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之选择题专项训练(三)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之选择题专项训练(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0 09:06:01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之选择题专项训练(三)
一、选择题
1.(2025八上·章丘期末)一位同学的历史小论文中出现了以下关键词:“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VR)”“人工智能(AI)”“线上教学”。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A.生态问题 B.人口问题 C.计算机网络 D.化工新材料
【答案】C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根据“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VR)”“人工智能(AI)”“线上教学”可得出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智能互联相关,C项正确;
ABD项与材料中的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BD项。
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特点以及影响的相关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2.(2025八上·章丘期末)在外交部欧美司工作的周南说:“26届联大的两阿提案能通过,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表决结果一出来,许多非洲国家代表热烈鼓掌。”周南回忆的是(  )
A.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答案】B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6届联大的两阿提案能通过,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并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B项正确;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A项;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C项;
尼克松访华,代表着美国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世界上好多原来呈观望态度的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与题干“26届联大”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需要准确识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会议相关史实。
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测试B卷)1999年9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基辛格这番话的内涵是(  )
A.认为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是明智之举
B.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C.指出了解中美文化观念差异的重要性
D.强调世界多极化过程中中国参与的必要性
【答案】A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据题干“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结合所学可知,基辛格的演讲表明,中国的历史文化远远比美国悠久,中国的内政,并不需要美国的干涉,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不是明智之举,故选A项。
基辛格肯定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其涵义在于强调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是明智之举,排除B项。
基辛格认为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其涵义在于强调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是明智之举,排除C项。
材料强调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是明智之举,并未提出中国参与世界多极化的必要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中美关系的相关史实。
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测试B卷)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接近于零,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是世界各国平均值的1.8倍。这说明新时期我国(  )
A.开始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 B.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C.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D.成为国际组织的主建者
【答案】B
【知识点】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据题干“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接近于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孤立中国,中国的外交环境不利;据题干“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多边外交方针,不断拓展国际交往,外交取得重大成就,故选B项。
建国第一年,我国与十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开始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不合题意,排除A项。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外交不断拓展,成就显著,不能说明成为国际组织的主建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新中国对外交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测试B卷)1960年尼克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1971年他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尼克松前后两种说法在本质上相一致的地方是(  )
A.美国始终坚持采取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
B.美国始终不承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美国认为中国在国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美国始终以自身利益得失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
【答案】D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据题干“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美对抗,美国为了自身利益敌视中国;据题干“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与中国缓和关系,以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由此说明尼克松前后两种说法在本质上都是以自身利益得失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故选D项。
材料表明美国由敌视遏制中国到与中国缓和关系,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变化,未涉及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B项。
尼克梭前后两种说法的本质是维护美国的利益,未强调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美关系的演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6.(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测试B卷)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这个仅有两句话的建交公报,被称为轰动当时国际社会的“外交核爆炸”。这是因为,中法建交(  )
A.奠定了新中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的基本方针
B.实现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
C.直接推动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引发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建交的新高潮
【答案】B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1964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中国逐步冲突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所以说中法建立被称为轰动当时国际社会的“外交核爆炸”,故选B项。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由的和平外交,奠定了新中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的基本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1971年,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中法建交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推动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交往高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中法关系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2023九下·荔湾模拟)下列表格所列历史史实与其历史结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美两国关系已正常化
B 1997年香港成功回归了祖国 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实现
C 2012年辽宁舰航母交接入列 海军国防建设水平提升
D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极化局面已正式形成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8.(2024九下·长春模拟)观察下面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折线图》,对不同时期出现变化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国全面封锁中国,外交事业艰辛起步
B.20世纪7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C.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D.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发展一帆风顺,成就显著
【答案】C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9.(2024八下·互助期末)在某次历史学科活动周中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资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坦克方队”“辽宁舰”“歼-20战机”,他们布展的主题最应该是(  )
A.陆海空钢铁长城 B.东风破大国长剑
C.铸重器走向太空 D.群星耀百家争鸣
【答案】A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10.(2024八下·邻水期末)2024年5月16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中南海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小范围会晤时指出,中方愿同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一道,加强团结合作,引领全球治理正确方向,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这反映了我国(  )
