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纵观费孝通的研究经历,他善于建立一些概念。赵旭东曾经概括了费孝通一生研究的关键字——行、访、实、知、觉。这几个字,实际上讲明了费孝通认识中国社会的全过程。
费孝通一生的社会调查,首先强调“行”。他曾经出版过一本书叫作《行行重行行》,这本著作收录了费孝通在各个地方考察所写的报告。费孝通每访一地,就把考察所写的调查报告,全部都记录下来,所以叫“行行”。费孝通认为一个社会科学学者应该多出去看看,反复看,从他的《十访江村》《五访瑶山》可知他不是只去一次,而是反复跟踪观察。这个行,其实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每个人的直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的分辨力是极强的,所以只要走得多看得多,知识积累也自然会增多。
第二就是“访”。他除了行以外还要访,他不断地访问家庭,访问个人,访问工厂,不断地到不同的地方做实地调查与访问。
第三个就是“实”。费孝通一生追求实践,志在富民。所以他的研究与调查的应用性是非常明确的。费孝通做的不是纯理论研究,他一直做的是应用性研究,所以他前往美国丹佛领受应用人类学协会颁发的马林诺夫斯基奖的时候,演讲的题目就是“迈向人民的人类学”。费孝通丝毫不隐瞒他愿意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的研究目的。
第四个关键词是“知”。从认识的角度来讲,我们通过行动、访问、实地考察,最终的目的是去感知、认识这个世界。在整合完调查材料后,需要形成一种概念,并用理论性的话语将其解释出来,所以知就是要通过实际调查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从其他人说的话中,看到话语背后的东西,并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去分析它。费孝通之所以能够提出那么多概念,是因为他不断地行与访,进行感知和分析。费孝通的很多概念到现在依然被广泛讨论与使用,是非常不容易的,要用好其实更加不易。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觉”,这是另外一个境界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终极追求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如何立言?实际是知识分子要做到,自己的精神产品是自身对所处文化的自觉的结果。要达到这种境界是十分不易的,所以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很重要,因为自觉这个概念的产生与中华民族的产生具有极深渊源。诚如费孝通所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在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选自周大鸣《认识中国:从费孝通的社会调查经历谈起》)
材料二:
这集子里所收的十四篇论文是从我过去一年所讲“乡村社会学”的课程中所整理出来的一部分。我这门课程已讲过好几遍,最初我采用美国的教本作参考,觉得不很惬意,又曾用我自己调查的材料讲,而那时我正注意中国乡村经济一方面的问题,学生们虽觉得有兴趣,但是在乡村社会学中讲经济问题未免太偏,而且同时学校有土地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制度等课程,未免重复太多。过去一年我决定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初次试验离成熟之境还远,但这也算是我个人的一种企图。
以我个人在社会学门内的工作说,这是我所努力的第二期。第一期的工作是实地的社区研究。我离开清华大学研究院之后就选择了这方面。二十四年(1935)的夏天,我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到广西瑶山去研究当地瑶民的生活。那年冬天在山里遭遇了不幸,前妻未获生回,我亦负伤,一直在广州医院度过了春天才北返。在养病期间,我整理了前妻的遗稿,写成了《花蓝瑶社会组织》。二十五年(1936)夏天我到自己家乡调查了一个村子,秋天到英国,整理材料,在老师Malinowski教授指导之下,写成了Peasant Lifein China一书,在二十七年(1938)返国前付印,二十八年(1939)出版。返国时抗战已进入第二年,所以我只能从安南入云南,在云南开始实地研究工作,写出了一本《禄村农田》。后来得到农民银行的资助,成立了一个小规模的研究室,附设于云南大学,系云大和燕京大学合作机关。我那时的工作是帮忙年轻朋友们一起下乡调查,而且因为昆明轰炸频繁,所以在二十九年(1940)冬迁到呈贡古城村的魁星阁。这个研究室从此得到了“魁阁”这个绰号。我们进行的工作有好几个计划,前后参加的也有十多人。
