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里是世界“第三极”,也是地球上海拔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3亿年前,今天的世界屋脊还是一片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当时,这片被称为“特提斯海”或“古地中海”的海域,横贯现在的欧亚大陆南部、北非、南欧、西亚和东南亚,气候温暖,孕育出繁茂的海洋动植物,其南北两侧是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
从古老的海洋,到年轻的高原,这是一部跨越万年的大地史诗。
距今6500万~5500万年前,大陆板块持续的挤压再次引起强烈的构造运动。这一次构造运动不仅让原本还不高的青藏高原不断隆起,更推举出横贯欧亚大陆中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地质学中,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
在以千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下,经历数次板块碰撞与漫长的构造拼合后,青藏高原终于完成了崛起,以超过4000米的平均海拔雄踞于亚洲中部、中国西部。它的隆起对我国整体的高原、山系与盆地分布产生了极大影响,更促进了我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式分布的地势特征的形成。
在高原地貌的演进中,古老的海洋一点点消失,然而水却以新的方式留了下来。
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青藏高原,本应属于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而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亚热带中的华南地区,原本也会由于气流下沉、水汽难以凝结而气候干旱,但是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的存在,打破了原有行星风系的控制,夏季高原上加强的热低压强烈抽吸周边大气,西南季风随之携带大量水汽而来,滋润了我国华南地区。
更重要的是,随着海拔上升,水汽撞上无数座直插天际的伟岸山峰,在这里翻滚成云,化为冰雪,北纬30度干旱带之中的“亚洲水塔”就此诞生。
年轻的高原上雪峰林立,古海洋的痕迹仍保存在山脉的巨大褶皱之中。
在沉睡着海洋生物化石的地层上,高峻的群山间,上万条冰川蓬勃发育,数千个高山湖泊错落有致,许多伟大的河流从这里开始了它们的征途。
长江,则是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条。在与时间一同奔流的过程里,它横跨中国三大地形阶梯,成为亚洲第一长河,见证过沧海桑田,演进出新的生命,孕育了华夏文明。从高山到海洋,跋涉6300余千米,流域面积达到180万平方千米,长江几乎滋养了中国陆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将目光聚焦到江源之地,再次深入探寻一条伟大河流的起源故事,人们或许会发现,无论是对青藏高原还是对位于其腹心地带的长江源区都知之甚少。长江源区的西侧为羌塘内陆湖区,东北侧为巴颜喀拉山,古老的昆仑山位于源区西北部,唐古拉山则屹立在南部。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青藏公路以西的区域被称为可可西里,属于羌塘高原内陆湖区和长江北源水系交汇地区。
昆仑山,被称为“万山之宗”,曾承载过古代中国人最原始也最瑰丽的想象,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与中国古代许多神话故事紧密相关,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被视为“百神居所”,是中原先民眼中的神圣之地。屈原曾在《九章·涉江》中写道:“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究竟是怎样雄伟的一座山,才能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厚重的意象之一,承托起无数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
今天的昆仑山与古今各类文学作品中人们熟悉的“昆仑”不一定重合,但它的壮阔毋庸置疑。作为西部山系的主干,昆仑山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沿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南缘和柴达木盆地南缘一路向东延伸,至青海湖西南的鄂拉山断层为止,全长2500余千米,由数座大小山脉绵延连接而成。青海省西部的昆仑山口以东被划分为东昆仑,东昆仑以南就是包括长江源区在内的三江源地区,东亚季风与印度季风驱动下的西南暖湿气流为这里带来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提供了最初的滋养。
