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丰富的美育内涵。白居易的旷世杰作《琵琶行》,除了拥有一般古典诗歌的美育元素之外,其出神入化的音乐描写又增加了特有的美学魅力。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片段,使读者在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
第一乐段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兼用比喻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的鲜明音色对比,写出了节奏和速度的急缓变化与音调的强弱分明,继写二者交错进行时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令人“耳不暇接”,表现了轻快而愉悦的情调,同时通过“珠落玉盘”之声写出了琵琶特有的清亮圆润的音色之美,令人心旷神怡。
第二乐段主要描写旋律的变化。从“滑”到“涩”,旋律的变化伴随着意境的变化。“间关”二字,一仄一平,写出轻快流畅的旋律之美,好像“莺语花底”,视听结合,而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二字,一平一仄,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凄寒凝重,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这里诗人兼用比喻和通感手法,赋予音乐以真切的质感。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音虽休止、意却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这是真正“知音”的音乐鉴赏家的高见。中国书画特别讲究“计白当黑”,就是将画面的空白处也当作整体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论作画还是赏画都要充分重视“留白”的作用。如齐白石的画,除几条虾外别无一物,却让人感到满幅是水,因为生动的虾姿让人感到它们正在水中畅游。与此同理,音乐中的“休止符”也是旋律的有机构成,它的表现力不亚于“非休止”部分,如果运用得当,还会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白居易以生花妙笔生动地表现了这一艺术规律。“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成为一句富有哲理意味的不朽名句。
第三乐段一开始,旋律突转,力度骤强,节奏迅疾,由于在“声暂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爆发出来便如“银瓶乍破”,水浆迸射,如“铁骑突出”,刀枪齐鸣,把“凝绝”的暗流迅速推向高潮,一把琵琶似乎有了一个管弦乐队的演奏效果。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以一串快速的和弦音收束全曲。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借白居易的妙笔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响。诗人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摹声、高度的渲染,使音乐形象无比鲜明。没有良好的音乐素养,没有全神贯注地倾听和体会,没有被音乐深深地感动,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无法达到这种境界的。
(摘编自李兴茂、魏文宽《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价值探究——以〈琵琶行〉为例》)
材料二:
白居易对音乐的认知和对音乐的态度为当今从事音乐的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引导和重要的启示,尤其是白居易对筝乐、琵琶乐的描写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
白居易首先对演奏的环境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白居易看来,寂静的环境,可以使心灵得到安静,从而能够更好地感受琴声的意蕴。因此,在弹琴时,要尽可能做到环境的安静,才能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意境,达到凝神忘我的境界。
音乐的演奏要饱含情感。在抚琴时,既要做到心绪平和,又要做到情绪饱满。