三十三年(1944)回国,我一方面依旧继续做魁阁的研究工作,同时在云大和联大兼课,开始我的第二期工作。第二期工作是社会结构的分析,偏于通论性质,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展实地研究。《生育制度》是这方面的第一本著作,这本《乡土中国》可以说是第二本。我在这两期的研究工作中虽则各有偏重,但在性质上是连贯的。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后记》)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研究与调查的应用性是非常明确的,因为他一生追求实践,志在富民。他要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研究。
B.费孝通强调行,并且不断的进行实地调查与访问,还通过感知和分析,提出许多直至今日仍然被广泛讨论和使用的概念。
C.抗战时期,费孝通辗转到达抗战大后方云南开展实地研究工作,完成了《禄村农田》,还成立了一个小规模的研究室。
D.《乡土中国》是费孝通第二期社会结构分析工作的成果,《生育制度》与其各有侧重,但在性质上是连贯的。
2.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费孝通先生一生行行重行行,强调实地调查。社会调查既是他学术研究的支撑,也是他寻找富民之路的根本实践途径。
B.个人直觉与生俱来,只有走得多看得多,知识积累才会自然增多,费孝通强调通过实地研究透过双眼去分辨事物实质。
C.《乡土中国》收集了费孝通“乡村社会学”课程的部分内容,他认为在乡村社会学中讲经济未免太偏,未免重复,于是暂时撇开经济问题。
D.作者认为,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自身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时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3.下列选项,最符合费孝通在社会调查中“行”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目标是梦想的开始。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4.面对外来文化,费孝通的主张与鲁迅在《拿来主义》中的主张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简要分析。
5.你从费孝通身上获得了哪些关于做学问的启发?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着走着剩下我一个人
刘亮程
开始天不很黑。我们五个人,模模糊糊向村北边走。我们去找两个藏起来的人。
天上滚动着巨石般的厚重云块。云块向东漂移,一会儿堵死一颗星星,一会儿又堵死几颗。我们每走几步天就更黑一层。
“我到渠沿后边去找,你们往前走。曹家牛圈里好像有动静,我去看一下。”我走在最前边。他们让我在前面走,直直盯着正前方。他们跟在后面,看左边和右边。
天又黑了一些,什么都看不清了。有一块云从天上掉下来,堵住了前面的路。刚才,他们说话的时候,我还看见村北头的缺口处,路从两院房子间穿过去,然后像树一样分叉,消失在荒野里。那时我想,我最多找到那个缺口处,不管找到找不到,我都回家睡觉去。
走着走着突然剩下我一个人。后面没脚步声了。我回头看了一眼,刚才说话的两个人,连影子都不见了,另外两个不知什么时候溜掉的。村子一下子没一丝动静和声音。我正犹豫着继续找呢,还是回去睡觉,也就一愣神的功夫,风突然从天上掼下来,轰的一声,整个地被风掀动,那些房子、圈棚、树和草垛在黑暗中被风刮着跑,一转眼,全不见了。沙土直迷眼睛,我感到我迷向了。风把东边刮到西边、把南边刮到北边,全刮乱了。
“方头,韩四”。
我喊了几声。风把我的喊声刮回来,啪啪地扇到嘴上。我不敢再喊。天黑得什么都看不见。我甚至不知道村子到哪去了,路到哪去了。想听见一声狗吠驴鸣,却没有。除了风声什么都没有。大概狗嘴全让风堵住了。驴叫声被风刮回到驴嘴里。
我们从天刚黑开始玩捉迷藏游戏。那时有十几个孩子,乱嘈嘈的一群在地上跑。天上一块一块的云向东边跑。我们都知道天上在刮风。这种风一般落不到地上,那是天上的事情,跟我们村子没关系。头顶的天空像是一条高远的路,正忙着往更高远处运送云、空气和沙尘。有时一片云破了,漏下一阵雨。也下不了多大一阵,便收住。若在白天,地上出现狗一样跑动的云影,迅速地掠过田野和房顶。在晚上天会更黑一层。我们都不大在意这种天气,该玩的玩,该出门的出门,以为它永远跟我们没关系。
可是这次却不同,好像天上的一座桥塌了。风裹着沙尘一头栽下来。我一下就被刮懵了。像被卷进一股大旋风的中心。以往也常在夜里走路,天再黑心里是亮堂的,知道家在哪、回家的路在哪。这次,仿佛风把心中那盏灯吹灭了,天一下子黑到了心里。