到了中昆仑以南,荒野的力量开始生长,位于此处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除了北侧的昆仑山脉和南侧的唐古拉山脉之外,其核心区大多是高原夷平面,起伏的丘陵与沉积盆地纵横相间。这里空气稀薄、气候严寒,全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永久冻土覆盖了90%以上的土地,然而处于如此严酷环境下的可可西里,却与许多人想象中满目荒凉的无人区不同。这里不仅有雪山、冰川,是长江北源楚玛尔河的发源地,更是中国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大陆上野生动物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在可可西里地区,高山上的冰雪融水不断向盆地内流淌,盆地内由于地势平缓,排水不畅,土壤下部的永久冻土层又使得流水难以渗入地下,地面长期处于积水状态,形成草丘与水坑。常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使得星罗棋布的水坑最终连缀成湖沼,在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之外,它们对长江源地区的水源涵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更值得惊叹的是,大大小小的湖沼旁,高原植物在寒冷的环境中顽强生长,为生活在此的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于是一个又一个关于生命、关于力量、关于野性的故事在这片广袤荒野上流传。中国许多地方不乏苍凉壮美的景色,但缺少生命的活力,而可可西里却集合了这两点,它的独特和珍稀就在于此,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长江源区最美的一片荒野。
(摘编自《一个长江从雪山到海洋》)
1.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喜马拉雅运动”指地质学中所说的距今6500万至5500万年前的大陆板块持续挤压,导致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崛起的构造运动。
B.“新的方式”指青藏高原水的两种新的存在方式,一是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二是随着海拔上升,水汽撞上无数高峰而形成的冰雪。
C.“万山之宗”指昆仑山,这一称呼突出了它在中国西部山系中的主干地位,同时强调了这座山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极具文化意义。
D.“荒野的力量”突出可可西里生态系统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这里有大量的雪山、冰川和湖泊,是楚玛尔河的发源地,这里植物顽强生长,野生动物密集。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亚热带地区,气候本应干旱,但超过4000米的海拔和西南季风的到来,使这里的气候变得湿润。
B.青藏高原雪峰林立,冰川众多,被称为“亚洲水塔”,许多伟大的河流从这里开启征途,演进新的生命,孕育华夏文明,例如长江。
C.长江由高山流进海洋,成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人们不止一次探究其位于青藏高原腹心地带的长江源的故事,但仍然对其了解不多。
D.可可西里地区地势平缓,水流难以迅速排出,同时广泛分布的永久冻土层阻碍地表水向下渗透,进而形成极其重要的涵养水源的湖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在以千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下完成的,因此极大影响了我国整体地形地貌的分布,更促进了我国地势特征的形成。
B.古老的昆仑山位于长江源区的西北部,与唐古拉山脉共同构成长江源区的重要地理框架,可可西里特指横穿两山之间的青藏公路以西的区域。
C.受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影响,西南暖湿气流携带丰富的水汽在三江源地区形成大量降水,并使这里成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
D.选文多处运用数字来介绍青藏高原、长江、昆仑山和可可西里的具体情况,使文章更具可信度,如对可可西里冻土存量等的说明。
4.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青藏高原的?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5.和传统的科普读物不同,本文的诗意叙述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力量。请结合文中有关长江、昆仑山和可可西里的文字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旗谱(节选)
梁 斌
运涛“出走”的那一天,江涛对贾老师说:“我想告假,家去看看。”
贾老师问:“回去干什么?”
江涛说:“运涛跑了。”
贾老师缄默着抬起头来,转着眼睛想了一下,几个手指头在桌子上敲着,问:“他已经走了?”
江涛说:“唔!”看样子,贾老师像是知道,又像是不知道。也许会知道,江涛知道运涛常到这里来接头。因为心急,他也没深问,就回家了。
娘从园里回来,正坐在井台上哭哩,眼泪滴成一条线。
江涛说:“娘!他已经走了,别哭了吧!”
娘说:“说不哭,由不得,心酸得不行哩!”
江涛说:“他想走,也不言声儿。”
娘说:“咳!言一声,春兰早把他的心摘去哩!”
江涛也想起春兰,自从春兰不到他家来,他老是觉得家里冷冷清清的。运涛一走,像缺了半家子人。他看着前方,大堤上,杨树的叶子,呱啦呱啦响着,响得心上寒冷,春兰心上,不知多难受哩!
