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探索艺术创制的核心法则时,早期道家在此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些法则之中,最根本和最盛行的两个法则,影响古今,持续不断。其一是老子的“有无相生”理念: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蜓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里所说的车轮、器皿与居室,其构成特点乃是呈现有与无辩证关系的典范。作为一组二元对立概念,有与无也映射出老子的“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相比之下,老子赋予“无”以更多要义,因为他认为“无”在功用或功能方面更具决定性。有与无两者对中国艺术的影响绵延不绝。譬如在中国山水画中,有与无本是两个可分的范畴,却经由画面上的“实”(着墨部分)与“虚”(留白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虚实相生”的效应。作为一种艺术创制法则,“虚实相生”不仅应用于绘画与书法,而且应用于戏剧、建筑、园林以及诗歌。
另一艺术创制法则,源自“道法自然”的理念。此乃道家美学与艺术理论中最为重要的根基,涉及道所拥有的固有属性或潜在秘密,当然也是“自然为美”的理据出处。所谓“自然”,就是性本自然、自自然然或自然而然。而“自然为美”,既是艺术创制的关键法则,也是艺术评价的标准要求。唯此,方可引致人类情感表现的真诚性、独自性。在庄子眼里,“法天贵真”,如其所述:
真者,精诫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这种自自然然的特性,发展成为艺术创制的重要法则,艺术评价的至高标准,乃至“自然为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自自然然的“自然”,演化为自然的趣味,自然的真诚,自然的质朴等等。其对艺术的影响,绵延古今。譬如,诗歌所追求的自然诗境,犹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园林所追求的自然画境,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需要指出的是,儒道两家在中华审美意识中占据主流,其互动互补关系,贯穿后来的中华艺术史。这方面的见解如下所述:
表面上,儒道两家看似截然对立。一入世,一弃世;一乐观进取,一消极退隐。但事实上,儒道两家彼此形成互补谐和的整体……在实践中,应当如何看待儒道之间的“对立互补”呢?我的建议是:假定道家与庄子倡导“人的自然化”,礼乐传统与儒家强调“自然的人化”,这两者是既对立又互补的关系。
(摘编自王柯平《中华传统审美意识四原理》)
材料二:
这里涉及几对关系,值得揣摩:
一是新与故。审美观照中创造的新颖意象,唤起人惊奇、陌生的感受,但在另一方面,这其实又是对自己真实自我的回归,体验只是发现本来属于自我的东西。对于新与故这对矛盾,王夫之的话对我们颇具启发,他说:“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天不变则道也不变,天地中蕴涵着永恒的精神,中国艺术就是以瞬间体悟永恒为根本宗旨。从体道的角度看,艺术的新颖生命其实是对故我的发现。然而,以艺体道,道虽同,而生命呈现形式不必同。故此,王国维将审美意象视为“须臾之物”。
二是己与受。新颖的意象是人的生命和外物交融的结果。在己与受这对矛盾中,己是根本。桃花更鲜艳,溪涧更清澈,这种对象的超越,是在主体生命浸染下完成的,一如王夫之所言:“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怅,寓意则灵。”人把对象变成了生命实体。故中国艺术论强调艺术之新的根本是生命体验之新。但古代艺术家又总是强调归于自然,彻底向客体的彼岸靠近,主体通过一种“被动的感悟”而达到精神涅槃。不过这并不是削弱主体的作用,而是要在外在生命刺激下更好地调整心灵节奏,从而以花落鸟飞为自己的性灵。因此,新颖的艺术生命是内成和外生结合的产物,其中以内成为主。
三是群与孤。美国当代美学家闵斯特堡在《艺术教育原理》中指出,以孤立的心灵去观照对象,从而将对象从诸多联系中孤立出来,绝不重复。这样,艺术品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孤立的艺术。而中国艺术理论也强调孤立性,整个审美体验过程被描绘成迥出天机、参乎造化的过程,但中国艺术论又强调艺术的“群体功能”,“诗可以群”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宗旨,这是伦理文化在艺术中的反映。由此,独与群构成一对矛盾。中国艺术家要创造“人人胸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艺术,“人人胸中所有”是说其共通性,“人人笔下所无”是说其独创性。如何实现共通和独创的统一呢?审美体验若能归复自己的真实生命,就是归其性,性是共通的,人能归复于本性,即使是单个的感知也具有普遍性。芸芸众生,纷纷世态,均可以一己之心去沟通之,以已之心推及他人之心,以人之情推及天地之情。宋张来说:“夫诗之兴,出于人之情,喜怒哀乐之际,皆一人之私意,而至大于天地.至幽之鬼神。”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无相生”和“道法自然”对后世艺术创制影响深远,这使它们成为道家在此领域最根本和最盛行的法则。
B.老子认为“有”为我们提供便利,“无”则提供实际用途,二者彼此对立,但互为因果,各自成就对方。
C.庄子通过对比真实感情和刻意表现之间的不同,得出了最真诚的表现才是最动人心的情感流露这个结论。
D.材料二认为个体审美也具普遍性,通过个体情感,我们能够全面理解和反映人类情感变化及自然界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于多个艺术领域内的“虚实相生”法则在中国山水画中将可分的“有”与“无”牢牢相扣。
B.依材料一,我们可以认为在中华审美意识中占主阵地的道儒两家思想是中国思想的阴阳两极。
C.材料二认为,审美意象具有瞬时性和主观性特点;它不是长久存在实体,而是一种心理状态。