A.以欧洲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在全球治理中起主导作用
C.外交政策得到各国的认同 D.贡献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
【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方愿同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一道,加强团结合作,引领全球治理正确方向,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可知,中国同俄罗斯合作,引领全球治理贡献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
A项以欧洲为中心的多边外交错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符合题意;
B项在全球治理中起主导作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其重要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不符合题意;
C项外交政策得到各国的认同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D项贡献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为世界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等知识及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为世界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
11.近年来,两岸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两岸贸易同步上升,金融合作取得突破,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多项协议成功签署……这些都雄辩的说明(  )
A.两岸政治经济交往的障碍已经消除
B.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C.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台独”分裂势力已经消亡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从题干材料“两岸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两岸贸易同步上升,金融合作取得突破,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多项协议成功签署……”可以看出,两岸的经贸合作在不断加强,这对两岸而言都是有利的,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C符合题意;
但两岸间的交往障碍仍然存在,排除A;
祖国统一也还未完成,排除B;
“台独”势力仍然存在。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海峡两岸交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2022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指出,“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这表明(  )
A.“一国两制”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B.我国对外开放政策迎来了重大转变
C.香港不再拥有高度自治权
D.香港将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答案】A
【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据题干“‘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在这个前提下,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A符合题意;
“一国两制”不属于对外开放,排除B;
香港不再拥有高度自治权,表述错误,排除C;
香港将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题干未说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国两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推进实现祖国统一的立场和政策。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港澳问题的解决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其解决方针对于台湾问题的意义是(  )
A.有利于促进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B.台海形势紧张的根源是国际反华势力
C.增强综合国力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因素
D.人民渴望统一是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有利于促进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A符合题意;
台海形势紧张的根源是台独势力,排除B;
增强综合国力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人民渴望统一是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海峡两岸交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香港回归祖国,开启了香港历史新纪元。25年来,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稳固,创新科技产业迅速兴起,自由开放雄冠全球,营商环境世界一流,包括普通法在内的原有法律得到保持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新纪元”得以开启的重要制度保障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C
【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依据“香港回归祖国,开启了香港历史新纪元。”可知“新纪元”得以开启的重要制度保障是“一国两制”制度。香港问题是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为方针而解决的,此问题得以解决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支持和推动,维护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C符合题意;
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香港回归无关,排除A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香港回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你可知道文汇路五六月份的清晨/肩上忙碌的风和忙碌的人们……”(祝伟涛《文汇东路6号》)咸阳市文汇东路上的西藏民族大学,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西藏民族大学的创办(  )
A.标志着西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为各民族同步富裕奠定了基础
C.有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答案】C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西藏民族大学的创办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符合题意;
西藏经过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排除A;
为各民族同步富裕奠定了基础的同步富裕叙述不准确,各民族共同富裕,排除B;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共同繁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共同繁荣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2022八下·广州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后,在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了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如广播电台基本覆盖少数民族地区,使用了二十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并且建立了少数民族语的影视译制中心。材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 B.推动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
C.真正地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解决了少数民族落后的问题
【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民族自治地方注重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设立广播电台、影视译制中心等,这有利于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 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自治地方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没有涉及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融情况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情况,排除BC两项;
解决少数民族落后问题的观点在于发展经济,而不是依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知道这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7.(2022九上·龙湖开学考) 1951年国务院发出了《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将“归绥”改为“呼和浩特”,将“迪化”改为“乌鲁木齐”,等等。这种做法(  )
A.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B.旨在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
C.宣告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正式形成
D.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答案】D
【知识点】民族团结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1951年国务院将部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地名进行了更改,这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表现,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D项正确;
这种做法只是更改了称谓,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
这一做法并不是为了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排除B项;
这种做法和宣告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正式形成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B卷)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下表是共和国勋章的部分获得者介绍,由此可见(  )
姓名 身份
李延年 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战斗英雄
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
钟南山 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A.科学贡献是首要授予标准 B.都体现了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