他在诗歌《琴》中指出:“置琴曲几上,慵坐但含情。何烦故挥弄,风弦自有声。”白居易认为将琴置于琴架上,需要静坐在它面前,倘若抚琴者心思澎湃、饱含情感,自然就会弹出优美的曲调,倘若抚琴者情绪不稳,强打精神,心烦意乱地弹琴,甚至毫无感情地卖弄演奏技巧,那效果可能就糟了,他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音乐要反映客观现实。白居易认为人的情感受到了客观现实的影响,发出的感叹,便成了诗歌,诗歌反映客观现实,具有补察时政之用。人们可以根据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和反映的情感,看到一个时代的兴衰、政教的得失和人情的善恶。由此可知,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一首歌能够深刻表现出某个社会的阶段性特征或时代情绪,将会唤醒人们的记忆,也会因其鲜明的时代气息与深邃的历史情怀被永久传唱、经久不衰。例如: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粤语刚刚传入内陆,《红日》《海阔天空》《千千阙歌》等粤语音乐广为流行,受到人们广泛传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为例,《东方之珠》《七子之歌》作为经典歌曲,无论在何时何地演唱,都能唤起人们对香港、澳门回归的激动之情和盼望祖国统一的深切之情。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音乐承担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不仅旋律符合大众审美,歌词也要反映社会现状,相较于平素无奇的语言,音乐更能够凝聚人心、唤醒大众认知,更能够反映客观现实和人们的生活,因此,作为音乐的演奏者,要选择能够反映时代特色的正能量歌曲,不仅能够书写当下,更能够体现时代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
音乐的演奏要注重留白。白居易对音乐的暂歇也做了相应的阐释和补充,并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开创了“无声之美”的新境界。他在音乐诗《琵琶行》《筝》《夜筝》等诗歌中,都充分肯定了无声音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无声之美”这一新概念。
(摘编自姜艺《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的旷世杰作《琵琶行》与一般的古典诗歌相比,出色的音乐描写使其具有独特的美学魅力。
B.“幽咽泉流冰下难”运用比喻和通感的手法,通过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冷涩的效果,赋予音乐以真切的质感。
C.白居易认为最能够感动人心的莫过于情,只要抚琴者心思澎湃、饱含情感,自然就能弹出优美的曲调。
D.在现代社会中反映客观现实的音乐如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与深邃的历史情怀,往往被永久传唱、经久不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论证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丰富的美育内涵。
B.材料二中白居易对音乐的认知与态度对当代从事音乐的研究者有很好的借鉴
作用。
C.两则材料都提到音乐的演奏要注重留白,音虽休止,但仍能传达丰富的意蕴。
D.音乐的演奏者需要书写当下,体现时代精神,因而音乐承担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
3.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论及音乐中的留白时,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突出留白的作用。
B.材料二论及音乐反映客观现实时,运用举例的论证方法,使说理更加真实。
C.两则材料的论证结构不同,但文章思路都比较清晰,有着较强的说服力。
D.相较于材料一,材料二在专业术语方面使用更多一些,专业性也更强。
4.白居易的《琵琶行》具有较强的音乐魅力,请结合材料一加以概括说明。
5.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新时代的音乐创作有何借鉴意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的样子(节选)
郭晓琦
进驻吊葫芦村的中午,我就注意到了那个有些异样的男人。村支书说那是钱疙瘩。村支书说,他在骂冬天。啊?冬天是谁?我又一脸迷惑。村支书解释说,冬天不是人,冬天就是冬天。他专骂冬天。一年四季地骂,没完没了地骂。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挨家挨户熟悉情况。轮到去钱疙瘩家时,我心里有点儿毛,特意拉上了村支书。钱疙瘩依然蹲在门前的老杏树下,像一堆刺蓬草,在阳光和风中慢慢枯萎,目光乏力而空洞。走进钱疙瘩家的院子,顺手推开一间房门,探进半个身子,一股浓重的霉味扑面而来……村支书骂道,真让人头疼,手里一分钱都捏不住,光好酒。他闺女寄来的生活费,不替他管着,三天不到就糟蹋光了。他有女儿?我惊讶地问。村支书说,有。职高毕业后外出打工,钱没挣上,人也没回来。出事了?我突然感到莫名地紧张。村支书说,那倒没有,听说跟一个大她十几岁的南方生意人私奔了。在女儿私奔之前他好好的,人也本分勤快,可能就是因为女儿一走,刺激了他。刺激?你是说他受了刺激?我正在兴头儿上,村支书却叹息一声,嘴里念叨,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啊。
