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地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怎样区别真理与谬误呢?1845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②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毛主席说:“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新民主主义论》)这里说“才是”,就是说,标准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这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真理是客观真理,是人的思想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不能到主观领域内去寻找,不能到理论领域内去寻找,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正如在法律上原告是否属实,不能依他自己的起诉为标准一样。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特性,否则就无法检验。人的社会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具有把思想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特性。因此,【甲】正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科学史上的无数事实,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③门捷列夫根据原子量的变化,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有人赞同,有人怀疑,争论不休。尔后,根据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几种元素,它们的化学特性刚好符合元素周期表的预测。这样,元素周期表就被证实了是真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在300年里一直是一种假说,而当勒维烈从这个太阳系学说所提供的数据,不仅推算出一定还存在一个尚未知道的行星,而且还推算出这个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的时候,当加勒于1846年确实发现了海王星这颗行星的时候,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才被证实了,成了公认的真理。
④【乙】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承认为真理,正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毛主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原是工人运动中的一个派别,开始并不出名,反动派围攻它,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攻击它,但是,长期的革命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终于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
(摘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二:
文章作者胡福明1977年9月从南京寄出稿件,时任《光明日报》哲学组组长的王强华12月下旬才看到胡福明的文章。王强华现在清楚地记得,胡福明当时寄来的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978年4月,《光明日报》总编辑杨西光提出这篇文章要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需要做进一步修改。
时任中央党校理论组组长的孙长江记得,经过作者胡福明和《光明日报》反复修改后,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的文章于1978年4月23日和24日先后两次送到中央党校,由他和吴江修改。
孙长江将题目改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以该稿为基础,结合党校的文章草稿进行了修改。
胡耀邦同志1978年5月6日审定了这篇文章,10日在《理论动态》发表后,次日在《光明日报》刊登。
王强华说,文章十易其稿,前六稿均为胡福明修改,第七、八稿为他和《光明日报》的人修改,第九稿为中央党校理论组组长孙长江修改,第十稿则是胡耀邦同志亲自审定。
(摘编自《“真理标准”十易其稿胡耀邦亲自审定刊发》)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问题,不只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B.第①段中“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指的是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也就是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C.思想、理论自身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与法律上原告起诉的标准形成对比。