C.历史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 D.英雄模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答案】D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据题干“共和国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和所学知识可知,李延年所在的时代是新中国初期,这个时候保卫新中国,是中国人的重要任务,因而他被授予勋章的原因是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战斗英雄;于敏所在的时代,我们正处在被以美国为首的阵营包围和敌对的时期,因而他被授予勋章的原因是中国“氢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钟南山是在2003年的“非典”和2019年“新冠”疫情中做出了贡献而被授勋。由此可知,英雄模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D项正确;
李延年不是在科学领域中做出贡献而授勋的,排除A项;
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体现了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例如李延年为革命时代的战斗英雄,排除B项;
题干所述材料不能体现出历史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的内容,主要强调英雄人物具有时代特色,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9.(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B卷)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打的、炒股、互联网等词语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
A.文学艺术的创作繁荣 B.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
C.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改革开放后社会变革
【答案】D
【知识点】就业和社会保障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下海、打工、跳槽”都是“铁饭碗”被打破,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的表现。由此可见,题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故D符合题意;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和题干的“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无直接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否,排除B;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流行语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20.(2024八下·连平期末)下表所列历史事件,集中反映了我国(  )
时间 事件
1970年 我国独立研制并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1973年 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 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2年 中国形成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建设体系
A.交通领先世界 B.国防实力增强
C.坚持自主创新 D.重视医疗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衣食住行的变迁;屠呦呦及青蒿素
21.(2024八下·阳信期末)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17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军事技术中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漫步太空的强大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22.(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23课 活动课:时事溯源 课后练习)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先生的曾说“老外漫天要价成就中国超级工程”。20世纪60年代,类似这种“被逼出来的超级工程”——“原子弹工程”的成功实施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起全方位国防体系 B.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
C.科技可以威胁世界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重大成就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20世纪60年代,类似这种‘被逼出来的超级工程’——‘原子弹工程’的成功实施”和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B项符合题意;
A:建立起全方位国防体系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科技可以威胁世界,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科教兴国战略取得重大成就,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如图所示漫画《梅开三度》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局面。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④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后签署中日建交声明;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②错误。故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做,②选项错误很明显。
24.宝岛台湾与祖国母亲几经聚散离合,下列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①甲午战争的失败②中华民国的成立③抗日战争的胜利④蒋介石败退台湾
A.①③④ B.①③② C.①④② D.③④②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提出答案关键信息“与宝岛台湾和祖国母亲几经聚散离合相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导致台湾与祖国分离,故①符合题意;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与台湾没有直接关联,故②不符合题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故③符合题意;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导致台湾与祖国分离,故④符合题意。
综上可知,①③④正确,故选A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考查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25.(2024八下·潍坊期末)小军在整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将大事年表转化成了下面的年代尺。他整理的知识主题是(  )
A.“一国两制” 政策出台背景
B.大陆对台湾政策的调整
C.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的交往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26.(2023·南海模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下列文献体现了这一政治制度(  )
文献 内容概要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6年《和平建国纲领》 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但不应提出独立自决口号
1949年《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用“民族的区域自治”代替“民族自治”,限定了“自治”的范围,使民族政策表述更加准确、全面
A.延续了历史传统 B.不断完善的过程
C.推陈出新的特点 D.因地制宜的特点
【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从“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到“1949年《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中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历史传统,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陈出新、因地制宜的特点,故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0.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同步练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对应错误的是(  )
① 衣的变化 服饰丰富多彩,日益多元化、个性化
② 食的变化 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不足
③ 用的变化 手机、电话、计算机越来越普及
④ 行的变化 出行坐飞机、动车、开私家车越来越普遍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食的变化,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丰富,营养搭配,故B符合题意;
AC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生活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28.(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19.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练习)漫画可形象艺术地反映历史。下列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B.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C.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D.科技水平的发展变化
【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漫画《三代赶集》可知,从爷爷赶集肩上挑,到爸爸赶集轻松跑,再到儿子赶集点鼠标,这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科技水平的发展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9.(2024八下·斗门期末)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这说明我国能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得益于(  )
A.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深入推进
C.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长期不懈努力
【答案】D
【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
30.(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024)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课时作业本)习近平2022年4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冬奥梦’和‘中国梦’精彩交织……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持续奋斗的昂扬激情!”“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包括(  )
①国家富强②民族振兴③人民幸福④政治安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由此可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包括①国家富强②民族振兴③人民幸福,故选A项。
政治安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并非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故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梦”的相关历史知识。
31.(2023八下·溆浦期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答案】B
【知识点】“四个全面”