我双手摸索着走了一会儿,听见那边风声很硬,像碰见了大东西,便小心地挪过去,摸到一堵土墙上,不知是谁家的院墙,顺着墙根摸了大半圈,摸到一个小木门,被风刮得一开一合,我刚进去,听见门板在身后啪的合住。
在院子里走了几步,摸见一棵没皮的死树,碗口粗,前移两步,又摸到一棵,也光光的没皮。我停下来努力地回想着谁家院子里长着没皮的树。我闭着眼想的时候,心里黑黑的,所有院子里的树都死了,没有皮。
再不敢想下去,前走了几步,摸见房子,接着摸见了门。我在门口蹲下身,听了好一阵,屋里啥声音都没有。直起身,拍了一下门,想叫醒这户人,说我迷路了,让他们送我回去。只轻轻拍了一下,门的响声把我吓坏了。过了很久,我才把手再慢慢伸过去,刚触到门上,门咯吱一声开了,我以为房主人开的门,站在门口愣了半天,见没人出来,才小声地说了句,有人吗。没人回答。
往外跑时,我又碰在那棵没皮的死树上。或许碰到另一棵没皮的死树上。再没找到那个小院门。顺院墙摸了一圈,门像被人堵掉了。扶着墙跳了几下,也没够着墙头,倒扒下来半截土块,酥酥的,掉在地上便好像成了碎末子。再往前摸,摸见墙上一个头大的洞,伸手扒了几下,感觉一股风夹着沙土直灌进。
后来——第二天和以后的那些年,我都再没找见这个长着死树的院子。到现在我不知道它是谁家的,到底在哪里。可能我在黑暗中摸到了村庄的另一些东西,走进我不认识的另一个院子。它让我多年来一直觉得,这个我万分熟悉的村庄里可能还有另一种生活隐暗地存在着。
走着走着剩下一个人。在这个村庄的夜里谁都会走到这一步。前后左右突然没有了人声。黑暗成了你一个人的。
这只是无数场游戏的结局之一。每一场捉迷藏游戏的最后,都以一个人找不到所有的人而告结束。有时七八个,找另外的七个。被找的人藏在村子的最隐密处,藏得严严实实。找的那伙人却悄悄地溜回家睡觉去了。被找的人屏声静气,从前半夜藏到后半夜。开始时怕被找见,藏得又深又静,后来故意地露出些破绽声音,想让人快快找见。再后来干脆跑到马路上,大喊一声“我在这里。”村子里空空的,连狗都不应一声。也有时藏的人商量好悄悄溜回家去了,让找的人满村子翻找。还有一种情形,藏的人和找的人都溜走了,村子里只剩下月光和风。
更多时候,一群人说好到村外的旧庄子或更远的河湾去玩。总有一个走在前头的。窄窄的路上人排成一长溜子。人在朝远处走的过程中逐渐地少了。一会儿一个人往路旁草丛里一蹲,不见了。一会儿另一个往旁边渠沟里一爬,没有了。等走在最前面的人觉察出身后没动静时,他已走得足够远,或已经走到了河湾深处。回过头身后没有一个人,天突然加倍地黑下来。
夜里说的话都可以不算数。
玩过多少年、多少代之后,捉迷藏成了一种无法失传的黑暗游戏,它本该由许多人承受的一个瞬间的黑全部地留在玩过它的每一个人心里。
当我黑黑地回到家里,没人知道我已经回来,就像没人知道我曾经离开。门静静推开又关住。当我蹑足走过梦中的家人,在大土炕的一角悄悄躺下,我听见那场天上的大风,正呼啸着离开村子。那些疯狂摇动的树木就要停住,刮到天空的树叶就要落下来,从这个村庄,到整个大地,无边无际的尘埃,就要落下来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本开头写到乌云,让人觉得层层黑云从天上滚滚而下,似乎要把人吞没一样,这为下文的描写奠定了情感基调。
B.“我最多找到那个缺口处,不管找到找不到,我都回家睡觉去。”这里是心理描写,突出我对于捉迷藏这件事其实并非很在意。
C.“那时有十几个孩子”这一段是插叙,目的是为了与这次的捉迷藏进行对比,从而突出这次的捉迷藏带给自己的体验更加刺激。
D.“所有院子里的树都死了,没有皮。”并不是真实的画面,而是此时作者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才有的画面,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7.下面各项对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极力进行环境的描写,以细腻的笔法衬托出“我”的心理经历,将环境与人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B.文章多处运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既能丰富故事内容、拓宽背景,又可以增强情感表达、深化故事主题。
C.划横线的句子的意思是说,人们常常在夜晚说过很多的话,但又不愿意负责任,经过一晚之后便忘却。
D.文章中的“风”不仅仅是一种意象,而是伴随着我捉迷藏的整个游戏,可以说是整个游戏的破坏者。
8.请结合文本中的环境描写,对“我”的心理变化进行梳理。
9.文章写的是“捉迷藏”的事,为什么以“走着走着剩下我一个人”为题?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材料二:
天下有道而师者,有业而师者,有利而师者。道而师者,道成则君亲之,孔子是也,从一者也。孔子之不师其师,以无常也。业而师者,业成则长之,去君亲间矣。利而师者,何居?呜呼!天下之不相师利者,寡也!天下之利而师者,其说何也?今夫士之及髫而受书也,其为亲者曰:“师苟贵吾子足矣,无论道也。”其为师者曰:“自行束修①以上未尝无诲焉余以糊其口于四方何道之授未也!”弟子得执其利权以进退其师,庚而甲,辛而乙,曰:“业此而晦者,业彼而显者。”唯弟子之利而已。
(节选自王世贞《师说》)
【注】①束修:古代学生与老师初见面时,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后来多理解为学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行束修A以上B未尝C无诲焉D余以糊其口E于四方F何道之G授未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中国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B.道,这里指思想学说。与“传其道”“师道之不复”中的两个“道”意思不同。
C.髫,指下垂的短发,“垂髫”在中国古代通常是用来指代少年,如“黄发垂髫”。
D.晦,此句中意为不显达,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圣人之所以圣明,愚人之所以更加愚蠢,根本区别在于跟不跟从老师学习。
B.韩愈举了孔子跟从多位老师的事例,进一步阐释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C.王世贞在文中列举了三种出于不同目的的求师者,并对他们从师的原因进行了论述。
D.王世贞文中的求学者今天跟从甲,明天跟从乙,是因为他们不考虑为师者的学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其为亲者曰:“师苟贵吾子足矣,无论道也。”
14.韩愈笔下的“圣人”与王世贞笔下的“士”在从师上是否相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风流子·木叶亭皋下
张耒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①,老侵潘鬓②,谩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蘋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③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注】①庾肠:即庾信的愁肠,喻思乡的愁肠。后人常以“庾愁”代指思乡之心。②潘鬓:即潘岳的斑鬓。这里词人以“潘鬓”自喻身心渐衰之貌。③青鸟:传说西王母饲养的鸟,能传递信息,后世常以此指传信的使者。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开头点明地点、时令,为全词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氛围。
B.簪黄菊、花应羞,运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词人的愁苦与衰老。
C.词人借白蘋、南浦等意象来烘托此时远离家乡的孤苦心境。
D.本词多处运用对偶,结构整齐,意义相关,又具有节奏感。
16.本词下阕是如何抒发愁情的?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2)在古诗文当中,作者常常通过听众的反应描写音乐的绝妙,例如“,”。
(3)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这村落与外面本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①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乙)。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这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②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A,浮在水上,迷离惝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只有一层使我愤恨:那里蚊子多,水田太多,但几乎全闪闪烁烁是疟蚊子。我们一家都染上了疟病,至今三四年了,还有未断根的。蚊子多得足以减少露坐夜谈或划船夜游的兴致,这未免是B了。
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请分析文中两处破折号的用法有何不同,并说明原因。
2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试分析其表现力体现在何处?