D.马克思主义原来并不出名,反动派、资产阶级学者、其他的社会主义流派的攻击证明它是真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和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之所以能够被证实,是因为他们都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B.人的思想虽属主观领域,但也可以用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前提是必须和实践相结合。
C.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文寄出稿件,到修改、审定后在《光明日报》刊登,历时近八个月,确实来之不易。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离不开胡福明、王强华、孙长江、吴江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3.下列根据材料一甲处或乙处画横线部分进行的推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甲处画横线句子可推出“没有实践,就不能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的结论。
B.材料一甲处画横线句子可推出“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的,就是实践”的结论。
C.材料一乙处画横线句子,可推出如下结论:“马克思主义被承认为真理”。
D.材料一乙处画横线句子的小前提是“千百万群众长期实践证实的结果就是真理”。
4.材料一恰当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来论证论点,请以材料一第二、三段为例简要说明。
5.材料二让我们了解了有关材料一在修改方面的哪些相关信息?这给我们写作带来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观音山防御战
欧阳山
那天晚上,赤卫队第一联队整个调到观音山战线上去接原来第二联队的防线。第一百三十小队布防在观音山顶“五层楼”旁边。原来古老的城墙,就建筑在这观音山山脊上。他们利用了倾倒的城墙,废弃的石块,和城头上一些坑坑洼洼的地方,构筑了许多防御工事。敌人使用了主力部队进攻这个山头,集中了缪培南师,吴奇伟师,周定宽团,陆满团的兵力约莫有七八千人的样子,企图攻占这个制高点,控制全城。周炳跟着大家在黑暗中摸上城墙,摸索着走进他们小队的阵地,他心里想道:“好大的规模呀!这是正规作战了!”他为自己已经成为一个正规战士而自豪。小队长孟才对大家讲明了目前的情况和他们的任务,以后又宣布了一些注意事项和纪律,最后问大家道:
“咱们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敌人在数量上占了优势。敌人七拼八凑的人数有七八千之多,而咱们才不过一千多人的样子。咱们这个小队的信心怎么样?咱们守得住这个阵地么?”经他这么一问,整个小队登时活泼起来。手车伕谭槟首先开口道:“孟大哥,这样的事情,你倒用不着担心!别说他只有七八千敌人,就是他有七八万敌人,我也全不当一回事儿!”铁匠杜发接着说:“我是个打铁的,我就给他们安上一道铁闸吧!”迫击炮工人冼鉴说:“咱们跟观音山是长在一起的!谁想搬开咱们,那除非他连观音山一道搬开!”最后,周炳也说:“别说缪培南、吴奇伟要通过我这个关口,是一定办不到,就是蒋介石他本人来,我可也不买账呢!”大家一人一句,说了一通。小队长孟才代表中队到五层楼里面开会去了。大家公推周炳放哨,监视着敌人的动静。
周炳在石头工事后面来回走了几遍,就站定下来。他从来没有在一个像这么黑的冬夜跑上过观音山,更加没有在一个像这么黑的冬夜看见过观音山上有这么多的人。接着,他想起今天下午在珠江边上牺牲了的何锦成,从他的身上又想到何多多跟何老太,就自言自语道:“可怜无父无母的红色孤儿!可怜无依无靠的老人家!”他又想起今天上午在西濠口和日本鬼子作战牺牲了的杨承辉表哥,还听到他的快人快语的声音在说话:“老表,你的枪太多了,把那支驳壳借给我使一使吧!”周炳用手去摸一摸大腿后面的驳壳,枪还在,借枪的人可是没有了。往后,他自然而然又回忆起自己爱戴崇敬的张太雷同志,又由张太雷同志引出第一百三十小队的大个子海员李恩,家住莲花井、在第一公园前受伤身亡的失业海员程仁,他的大哥周金,他的表姐区桃。他把这些人想了又想,这些人都围绕着他,用期望的眼光望着他,用赞许的神态对着他,用安慰的心情信任他,用鼓舞的手势勉励他。他又自言自语起来道:
“这么多英雄人物,都让我一个一个地亲身接触过,真没白活!”
想着想着,周炳信步走到山顶一块草坪的南沿,把广州城迅速地瞟了一眼。广州城好像一群黑羊似的卧在他的脚底下,灯光稀少,寂静无声。他先用眼睛测量着,仿佛望见何多多跟何老太住着的,从西来初地到志公巷那一带地方,随后又望见他家爸爸、妈妈跟胡杏他们住着的三家巷,南关珠光里他三姨爹、三姨、区苏、区细、区卓所住的那些地方,最后还远远地眺望着河南凤安桥德昌铸造厂的那个区域。所有这些地方,这时候都隐藏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之中,但是他觉得他自己的确能够隐隐约约地辨认出来。他快步跑回工事后面端起枪,警惕地监视着对面山头上的敌人。他知道他的责任非常重大。刚才他想起的那许多可亲的、善良的、无辜的人们如今正处在凶恶的敌人的重重围困之中,情况十分危险。正像闹水灾的时候,那泛滥的洪水把一个村子包围起来一样。四面虽然有堤围,但那水位已经涨得比村子里最高的屋顶还要高。万一什么地方发生了一个缺口,全村的人都会性命难保。想到这一层,周炳的雄心突然奋发起来。他咬紧牙关,瞪大眼睛,摸摸枪膛,摸摸刺刀,摸摸驳壳枪,又摸摸手榴弹,觉着有浑身的劲儿要使出来。
一夜过去,到了一千九百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三日的拂晓。天刚麻麻亮,敌人展开了全面的进攻。那敌人的机关枪像冰雹似地向五层楼打过来。整个第一百三十小队被敌人的优势火力压住,不要说抬不起头来,那沙石火烟,简直逼得人连眼睛都睁不开。周炳的呼吸也非常困难,喉咙叫那些硫磺气味刺激得呛咳不止。
这时候,枪声突然停止,喊杀的声音差不多同时爆发出来。孟才命令大家道:
“上刺刀!拼!”