32.(2020八下·德惠月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列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教育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答案】B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全面依法治国,不符合题意;
D.全面从严治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属于”字样。
3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024)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时作业本)1985年,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具体做法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自1956年以来30年固定不变的工资制度开始出现变化,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增强员工积极性 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改变了企业所有制结构 D.使员工收入分配平均化
【答案】A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据题干“1985年,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自1956年以来30年固定不变的工资制度开始出现变化”可知,企业上缴利润与工资增长同步,有助于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无法得出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并未涉及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并未说明员工收入分配平均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考查国有企业改革,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3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024)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时作业本)如表为我国1978﹣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变化,这说明城市经济改革使我国(  )
年份 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企业 城乡个体企业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1978 7.6 22.4 0 0
1997 25.5 38.1 17.9 18.5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私有制企业占据经济主导
C.企业越来越多集中于西部 D.市场经济体系已完全形成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1978﹣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变化”可知,1978﹣1997年,从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城乡个体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占比增幅较大,说明城市经济改革使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的局面,故选A项。
材料表明仅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各种经济成分的占比,无法得出企业越来越多集中于西部,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各种经济成分的占比,无法说明市场经济体系已完全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城市经济改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城市经济改革的相关史实。
35.(2024八下·南昌期中)1984年3月,《福建日报》刊登了福建55位国有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他们在信中写道:“我们认为放权不能只限于上层部门之间的权力转移,更重要的是要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这反映了(  )
A.个体经济已经遍及全国各地 B.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紧迫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出现 D.“下海潮”推动了企业的转型
【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36.(2023八下·南安期末)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承包”、“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扩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因而才会出现材料中要求“承包造纸厂”的状况。B项正确;
“乡镇企业”的发展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问题,只涉及了国有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7.(2022八下·新会期末)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流行一句谚语“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其余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这是当时哪一制度或政策的写照(  )
A.国企改革 B.家庭承包责任制
C.乡镇企业 D.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下实行的是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B项正确;
国企改革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A项不正取;
乡镇企业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下发展的乡村企业,C项不正确;
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经济体制组成部分,当时主要还是公有制为主,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难受适中,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
38.(2022八下·新会期末)河南省委在1980年指出:“各地所建立的生产责任制,只要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生产,提高社员生活水平,巩固集体经济,就应当加以肯定和稳定。”这表明河南省委(  )
A.提倡推行农业合作化 B.鼓励生产关系的调整
C.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 D.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
【答案】B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各地所建立的生产责任制,只要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生产,提高社员生活水平,巩固集体经济,就应当加以肯定和稳定"可知,河南省委鼓励生产关系的调整,B符合题意;
提倡推行农业合作化发生在1953- 1956年的三大改造中, 排除A;
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C;
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意,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9.(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024)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时作业本)如图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增长幅度最快时期的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逐步建立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可知1989-199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最快,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促使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故选D项。
增长幅度最快时期是1989-1997年,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排除A项。
增长幅度最快时期是1989-1997年,而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B项。
增长幅度最快时期是1989-1997年,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史实。
40.(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024)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课时作业本)《人民日报》社论见证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如表所反映的信息可用于研究(  )
标题 内容
《卫星社坐上了卫星》 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有五亩小麦亩产两千一百零五斤。
《今年夏天大丰收说明了什么》 我国粮食要增产多少,是能够由我国人民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决定了。
《全力保证钢铁生产》 要保证一千零七十万吨钢,必须具有停车让路、首先为钢的全局观点。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农村乡镇企业的良好发展势头 D.工农业战线的“大跃进”热潮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亩产两千一百零五斤”、“一千零七十万吨钢”、“停车让路、首先为钢”等信息可得出,这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表现。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导下,1958年,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因此题干表格所反映的信息可用于研究工农业战线的“大跃进”热潮,D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大跃进”时期,不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时期,排除A项;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完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 / 12025年中考历史复习之选择题专项训练(三)
一、选择题
1.(2025八上·章丘期末)一位同学的历史小论文中出现了以下关键词:“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VR)”“人工智能(AI)”“线上教学”。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A.生态问题 B.人口问题 C.计算机网络 D.化工新材料
2.(2025八上·章丘期末)在外交部欧美司工作的周南说:“26届联大的两阿提案能通过,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表决结果一出来,许多非洲国家代表热烈鼓掌。”周南回忆的是(  )
A.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测试B卷)1999年9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时说:“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美国历史只有两百年,而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基辛格这番话的内涵是(  )
A.认为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是明智之举
B.高度赞扬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C.指出了解中美文化观念差异的重要性
D.强调世界多极化过程中中国参与的必要性