江涛走到园里,严志和在那里愣着。运涛一走,严志和就像缺了腿,他走不到那里,事情就没人做。往日,为着看个红白喜帖儿、写笔账都困难,才省吃俭用,巴结孩子们念念书,戴上个眼。才熬得能写会算,会种庄稼,顶大人的事了,又走了,合该他卖老力气!江涛也觉得像缺了一只手,没有商量的人,办事没有臂膀了。
江涛心上难过,一个人悄悄走回城里。到了第二年夏季,他在贾老师的领导下,第一次参加了群众运动,抵制英国货、日本货;进行罢工罢课,反对帝国主义屠杀工人领袖顾正红。贾老师叫他领导同学们写标语、散传单。到了开会的那一天,拿着小旗的人,在大街上来来往往,其中有农民、长工、小学教员、学生……他们在戏楼上开了大会,就开始游行了。江涛站在队伍前头,领导人们喊口号,喊声像雷鸣,震动全城。买卖家、市民们都立在大街上看,拥拥挤挤,站满了一条街。江涛回头一看,举起的拳头就像树林一样多。他明白,受压迫的人们,不只他们和忠大伯两家。反对黑暗势力的人,不是孤单的。他被群众的热情感动了,眼角上含着泪花,脑子里透出一线黎明的熹微的光亮。他想参加共产党,和贾老师更靠近一点。
开会回来,江涛觉得心神不安。坐也不是,立也不是。走到教室里,拿出一本书来读,又读不下去。回到宿舍里,想睡一觉,转着眼珠睡不着。天黑下来了,火烧云照满了天空,他不知不觉走到贾老师屋子那里。贾老师正在窗前读书、喝茶。
贾老师窗外有棵马榕花,正在开着。伞形的花朵上,发散出浓烈的香气,离远里就闻到。有几只大蜜蛾在粉色花朵上扑棱着。他几次想走进去,把心里的事情谈出来,又不好意思。天上晚霞散了,星星快出来了,他想回宿舍去,走了几步,又转回来,停了一下,下了个决心,低下头,硬着头皮走过去。
贾老师听得声音,猛一抬头,见江涛走到跟前。他放下书,摩挲着江涛的头顶,说:“好!今天你干得不错!”江涛默默笑,看了看贾老师,刚想说话,就觉得口腔里发热,嗓子啃哑住了。他哑着嗓子说:“好什么,学习着干呗!”贾老师想到:他心上一定有什么事情!就让他喝茶。喝了一会儿茶,嗓子润了,热也退了,他说:“今天我才明白,运涛为什么参加革命,参加共产党!”
贾老师听了,抬起头停了片刻,从上到下看了看江涛,说:“受压迫的人们,参加了共产党,更好反对黑暗势力。”他觉得江涛主动提出这个问题,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于是拍拍江涛肩膀,亲切地说:“受苦的人们,要想改变苦难的命运,改变这条旧的道路,”说到这里,他举起拳头,“只有斗争,斗争,斗争……”他又问江涛:“将来你想干什么职业?”
江涛说:“为了给祖爷爷争口气,我想参加革命……”他把朱老矾的死,爷爷下了关东,父亲和冯老兰打了三场官司的事,说了一遍,说着,说着,热血往上涌,便举起拳头说:“我想举起红旗,带领千万人马,向罪恶的黑暗势力进攻!”
贾老师一下子笑出来,说:“好!人儿不大,口气不小,看你干得出来干不出来!”
江涛抑制着感情说:“干得,干得出来!”
贾老师说:“想干革命吗?到农民中去,到工人中去,去当个矿工吧!真正能帮助他们觉悟过来,组织起来,那就是实际的革命经验 没有一个领袖,不是从群众中成长起来的!”
江涛觉着到了提出问题的时候了,他说:“我想参加共产党!”
贾老师说:“好嘛!你是农民的儿子,不,你是一个手艺工人的儿子嘛,共产党就是欢迎你们来参加。”
江涛脸上一时笑得红了,像一朵粉红色的芍药花。狂热沿着血管鼓动着他,两只脚直想跳跃起来,像站在云彩上。他张起两条胳膊问:“那,我应该怎么办?”他问的是,要否履行什么手续和仪式。他还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共产党员。
贾老师抬头想了一想,在屋子里走来走去,说:“叫我……想一想,你年岁还小,参加团是可以的……”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来,递给江涛说:“你的热情,你的要求,是很好的。再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书吧!你要明白‘社会’,明白‘阶级’和‘阶级’的关系 ”
从此,江涛开始读起书来。
(选自《红旗谱》卷一第17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对贾老师窗外马榕花的描写重在表现其浓烈的香气,因为香气象征着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B.“两只脚直想跳跃起来,像站在云彩上”的细节,表现了江涛听到贾老师鼓励他参加共产党时的激动心情。
C.选文以“从此,江涛开始读起书来”结尾,预示江涛开始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必将成为优秀的革命者。
D.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简洁明快,从晚霞绚丽到星星出来,以时间变化来表现江涛找贾老师谈事的犹豫心理。
7.关于文中“江涛心上难过”这个段落,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两个视角描写群众上街游行的过程,一是从贾老师视角简述江涛写标语、发传单、喊口号等事件,二是从江涛视角描写群众游行的表现。
B.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重点描写游行的场面,既表现了群众反对黑暗势力的巨大声势,又突出江涛勇敢、坚定、充满革命热情的形象特征。
C.拥拥挤挤的买卖家、市民们立在大街上看,表明他们是一群对革命游行毫无疑义的看客,与游行的群众形成对比,突出社会矛盾的复杂性。