周炳使力睁开眼睛,迅速上好刺刀,看见离他们不到十米的地方,已经叫敌人冲开一个缺口。那些穿草黄色破军装的敌人,约莫有一二百个,正从那缺口像洪水一般流进来。整个小队立刻和他们展开白刃战。刀锋划破棉布和肌肉,发出嗤嗤的声音。短促的、呼吸突然阻塞的声音,恐怖的尖叫声,低沉的咒骂声,肉体倒地声,石头滚动声,痛楚的呻吟声,和满山遍野的枪声混成一种奇怪的音响。周炳还没有这样接近过敌人,因此怒火如焚,举枪就刺。经过三十分钟的肉搏,敌人死的死,跑的跑,缺口终于又堵塞起来了。
敌人退去以后,冼鉴对周炳说道:“刚才我看见了,阿炳,你是很勇敢的。”
周炳努力点点头,说:“我现在才又懂得了‘视死如归’,是什么意思。”
(本文节选自欧阳山长篇小说《三家巷》)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周炳渴盼成为一名正规战士,说明他其实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份。
B.“安铁闸”“搬开观音山”等语言表现了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周炳看到广州城隐藏在无边无际的黑暗中,是因为他当时心情沉重。
D.“我现在才又懂得了‘视死如归’”,表明周炳也曾经怯懦害怕过。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周炳的形象,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点。
B.本文和《百合花》均属于革命小说,描写人物时都运用了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
C.周炳联想到洪水到来出现缺口的情形,引出了下文敌军冲出防御缺口的情节。
D.本文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角度结合的方式,描写紧张激烈的战争场景。
8.在观音山防御战打响之前,周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9.历史小说往往依据真实事件改编,运用文学手法对人物、情节等进行艺术加工,兼具“真实性”与“文学性”。《三家巷》就是描写广州起义的经典之作,结合文本,谈谈文章是如何体现历史“真实性”与小说“文学性”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太公望东封于齐,齐东海上有居士曰狂矞、华士,昆弟二人立议曰:“吾不臣天子,不友诸侯,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吾无求于人也。无上之名,无君之禄,不事仕而事力。”太公望至于营丘,使吏执而杀之,以为首诛。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曰:“夫二子,贤者也,今日飨国而杀贤者,何也?”太公望曰:“彼不臣天子者,是望不得而臣也;不友诸侯者,是望不得而使也;耕作而食之,掘井而饮之,无求于人者,是望不得以赏罚劝禁也。且无上名,虽知,不为望用;不仰君禄,虽贤,不为望功。不仕,则不治;不任,则不忠。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禄则刑罚也。不服兵革而显,不亲耕耨而名,又非所以教于民也。今有马于此,如骥之状者,天下之至良也。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左之不左,右之不右,则臧获[注]虽贱,不托其足。臧获之所愿托其足于骥者,以骥之可以追利辟害。今不为人用,臧获虽贱,不托其足焉。行极贤而不用于君此非明主之所以臣也亦骥之不可左右矣是以诛之。”
势不足以化则除之。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说《春秋》也:“善持势者,蚤绝其奸萌。”是以太公望杀狂矞,而臧获不乘骥。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材料二:
夫执不仕者,未必有正罪也,太公诛之。如出仕未有功,太公肯赏之乎?赏须功而加,罚待罪而施。使太公不赏出仕未有功之人,则其诛不仕未有罪之民,非也;而韩子是之,失误之言也。
治国犹治身也。治一身,省恩德之行,多伤害之操,则交党疏绝,耻辱至身。推治身以况治国,治国之道当任德也。韩子任刑独以治世,是治身之人任伤害也。韩子岂不知任德之为善哉?以为世衰事变,民心靡薄,故作法术,专意于刑也。夫世不乏于德,犹岁不绝于春也。谓世衰难以德治,可谓岁乱不可以春生乎?人君治一国,犹天地生万物。天地不为乱岁去春,人君不以衰世屏德。孔子曰:“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臧获:古代对奴婢的贱称。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行极贤①而不用②于君③此非明主④之所以臣也⑤亦骥之⑥不可左右矣⑦是以诛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名词作状语,与《赤壁赋》中“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
B.事,从事,做,与《论语·阳货》中“迩之事父”的“事”意思不同。
C.左,使动用法,与《苏武传》中“欲因此时降武”的“降”用法相同。
D.是,这,与《答司马谏议书》“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狂矞、华士二人声称不臣服天子,不结交诸侯,自食其力,不求于人,太公望认为他们不能为自己所用,因此将他们处死。
B.周公旦发公文问诛杀贤者的原因,太公望对此进行了解释,并用奴婢不愿寄脚力于不能被驾驭的良马上作类比进一步说明。
C.人们要想修养自己的品德,就要增加给别人的恩惠,减少伤害别人的行为,否则就会和亲戚朋友交情疏远、关系断绝。
D.在王充看来,韩非子不知道用道德治国是个好办法,只会一味制定和使用刑法去改变社会衰败、百姓心态奢靡轻薄的状况。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服兵革而显,不亲耕耨而名,又非所以教于民也。
(2)天地不为乱岁去春,人君不以衰世屏德。