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测试B卷)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接近于零,而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是世界各国平均值的1.8倍。这说明新时期我国(  )
A.开始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 B.多边外交取得重大成就
C.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D.成为国际组织的主建者
5.(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测试B卷)1960年尼克松说:“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1971年他又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尼克松前后两种说法在本质上相一致的地方是(  )
A.美国始终坚持采取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
B.美国始终不承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美国认为中国在国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D.美国始终以自身利益得失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
6.(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单元测试B卷)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三个月内任命大使。”这个仅有两句话的建交公报,被称为轰动当时国际社会的“外交核爆炸”。这是因为,中法建交(  )
A.奠定了新中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的基本方针
B.实现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外交关系的突破
C.直接推动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引发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建交的新高潮
7.(2023九下·荔湾模拟)下列表格所列历史史实与其历史结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美两国关系已正常化
B 1997年香港成功回归了祖国 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实现
C 2012年辽宁舰航母交接入列 海军国防建设水平提升
D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多极化局面已正式形成
A.A B.B C.C D.D
8.(2024九下·长春模拟)观察下面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折线图》,对不同时期出现变化的原因,解读正确的是(  )
A.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国全面封锁中国,外交事业艰辛起步
B.20世纪7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破帝国主义封锁
C.改革开放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D.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事业发展一帆风顺,成就显著
9.(2024八下·互助期末)在某次历史学科活动周中同学们搜集了一些资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中受阅的坦克方队”“辽宁舰”“歼-20战机”,他们布展的主题最应该是(  )
A.陆海空钢铁长城 B.东风破大国长剑
C.铸重器走向太空 D.群星耀百家争鸣
10.(2024八下·邻水期末)2024年5月16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中南海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小范围会晤时指出,中方愿同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一道,加强团结合作,引领全球治理正确方向,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这反映了我国(  )
A.以欧洲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在全球治理中起主导作用
C.外交政策得到各国的认同 D.贡献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
11.近年来,两岸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两岸贸易同步上升,金融合作取得突破,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多项协议成功签署……这些都雄辩的说明(  )
A.两岸政治经济交往的障碍已经消除
B.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C.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台独”分裂势力已经消亡
12.2022年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指出,“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这表明(  )
A.“一国两制”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B.我国对外开放政策迎来了重大转变
C.香港不再拥有高度自治权
D.香港将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1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新时代推进实现祖国统一的立场和政策。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港澳问题的解决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其解决方针对于台湾问题的意义是(  )
A.有利于促进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
B.台海形势紧张的根源是国际反华势力
C.增强综合国力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因素
D.人民渴望统一是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
14.香港回归祖国,开启了香港历史新纪元。25年来,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稳固,创新科技产业迅速兴起,自由开放雄冠全球,营商环境世界一流,包括普通法在内的原有法律得到保持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总体稳定。“新纪元”得以开启的重要制度保障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5.“你可知道文汇路五六月份的清晨/肩上忙碌的风和忙碌的人们……”(祝伟涛《文汇东路6号》)咸阳市文汇东路上的西藏民族大学,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特殊的历史贡献。西藏民族大学的创办(  )
A.标志着西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为各民族同步富裕奠定了基础
C.有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16.(2022八下·广州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后,在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了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比如广播电台基本覆盖少数民族地区,使用了二十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并且建立了少数民族语的影视译制中心。材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 B.推动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
C.真正地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D.解决了少数民族落后的问题
17.(2022九上·龙湖开学考) 1951年国务院发出了《政务院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的指示》。根据这一指示,将“归绥”改为“呼和浩特”,将“迪化”改为“乌鲁木齐”,等等。这种做法(  )
A.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B.旨在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
C.宣告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正式形成
D.是中共处理民族关系的有益探索
18.(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B卷)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荣誉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下表是共和国勋章的部分获得者介绍,由此可见(  )
姓名 身份
李延年 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战斗英雄
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
钟南山 著名呼吸病学专家
A.科学贡献是首要授予标准 B.都体现了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
C.历史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 D.英雄模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19.(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B卷)流行语言是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下海、打工、跳槽、打的、炒股、互联网等词语迅速流行起来,这反映了我国(  )
A.文学艺术的创作繁荣 B.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
C.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D.改革开放后社会变革
20.(2024八下·连平期末)下表所列历史事件,集中反映了我国(  )
时间 事件
1970年 我国独立研制并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1973年 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 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2年 中国形成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建设体系
A.交通领先世界 B.国防实力增强
C.坚持自主创新 D.重视医疗发展
21.(2024八下·阳信期末)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17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军事技术中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漫步太空的强大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22.(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第23课 活动课:时事溯源 课后练习)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先生的曾说“老外漫天要价成就中国超级工程”。20世纪60年代,类似这种“被逼出来的超级工程”——“原子弹工程”的成功实施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起全方位国防体系 B.打破了大国的核垄断
C.科技可以威胁世界 D.科教兴国战略取得重大成就
23.如图所示漫画《梅开三度》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局面。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①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③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④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重大转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宝岛台湾与祖国母亲几经聚散离合,下列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  )