D.将群众的喊声比作雷鸣,举起的拳头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群众游行时激越的情绪,从侧面表现出人们对反动势力的憎恨之情。
8.选文开头为什么使用大量笔墨描述运涛出走后家人的反应?请简要分析。
9.江涛最终走上革命道路具有多重原因,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固寒,夏以困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清者,芊鉏①;不加者,去之。其为宫室何以为 冬以圂风寒,夏以困暑雨,有盗贼加固者,芊鉏;不加者,去之。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固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芊鉏;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芊鉏;不加者,去之。凡其为此物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节选自《墨子·节用》)
材料二:
墨子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然后瓜桃枣李一本数以盆鼓;然后荤菜百疏以泽量;然后六畜禽兽一而剸车,鼋鼍鱼鳖鳅鳣以时别,一而成群;然后飞鸟、凫、雁若烟海;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食养者,不可胜数也。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麻葛茧丝、鸟兽之羽毛齿革也,固有余,足以衣人矣。
我以墨子之“节用”也,则使天下贫。非将堕之也,说不免焉。墨子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将少人徒,省官职,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赏不行,则贤者不可得而进也;罚不行,则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贤者不可得而进也,不肖者不可得而退也,则能不能不可得而官也。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②,若烧若焦。墨子虽为之衣褐带索,囋③菽饮水,恶能足之乎?既以伐其本,竭其原,而焦天下矣。
(选自《荀子·富国》)
【注】①芊鉏(qiānshàn):当作“善诸”或“尚诸”,意为肯定,支持。②敖:通“熬”。③囋:通“啜”。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有寇乱A盗贼B有甲盾C五兵者胜D无者E不胜F是故圣人G作为甲盾H五兵。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其国家”与“因责常供”(《促织》)两句中的“因”意思不同。
B.道,原则、道理,与《大学之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的“道”意思相同。
C.衣,供给……衣服穿,与“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中的“兄”用法不同。
D.“上功劳苦”与“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苏武传》)两句中的“上”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认为,制造物品只要实用即可,如制出的衣服漂不漂亮不重要,只要能御寒、防暑就行。
B.墨子认为,君王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力等,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
C.荀子认为,天地间生长着各种动植物,可作为食物或用来制造物品的不可胜数,足够人们享用。
D.荀子认为,若让墨子统治一个国家,他在百姓中会很有威严,对百姓也会根据功劳施行奖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2)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
14.两则材料都提到“节用”的主张,但二者观点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植灵寿木①
柳宗元
白华鉴寒水,怡我适野情。前趋问长老,重复欣嘉名。
蹇连易衰朽,方刚谢经营。敢期齿杖赐② 聊且移孤茎。
丛萼③中竞秀,分房④处舒英。柔条乍反植⑤,劲节常对生。
循⑤玩足忘疲,稍觉步武轻。安能事翦伐,持用资徒行。
【注】①永贞元年十一月柳宗元被贬永州,因当地湿气太重,患上脚肿病。为了方便行走,他不得不使用拐杖。②齿杖赐:周朝君王为表对高龄大臣的尊敬,赐其齿杖。后“赐齿杖”指礼待老臣。③尊: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绿色叶状薄片。④房:即子房,位于花的雌蕊下面,子房里面有胚珠,胚珠受精后可以发育为种子。⑤反植:倒立。⑥循:抚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华”四句叙述诗人初见灵寿木的过程,他为灵寿木有这样的好名字而感到高兴。