14.对太公望杀狂矞、华士的行为,韩非子和王充各有何看法?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左省①杜拾遗②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③限紫微④。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①左省:唐代门下省居官署之左,故称。②杜拾遗:杜甫。③曹,官署。④紫微:紫微星,喻指皇帝居处,此指宣政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拾遗为唐代谏官名,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诗人白居易曾担任左拾遗。
B.诗歌前四句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的生活境况,尽显宫廷生活的奢华显贵。
C.早晨跟着仪仗入朝,晚上身染御香回归。“晓”“暮”写出朝官生活的辛苦。
D.本诗笔法曲折隐晦,绵里藏针,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态,读来有寻思不尽之妙。
16.本诗情感内涵丰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一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弹奏的手法,从正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一句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司马光指责自己同百姓“征利”,他的回答是“,”。
(3)小语在学习古诗文时发现,“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抒发离情别绪等等,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都说“睡眠好的人会显得更年轻”,睡眠不足对身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了关注睡得饱、睡得好,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规律睡眠。①根据研究发现,与规律的睡眠相比,②不规律的睡眠或可使生物年龄衰老9个月。③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④每天都保持差不多的入睡时间、起床时间,⑤有助于避免生物衰老过程。
常见的睡姿有三种,分别是:仰卧、侧睡(左侧卧、右侧卧和蜷缩式睡)、趴着睡。选择合适的睡姿,能保证睡眠质量。(甲),床垫和枕头也很重要。合适的床垫和枕头是保障良好睡眠质量的关键。
对于腰椎有问题的人来说,床垫要软硬适中。腰椎包含5个椎体,相互之间通过椎间盘和韧带连接,在平卧时,腰椎的形状类似一座拱桥。如果床垫太硬,可能导致腰椎过度承受压力;如果床垫太软,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使腰椎过度弯曲。总之,床垫过软、过硬都可能加重腰部的压力,导致腰部疼痛,甚至可能导致慢性腰痛。
选择枕头也需要注意其与颈椎的关系。合适的枕头应该能够适应颈椎的生理曲度,提供适当的支撑。枕头过高,会使颈椎过度屈曲;枕头过低,则可能使颈椎过度后仰。这些都可能改变颈椎的正常曲度,对颈椎结构造成压力,影响颈部血液循环,进而可能导致头痛、肩颈酸痛等问题。此外,(乙),过高或过低的枕头都可能使呼吸道受到压迫,影响呼吸的顺畅。
睡眠是人类生活中 A 的一部分,它对我们的健康、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都有深远影响。对于睡姿,也没有统一的答案。但至少,我们可以从认识到这些问题开始,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为自己的健康 B 。
18.谚语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请将文中第一段“睡眠好的人会显得更年轻”改写成谚语的形式,要求改成两个短句,需押韵。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分别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上文第三、四两段的主要内容,每个句子不超过40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如此庞杂,智慧却如此匮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部分地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调研语文试题
1.答案:B。(3 分)
2.答案:A。(3 分)
3.答案:D。(3 分)
4.答案:①引用论证:第二段引用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话来论证 “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的论点。
②举例论证:第三段以门捷列夫制定元素周期表、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被证实为例论证了 “只有实践,才能够完成检验真理的任务” 的论点。(6 分)
5.答案:
(1)①材料一由多人多次修改而成;
②题目中的 “唯一” 是修改的人加上去的。
(2)这给我们写作带来启示:
①作文要反复修改;
②修改时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6 分)
6.答案:B。(3 分)
7.答案:C。(3 分)
8.答案:①看到防御战的规模时,周炳为自己成为一名正规战士而自豪,对即将参与的战斗充满期待和信心。
②在夜晚放哨时,周炳想起在革命斗争中牺牲的战友、亲人,感到悲痛和惋惜,心情沉重。
③望着夜幕下的家乡,想到大家对他的期望鼓励,周炳意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雄心奋发,充满了斗志。(6 分)
9.答案:①历史 “真实性”:小说以 1927 年广州起义为背景,描写了赤卫队在观音山的防御战,涉及了当时的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了革命战争的残酷性和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具有较强的历史真实性。
