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要不得!要不得!
注重调查!反对瞎说!
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不作调查,或者邀集一堆人,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三反对本本主义。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
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不是一批一批地成了反革命吗?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竞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
(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
《反对本本主义》(原题为《调查工作》)是毛泽东同志1930年5月为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同志阐明了社会调查的重要意义,以及调查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和一些技术环节,揭露了教条主义脱离实际对革命造成的极大危害。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句言简意赅的名言,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对调查研究的深刻认识。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实践也一再证明,调查研究做得好,就会推进事业蓬勃发展;调查研究做得不好,就会给事业带来损害。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据地的丧失,就是这种不重视调查研究,凭主观臆断瞎指挥造成的恶果。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这段论述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同志调查的目的性和鲜明的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去,调研才有针对性;为着解决问题,调研才有实效性。毛泽东同志作调查研究,从来是奔着问题而去的。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同志力求通过调查弄清当时的富农和商业现状,及时解决党在土地革命中的路线问题,制定对中间阶级和中小商业者的具体政策。因此,毛泽东同志不仅调查了农村,还调查了城镇,尤其调查了城镇的商业和手工业状况及其历史发展过程和特点,为制定正确对待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的政策,为确立土地分配限制富农的“抽肥补瘦”原则,提供了实际依据。
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成效显著,开展调研已经成为推进工作的有力抓手。在现实中,对于“要不要调研”,大家没有异议,但面对“究竟该怎样调研”,却时常莫衷一是,甚至仍存在一些调研徒有其表、劳民伤财、费力不小却收效甚微的现象。当前,我们在向十九大确立的宏伟目标奋进中,面临着许多不了解、不熟悉而又躲不开、绕不过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是形势多变,情况复杂,越是需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之宝。
(摘编自向贤彪《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重读<反对本本主义>》)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的同志不调查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闭着眼睛瞎说,剥夺这些同志的发言权是公道的。
B.有些领导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问题就叹气,找理由请求调动工作,这种行为是懦夫的表现。
C.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弄清当时的现状,制定了正确对待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的政策。
D.当前大家认为应该调研,但对“究竟该怎样调研”有不同看法,调研中仍有一些不良 现象。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调查研究可以召集了解情况的人来开调查会,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可见,调查研究不一定要深入了解基层和群众。
B.本本主义的社会研究方法虽然是科学的,但不符合中国的实际,因此,也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
C.纯主观瞎说的“唯我”、以为上了书就正确的“唯书”、把上级的指示当作金科玉律的 “唯上”都是本本主义的表现。
D.《反对党八股》是整顿党八股的文风,《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整顿主观主义的学风,《反对本本主义》则兼而有之。
3.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层层推进,便于阐明文中观点,也引起大家关注,还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B.材料一对比了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人和不识字的工人的情况,说明学习理论需要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C.材料二先评述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的内容意义,然后针对文章主要的两个观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时代价值。
D.两则材料都强调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都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