不出我所料,钱疙瘩的女儿钱多多是冬天走的。但出乎我意料的是,钱疙瘩的老婆也是冬天跑的。钱疙瘩娶了媳妇后,村里人都竖着大拇指头夸赞,说钱疙瘩还是个“福疙瘩”,娶了个俊俏媳妇,娶了个勤快媳妇,娶了个麻利媳妇。钱疙瘩的媳妇嘴皮子确实麻溜,跑得更麻溜。时间应该是一九九九年的冬天,临近春节的日子,钱疙瘩正沉浸在喜得千金的幸福生活之中。他憧憬着日后要生二胎,要抱大胖儿子的时候,钱疙瘩的媳妇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午后跟人跑了。准确地说,是跟着一个骑摩托车走乡串村的南方货郎客跑了。跑得干净利落,跑得无牵无挂。
……
转眼进入了秋天,我们除了抓中心工作之外,还得去田间地头,督促秋收。村里的干部每一天都连轴转。但我还是坚持要去钱疙瘩家,哪怕待一两分钟、说一两句话也行。钱疙瘩慢慢有了起色,进了门,他会跟你打招呼,给你倒一杯水。你问话,他会咕哝几句。你安排的简单活计,他也会配合着去做。但一个人待着的时候,他还是会嘟嘟囔囔、反反复复地“咒骂冬天”。
期间,我带着钱疙瘩去省城看了几次心理医生,同时也与钱多多取得了联系,断断续续进行了交流。他的情况,渐渐地好转起来。
西北的冬天总是来得迅猛而又气势汹汹。一夜睡醒,山川大地就已被雪覆盖得严严实实。早晨推开门,白茫茫的一片,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中。只身回到屋里,可能是因为心里有个美好的愿景,寒气也不那么逼人了。打开手机,我发现钱多多添加了我的微信,还密密麻麻地发了二十多条信息。讲了好多,说自小她就跟着父亲生活,父亲的辛苦和心酸她都理解。但父亲是个固执又暴躁的人,不会沟通,导致他们父女之间确实有很多隔阂。在我的撮合下,钱多多准备和她爸爸打一次视频通话。我特意把钱疙瘩“打扮”了一番,修了头发,刮了胡须,洗了脸,换了件干净的衣服。我想让钱多多看见钱疙瘩的时候,心里能好受点儿。视频接通后,钱疙瘩痴痴地看着,有些愣怔。钱多多叫了声爸。钱疙瘩依然愣着。钱多多又叫了声爸,眼泪唰地就下来了。接着,钱多多连忙把在地上玩的小女孩叫过来,让问姥爷好。小女孩一点儿不怯生,对着镜头奶声奶气地喊了声姥爷好,声音拖得老长,萌萌的,让人疼爱。钱多多又把镜头转向了她旁边熟睡的婴儿,嘴里念叨着,姥爷看宝宝呢,快问姥爷好……钱疙瘩终于认出了钱多多,他咧开嘴,哇一声干号起来。
在我的帮助下,钱疙瘩在村里找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生活已可以完全自理,与常人无异了。
……
又是一场早雪,把吊葫芦村装扮成了一幅妖娆的画卷。
正对着窗户的阴山斜坡披着一层厚厚的白雪,阳光照射在雪坡上,明晃晃得刺眼。我问,看见了吗?钱疙瘩站起身子,扒在窗户上朝对面望了半天,说,一山窝子的雪,没有啥。我说,对了,就是雪。我们得想办法玩玩雪。雪也能玩?钱疙瘩一头雾水。咋不能?我用手机搜索了一下,翻出几处滑雪场的图片让他看。钱疙瘩看了半天,迟疑地问,这能行吗?咋不行?玩雪这事,正在做规划。我指了指桌子上的笔记本电脑。目前,几家有实力的公司开始打探,有了投资的意向。你就等着吧,滑雪场一旦建成使用,到时候我们吊葫芦村的冬天,你想象一下是个啥样子?想不热闹都不行。
那天一大早,村支书和我当着钱疙瘩的面,给他安排了个重要任务。让钱疙瘩务必用心准备一桌特色家乡菜,晚上要招待几位重要客人。
钱疙瘩领了命,开心地去忙事了。
要招待的人,其实是钱多多一家。我们没有挑明,是想给钱疙瘩一个惊喜。
太阳正架在西山顶,夕阳的余晖照射过来,雪中的吊葫芦村闪闪发光,像是披上了一件宽大的金色袍子,美不胜收。我指着映在夕阳余晖里的村子,故意问钱疙瘩,你看这冬天的样子,像不像个样子?钱疙瘩不好意思地咧着嘴,一个劲儿傻笑。
这时一辆汽车到了门前,车子停稳,车门打开,一个穿着红色羽绒服、胖墩墩的女子先下了车,朝着我们几个张望。女子看见钱疙瘩,喊了一声爸,便扑了过来。
钱疙瘩哆嗦了一下,半天才回过神来。哇一声,他像个孩子一样干号起来。寒风中,因两年前冬日离异而刻意“避居”荒村的我,内心竟也一时温热起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疙瘩之所以“专骂冬天”,一年四季地骂,是因为女儿和老婆都是在冬天离开他的。这两件事对他的刺激太大,才使他“专骂冬天”。
B.从“轮到去钱疙瘩家时,我心里有点儿毛”到“我还是坚持要去钱疙瘩家”再到“给他安排了个重要任务”,说明“我”对钱疙瘩的转变起到的作用。
C.进入了秋天,钱疙瘩还是会嘟嘟囔囔、反反复复地“咒骂冬天”,虽然还在咒骂,但他的内心和起初相比已有了些许的变化,他已不再那么封闭。
D.“夕阳的余晖照射过来,雪中的吊葫芦村闪闪发光”,这不仅预示着吊葫芦村的冰雪事业将会金光闪闪,也说明了冬天带给钱疙瘩的伤痛已经愈合。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善用补叙的手法,如对钱疙瘩发病原因的补充说明,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小说的主题得以深化。
B.“哇一声干号起来”与结尾处“他像个孩子一样干号起来”,二者形成照应,都是为了表现钱疙瘩多年来内心的痛苦。
C.小说语言清新自然,善用比喻,如“妖娆的画卷”“金色袍子”等都生动形象地写出吊葫芦村冬日的美丽。
D.小说的题目意蕴深刻,一方面指冬日的景象,另一方面指钱疙瘩对冬天认识的变化过程,与“我”关联不大。
8.简要梳理文中钱疙瘩的心理变化过程。
9.小说在叙述上有何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帝在道,又有以金陵之谋告者,帝意稍惑,召准问之。准曰:“陛下惟可进尺,不可退寸。河北诸军日夜望銮舆至士气百倍若回辇数步则万众瓦解。虏乘其后,金陵亦不可得至也。”殿前都指挥使高琼曰:“寇准言是。”准又曰:“机不可失,宜趣驾。”帝乃晨发。
