乱了方寸。它非常急切地用头拱着老主人的头,用嘴撕扯着老主人的衣服。
老主人就是醒不过来。③狼青用嘴把老主人拖下台阶,放在雪地上,双爪使劲儿按压老主人的胸脯,但无济于事,老主人始终是昏迷不醒。
这个时候,围观的村民越来越多,人们一个个都指手画脚不敢近前。
④狼青围绕着老主人一个劲儿地转圈,嘴里不停地发出“呜呜”的呼唤。
时间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有几位村民想接近老主人,狼青不知他们想要对老主人做些什么,于是猛地站立起来,对着他们“汪汪”地吼叫着。
几位被吓退的村民只好快速地躲到一旁,从兜里掏出手机拨打电话。
此时狼青急得发狂,继续用两只前爪不停地按压老主人的胸脯。
二十分钟以后,一辆120“呜呜”地叫着来到现场。急救车上下来几位医生护士,村民们在一旁指着老主人说着什么。如此混乱的场面让狼青更加躁动不安,它“汪汪”地叫着,吓得医生护士全都不敢靠近。
又过了几分钟,一辆警车也“呜哇”叫着飞驰而来。车上下来几位警察。医生指着狼青愤愤地说明情况,队长听后,命令几位民警驱赶狼青离开。这样的行为却激怒了狼青。它后腿直立,前爪撕挠,嘴里发出大声的吼叫,像是在说:“我是这个人的看护犬,我绝不离开老主人。”
几位负责驱赶的民警跟队长说:“不行啊,这样下去老人会没命的。”
队长果断地命令民警立刻击毙狼青。
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狼青,然而狼青却没有一点儿畏惧。因为在缉毒战场上,它不止一次地面对过毒贩们黑洞洞的枪口。
正当民警要扣动扳机时,只听人群外一声呼喊:“同志们,先不要开枪!”
狼青看到那位精壮的汉子挤进人群。只见他跟队长耳语了几句,队长便叫民警放下枪。
精壮的汉子示意围观的人群往后撤,这样可以让狼青放松紧张不安的神经。他自己转到上风口,慢慢地屈蹲身体,动作极为专业,嘴里发出了人们根本听不懂的声音。狼青和精壮汉子对视着,它从汉子嘴中发出的声音里感到了精壮汉子传递给它的舒缓情绪。精壮汉子给狼青做着各种手势,狼青看明白了,原来这些人都是来帮自己救助老主人的。
很快狼青安静了下来,把头靠在了精壮汉子的怀里。
医生护士们趁此机会把老主人抬上了救护车。
精壮汉子牵着狼青走到队长面前,立正敬礼。队长从精壮汉子标准的敬礼姿势和左侧空荡荡的衣袖中,悟出了他的身份——他也曾经是一名警察,一名因伤退役的优秀的驯犬警察。
(选自《啄木鸟》2024年第3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篇描写狼青的体格、双耳、眼神和动作等特点,表明作为警犬和护卫犬它在执行任务时能发挥作用。
B.小说较详细地描写了山村自然环境,并将之与狼青的战斗环境进行对比,表现了狼青生活环境的转变。
C.小说中队长命令民警击毙狼青这一内容,使小说情节在老人昏倒后再生波折,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最后才点明精壮的汉子是一名因伤退役的优秀的驯犬警察,这虽然令人敬佩,但也略有突兀之感。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反映了狼青对警犬生涯的不舍和无奈。
B.句子②点出了狼青与汉子之间有着某种联系。
C.句子③通过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狼青的无助。
D.句子④表达了狼青对老主人的深切关心和焦虑。
8.文中描写了狼青与野兔的对决,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提出一个关键词:忠诚。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智、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智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写出断句相应位置的字母。(3分)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4.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踏莎行
吴 潜
红药将残,绿荷初展。森森竹里闲庭院。一炉香烬一瓯茶,隔墙听得黄鹂啭。
陌上春归,水边人远。尽将前事思量遍。流光冉冉为谁忙,小桥伫立斜阳晚。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阕前二句以白描手法写初夏景物,蕴含时光流逝之感。“红药”即芍药。
B.上阕后二句以声衬静,“黄鹂啭”打破了庭院的岑寂,又使庭院更显寂静。
C.春天已经归来,远方的人仍未回来,女主人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往事。
D.光阴一刻不停地流逝,女主人公竟会责问它为谁而忙,可谓“无理而妙”。
16.“森森竹里闲庭院”中的“闲”字很有意味,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与受到氓的“凶暴”形成对比,表达内心的不满。
(2)《离骚》一诗中描写屈原掩面而泣,哀叹人生艰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写武侯祠春色宜人却无人欣赏,徒留冷落寂寞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2023年11月19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2024年度天舟七号飞行任务、天舟八号飞行任务、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四次飞行任务标识。发布的标识不仅科技感十足,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天舟八号飞行任务的标识,将任务序列“8”与天舟飞船尾焰相结合。再如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标识,风格简洁又有现代感,采用极具科技感的样式设计;又将数字“18”作为背景强调任务序列,提高标识识别性与记忆性。除此之外,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的标识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标识主体为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跟中国空间站对接的场景,并用黄线突出成功对接所在的位置。