B.“蹇连”两句写诗人正处健壮之年身体却已衰老,不能规划事业,流露出哀伤之情。
C.“敢期”两句交代移植灵寿木的原因,表明诗人不再期望被朝廷重用而安于贬谪生活。
D.诗人抚摩赏玩灵寿木,忘却疲劳,稍感体健步轻,于是产生不忍剪伐灵寿木的心情。
16.“丛萼”四句展示出灵寿木蓬勃的生命力。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语文课上,老师用高适《燕歌行》中“,”两句为例分析对比手法,强调其在表现诗歌主题方面的作用。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宽广的视野和坚韧的品质,因为实现强国梦责任重大,曾子在《论语》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3)中国的神话传说浪漫无穷,体现着中国古人对天地万物天真、朴素、真诚的艺术想象。古诗词中也常借用神话传说表情达意,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每朵鲜花都在尽可能展示自己的美丽,吸引传粉动物,并利用这些搬运工把花粉运到其他同种植株的柱头上,完成一年一度的“人生大事”。在 A 的季节,蜂飞蝶舞,好不热闹,招蜂引蝶成了植物的头等大事。不过,要是所有的花朵都既招蜂又引蝶,那传粉者身上的花粉就会异常浑乱,不是将油菜的花粉搬到桃花的柱头上,就是将桃花的花粉带到苹果花的柱头上,其结果绝对不是《上错花轿嫁对郎》那般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是对花粉和坯珠的双重浪费,这是各种植物都不愿意看到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除了错开花时进行传粉外,最重要的解决手段是让每种植物雇用各自特定的传粉者,做到招蜂不引蝶。
不同动物对颜色的喜好不同(蜂类喜欢黄色和蓝色,鸟类喜欢红色,蛾类喜欢白色),所以花朵会针对传粉者释放特定的颜色信号。不仅如此,它们还会( 甲 ),加强它们在传粉工作中的专一性。黄色的蜡梅为喜欢闻香的蜂类准备了香甜气味作为导航标志;没有丝毫气味的红色芦荟则准备大量花蜜,因为它们的鸟类传粉者需要更多食物,但鸟儿的鼻子却很不好用。虽然,这样的分类导航还略显粗糙,但已能( 乙 )。
虽然大多数花朵( 丙 ),不过有些花朵却不屑和动物打交道,黑色(实际上是深紫色)的老虎须就是其中之一。这种生活在雨林之中、“没虫怜爱”的花朵有一套完善的自花受粉机制,它们可以把自家新郎(花粉)送入自己的洞房(子房),完全 B 地开花结实,倒也自得其乐。
18.文中画波浪线的“人生大事”指什么 为什么要加引号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选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蜡梅”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
A.哈密瓜 B.甲骨文 C.水晶虾仁 D.电饭锅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战略定力,是指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为实现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所具有的战略自信、意志和毅力。策略活力指的是在实施战略过程中,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策略的能力。
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务实功,稳扎稳打向前走,又要保持策略活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处理好战略定力与策略活力的关系,既坚定执着又不失灵活,是干事创业的重要方法。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西省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1月联考语文试题
1.(3 分)B
2.(3 分)A
3.(3 分)C
4.(6 分)①形成过程。(1.5 分)②地质历史。(1.5 分)③气候特点。(1.5 分)④水源与生态。(1.5 分)
5.(6 分)①选文在描述长江时,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赋予长江以生命和情感,能引起读者共鸣。(2 分)②选文引用屈原的诗句,突出昆仑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2 分)③选文在介绍可可西里时,突出这片荒野所具有的苍凉壮美的景色和顽强的生命活力,表现对自然的惊叹、赞美与敬畏。(2 分)
6.(3 分)A
7.(3 分)B
8.(6 分)①内容上,表现了运涛家人在其出走后感到悲伤,失落、无助和担忧等复杂情绪,揭示出当时社会背景下革命者家庭所面临的困境和为革命事业做出的牺牲。(3 分)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江涛走上革命道路做铺垫。运涛出走之后整个家庭背负巨大压力,促使江涛走上革命的道路。(3 分)