至澶州南城,望见契丹军势甚盛,众请驻跸。寇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益怖骇。帝悉以军事付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畏悦。已而契丹数千骑来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契丹遣其臣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金帛,朝廷之体,固亦无伤。”准闻之,召利用至幄谓曰:“虽有敕旨,汝所许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契丹军,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契丹遣其阁门使丁振持誓书来,以兄礼事帝,引兵北归。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六六 宋纪 澶渊之盟》,有删改)
材料二:
上以澶渊之功,待准至厚,群臣无以为比,数称其功,王钦若疾之。久之,数乘间言于上曰:“澶渊之役,准以陛下为孤注,与虏博耳。苟非胜虏,则为虏所胜,非为陛下画万全计也。且城下之盟,古人耻之;今虏众悖逆,侵逼畿甸,准为宰相,不能殄灭凶丑,卒为城下之盟以免,又足称乎?”上由是寖疏之。
(节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河北诸军A日夜望B銮舆C至D士气百倍E若回辇F数步G则万众H瓦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趣,读作cù时,可以指催促,也可以指急速、赶快,文中取后者之意。
B.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与《狼》中“眈眈相向”的“相”意思相同。
C.虽,意为虽然,与《劝学》中“虽有槁暴”的“虽”意思相同。
D.耻,意动用法,与《赤壁赋》中“侣鱼虾而友麋鹿”的“侣”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有人提及撤退到金陵的主张,寇准认为不可退却,应派人快马加鞭迅速北上。
B.面对契丹军队的盛大阵势,寇准劝谏皇帝渡过黄河,镇住敌人气焰才能决战制胜。
C.针对契丹要求割让土地的无理要求,真宗严词拒绝,但答应可以给他们金银布帛。
D.王钦若非常嫉恨寇准,很长时间内多次乘机进献谗言,皇上因此逐渐疏远了寇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已而契丹数千骑来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
(2)苟非胜虏,则为虏所胜。非为陛下画万全计也。
14.材料二中提到“上以澶渊之功,待准至厚”,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寇准在澶渊之役中的功劳。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老树①
王安石
去年②北风吹瓦裂,墙头老树冻欲折。
苍叶蔽屈忽扶疏,野禽从此相与居。
禽鸣无时不可数,雌雄各自应律吕。
我床拨书当午眠,能惊我眠聒我语。
古诗鸟鸣山更幽,我念不若鸣声收。
但忧此物一朝去,狂风还来欺老树。
【注】①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年王安石复相,新党内部交讧不已,各执一端。②指熙宁七年(1074),该年王安石罢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说去年的北风太猛烈了,吹裂了瓦砾,也差点将墙头受冰冻的老树吹折断。
B.禽鸟与大树相伴,鸟叫声时时能听见,雌雄各有自己的音律,表现出诗人对禽鸟的喜爱。
C.诗人引用王籍“鸟鸣山更幽”一句,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其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意象体系。
D.诗人赋予“老树”这一意象以独特的情感内涵,表现出自己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个体心灵体验。
16.李璧评价本诗,“此诗托意甚深”。请结合诗歌最后四句的内容,分析诗人的“托意”所在。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岁月易逝,人生难久,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抒情主题。杜甫在《登高》中借景抒发对韶光易逝的感慨的两句是“,”。
(2)“故国”在古诗文中频繁出现,且含义丰富,如李煜《虞美人》中的“,”和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的“”,它们的意思就不相同。
(3)古人常用“猿”这一意象,来传情达意,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又见“作业熔断令”。据媒体近日报道,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发布《致园区家长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学校实行“作业熔断机制”:小学生至21:20(初中生至22:00/高中生至23:00)仍未完成作业的,请让孩子停止作业,及时就寝,保证充足睡眠。