2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欣赏春种秋收的传统劳作,更赞叹在太空种菜的创举。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围绕“劳动”这一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江门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答案:D。(3 分)
2.答案:C。(3 分)
3.答案:D。(3 分)
4.答案:
①费孝通主张 “文化自觉”。强调对自身的文化有 “自知之明”,懂得各自欣赏自己的文化,那对外来文化而言,即要尊重外来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②鲁迅主张 “占有,挑选”,侧重于批判地借鉴外来文化。 (6 分)
5.答案:获得关于做学问的启示有:
①要有实践精神,要重视实地行访调查。
②要有奉献精神,要 “志在为民,富民”,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
③要善于分析和整合,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建议。
④要善于将认知凝练地概括,升华为理论。
⑤要有敢于试验,勇于创新的精神。
⑥要有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直面挑战的科研精神。 (6 分)
6.答案:C。(3 分)
7.答案:D。(3 分)
8.答案:
①文章开头描述 “天不很黑”,可见 “我” 一开始捉迷藏时心情比较轻松。
②随着夜色渐渐加深,“每走几步天就更黑一层”,“我” 的心理开始紧张起来。
③风的猛烈和沙尘的肆虐,烘托了 “我” 的孤独和迷茫。(或 “没皮的树” 和 “门” 的描写强化了 “我” 内心的恐惧和无助)
④文章最后,对风停树静,树叶尘埃落地的描述,象征着 “我” 内心的失落、沉重。 (6 分)
9.答案:
①可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 “捉迷藏” 为题太平常,以 “走着走着剩下我一个人” 为题目可以引发读者思考 “为什么会走着走着剩下我一个人”。
②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写的重点不是捉迷藏的全过程,而是强调在这次的捉迷藏中 “我” 与所有人都走散后的经历和感受。
③更能突出 “我” 和所有人走散后,在黑暗、孤寂的环境中的孤独无助又恐惧的心理。
④暗示了丰富的主旨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成长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6 分)
10.答案:BDF。(3 分)
11.答案:C。(3 分)
12.答案:D。(3 分)
13.答案:
(1)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4 分)
(2)他们的亲人说:“老师只要能够使你富贵就够了,不必考虑他们的道理学说”。(4 分)
14.答案:不相同;韩愈笔下的 “圣人” 才智超出一般人,却仍旧谦虚向比不上自己的人学习,尊师重道;王世贞笔下的 “士”,求师只图富贵利益,不在乎能否学到真才实学,更谈不上尊重老师。(6 分)
15.答案:B。(3 分)
16.答案:
①直抒胸臆:“空恨” 直接抒发了因碧云离合、青鸟沉浮而导致音信不通的怅恨之情。
②借景抒情:将难以言说的愁情寄托于东流之水,以水的流淌不息来象征愁情的绵绵不绝,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抒发了无尽的愁绪。
③想象 / 对写法:作者运用想象,设想佳人在风前懊恼,芳心忧愁,眉头紧皱,通过描写对方的愁态,来体现自己对佳人的思念以及自身的愁情,从对方角度落笔,更显情深。 (6 分)
17.答案: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6 分)
18.答案:甲: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乙: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4 分)
19.答案:A:蜃楼海市 / 海市蜃楼;B:美中不足。(4 分)
20.答案:
①第一处破折号的用法是递进。小煤屑路周围景色优美,本身就不会产生寂寞之感,而人的到来更会产生 “热闹之感”;文中 “尤其” 也可看出破折号前后属于递进关系。
②第二处破折号用法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解释说明无论白马湖的天气、时间如何,其春日景色都有美可让人欣赏。 (6 分)
21.答案:
①词语精确:“笼” 字体现出山上薄雾的轻盈感,与人的醉意朦胧感相适;“参差” 体现出轻风吹来后水中倒影的晃动,更呈现其朦胧感。
②运用修辞,将黄昏时的水光比喻成古铜镜,体现出黄昏时水面的颜色、模糊等特点。
③语言风格:清新典雅,更加符合文段的意境。 (6 分)
22.答案:那里水田多,蚊子太多,而且几乎闪闪烁烁全是疟蚊子。(4 分)
23.答案:(60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成群地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作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作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材料二:
天下有因为思想学说而求师的,有为学业而求师的,有为利益而求师的。因为思想学说而求师的,学说有成就那么君王就会亲近他,孔子这一脉读书人就是如此,以他的学说一以贯之。孔子不称他的老师为老师,因为他的老师是变化不定的。为学业而求师的,学业有成就任命他为官员,消除了与君王之间的距离。为利益而从师的在哪里呢?唉,天下不因为利益而从师的人,太少了。天下因利益而从师的,又是为什么呢?如今士人还是童子时就开始读书,他们的亲人说:“老师只要能够使你富贵就够了,不要考虑他们的道理学说。”那些做老师的则说:“只要自愿拿着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我凭借这些在世间糊口罢了,有什么道理不会教授呢!”弟子得到了凭借利益权衡来拜师或辞退老师的权利,今天跟从甲,明天跟从乙,说:“跟从这个人学习就会不显达,跟从那个人学习则会显达。”只考虑弟子们的利益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