4.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应如何做好调查研究。
5.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指出:“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云初记(节选)
孙犁
一九三七年春夏两季,冀中平原大旱。五月,滹沱河底晒干了,热风卷着黄沙,吹干河滩上蔓延生长的红色的水柳。
三棱草和别的杂色的小花,在夜间开放,白天就枯焦。农民们说:不要看眼下这么旱,定然是个水涝之年。可是一直到六月初,还没落下透雨,从北平、保定一带回家歇伏的买卖人,把日本侵略华北的消息带到乡村。
河北子午镇的农民,中午躺在村北大堤埝的树荫凉里歇晌。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有两个年轻的妇女,对着怀纺线。从她们的长相和穿着上看,全好像姐妹俩,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也不过二十七八。姐姐脸儿有些黄瘦,眉眼带些愁苦;可是,过多的希望,过早的热情,已经在妹妹的神情举动里,充分的流露出来。
远处有一辆小轿车,在高的矮的、黄的绿的庄稼中间,红色的托泥和车脚一闪一闪。两个乌头大骡子,在中午燥热的太阳光里,甩着尾巴跑着。
两个妇女仄着身子看,姐姐说:“又有人回家了!”“我看是不是俺姐夫?”妹妹站起身来。
妹妹提着脚跟,仔细看了一会,赶紧坐下拧起纺车来,嘟念着说:“真败兴!”她们头顶的树叶纹丝不动,知了叫的焦躁刺耳。
这姐妹两个姓吴,大的叫秋分,小的叫春儿。大的已经出嫁,婆家是五龙堂。
五龙堂是紧靠滹沱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河从西南上滚滚流来,到了这个地方,突然曲敛一下,转了一个死弯。五龙堂的居民,在河流转角的地方,打起高堤,钉上桩木,这是滹沱河有名的一段险堤。
大水好多次冲平了这小小的村庄:或是卷走它所有的一切,旋成一个深坑;或是一滚黄沙,淤平村里最高的房顶。小村庄并没叫大水征服,每逢堤埝出险,一声锣响,全村的男女老少,立时全站到堤埝上来。他们用一切力量和物料堵塞险口,他们摘下门窗,拆下梁木砖瓦,女人们抬来箱柜桌椅,抱来被褥炕席。传说:有一年,一切力量用尽了,一切东西用光了,口子还是堵不住,有五个青年人跳进大流里去,平身躺下,招呼着人们在他们的身上填压泥土,堵塞住水流。
他们救了这一带村庄的生命财产,人民替他们修了一座大庙,就叫五龙堂。年代久了,就成了村庄的名字。
这小村庄站立在平原上,实际是生活在风险的海里。人民的生活很苦,多少年来,人口和住户增加的很少。
秋分的公爹叫高四海,现在有六十年纪了。
在十年以前,这里曾有一次农民的暴动,暴动从高阳、蠡县开始,各个村庄都打出了红旗,集在田野里开会。红旗是第一次在平原上出现,热情又鲜明。
高四海和他的儿子庆山、刚过门的儿媳秋分全参加了,因为勇敢,庆山成了一个领袖。
可是只有几天的工夫,暴动很快的失败了。一个炎热的日子,暴动的农民退到河堤上来,把红旗插在五龙堂的庙顶。
农民作了最后的抵抗,庆山胸部受了伤。到了夜晚,高四海拜托了一个知己,把他和本村一个叫高翔的中学生装在一只小船的底舱,逃了出去。
在那样兵荒马乱的时候,送庆山出走的只有两个人。年老的父亲,扳着船舱的小窗户说:“走吧!出去了哪里也是活路!”
用力帮着推开小船,就回去了。他还要帮着那些农民,那些一起斗争过、现在失败了的同志们,葬埋战死在田野里的难友。
另外送行的是秋分,当父亲和庆山说话的时候,她站在远远的堤坡上,从西山上来的黑云,遮盖住半个天的星星,谁也看不见她。当小船快要开到河心了,她才跑下去,把怀里的一个小包裹,像投梭一样,扔进了小船的窗口。躺在船舱里的庆山,摸到了这个小包包,探身在窗口叫了一声。
秋分没有说话,她只是傍着小船在河边上走,雨过来了,紧密的铜钱大的雨点,打得河水拍拍的响。西北风吹送着小船,一个亮闪,接着一声暴雷。亮闪照的清清楚楚,她卷起裤脚,把带来的一条破口袋,折成一个三角风帽,披在头上,一直遮到大腿,跟着小船跑了十里路。
风雨锤炼着革命的种子,把它深深埋藏在地下,嘱咐它等待来年春天,风云再起的时候……庆山出去,十年没有音讯,死活不知。和他一块逃出的那个学生,在上海工厂里被捕,去年解到北平来坐狱,才捎来一个口讯,说庆山到江西去了。
高四海只有四亩地,全躺在河滩上,每年闹好了,收点小黑豆。他在堤埝上垒了一座小屋,前面搭了一架凉棚,开茶馆卖大碗面。这里是一个小小的渡口。
秋分擀面,公公拉风箱。老人从村里远远挑来甜水,卖给客人,又求过往的帆船,从正定带些便宜的大砟,这样赚出两口人的吃喝。
秋分在小屋的周围,都种上菜,小屋有个向南开的小窗,晚上把灯放在窗台上,就是船家的指引。她在小窗前面栽了一架丝瓜,长大的丝瓜从浓密的叶子里垂下来,打到地面;又在小屋的西南角栽上一排望日莲,叫它们站在河流的旁边,辗转思念着远方的行人……每年春夏两季,河底干了,摆渡闲了,秋分就告诉公公不要忘记给望日莲和丝瓜浇水,回到子午镇,来帮着妹妹纺线织布。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有人回家了!”表现出秋分多年来渴望丈夫回来又担心回来的不是丈夫的愁怨心理。
B.文中交代了五龙堂来历,说明当地生存环境的恶劣,赞扬了五位青年敢于献身的精神。
C.文中以庆山、高翔的斗争经历,表现了革命种子经过风雨中锤炼,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D.秋分和《荷花淀》中水生嫂都有勤劳、温柔、顾家、关爱丈夫和不畏艰险的形象特点。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描写了冀中平原的旱情,渲染了日本侵华带来的深重灾难,并为下文写当地频遭水涝灾害作了铺垫。
B.文中写秋分和春儿在大榆树下纺线,也是在等庆山,姐妹两人虽然神情不同,但都渴望庆山早日回来。
C.秋分在雷电交加的大雨之夜,跟跑十里路送别丈夫的细致描写,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温柔体贴和依恋不舍。
D.本文以小见大,通过秋分一家的生活反映特定时代风貌,表现了冀中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抗争精神。
8.本文的叙事结构巧妙,请简要说明。
9.铁凝曾说:“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诗意美”。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①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人,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沬血饮泣,更张空岑,冒白刃,北向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②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节选自司马迁《报任安书》)
