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是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中国人对美,总有着无尽的推崇。儒家追求思无邪的雅正之美,道家崇尚平淡天真的朴素之美;以墨当色、计白当黑的国画里,藏着中国特有的含蓄之美。审美,听起来抽象,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中有更直观的诠释,诉说着审美的意趣。
人,要有审美之心。美学大师朱光潜说: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在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是尚美的民族,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多传承于自然哲学思维。若生活中再无美学,人这一生是否太过潦草。生活不一定要鲜艳,但要有属于自己的色彩,只有懂得了审美,才能重塑自我,不枉来人间一趟。一个人有了审美之心,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看似无用之物、无心之作,却让我们永葆善睐明眸。
自然,山水之美。中国人对大自然的喜爱,或许是骨子里的天性。苏东坡在《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皆自然之美,亦属文人之雅致,自古便是中国人不可放弃的生活哲学,也正是审美与生活的结合。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写尽了中国人的一生所愿,有时虽不能至,亦是心向往之。山水之间总是最理想的生活之地,古往今来却是少有人实现,因此,这念想便寄托于庭院。植几株时令花草,随季节盛放、随时间衰败,满眼都是自然风光。让人虽身居喧嚣闹市,心却生出山林之想。青山绿水、幽林美舍,是中国人最高的生活美学,这些山水田园、林泉胜境,浸润着中国人的内心。
烟火,生活之美。元代赵显宏《满庭芳》词云:一家老幼无牵挂,恣意喧哗。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烟火气,不是转瞬即逝的灿烂,而是细水长流的淡然。有句话说,深夜的烈酒,不如清晨的一碗粥。人间最深入人心、最难舍难分的,是烟火气。烟火气,人间最绵长的滋味。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是最平凡的生活,也是最有诗意的生活……林语堂说:构成人生的,更多是且将新火试新茶的寻常烟火,平常小事。烟火气,离不开三餐一宿、琐细繁乱、烟熏火燎,更离不开安安分分、知足常乐、寒来暑往。但这难道不是每个人必然会经历,也最终会皈依的真实吗?
诗人顾城说得好:美是唯一的真实,当它到来时,一切都形同虚设。审美,是一生的修行。它流淌于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中,需要用心去体会。希望在你匆匆的人生旅途中,能以美为信仰,活出一生明媚光景。
(菖蒲草堂《中国人的审美,雅致而充满烟火气》,有删减)
材料二:
美育最重要的价值是培养有审美修养的人。语文是人文学科,通过语言的学习,审美主体不仅能够了解文本知识,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喜怒哀乐。语文的审美价值,让语文教育充满了灵动性,使审美主体在美的浸润中成为拥有高尚情操的人。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为学生的审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建立了“真、善、美”的品质根基。人文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之一。对语文之美的习得过程是学生体现人文价值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审美趣味的精神活动。
语文学科功能指向立德树人实践,以语文美为审美对象,通过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重新建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关键。家校融合,构建一个家校共育的第三空间,在教育实践中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家校融合的视角出发,构建“家校共读”审美教育实践。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不仅是学校的教育任务,也是家长的教育任务。学生时时刻刻浸润在书籍的海洋里,与圣贤对话,接受人类崇高精神的滋养,拓展思维、提升精神境界,让学生自我赋能,走得更远。首先,通过“家校共读”对学生实施诵读涵咏,强化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感知;其次,通过“家校共读”对学生实施名著阅读,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最后,通过“家校共读”对学生实施亲子对话,提升学生审美理解。因此,“家校共读”审美教育实践,引领学校掀起全校师生共读的阅读热潮;引领教师认识阅读对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性;引领家长认识到亲子阅读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最终能使学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产生对话,让阅读成为学生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构建“家校共美”审美教育实践,让学生了解美好的大千世界,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花样年华,让学生体悟生活的色彩斑斓。在真实情境中开展语文美育活动,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美的认识;让学生聆听书本以外的声音,拓展自己的眼界;在实践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自身的综合审美素养。首先,通过“家校共美”对学生实施纪录片欣赏,拓展学生文本言外之美;其次,通过“家校共美”对学生开展生活美的探索,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审美热情;最后,通过“家校共美”对学生实施自然美的研究,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兴趣。因此,“家校共美”审美教育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元。