①甲午战争的失败②中华民国的成立③抗日战争的胜利④蒋介石败退台湾
A.①③④ B.①③② C.①④② D.③④②
25.(2024八下·潍坊期末)小军在整理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将大事年表转化成了下面的年代尺。他整理的知识主题是(  )
A.“一国两制” 政策出台背景
B.大陆对台湾政策的调整
C.改革开放后海峡两岸的交往
D.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6.(2023·南海模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下列文献体现了这一政治制度(  )
文献 内容概要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6年《和平建国纲领》 承认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及自治权,但不应提出独立自决口号
1949年《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 用“民族的区域自治”代替“民族自治”,限定了“自治”的范围,使民族政策表述更加准确、全面
A.延续了历史传统 B.不断完善的过程
C.推陈出新的特点 D.因地制宜的特点
27.(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0.活动课: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 同步练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表格中的内容对应错误的是(  )
① 衣的变化 服饰丰富多彩,日益多元化、个性化
② 食的变化 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不足
③ 用的变化 手机、电话、计算机越来越普及
④ 行的变化 出行坐飞机、动车、开私家车越来越普遍
A.① B.② C.③ D.④
28.(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19.社会生活的变迁 同步练习)漫画可形象艺术地反映历史。下列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B.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C.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D.科技水平的发展变化
29.(2024八下·斗门期末)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这说明我国能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得益于(  )
A.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深入推进
C.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经济发展和国家的长期不懈努力
30.(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024)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课时作业本)习近平2022年4月8日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冬奥梦’和‘中国梦’精彩交织……激发了海内外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持续奋斗的昂扬激情!”“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包括(  )
①国家富强②民族振兴③人民幸福④政治安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1.(2023八下·溆浦期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  )
A.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32.(2020八下·德惠月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列不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教育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3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024)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时作业本)1985年,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具体做法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自1956年以来30年固定不变的工资制度开始出现变化,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增强员工积极性 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改变了企业所有制结构 D.使员工收入分配平均化
3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024)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时作业本)如表为我国1978﹣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变化,这说明城市经济改革使我国(  )
年份 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企业 城乡个体企业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1978 7.6 22.4 0 0
1997 25.5 38.1 17.9 18.5
A.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私有制企业占据经济主导
C.企业越来越多集中于西部 D.市场经济体系已完全形成
35.(2024八下·南昌期中)1984年3月,《福建日报》刊登了福建55位国有厂长的呼吁书《请给我们松绑》,他们在信中写道:“我们认为放权不能只限于上层部门之间的权力转移,更重要的是要把权力落实到基层企业。”这反映了(  )
A.个体经济已经遍及全国各地 B.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紧迫性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出现 D.“下海潮”推动了企业的转型
36.(2023八下·南安期末)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37.(2022八下·新会期末)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流行一句谚语“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其余剩多剩少都是自己的。”这是当时哪一制度或政策的写照(  )
A.国企改革 B.家庭承包责任制
C.乡镇企业 D.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8.(2022八下·新会期末)河南省委在1980年指出:“各地所建立的生产责任制,只要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生产,提高社员生活水平,巩固集体经济,就应当加以肯定和稳定。”这表明河南省委(  )
A.提倡推行农业合作化 B.鼓励生产关系的调整
C.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 D.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
39.(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024)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时作业本)如图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增长幅度最快时期的最主要的推动因素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和逐步建立
40.(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2024) 第6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课时作业本)《人民日报》社论见证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如表所反映的信息可用于研究(  )
标题 内容
《卫星社坐上了卫星》 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有五亩小麦亩产两千一百零五斤。
《今年夏天大丰收说明了什么》 我国粮食要增产多少,是能够由我国人民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决定了。
《全力保证钢铁生产》 要保证一千零七十万吨钢,必须具有停车让路、首先为钢的全局观点。
A.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B.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农村乡镇企业的良好发展势头 D.工农业战线的“大跃进”热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计算机网络技术
【解析】【分析】根据“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VR)”“人工智能(AI)”“线上教学”可得出这些都与计算机网络,智能互联相关,C项正确;
ABD项与材料中的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ABD项。
故选C项。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知识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特点以及影响的相关知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6届联大的两阿提案能通过,在当时的国际社会上是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并结合所学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B项正确;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A项;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排除C项;
尼克松访华,代表着美国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世界上好多原来呈观望态度的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国际上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与题干“26届联大”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需要准确识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时间、会议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据题干“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上海发表演讲”“中国人确信他们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八百年不需要美国参与”,结合所学可知,基辛格的演讲表明,中国的历史文化远远比美国悠久,中国的内政,并不需要美国的干涉,美国干涉中国内政并不是明智之举,故选A项。
基辛格肯定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其涵义在于强调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是明智之举,排除B项。
基辛格认为了解中美文化观念上的差异非常重要,其涵义在于强调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是明智之举,排除C项。
材料强调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不是明智之举,并未提出中国参与世界多极化的必要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中美关系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据题干“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的数量接近于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孤立中国,中国的外交环境不利;据题干“到90年代中期,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达600多个”,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奉行多边外交方针,不断拓展国际交往,外交取得重大成就,故选B项。