材料二:
《论》曰:“忠、孝、智、勇四者,为臣、为子之大宝也。”故古之君子,奉以周旋,苟一失之,是非人臣人子矣。汉李陵策名上将,出讨匈奴,窃谓不死于王事非忠,生降于戎虏非勇,弃前功非智,召后祸非孝,四者无一可,而遂亡其宗,哀哉!按《礼》云:“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故败而死者,是其所也。而陵获所不死,得无讥焉?呜呼!予闻之古人云:“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节选自白居易《李陵论》)
【注】①媒孽:即“媒蘖”,酵母。这里是夸大的意思。②士大夫:此指李陵的部下将士。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家贫A货赂B不足C以自赎D交游E莫救F左右G亲近不为一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顾惜,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士卒离散,君臣相顾”的“顾”意思相同。
B.幽,囚禁,与《苏武传》中“乃幽武置大窑中”的“幽”意思和用法相同。
C.亡,使……亡,使动用法,与《过秦论》中“外连衡而斗诸侯”的“斗”用法相同。
D.于,表比较,与《屈原列传》中“不凝滞于物”的“于”意思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和李陵虽都在朝中为官,但向来没什么交往,两人的选择也不相同,不曾有过在一起举杯饮酒表示友好的交情。
B.皇上得知李陵兵败,很是忧心,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夸大李陵的过错,司马迁对此感到痛心。
C.司马迁并不想谈论李陵投降的事,恰逢皇上召见并询问他的看法,他本想宽慰皇上,却被皇上误以为是替李陵辩解而下狱。
D.《论语》中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儿子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寻着这四个方面,不敢有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2)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14.司马迁和白居易对李陵投降的态度为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起书怀①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②。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①本诗是诗人淳熙三年(1176)四月被免去参议官后客居成都所作。②和銮: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王的车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病体瘦弱,有直接的描写,也有“纱帽宽”衬托;次句写自己被贬客居江边的处境。
B.第五句中“庙社”运用借代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朝廷寄希望于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的讽刺。
C.第六句中“望”字精练传神,形象地表现了故都百姓渴望朝廷北伐,尽快收复失地的期待。
D.本诗和作者《书愤》的尾联都化用了诸葛亮《出师表》的典故,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
16.这首诗中哪些内容体现出作者的爱国情怀?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说明。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历史课上,王老师引用贾谊《过秦论》中的“,”两句,来形容秦始皇努力发展前代的功业,通过武力统治各国。
(2)古人重视“小”处,如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以“”一句,表达深远的意义;又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以“”一句,指出“小”也会酿成大患。
(3)古代文人在诗词中常用“啼”字来表情达意,比如写女子啼哭的“ ,”。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2024年12月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说明春节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在《礼记》《尚书》等古籍中均有相关记载,先秦时代就诞生了“岁首”概念,学界一般认为“过年”可以追溯至汉武帝时期。春节是我们维系家族情感、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纽带,而舞龙、舞狮、剪纸、春联、祭祖等春节习俗的传播对于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也大有裨益。
①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②全球约1/5的人口以各种方式参与春节的庆祝活动,③春节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④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与保护,⑤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同时,春节申遗成功进一步增强了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也会使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中华文化,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全球文化交流。
18.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加点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们希望每个人都不受苦,不是希望他幸福,又是希望他什么呢?