构建“家校共写”审美教育实践,也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乐于表达;引导学生作文如何升格,提高学生审美创造能力。审美主体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审美实践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首先,通过“家校共写”要求学生从自然、社会寻找写作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力;其次,通过“家校共写”要求作文升格,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力;最后,通过“家校共写”中“亲子共写”,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因此,“家校共写”审美教育实践让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
(陈凤娟《构建家校协同的语文美育体系》,有删减)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育最重要的价值是培养有审美修养的人,审美离我们并不遥远,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B.人文性和审美性是语文的根本属性,因此对语文的习得过程就是体现其人文和审美价值的过程。
C.学生品质根基的形成可以由语文学习获得,通过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中国人最有诗意和最平凡的生活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而最高的生活美学是青山绿水、幽林美舍。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追求雅正之美的儒家、崇尚朴素之美的道家,还是藏着含蓄之美的国画,都充分说明了人人都应该有审美之心。
B.“家校共读”“家校共美”“家校共写”的审美教育实践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世界,其中“家校共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C.材料一中借用蔡元培、朱光潜、林语堂和顾城等的论述,既有利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D.材料二以“语文使审美主体在美的浸润中成为拥有高尚情操的人”为中心论点,多层次展开论证,有理性思考的光芒。
3.下列不能表明“语文的审美价值”的一项是( )
A.“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体现汉字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B.“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形象地表现了汉字丰富的意蕴美。
C.古人说“听其言观其行”,即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这就是常说的言行一致。
D.“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这一观点揭示了要想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备,实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4.语文学科在构建家校协同美育体系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回答。
5.作为一名新时代高中生,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审美修养?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转身离开的司马光
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51岁的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司马光,闹出了一桩大新闻:在给皇帝讲课的经筵上,他跟力挺王安石变法的大臣吕惠卿居然因政见不同动手撕扯了起来。搞得在场的宋神宗都看不下去了,说:“不就是想把事情的对错搞搞清楚嘛,至于这样吗?”后来,事情传到宫廷外,这事就变成了“地域黑”——当时流行起了一个段子,叫“一个陕西人,一个福建子,怎生厮合得著”。称“福建子”,是因为吕惠卿是福建泉州人;而“陕西人”,自然是指司马光了。
7岁那年,因为机智地以石击瓮,救出落水的小伙伴,他的名字已经在京洛一带为人传诵。他入仕也很早,20岁就考取进士甲科,步入官场。从华州判官做起,历经权知丰城县事等职,在28岁时做上了大理评事、国子直讲。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在不同的中层干部位置上徘徊。直到43岁,他被提拔修起居注,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才有了跟皇帝直接对话的机会。也是在那一年,在同修起居注的职位上,他遇见了后来一生的对手王安石。
从相知、相惜到分道扬镳,司马光对王安石及其著名的熙宁变法的抗争,在熙宁二年跟吕惠卿的那场搏击中达到了巅峰。不久司马光就离开京城,以闲散官的身份退居洛阳。在那里,他主编那部后来令他青史留名的大书《资治通鉴》。