D.“诗可以群”是伦理文化在艺术中的反映,体现了艺术的“群体功能”,被中国艺术论强调。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新与故”论据的一项是( )
A.“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西晋·陆机《文赋》)
B.“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C.“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D.“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4.请依据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5.作为艺术生,小艺对艺术领域中的主客观关系感到茫然。请你依据两则材料,写出为她释疑的提要。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是时,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奉僖宗诏,统骑军数千同谋破贼,与帝①合势于中牟北邀击之,贼众大败于王满渡,多束手来降。时贼将霍存等皆匍匐于马前,悉宥而纳之。
五月甲戌②,帝与晋军振旅归汴,馆克用于上源驿。既而备犒宴之礼,克用乘醉任气,帝不平之。是夜,命甲士围而攻之。会大雨雷电,克用因得于电光中逾垣遁去,惟杀其部下数百人而已。
(选自《旧五代史·后梁·太祖纪一》,有改动)
材料二:
李克用至晋阳,大治甲兵,遣李承嗣奉表诣行在,自陈:“有破黄巢大功,为朱全忠所图,仅能自免,将佐已下从行者三百余人,并牌印皆没不返。全忠仍榜东都云臣已死行营兵溃令所在邀遮屠翦,勿令漏失,将士皆号泣冤诉,请复仇雠。臣以朝廷至公,当俟诏命,拊循③抑止,复归本道。乞遣使按问,发兵诛讨,臣遣弟克勤将万骑在河中俟命。”时朝廷以大寇初平,方务姑息,得克用表,大恐,但遣中使赐优诏和解之。克用前后凡八表,称:“全忠妒功疾能,阴狡祸贼,异日必为国患。惟乞下诏削其官爵,臣自帅本道兵讨之,不用度支粮饷。”上累遣杨复恭等谕指,称:“吾深知卿冤,方事之殷,姑存大体。”克用终郁郁不平。时藩镇相攻者,朝廷不复为之辩曲直。由是互相吞噬,惟力是视,皆无所畏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七十二》,有改动)
材料三:
朱温夜袭李克用,其凶狡固不待论,虽然,克用、温之曲直,亦奚足论哉!盖克用、温自决雌雄以逐唐已失之鹿而不两立,犹之乎袁绍、曹操之争夺汉也。故曰曲直不足论也。
当是时,温目无唐之君臣,克用之目更无温,又岂复有唐之君臣乎?使克用不得脱于温之锋刃,则温之篡也必速。然而篡之速,则其败也可立待也。为贼初降,无功可纪,未得一见天子、受朝廷之命,一旦而袭杀援己之功臣,早已负不直于天下而为众所指攻,即逼天子而夺之,亦黄巢之续,不旋踵而亡。唐尚可存也。且沙陀之众为克用效命也久矣,存勖、嗣源俱年少而有雄才,温亦奚足以逞哉?藉此以正温之罪,奋起而诛权藉未成之奸,而唐亡一贼矣;克用死,而唐固亡一贼矣。唯其袭杀之不克也,迟温之篡以养其奸,挫克用之逆而归谋自固,是以唐再世而后亡,一亡而不可复。若夫二人之曲直,亦恶足论哉!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七,有改动)
【注】①帝指后梁太祖朱温。其本是黄巢部下,归唐后赐名朱全忠。②时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③拊循:安抚,抚慰。
6.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全忠仍榜A东B都C云臣D已死E行营F兵溃G令所H在邀遮屠翦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馆,住宿,名词作动词,与《过秦论》“瓮牖绳枢”的“瓮”用法相同。
B.从,跟从、跟随,与《届原列传》中“齐与楚从亲”含义不同。
C.为,替、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为天下笑”的“为”意思不同。
D.恶,怎么、哪里,与《兼爱》“恶施不孝”的“恶”意思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克用与朱温在王满渡取得大胜,很多敌兵自己捆住自己来投降;对于霍存等,朱温赦免他们并收容。
B.上源驿之变中,在朱温围攻时,正遇上天下大雨雷鸣电闪,李克用得以在闪电光亮中翻越围墙逃走。
C.李克用请求朝廷派遣使臣审查讯问事件并讨伐,而唐宗只是派遣宦官赐其嘉奖诏书,劝二人和解。
D.王夫之认为朱温是第二个黄巢,因为他袭杀援己之功臣,必定会受到众人指责攻击,很快就会灭亡。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互相吞噬,惟力是视,皆无所畏矣。
(2)挫克用之逆而归谋自固,是以唐再世而后亡。
10.材料三中,王夫之指出“克用、温之曲直,亦奚足论哉”,请简要分析围绕此观点王夫之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瘦马行(节选)
李端
城傍牧马驱未过,一马徘徊起还卧。
眼中有泪皮有疮,骨毛焦瘦令人伤。
往时汉地相驰逐,如雨如风过平陆。
陆岂意今朝驱不前 蚊蚋满身泥上腹。
路人识是名马衰,畴昔三军不得骑。
玉勒金鞍既已远,追奔获兽有谁知
终身枥上食君草,遂与驽骀一时老。
倘借长鸣陇上风,犹期一战安西道。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四句写景由面到点,先看见群马,再看见一匹老马,对老马进行了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
B.“路人识是名马衰”此句突转,老马前后境况不同,强烈的落差给人无尽凄凉之感。
C.老马对享用朝廷赐给的槽中草食的生活感到欣喜,对没想到要与劣马一块荒老此间感到无奈悲愤。
D.全诗以物喻人,卒章显志;老马希望有一天能借着陇上之风,长鸣于塞上,驰骋沙场,报效国家。
12.全诗善于运用反问句式,请简要分析节选部分“岂意”与“有谁知”两个反问句式的作用。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老师在上《诗经》课时,引用了《<论语>十二章》中两处孔子之语来鼓励学生学习这部经典。一处是孔子督促弟子要研修《诗经》的话:“?”一处是学习《诗经》可以拓展自然视野的话:“。”