其实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双减”新政落实以来,浙江、安徽、江苏、山东等多地都曾试水,细则虽有差别,但内容( ① ),主打一个“过时不候”。按理说,“作业熔断机制”应该能缓解家长和学生的焦虑。但事实上,“苦盯作业久矣”的老父亲老母亲们,对此只是( ② ),并没有觉得“嗖”一下就轻松了。在教育观念上,我们总是容易在两个极端之间跳跃。要不就极端地“卷”,要不就绝对地强调减负。在教育理念的不断摇摆和革新中,老师的权威似乎也逐渐被消解。老师不敢管教孩子,怕( ③ )。
可以说,“作业熔断”缓解不了教育焦虑,可能还会由于执行上的“一刀切”而滋生新的问题,我们对此要审慎。现在的教育存在的很多问题以及孩子厌学、拒学或者在心理精神层面出现状况的很多现象并不完全是教育本身的原因。这些问题和现象,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紧绷状态的投射,解铃的关键是能否重塑一个平和松弛的社会生态发挥作用。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① ② 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变成几个包含转折关系的短句,使之与前后文衔接更紧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冬日的三亚,暖风怡人,椰树摇曳……2024年11月22日至30日,为期九天的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这里落下帷幕。赛场上, ① 。本届运动会设18个竞赛项目和竞技类、技巧类、综合类三类表演项目,在竞赛项目中,既包含了演变于群众生产生活的攀椰竞速、珍珠球等,也包括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秋千、独竹漂、民族式摔跤等;在表演项目中,《俏花旦——集体空竹》《羌铃赛》等众多表演,浓缩展示了各地文化精髓,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此交相辉映,让现场观众爆发出阵阵喝彩……这些项目充分展现了各地各民族的传统民俗,借由极具观赏性、趣味性的比赛,传统民间技艺与民族文化得到传播和延续,在弘扬体育精神的同时, ② 。赛场外,人们高歌“我们都是一家人”。中国台湾少数民族代表团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代表团深情地唱起民歌《我们都是一家人》,身着盛装的各族运动员在百花民舞场手拉手围成同心圆,欢快地跳起了“圆圈舞”。以赛为媒,来自各民族的人们通过赛场内外的竞技与联欢,互赠礼物,沟通交流,心与心的距离不断拉近,中华文化认同意识在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① ②
22.请你为该材料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能涵盖材料的主要内容,且不超过15个字。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
那种吃苦也像享乐似的岁月,便叫青春。——木心
以上材料对于正值青春的你,有何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答案:C
分值:3 分
2.答案:D
分值:3 分
3.答案:B
分值:3 分
4.答案:
①音色对比与节奏变化的生动呈现。在描写第一乐段时,鲜明地对比了大弦和小弦的音色。同时,写出了节奏和速度的急缓变化、音调的强弱之分。
②旋律的变化。第二乐段在旋律变化的描写上十分细腻,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③诗人艺术素养的完美展现。能如此生动地描绘琵琶音乐,离不开诗人良好的音乐素养,才能将琵琶音乐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分值:6 分,每点 2 分
5.答案:
①注重演奏环境营造:白居易强调寂静的环境能使心灵安静,更好地感受琴声意蕴,达到凝神忘我的境界。在新时代音乐创作中,创作者应重视环境对音乐表达的影响。
②饱含情感进行创作:白居易认为抚琴时要心绪平和且情绪饱满,饱含情感才能弹出优美曲调。这启示新时代音乐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将真挚的情感融入作品。
③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代精神:白居易认为诗歌受客观现实影响,能反映时代兴衰等。在新时代,音乐创作也应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某个社会的阶段性特征或时代情绪,具有时代气息与历史情怀。
④重视音乐中的留白:白居易开创了 “无声之美” 的新境界,肯定了音乐中无声部分的重要性。新时代音乐创作可借鉴这一思想,合理运用音乐中的 “休止符” 或停顿等。
分值:8 分,每点 2 分
6.答案:D
分值:3 分
7.答案:C