B.惠特曼对中国的现代诗发展有很大贡献,我们确实应该感谢他。
C.柔石躲在寓所里弄文学,也创作,也翻译,我们往来了许多日。
D.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其理由如次。
19.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玩偶之家》不仅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美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①。
《玩偶之家》在中国上演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18年《新青年》出版了“易卜生专号”,使中国人知道了娜拉这位西方女性,她敢于反抗性别歧视并勇敢地离家出走,最终摆脱了“玩偶”命运。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做了名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鲁迅在演讲台上振臂高呼,中国的进步离不开妇女的解放,妇女觉醒之后必定像娜拉一样,从封建之家出走。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举国上下都开始讨论娜拉和她的出走。作家们也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现象,投射到作品中,如鲁迅的《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丁玲的《梦珂》等,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值得注意的是,② ,鲁迅在演讲中也明确地说:“娜拉走后怎样?……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这让社会普遍开始反思:女性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一代又一代女性用亲身实践在找寻答案,告诉我们:女性必须要经济独立和情感独立,成为独立的个体,在各方面得到公平对待,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几个短句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文中加点的“或者也实在”,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鉴物、识人、处世时,有人认为,应当听从大多数人的意见;也有人认为,人应当接受权威专家的建议;还有人认为,人应当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3 分)C
2.(3 分)C
3.(3 分)D
4.(6 分)①调查不能凭主观臆断;(2 分)②要深入了解基层和群众(掌握实际情况、倾听群众呼声);(2 分)③处理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唯书,不唯上;(1 分)④调查要有目的性和鲜明的问题导向。(1 分)
5.(6 分)①准确性:体现在阐述问题时运用限定性词语和使用逻辑性严密的词句。(2 分)②鲜明性:体现在表达观点的直接明了,语气坚定;阐述言简意赅,明确有力。(2 分)③生动性:体现在用口语、熟语、修辞和问句的运用上,或通俗易懂或形象风趣。(2 分)
6.(3 分)C
7.(3 分)A
8.(6 分)①采用倒叙结构,前后照应,主体内容写十年前的农民暴动失败后秋分与丈夫离别。(2 分)②插叙五龙堂的来历,表现当地人不为苦难所吓倒,团结起来勇于抗争的精神,暗示主旨。(2 分)③采用双线结构,一条写秋分一家的生活和对庆山的思念,一条写冀中劳动人民的艰难抗争。(2 分)
9.(6 分)①画面美:文中描述姐妹大榆树下纺线等人、送别庆山、窗前种菜等场景,画面感强,富有意境美;(2 分)②人情美:通过等人、送别、种菜等典型场景以及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了秋分一家美好的人性,朴实自然,真挚感人。(2 分)③语言美:用散文诗般的语言,表现人物和事件,送别、种菜场景的描写细腻婉约,打动人心。(2 分)
10.(3 分)ADF
11.(3 分)A
12.(3 分)C
13.(8 分)(1)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4 分)(2)所以面对不符合道义的事情,品德高尚的人绝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如果死得其所,品德高尚的人绝不会吝惜自己的献身。(4 分)
14.(6 分)①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情有可原(司马迁抱有同情之心)。因为李陵品格高尚,奋勇杀敌,以少敌多;死战被俘,虽无奈投降,仍心向故国。(3 分)②白居易认为,李陵不应该投降(白居易予以批判唾弃)。因为李陵投降,违背了忠、孝、智、勇的品德,不是君子所为。(3 分)
15.(3 分)B
16.(6 分)①病体虚弱消瘦,被免官后客居他乡仍忧国忧民;(1.5 分)②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1.5 分)③希望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君主御驾亲征收复故都;(1.5 分)④深夜难眠,希望效法诸葛亮北伐,恢复中原。(1.5 分)
17.(6 分)(1)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夫祸患常积于忽微(3)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 /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每空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8.(3 分)B