①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是一个中国蓝为主色调的圆形标识,②由中国空间站、神舟载人飞船、地球、星空等图案构成。③数字“19”表明此次任务序列,④并融入了中国龙元素舞动上升。⑤周围的星星共十九颗,⑥对应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⑦共同体现我国航天事业的繁荣昌盛。⑧根据发布会专家的介绍显示,⑨综合考虑两次载人飞行任务候选标识方案的整体情况,⑩入选神舟十八号飞行任务的标识是由神舟十九号候选方案优化形成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们不知不觉地走到了旧船屋跟前,走了进去。葛米治太太已经不像先前那样,无精打采地坐在自己那待惯的屋角里发呆了,而是忙着在做早饭。侍候我们大家吃好早饭后,她便退到窗口旁,在那儿忙着为佩格蒂先生缝补一些衬衣和别的衣服;补完后,整整齐齐地折叠好,把它们放进一只水手用的油布袋里。同时,她仍跟刚才一样,态度文静地继续说着。“不管是什么时候,不论是什么季节,”葛米治太太说,“我都要永远守在这里,样样都要张罗得合你的心意。”
她是那么忠心耿耿。她忘了自己,那么关心别人的悲伤,因而我对她肃然起敬了。那天她干了多少活呀!因为许多东西都得从海滩搬回来,存放在外面的小屋里——像桨啊,橹哇,网啊,帆哪,缆绳啊,桅杆哪,捕虾篓哇,压舱袋呀,等等。虽然海边的人,凡是能干活的,没有一个不愿为佩格蒂先生效劳的,而且也没有一个被请帮忙的人不得到好好酬谢的,所以帮忙的人有的是,可是葛米治太太整天执意要搬运那些重得她力不胜任的东西,还不辞辛苦地跑来跑去忙着干那些不需要她去干的差事。甚至悲叹她自己的不幸,她好像也完全忘了,不记得自己有过任何不幸了。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像桨、橹、网、帆、缆绳、桅杆、捕虾篓、压舱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21.选文关联词的使用很有表现力,请从文中第二段中任选两处不同类型的关联词,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都用到了“跟”,说说二者用法的不同。(2分)
(1)标识主体为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跟中国空间站对接的场景,并用黄线突出成功对接所在的位置。
(2)同时,她仍跟刚才一样,态度文静地继续说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屈原在《离骚》中说“余独好修以为常”,屈原一生追求独立的人格、高尚的节操和远大的政治理想,矢志不渝。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革新无处不在,但对每个人来说,总有一些东西值得坚守。
其实,革新与坚守并不矛盾,比如实现梦想的途径可以改变,但梦想和初心不能轻易放弃;比如做人做事的方法应该改进,但基本原则应该坚守。如何处理好革新与坚守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
1.【答案】C
【解析】“屈原的爱国精神是他正道直行的基础”的表述因果颠倒,材料一第三段原文表述为“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也就是说“正道直行”才是屈原爱国精神的基础。
2.【答案】B
【解析】“认为屈原的‘志行’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理解错误,材料二第一段“朱熹《楚辞集注序》曰:‘原之为人,其志行虽或过于中庸而不可以为法,然皆出于忠君爱国之诚心。’”意思是屈原为人,他的志行虽然过于中庸因而不可以为后世效法,但都出于他的忠君爱国的诚心。表达的意思是屈原的志行过于中庸,不可以为后世效法。
3.【答案】D
【解析】材料二第一段的观点是“屈原忠君爱国”。A项是屈原自述出身,B项是人之常情,都不是屈原忠君爱国的表现。C项表现了屈原的高洁情操。
4.【答案】①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②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③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④追求美政的坚定理想。(意思对即可)
5.【答案】①选贤与能。称颂举贤任能,希望社会公平、正义。②为政以诚。诚信为本,不可反复无常、不守承诺。③追求“美政”。主张修明法度,践行德治,依礼法治国。(意思对即可)
6.【答案】D
【解析】虽然小说最后才揭示精壮汉子的身份,但通过之前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位汉子与狼青之间的特殊联系,因此当揭示他的身份时,并不会给读者带来突兀之感。
7.【答案】C
【解析】句子③中没有神态描写。
8.【答案】①展示狼青的技能:通过狼青捕捉野兔的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示了狼青作为一只训练有素的警犬所具备的出色技能。②体现狼青的转变:狼青将捕获的野兔带回家,标志着狼青从警犬到护卫犬的角色转变,它在新的生活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忠诚。③丰富故事情节:狼青与野兔的对决为故事增添了紧张和动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④深化狼青的形象:通过这一事件,狼青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刻。它不仅仅是一只执行任务的警犬,更是一只有着丰富情感和忠诚心的伴侣。(任意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
9.【答案】①文中主要角色狼青展现了忠诚的品质,无论是对老主人还是对警犬使命的忠诚。②在警犬生涯中,狼青展现了对训导员的忠诚和服从;而在老主人意外昏倒时,狼青则表现出对老主人的深切关心和坚定保护的忠诚。这种忠诚超越了普通的忠诚,体现了警犬对主人的绝对忠诚和牺牲精神。③整个故事通过狼青的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何为忠诚和忠诚的感人之处。(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答案】CEG