9.(6 分)①朱老巩的死,爷爷下关东,父亲和冯老兰打了三场官司等,使他对社会不公和压迫有更深的体会,运涛参加革命对他有直接的触动。(2 分)②江涛参与抵制外国货、罢工罢课等革命活动,被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感动,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念。(2 分)③贾老师鼓励他参加团组织,赠送他革命书籍,一步步引导他接受先进的革命思想。(2 分)
10.(3 分)BDF
11.(3 分)D
12.(3 分)D
13.(8 分)(1)因此,使用财物不浪费,百姓不劳累,他兴起的利益就很多了。(4 分)(2)物资不足,不是天下共有的祸患,只是墨子个人的忧虑和过虑罢了。(4 分)
14.(6 分)①墨子认为,节用是指制造衣物、宫室、舟车等物品时,要去掉无用的部分,不加装饰, 使财物不浪费,百姓不劳累。(3 分)②荀子认为,墨子 “节用” 的主张会使天下贫穷,不是好的主张,只有发展生产,才能使财物富足。(3 分)
15.(3 分)C
16.(6 分)①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先描写一丛从灵寿木的花蕾,表现其不甘示弱、争相展示自己美丽姿态的形态,再描写其花朵,表现花朵在枝条上错落有致、舒展自如的姿态。(3 分)②后两句将枝条的 “柔” 和茎节的 “劲” 作对比,突出灵寿木枝条细长柔软而茎节刚劲的形态特征。(3 分)
17.(6 分)(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每空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8.(4 分)文中画波浪线的 “人生大事” 指每朵鲜花完成传粉这件事。(2 分)加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拟人化的说法形象地强调了对于鲜花来说,传粉这一过程的重要性。(2 分)
19.(4 分)A. 百花齐放(2 分)B. 自力更生(2 分)
20.(4 分)①“坯” 改为 “胚”;②“浑” 改为 “混”;③“受” 改为 “授”(改对一处得 2 分,任意改对两处即可得 4 分)
21.(6 分)甲:利用传粉者的一些小嗜好(2 分)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传粉质量(2 分)丙:在竭力跟动物套近乎(2 分)
22.(3 分)C
23.(60 分)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圣人治理一个国家,国家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扩大到治理天下,天下的财利也可以加倍增长。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这就足够使财利加倍了。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他们制造衣服是为了什么呢?冬天用来御寒,夏天用来防暑。凡是制造衣服的原则,冬天能增加温暖、夏天能增加凉爽的,就增益它;不能增加的,就去掉。他们建造宫室是为了什么呢?冬天用来抵御风寒,夏天用来防御炎热和雨水,有盗贼侵犯能够增加防守之固的,就增益它;不能增加的,就去掉。他们制造铠甲、盾牌和戈矛等五种兵器是为了什么呢?用来抵御外寇和盗贼。如果有外寇盗贼,拥有铠甲、盾牌和五种兵器的就胜利,没有的就失败。所以圣人制造铠甲、盾牌和五种兵器。凡是制造铠甲、盾牌和五种兵器,能增加轻便锋利、坚硬而难以折断的,就增益它;不能增加的,就去掉。他们制造车船是为了什么呢?车用来在丘陵和陆地上行驶,船用来在江河山谷中航行,以此沟通四方的利益。凡是制造车船的原则,能增加轻快便利的,就增益它;不能增加的,就去掉。凡是圣人制造这些东西,无一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材料二:
墨子的言论很明显是为天下人担忧不足够。其实不足够并不是天下公共的祸患,只是墨子的私人忧虑过度而已。现在的土地生出五谷,人善于治理,每亩可以生产数盆,一年可以再收获多一次。而瓜桃枣李的果实每一棵都要用盆和鼓来数。荤菜和蔬菜多得以山泽量度;而六畜和禽兽一只就大得要用专门的车来载,鼋、鼍、鱼、鳖、鳅、鳣鱼按不同时期繁殖,一条可养成一群;飞鸟、凫、雁多如烟雾大海;还有昆虫万物在其中生长。可以互相饲养,多得不可胜数。天地生出万物,是有余的,足以让人食用;麻葛茧丝、鸟兽的羽毛牙齿皮革,也是有余的,足以给人衣着。
我以为墨子节用的主张令天下贫困。这样说并不是指责墨子很坏,而是认为他的主张不免会变成这样。墨子如果权力大而拥有天下,或如果权力小而只拥有一个国家,就会减少跟从的人,减省官职,崇尚功绩,愿意劳苦,和百姓一起做一样的事业,一起有功劳。如果是这样,他就没有威信,没有威信就不能实行刑罚。不能实行奖赏,贤能的人就不可得奖赏而获取官职;不能实行刑罚,不贤能的人就不可得刑罚而辞退。贤能的人不可得奖赏而进入,不贤能的人不可得刑罚而辞退,这样贤能和不贤能的人不可得到相应的官职。如果是这样,万物就会失去适宜的发展,事物变化会失去适当的响应,在上失去天时,在下失去地利,中间失去人和,天下好像被煎熬,好像被烧焦。墨子虽然为了天下而穿粗衣腰带,吃粗粮和饮水,但又怎能令天下富足呢?既然已砍伐了根本,枯竭了源头,天下当然是烧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