司马光早年所受的教育和仕进之后所获的机遇,都使他首先想成为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级官员,而不是历史学家。起初,他有机会蒙宋英宗青眼,编写后来成为《资治通鉴》前八卷的《通志》,是为政治服务,即使到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此一目标也未曾改变。
司马光的改变,始于王安石及其改革派对“祖宗家法”的改变,和君主居然下决心支持这种改变。
对王安石个人,司马光一直保持着一种相对尊重的态度。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王安石在金陵病逝,已回到京城重新执掌大权但病入膏肓的司马光闻讣,还对身边人说:“介甫无他,但执拗耳。赠恤之典宜厚。”但对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吕惠卿等,司马光则厌恶至极,直斥之为阴险小人;他也准确地预判到,吕某得势后王安石必受其排挤。他把忧虑和远见都融进了他主编的《资治通鉴》里,通过经筵讲史的经验,他认定暂时的转身离开,去当一个资治的历史学家,效果应该比直接在朝廷上跟对手打一架要好得多。
他把以德治国理政放在了十分显著的位置,把“礼”“信”“诚”等传统儒家理念提到了相当高的高度。他对于汉代以来“人主无过举”(君主永远不会做错事)的流俗之说,作了无情的批判,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为人君者,固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他同时从切身经验出发,强调“为政之要,莫过于用人”。
在具体编纂过程中,司马光对史料的择取,也无时不与他表面上已经转身离开的北宋现实政治密切相关。比如,复旦大学历史系姜鹏先生指出,《资治通鉴》卷十七建元元年冬十月条中,所记西汉大儒董仲舒应对汉武帝的著名的“天人三策”,史料来源于《汉书》卷五十六的《董仲舒传》,但司马光删除了原策中几乎全部有关天人关系的文字,仅留下有关礼乐教化的内容,使之成为表达自身施政理念的工具。
有意思的是,这种本应短平快的钦定重点项目,却延宕了19年,最后的成品是一部多达294卷的正经的编年体史书。这19年中,有15年司马光都处在转身离开京城之后的那段时光里。
完成这部传世之作后不久,司马光也迎来了翻盘的机会。由于宋神宗突然病故,宋哲宗年幼继位,大权为高太后所掌,而高太后对于司马光很是看好,司马光因此重回中枢领导核心。然而遗憾的是,虽然主编过《资治通鉴》,他好像依然没有忘记当年跟吕惠卿在圣上跟前的拉扯,晚年深陷其中,对熙宁新法采取了全盘推倒的极端做法,连跟他同属一个阵营的苏轼也对这种一边倒的举措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在中国历史上,司马光的名字是与两个关键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其一自然是他著述的最高成就《资治通鉴》,其二则是他为人为政的“正道直行”。
《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学的领域内当然有其崇高的地位,无论是编年体还是长编考异法,都为后来的历史编纂学开辟了重要的方向和道路。但从更广阔的意义上说,它的影响不止于学界。宋代以后中国社会中处于顶层的君主和高级官僚,有不少人把《资治通鉴》作为执政的教科书,用人尤重德才兼备,即源自司马光的教导。司马光为人为政“正道直行”,晚年时,他重回政治中心,当上宰相后,曾亲笔书写下自己的办事规则,公布在所有访客都看得到的地方。
司马光对于熙宁新政采取的一律推倒的做法,历来褒贬不一,但不能不承认,在为官的品德上,他自始至终都是表里如一的。也正是因为有如此高尚的品德,他身前就获得了包括敌对的辽国君臣在内的最广泛阶层的尊重;他身后由于政局变动,遭逢名字被刻入侮辱性的党人碑,却连刻工都不愿意动刀,说“恐得罪于后世”。他后来是被供入孔庙,与儒家先贤们一同被祭拜的。可以说,在人治而非法治的传统时代里,司马光的品行,大体能算是官员作为个体所能达到的高境界了。
司马光在转身离开京城的15年里,在洛阳修建了一所园子,自命名为“独乐园”。20世纪以来,传统园林研究者通过文献记载和现存宋代相关图像,复原了独乐园的大致规模和空间结构,并惊奇地发现司马光设计的独乐园,采用的是一种现存中国园林中几乎看不到的布局方式:中、东、西三路都以轴线控制园林景观组织。而其背后蕴含的,正是大道直行的儒家理念。可见这位主持编纂《资治通鉴》、毕生光明磊落的宋儒,已经把生活、学术和政治理念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陈正宏《环球人物杂志》,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与吕惠卿因政见不同而动手撕扯一事,不仅让宋神宗怒不可遏,而且演变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地域黑”。
B.司马光虽然一直反对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但他认为王安石个人只是性格倔强,始终对他保持着一种崇敬态度。
C.成为一个高级官员是司马光追求的理想,这也促使他确立了终身未改变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为政治服务。
D.《资治通鉴》影响深远,既为后来历史编纂学开辟了重要方向,又为宋代以后的君主和高级官僚提供了用人参照。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既写了司马光在著述上的杰出成就和为人为政的“正道直行”,同时又写了苏轼对其行为的严肃批评,表明作者理性的写作态度。
B.第二段写司马光在“7岁、20岁、28岁、43岁”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既展现了他的才华,也为下文写他在政治上与王安石的冲突作了铺垫。
C.“为人君者,固不以无过为贤,而以改过为美也”“为政之要,莫过于用人”,这些引用在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彰显了司马光的治国理念。