建国第一年,我国与十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开始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不合题意,排除A项。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材料强调的是我国外交不断拓展,成就显著,不能说明成为国际组织的主建者,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新中国对外交往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据题干“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备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美对抗,美国为了自身利益敌视中国;据题干“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与中国缓和关系,以维护美国的战略利益。由此说明尼克松前后两种说法在本质上都是以自身利益得失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出发点,故选D项。
材料表明美国由敌视遏制中国到与中国缓和关系,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中美关系的变化,未涉及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B项。
尼克梭前后两种说法的本质是维护美国的利益,未强调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点是中美关系的演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6.【答案】B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1964年1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中国逐步冲突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所以说中法建立被称为轰动当时国际社会的“外交核爆炸”,故选B项。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由的和平外交,奠定了新中国建立新型外交关系的基本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1971年,恢复了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中法建交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推动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交往高潮,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以中法关系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
8.【答案】C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
9.【答案】A
【知识点】新时代强军之路
10.【答案】D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方愿同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一道,加强团结合作,引领全球治理正确方向,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可知,中国同俄罗斯合作,引领全球治理贡献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
A项以欧洲为中心的多边外交错误,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不符合题意;
B项在全球治理中起主导作用,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其重要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不符合题意;
C项外交政策得到各国的认同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D项贡献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中国为世界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等知识及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为世界发展所做的积极贡献。
11.【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从题干材料“两岸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两岸贸易同步上升,金融合作取得突破,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多项协议成功签署……”可以看出,两岸的经贸合作在不断加强,这对两岸而言都是有利的,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C符合题意;
但两岸间的交往障碍仍然存在,排除A;
祖国统一也还未完成,排除B;
“台独”势力仍然存在。故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海峡两岸交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2.【答案】A
【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据题干“‘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在这个前提下,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A符合题意;
“一国两制”不属于对外开放,排除B;
香港不再拥有高度自治权,表述错误,排除C;
香港将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题干未说明,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一国两制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3.【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有利于促进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A符合题意;
台海形势紧张的根源是台独势力,排除B;
增强综合国力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
人民渴望统一是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海峡两岸交往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海峡两岸交往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4.【答案】C
【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依据“香港回归祖国,开启了香港历史新纪元。”可知“新纪元”得以开启的重要制度保障是“一国两制”制度。香港问题是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为方针而解决的,此问题得以解决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支持和推动,维护了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C符合题意;
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香港回归无关,排除A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香港回归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答案】C
【知识点】共同繁荣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西藏民族大学的创办益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C符合题意;
西藏经过民主改革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排除A;
为各民族同步富裕奠定了基础的同步富裕叙述不准确,各民族共同富裕,排除B;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共同繁荣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干信息,掌握共同繁荣的基本史实,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6.【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了民族自治地方注重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设立广播电台、影视译制中心等,这有利于满足少数民族地区人民 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自治地方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注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没有涉及不同地域间的文化交融情况以及人民当家作主的情况,排除BC两项;
解决少数民族落后问题的观点在于发展经济,而不是依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知道这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7.【答案】D
【知识点】民族团结
【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1951年国务院将部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地名进行了更改,这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表现,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D项正确;
这种做法只是更改了称谓,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
这一做法并不是为了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排除B项;
这种做法和宣告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正式形成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D
【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发展;新时代强军之路
【解析】【分析】据题干“共和国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和所学知识可知,李延年所在的时代是新中国初期,这个时候保卫新中国,是中国人的重要任务,因而他被授予勋章的原因是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战斗英雄;于敏所在的时代,我们正处在被以美国为首的阵营包围和敌对的时期,因而他被授予勋章的原因是中国“氢弹之父”、著名核物理学家;钟南山是在2003年的“非典”和2019年“新冠”疫情中做出了贡献而被授勋。由此可知,英雄模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D项正确;
李延年不是在科学领域中做出贡献而授勋的,排除A项;
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体现了艰苦创业的时代风貌,例如李延年为革命时代的战斗英雄,排除B项;
题干所述材料不能体现出历史由英雄模范人物创造的内容,主要强调英雄人物具有时代特色,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9.【答案】D
【知识点】就业和社会保障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下海、打工、跳槽”都是“铁饭碗”被打破,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的表现。由此可见,题干现象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故D符合题意;
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和题干的“下海、打工、跳槽、经济社会、出国留学等语言迅速流行”无直接关系,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否,排除B;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流行语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20.【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衣食住行的变迁;屠呦呦及青蒿素
21.【答案】C
【知识点】“两弹一星”
22.【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20世纪60年代,类似这种‘被逼出来的超级工程’——‘原子弹工程’的成功实施”和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B项符合题意;