分值:3 分
8.答案:
①重创后痛苦封闭:妻女冬天离开,使他痛苦咒骂冬天,生活邋遢,内心封闭。
②逐渐转变仍有阴影:在 “我” 关心下有改变,但独处仍咒骂冬天,心理阴影未消。
③情感宣泄心理恢复:与女儿视频通话宣泄情感,之后能自理生活,心理逐渐恢复。
④充满期待收获惊喜:领受招待客人任务很开心,见到女儿一家既惊喜又激动。
分值: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9.答案:
①第一人称叙述:“我” 是参与者与叙述者,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故事真实感与感染力。
②插叙丰富内容:插入妻女离开情节,补充背景,丰满人物形象,解释人物行为心理原因。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头借对话设悬念,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阅读。
分值:6 分,每点 2 分
10.答案:DEG
分值:3 分
11.答案:C
分值:3 分
12.答案:A
分值:3 分
13.答案:
(1)随后契丹派遣数千骑兵前来逼近城下,皇帝下令士兵迎击,歼灭大半后,于是敌人退去。
(2)如果不能战胜敌人,就会被敌人战胜,这不是为陛下设计的万全计策。
分值:8 分,每句 4 分。(1)“薄”“斩获”“引去” 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2)“苟”“为…… 所”“画” 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
14.答案:
①坚持皇帝北上渡河,激励士兵士气,震慑敌军;
②号令严明,指挥得当,击溃契丹军多次袭击;
③和谈中严格控制条件,争取国家最小损失。
分值:6 分,每点 2 分
15.答案:B
分值:3 分
16.答案:
①“古诗鸟鸣山更幽,我念不若鸣声收”,借对鸟鸣态度,批判朝堂纷争,渴望和谐政治环境以推进变法。
②“但忧此物一朝去,狂风还来欺老树”,以 “禽鸟” 象征变法支持力量,“狂风” 象征反对势力,表达对自身处境和变法前途的忧虑。
分值:6 分,每点 3 分
17.答案: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神游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分值:6 分,每空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8.答案:
①大同小异
②一笑了之
③惹是生非
分值:3 分,每空 1 分
19.答案:解铃关键还是要重塑一个平和松弛的社会生态。
分值:4 分
20.答案:现在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孩子厌学、拒学或者在心理精神层面出现状况的现象也很多,但这不完全是教育本身的原因。
分值:4 分
21.答案:
①运动员们展开高水平竞技
②更增强了中华文化认同
分值:4 分,每空 2 分
22.答案:共赴民族盛会,唱响团结之歌
分值:4 分
23.答案:
分值:60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皇帝在途中,又有人把金陵的阴谋告诉了他,皇帝有些疑惑,召见寇准询问。寇准说:“陛下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河北的军队日夜盼望皇帝的到来,士气倍增,如果后退几步,军队就会瓦解。敌人趁机追击,金陵也无法到达。”殿前都指挥使高琼说:“寇准说得对。”寇准又说:“机会不能错过,应该赶快出发。”皇帝于是在早晨出发。
到达澶州南城,看到契丹军队的气势非常强大,众人请求停留。寇准坚决请求说:“陛下如果不渡过黄河,人心会更加危险,敌人的气势没有被震慑,这不是取得胜利的方法。”皇帝于是渡过黄河。皇帝登上北城门楼,远近的人都看到了皇帝的仪仗,欢呼万岁,声音传到数十里外,契丹人相互看着更加惊恐。皇帝把所有的军事事务都交给了寇准,寇准按照皇帝的命令独自决策,命令明确严肃,士兵们既敬畏又高兴。不久契丹数千骑兵逼近城下,皇帝下令士兵迎战,斩杀大半,于是撤退。
契丹派遣他们的大臣韩杞带着书信和曹利用一起来请求结盟,曹利用说契丹想要得到关南的土地,皇帝说:“所说的归还土地,事情非常没有道理;如果一定要强求,我会决战;如果想要金银布帛,朝廷的体面,本来也没有损失。”寇准听说后,召见曹利用到帐篷里对他说:“虽然有皇帝的命令,你所答应的超过三十万,我会杀了你!”曹利用到了契丹军营,最终以十万两银子,二十万匹绢,达成了协议并返回。契丹派遣他们的阁门使丁振带着誓书来,以兄弟的礼节对待皇帝,带领军队北归。
材料二:
皇帝因为澶渊的功劳,对寇准非常优待,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多次称赞他的功劳,王钦若对此感到嫉妒。过了一段时间,王钦若多次找机会对皇帝说:“澶渊之战,寇准把陛下当作唯一的赌注,和敌人赌博。如果不是战胜敌人,就会被敌人战胜,这不是为陛下制定万全之策。而且城下之盟,古人以此为耻;现在敌人众多叛逆,逼近京城,寇准作为宰相,不能消灭凶恶的敌人,最终通过城下之盟来避免,又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呢?”皇帝因此逐渐疏远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