D.文章看似散乱,实则选材精当,别具匠心,在客观的叙述中穿插了作者和后人的评论,这样写有利于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司马光。
8.文章结尾为什么说司马光“已经把生活、学术和政治理念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9.文中多次用“转身离开”或“离开”等词语呼应文章标题,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由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庄子以自创逍遥神人之说,以明无用之大用,盖亦有自寓己意,言世无所知也。惠子乃庄子生平相契之友,故托嘲调以见己意。盖亦言,其虽有圣人,必须举世有见知者,而后乃得见用于当世也。言虽戏剧,而心良苦矣。此等文,要得其趣,则不可以正解,别是一种风味,所谓诗有别趣也。后诸篇中,似此寓意者多,学者不可不知也。前虽说不善用其大,尚未说无用之用,故下文以大树发之。
此篇托惠子以嘲庄子之无用,庄子因嘲惠子以小知求名求利之为害。似狸狌之不免死于罔罟。若至人无求于世。固虽无用。足以道自乐。得以终其天年。岂不为全生养道之大用。是则无用。又何困苦哉。此虽巵言,足见庄子心事自得之如此,岂世之小知之人能知耶。
(节选自明·憨山《庄子内篇注》)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何不树之A于无何B有之乡C广莫之D野E彷徨乎F回无为其侧G逍遥乎回寝卧其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贻,与《邶风·静女》“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中“贻”的意思相同。
B.鬻,意思是卖,与汉语成语“卖官鬻爵”中“鬻”的意思相同。
C.学者,与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者”的意思不同。
D.于,与苏轼《赤壁赋》“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于”的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中的思想常有突破俗见之处,可以说是见人之所不见,知人所不知,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
B.惠子仅从日常使用层面上考虑大葫芦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世俗经验的束缚,认为可以将其制成大樽漂浮江湖。
C.材料二认为《庄子》中像《逍遥游》一样借助寓言,委婉表达而使说理别有一番趣味和效果的篇目还有许多。
D.材料一惠子嘲笑庄子不能够区分物有大用小用,庄子也使用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反驳了惠子的观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
(2)足见庄子心事自得之如此,岂世之小知之人能知耶。
1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寓意。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锦江遣兴
郭载①
云水微茫爽气浮,锦江如带可怜秋。
萦洄雾縠②时迷雁,潋滟霞光不见鸥。
晴雨一川皆好景,烟花三月总牵愁。
风波满地乾坤阔,吟望长安垂白头。
【注】①郭载:北宋开封人。一生两次入川,第二次入川任成都知府,时值兵乱,竭力平贼。②雾縠:轻纱般的薄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水相连的锦江爽气浮动,江水蜿蜒如玉带,好一派可爱的秋日美景。
B.“不见鸥”借用鸥鹭忘机的典故表明诗人宁静淡泊、超然物外的心态。
C.虽说锦江无论晴雨皆为美景,但诗人却触景伤情,引发心中无限愁绪。
D.“长安”语意双关,既代指都城,也暗指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
16.“烟花三月总牵愁”中“愁”的内涵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东岩夜月”为泸州八景之一。小慧夜游东岩,看见长江与天空浑然一色,明月高悬,于是拍照并附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诗发朋友圈,大家纷纷点赞。
(2)参加完开学典礼,小刚暗下决心新学期一定要好学,他摘录了《<论语>十二章》“,”两句作为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好学应当做事敏捷,说话谨慎,向有才艺的人学习。
(3)古人写诗常常运用对比来增强表现力,高适《燕歌行并序》中“,”两句正是运用这种手法,有力地揭露军中将领和兵士的矛盾。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不仅以其清新高雅的形象为文人墨客偏爱,还因其美丽的花朵而广受赞誉。谈及写桂花的诗,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可谓 ① 。但是你是否对这句大家熟知的诗句产生过疑惑:时令在春,何来桂花呢?
关于王维笔下的“春天盛开的桂花”,历来 ② ,没有一致的看法。有人从文学艺术表现的角度进行解释,诗中桂花开在春天纯属诗人超自然的想象。就好像世传王维在他的名画《袁安卧雪图》中,还画了“雪中碧绿的芭蕉”,这是抒情、是寄意。
有人从古汉语文字通假的角度解释,【甲】,而是“桂华”,也就是月光的意思。春夜,月光洒满空山,既通顺也很有意境。“花”和“华”在古籍中也经常出现通用的情况。如古中国自称“华夏”,这里的“夏”是“大”的意思,【乙】,“华夏”就是“好大一朵花”。
【丙】,诗中的桂花是四季桂,这种桂花每年2月、5月、8月、11月都会开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八月开的秋桂。但很快就有植物学家出来反驳:“四季桂”是后人培育出来的新品种,是科技的产物,唐代没有四季桂。
王维笔下那枝开在春天的桂花,究竟是确有其花,还是美丽的想象?也许永远不会有答案。但也不必为此 ③ 。留一点美好的想象,不是更好吗?