19.(4 分)语句①修改为: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或:联合国的统计数据显示。(2 分)语句④修改为:春节申遗成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与保护。(2 分)
20.(4 分)1918 年《新青年》出版的 “易卜生专号” 使中国人知道了西方这位敢于反抗性别歧视并勇敢地离家出走,最终摆脱了 “玩偶” 命运的女性娜拉。
21.(4 分)①也影响了中国文学和女性解放(2 分)②娜拉走后的结局却不如人意(2 分)
22.(6 分)示例一:不合逻辑。(2 分)“或者” 是推想,“实在” 是确定,二者表达有矛盾。(4 分)
示例二:可以使用。(2 分)“或者” 表明是还未发生的推想,“实在” 是现实发展能得出的明确结果,因此不矛盾。(4 分)
23.(60 分)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和李陵都在朝中为官,向来并没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对的目标也不相同,从不曾在一起举杯饮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观察李陵的为人,确是个守节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讲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钱财很廉洁,或取或予都合乎礼义,能分别长幼尊卑,谦让有礼,恭敬谦卑自甘人下,总是考虑着奋不顾身来赴国家的急难。他历来积铸的品德,我认为有国士的风度。做人臣的,从出于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顾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儿女利益的臣子们,便跟着挑拨是非,夸大过错,陷人于祸,我确实从内心感到沉痛。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到达单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挂诱饵,向强大的胡兵四面挑战,面对着亿万敌兵,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使得敌人连救死扶伤都顾不上。匈奴君长都十分震惊恐怖,于是就征调左、右贤王,出动了所有会开弓放箭的人,举国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围他。李陵转战千里,箭都射完了,进退之路已经断绝,救兵不来,士兵死伤成堆。但是,当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的时候,兵士没有不奋起的,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拼死杀敌。当李陵的军队尚未覆没的时候,使者曾给朝廷送来捷报,朝廷的公卿王侯都举杯为皇上庆贺。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而饮食不甜,处理朝政也不高兴。大臣们都很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虑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伤痛心,实在想尽一点我那款款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没能超过的。他虽然身陷重围,兵败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寻找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败敌军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示他的本心了。我内心打算向皇上陈述上面的看法,而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的看法,我就根据这些意见来论述李陵的功劳,想以此来宽慰皇上的胸怀,堵塞那些攻击、诬陷的言论。我没有完全说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认为我是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处罚。我的虔敬和忠诚的心意,始终没有机会陈述和辩白,被判了诬上的罪名,皇上终于同意了法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微薄的钱财不足以拿来赎罪,朋友们谁也不出面营救,皇帝左右的亲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血肉之躯本非木头和石块,却与执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关闭在牢狱之中,我向谁去诉说内心的痛苦呢?
材料二:
《论语》说:“忠、孝、智、勇这四个方面,是做臣子、做儿子最珍贵的东西。”所以古代的君子,奉行并不断追寻着这四个方面,如果一旦失去了它们,就不配做君王的臣子、父母的儿子了。汉代的李陵出任上将,出兵征讨匈奴,我私下认为,他不为国家的事业而牺牲是不忠,活着投降匈奴是勇,放弃先前的功绩是不智,招致后来的祸患是不孝,四个方面没有一个是可以的,因而使自己的宗族灭亡了,可悲啊!按照《礼记》上说:“为军队谋划的人,失败就要死去。”所以失败而死,这是死得其所啊。然而李陵该死时却不死,能不得到批评吗?唉,我听古人说:“人本来都有一死,死有的比泰山还要重,有的比鸿毛还要轻。”如果死得比道义还有价值,那么就可以把它看得好比泰山;如果道义比死还重要,那么就可以把它看得好比鸿毛。所以面对不符合道义的事情,品德高尚的人绝不会轻视自己的生命;如果死得其所,品德高尚的人绝不会吝惜自己的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