A:建立起全方位国防体系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科技可以威胁世界,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科教兴国战略取得重大成就,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3.【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后签署中日建交声明;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②错误。故①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漫画的形式考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做,②选项错误很明显。
24.【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提出答案关键信息“与宝岛台湾和祖国母亲几经聚散离合相关联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导致台湾与祖国分离,故①符合题意;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与台湾没有直接关联,故②不符合题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归祖国,故③符合题意;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导致台湾与祖国分离,故④符合题意。
综上可知,①③④正确,故选A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考查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25.【答案】C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26.【答案】B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从“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到“1949年《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中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历史传统,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未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陈出新、因地制宜的特点,故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7.【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食的变化,肉食、副食品、果品消费比例丰富,营养搭配,故B符合题意;
ACD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社会生活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28.【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漫画《三代赶集》可知,从爷爷赶集肩上挑,到爸爸赶集轻松跑,再到儿子赶集点鼠标,这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B项符合题意;
A:题干未体现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A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科技水平的发展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社会生活的变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9.【答案】D
【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
30.【答案】A
【知识点】“中国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2013年,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深刻阐述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强调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由此可知,“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包括①国家富强②民族振兴③人民幸福,故选A项。
政治安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并非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故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历史基础知识的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梦”的相关历史知识。
31.【答案】B
【知识点】“四个全面”
32.【答案】B
【知识点】“四个全面”
【解析】【分析】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符合题意;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故选项B符合题意;
C.全面依法治国,不符合题意;
D.全面从严治党,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对课本上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属于”字样。
33.【答案】A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据题干“1985年,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自1956年以来30年固定不变的工资制度开始出现变化”可知,企业上缴利润与工资增长同步,有助于调动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企业工资制度改革,无法得出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的结论,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并未涉及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并未说明员工收入分配平均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考查国有企业改革,试题难度不大,解题必须熟练记忆相关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做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即可得出答案。
34.【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1978﹣1997年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变化”可知,1978﹣1997年,从国有控股企业、集体企业、城乡个体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占比增幅较大,说明城市经济改革使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的局面,故选A项。
材料表明仅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各种经济成分的占比,无法得出企业越来越多集中于西部,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各种经济成分的占比,无法说明市场经济体系已完全形成,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城市经济改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材料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城市经济改革的相关史实。
35.【答案】B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36.【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承包”、“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扩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因而才会出现材料中要求“承包造纸厂”的状况。B项正确;
“乡镇企业”的发展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问题,只涉及了国有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7.【答案】B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制度下实行的是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B项正确;
国企改革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内容,A项不正取;
乡镇企业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下发展的乡村企业,C项不正确;
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经济体制组成部分,当时主要还是公有制为主,D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难受适中,考查学生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理解。
38.【答案】B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各地所建立的生产责任制,只要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生产,提高社员生活水平,巩固集体经济,就应当加以肯定和稳定"可知,河南省委鼓励生产关系的调整,B符合题意;
提倡推行农业合作化发生在1953- 1956年的三大改造中, 排除A;
否定人民公社化运动,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C;
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题意,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39.【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可知1989-199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最快,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经济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促使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故选D项。
增长幅度最快时期是1989-1997年,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1978年,排除A项。
增长幅度最快时期是1989-1997年,而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B项。
增长幅度最快时期是1989-1997年,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2001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史实。
40.【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亩产两千一百零五斤”、“一千零七十万吨钢”、“停车让路、首先为钢”等信息可得出,这是“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的表现。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总路线的指导下,1958年,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因此题干表格所反映的信息可用于研究工农业战线的“大跃进”热潮,D项正确;
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大跃进”时期,不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快速恢复时期,排除A项;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三大改造完成,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大跃进”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材料关键词和所学知识推导出正确答案。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