18.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甲乙丙三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1.下列选项与“王维诗中的桂花是四季桂”这一观点犯了相似逻辑错误的一项是( )
A.你是否已经停止了对我的伤害?请回答“是”或者“不是”。
B.我答应你昨天来修门铃,可每次按门铃都没人开门,我就走了。
C.或者不采用他的意见,或者采用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D.海明威的作品一天读不完,所以《老人与海》一天读不完。
22.文章结尾处的“不是更好吗?”起到了什么作用?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中有一句引发观众共鸣的台词:往前看,别回头。不过也有央视剧评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往前看,何妨一回头。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3 分)B
2.(3 分)C
3.(3 分)C
4.(6 分)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为学生审美打下坚实基础,帮助学生建立 “真、善、美” 的品质根基。(3 分)以语文美为审美对象,通过语文教育活动,帮助学生重新建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促进全面发展。(3 分)
5.(6 分)重视语文学习:语文蕴含丰富美育资源,学习语文可感受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建立 “真、善、美” 品质根基,提升审美修养。(2 分)参与 “家校共读”:通过诵读涵咏强化语言审美感知,通过名著阅读丰富审美体验,通过亲子对话提升审美理解。(2 分)参与 “家校共写”:从自然、社会寻找写作素材培养审美观察力,通过作文升格培养审美评价力,通过 “亲子共写” 培养审美创造力。(2 分)
6.(3 分)D
7.(3 分)D
8.(6 分)司马光设计的独乐园采用中、东、西三路都以轴线控制园林景观组织的布局方式,蕴含着大道直行的儒家理念;(2 分)他在《资治通鉴》中把以德治国理政放在显著位置,强调 “礼”“信”“诚” 等理念;(2 分)他为人为政 “正道直行”,晚年重回政治中心后仍表里如一。所以说他把生活、学术和政治理念完全融合在一起了。(2 分)
9.(6 分)“转身离开” 呼应标题,具有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2 分)体现了司马光政治生涯的变化,从与王安石变法派斗争到退居洛阳编写《资治通鉴》,再到重回政治中心,有助于展现其复杂的人生经历;(2 分)突出了司马光的形象特点,转身离开朝廷编写史书,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提供借鉴的责任感。(2 分)
10.(3 分)CEG
11.(3 分)C
12.(3 分)D
13.(8 分)(1)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的人,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业。(4 分)(2)足以看出庄子内心如此悠然自得,这哪里是世上那些见识浅陋的人能够理解的呢?(4 分)
14.(6 分)材料一的寓意是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使用的方式和角度,人们不应局限于常规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潜在价值。
15.(3 分)B
16.(6 分)“愁” 的内涵包括:漂泊之愁:诗歌前两联描绘了锦江的秋景,云水微茫,江如丝带,雾縠迷雁,霞光不见鸥,营造出一种迷茫、凄清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漂泊之感。(2 分)思乡之愁:“烟花三月总牵愁”,烟花三月本是美好的季节,但诗人却因远离家乡而牵起愁绪,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 分)忧国之愁:尾联 “风波满地乾坤阔,吟望长安垂白头”,“长安” 既代指都城,也暗指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诗人 “吟望长安”,想到国家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不禁垂头叹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2 分)
17.(6 分)(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2)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每空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8.(6 分)①脍炙人口(2 分);②众说纷纭(2 分);③耿耿于怀(2 分)
19.(4 分)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不仅因其美丽的花朵而广受赞誉,还以其清新高雅的形象为文人墨客偏爱。
20.(6 分)甲:王维诗中的 “桂花” 不是 “桂花”(2 分);乙:“华” 就是 “花” 的意思(2 分);丙:还有人从植物学的角度解释(2 分)
21.(3 分)B
22.(6 分)结尾处的 “不是更好吗?” 起到了以下作用:强调作用:强调了留一点美好的想象的重要性,突出了文章的主旨。(2 分)引发思考:以反问的形式结尾,引发读者的思考,使读者对王维笔下春天的桂花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思考。(2 分)增强感染力:反问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的表达更加有力。(2 分)
23.(60 分)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
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权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
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
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材料二:
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逍遥神人”的描述,说明了“无用之用,是为大用”的道理,大概也有寄托自己的意思,表达世间无人能理解。惠子是庄子一生中最亲密的朋友,因此他常常通过讽刺和调侃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即使有圣人,也必须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应用。虽然表面上是戏剧,但内心却是非常苦心的。对于这类文章,如果想要理解其趣味,就不能用常规的解释方法,因为它们有着独特的韵味,这就是所谓的“诗有别趣”。在后面的文章中,像这样的寓意还有很多,求学的人不能不知道。 虽然前面讨论了不善用大的事物,但还没有提到无用之用,所以接下来通过大树来进一步说明。
此篇通过惠子嘲笑庄子的无用,庄子则反过来嘲笑惠子因小知而追求名利的行为。就像狐狸和黄鼠狼一样,虽然聪明机警,但最终还是会被猎人的陷阱所捕获。 修养高的人没有世俗的追求和欲望。即使没有实际用处,也能让自己感到快乐,从而安享天年。这难道不是保全生命、修养道德的重要作用吗。既然如此,它就是无用的,又何必为此而感到困苦呢。 这虽然是些漫无边际的话,但足以看出庄子的心境如此自得,难道世上那些浅陋无知的人能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