②小说 “文学性”:作者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描写,塑造了周炳等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内心活动和行为表现,展现了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坚定信念,生动地再现了激荡人心的观音山防御战战斗情节,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6 分)
10.答案:③⑤⑦。(3 分)
11.答案:A。(3 分)
12.答案:D。(3 分)
13.答案:(1)不承当兵役(参加军队)却显贵,不亲自耕耘而有名声,这又不是用来教导百姓的做法。(4 分)
(2)天地不因为年岁荒乱就让春天离开,君主不因为社会衰败就屏除道德。(4 分)
14.答案:①韩非子认可太公望的做法。他认为如果君主的威势不足以驯服臣下,君主就应该考虑除掉这个臣下,消除隐患。
②王充否定太公望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赏罚原则。(6 分)
15.答案:C。(3 分)
16.答案:①年华老去却不能为国建功立勋的悲伤与无奈。诗人悲叹大好年华浪费于空虚无聊的生活,因此,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②对朝中大臣们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的嘲讽。诗人感慨官员们清早随威严的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的收获就是沾染一点 “御香” 之气。③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的失望。尾联诗人故作反语,统治者自诩圣明,自以为 “无阙事”,拒绝纳谏。一个 “稀” 字,反映出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6 分)
17.答案:轻拢慢捻抹复挑,唯见江心秋月白;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 分)
18.答案:睡眠好,不显老。/ 睡觉睡得好,人就不显老。/ 睡眠行,人年轻。/ 优质好眠容颜净,精神焕发人年轻。(4 分)
19.答案:A. 不可或缺;B. 保驾护航。(4 分)
20.答案:①修改为:研究发现。
⑤修改为:有助于减缓生物衰老过程。(4 分)
21.答案:甲:除了睡觉姿势;乙:枕头的高度也会影响呼吸。(6 分)
22.答案:①因为床垫过软、过硬都可能导致腰疼,所以要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
②因为枕头过高、过低都可能对颈椎造成压力、影响呼吸,所以要选择高度合适的枕头。(6 分)
23.答案:(60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公望向东被封在齐国,齐国东部的海边上有两位隐士,名叫狂矞、华士,兄弟二人立定主张说:“我们不臣服于天子,不结交诸侯,靠自己耕种田地来获取食物,靠挖掘水井来获取饮水,我们不向别人求助。不要君主给予的名位,不享受君主赐予的俸禄,不从事仕途而是致力于体力劳动。”太公望到达营丘后,派官吏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将他们作为首先要惩处的对象。周公旦在鲁国听说了这件事,派紧急使者去询问太公望说:“这两个人是贤能的人,现在您享有封国却杀掉贤能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太公望说:“他们不臣服天子,这样我就不能使他们成为臣子;不结交诸侯,这样我就不能驱使他们;靠自己耕种田地来获取食物,靠挖掘水井来获取饮水,不向别人求助,这样我就不能用赏罚来鼓励或禁止他们。况且他们不要君主给予的名位,即使有智慧,也不会被我任用;不依靠君主的俸禄,即使贤能,也不会为我立功。不出来做官,就不能治理;不接受任用,就是不忠诚。况且先王用来驱使他的臣民的手段,不是爵位俸禄就是刑罚。不承担兵役却显贵,不亲自耕耘却有名声,这又不是用来教导百姓的做法。假如现在有一匹马,长得像千里马的样子,这是天下最好的马了。然而驱赶它却不前进,制止它却不停止,让它向左它不向左,让它向右它不向右,那么即使是地位低贱的奴婢,也不会把自己的脚力寄托在它身上。奴婢之所以希望把自己的脚力寄托在千里马身上,是因为千里马可以趋利避害。现在这匹马不被人所用,即使是地位低贱的奴婢,也不会把自己的脚力寄托在它身上。行为极其贤良却不被君主任用,这不是英明君主所应任用的臣子,就如同良马不能按照人的意愿向左或向右一样,因此要杀掉他们。”
君主的权势如果不足以教化臣民就应将其铲除。祸患能够得以消除,正如子夏解说《春秋》时所说:“善于掌握权势的人,会尽早杜绝奸邪的萌芽。”因此太公望杀掉狂矞,就如同奴婢不会乘坐不听使唤的马一样。
材料二:
坚持不做官的人,不一定有真正的罪过,而太公却诛杀了他们。如果出来做官却没有功劳,太公肯赏赐他们吗?赏赐必须依据功劳来施加,惩罚要等到犯罪后才执行。假如太公不赏赐出来做官却没有功劳的人,那么他诛杀不做官却没有罪过的人,就是不对的;而韩非子肯定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言论。
治理国家如同修养自身。修养自身,如果减少施恩布德的行为,多做伤害别人的事,那么亲戚朋友就会疏远,耻辱就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把修养自身的道理推广到治理国家上,治理国家的方法应当是依靠道德。韩非子主张只用刑罚来治理社会,这就如同修养自身的人只做伤害别人的事一样。韩非子难道不知道依靠道德来治国是好的吗?他是认为世道衰败、世事变化,民心奢靡浅薄,所以才制定法令,一心致力于刑罚。世上并不缺少道德,就像一年之中不会没有春天一样。说世道衰败难以用道德来治理,就如同说年景不好就不能依靠春天万物生长一样吗?君主治理一个国家,就如同天地生长万物。天地不会因为年景不好就去掉春天,君主也不应该因为社会衰败就摒弃道德。孔子说:“有这样的百姓,所以夏、商、周三代能够顺着正道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