11.【答案】B
【解析】“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义相同。
12.【答案】C
【解析】“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信任”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人”,选项的说法扩大了范围。
13.【答案】(1)我的大臣们没有一个不对我表现出高傲轻慢意思的,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的真实与否。
14.【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他)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最先受到奖赏的(是受赏者功劳排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并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最先受赏),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我的国家形势危急,关乎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没有一个不对我表现出高傲轻慢意思的,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做到了这些)却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是失掉了奖赏的原则。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
材料二:
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都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算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的真实与否。”武臣说:“好。”子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智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高赫)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回,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智氏(荀瑶)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子(在书里)公然称述有孔子评论赵襄子奖赏群臣一事,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这样一来)世上有那么多好事之徒(注:指后世人们对孔子言论的评价由韩非而起),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道评论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受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大概不是我所希望的。”
15.【答案】C
【解析】“女主人公只能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往事”理解有误,“尽将前事思量遍”的“遍”是“全面、普遍”的意思,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意思。
16.【答案】①“闲”字本是安静、清静的意思。初夏时节,花事已谢,绿竹森森,庭院里显得十分冷清,安静。②“闲”字在词中还有“空虚”的意思。白昼渐长,词中女主人公无法打发时间,只能焚香品茶,思念远方的爱人。她心中感到无比空虚,在小桥上久久站立,直到天晚。③总之,“闲”字一语双关,兼写物我,含蓄委婉地传达了女主人公内心的闲愁。
17.【答案】(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3)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答案】A.而且标明了任务序列 B.还展示出对接的场景(意思对即可)
19.【答案】①修改为: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标识是一个以中国蓝为主色调的圆形标识
④修改为:并融入了舞动上升的中国龙元素
⑧修改为:根据发布会专家的介绍
20.【答案】①画横线的部分用富有情感的感叹词,更能突出葛米治太太搬回的东西多。②用逗号比用顿号停顿的时间长,表达的语气也更强烈。③这样的表达,更说明葛米治太太的劳累和辛苦,表明“我”对葛米治太太的敬仰。
21.【答案】①“因而”“因为”“所以”,通过因果关系,表明葛米治太太的劳累和“我”对她的敬仰。②“虽然”“可是”,通过转折关系,强调葛米治太太更忠心、更辛苦。③“凡是”“而且”,通过递进关系,强调佩格蒂先生待人友好,得到大家的爱戴。④“还”“甚至”,通过递进关系,突出了葛米治太太的辛劳和忘我。(意思相近,答出两点即可)
22.【答案】(1)“跟”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2)“跟”是介词,表引进比较的对象。(意思相近即可)
四、写作
23.【写作指导】材料第一段引用《离骚》中的诗句“余独好修以为常”,指出屈原一生追求独立的人格、高尚的气节和远大的政治理想,矢志不渝,并强调在日新月异、革新无处不在的当今社会总有一些东西值得每个人坚守。材料第二段阐述了革新与坚守并不矛盾,指出如何处理好革新与坚守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材料引导我们思考和认识坚守与革新的关系:革新与坚守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要在坚守的基础上革新,而革新是为了更好地坚守。
参考立意:①革新与坚守并不矛盾。②在坚守的基础上不断革新。③革新是手段,是为了更好地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