(2)学校举办“中华名将展”活动,其中“蒙恬”展板的标签下我们可用贾谊《过秦论》“,”来表述他对匈奴的威慑力。
(3)自曹操东临碣石写下《观沧海》后,“碣石”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物象。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逻辑知识中蕴含着想象、联想、推理等思维活动,(甲):一场足球赛的输赢,今天走哪条路回家,警察如何办案,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逻辑的网格进行切割。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自觉使用逻辑,可以更好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对于中学生尤为重要。
当下,社会中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乱。中学生身心发展还未完备,如果不具备一些逻辑知识,就会缺乏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在大数据的引领下,很有可能会陷入“信息茧房”。例如,网络上常常出现的“跟风”“反转”现象,(乙)?这正是因为网民们没有足够的逻辑知识,所以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A ,被一些言论带偏。
某报刊载小品文一则,讽刺一些恋人的“向钱看”:
小伙子:“你老是要这要那,不怕人家说你是‘高价姑娘’吗?”
姑娘:“怕什么!裴多菲都说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价钱低了能行吗?”
如果我们掌握了一些逻辑知识,可以替小伙子这样反驳:“_____________。”
与此同时,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成为人们通向成功的钥匙。例如,腾讯企业在招聘游戏英文文案翻译时要求应聘者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逻辑思维已经成为人们成功找到工作 B 的能力。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它涉及到的逻辑基本规律可以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14.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5.班级成立了“标点符号作用”兴趣小组,拟对下列两处画波浪线的引号进行作用探究。作为小组成员,请简要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①在大数据的引领下,很有可能会陷入“信息茧房”。
②(带工头)“揍你的!再不起来?懒虫!等太阳上山吗?”
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夏衍《包身工》)
1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7.请运用以下逻辑知识,简要替小伙子完成反驳之话。
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19.阅读下面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如此增长》(高岳 作)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三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1.答案:B
分值:3 分
2.答案:B
分值:3 分
3.答案:C
分值:3 分
4.答案:
①从创作角度,美国美学家闵斯特堡提出以孤立心灵观照对象,使其从诸多联系中孤立,艺术品形成后也具此特性,不可重复。
②从中国艺术理论看,审美体验过程强调孤立性,作品形成后,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等方面与其他作品区分,有独特艺术价值。
分值:6 分,每点 3 分
5.答案:
①艺术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②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是艺术创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内涵。
③艺术家需要在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创作出既有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作品。
分值:6 分,每点 2 分
6.答案:CEG
分值:3 分
7.答案:A
分值:3 分
8.答案:D
分值:3 分
9.答案:
(1)由此各藩镇互相吞并,只看重力量,都无所畏惧了。
(2)遏制李克用的叛逆行为而让他谋求自保,因此唐朝又过了两代皇帝后才灭亡。
分值:8 分,每句 4 分。(1)“由是”“吞噬”“惟力是视” 各 1 分,句子大意 1 分;(2)“挫”“逆”“自固”“再世” 各 1 分
10.答案:
①类比论证,将李克用、朱温争夺天下与袁绍、曹操争夺汉朝进行比较,表明其曲直不足论。
②假设论证,假设李克用被朱温杀掉分析唐朝可能存在的两种结果。表明二人曲直不足论。
③对比论证,设想李克用被杀和朱温快速篡位后迅速失败的情形,与实际李克用逃脱对唐延续一定时间的作用做对比,进一步分析曲直问题的无意义性。
分值:6 分,每点 2 分
11.答案:C
分值:3 分
12.答案:
① “岂意今朝驱不前”,用反问表达出对名马如今不能前行的意外和困惑,强调了其现状与往昔的巨大反差,增强了诗句的情感张力。
②“追奔获兽有谁知”,通过反问突出了名马曾经的功绩如今被遗忘的悲哀,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名马的落寞和无奈。
分值:6 分,每点 3 分
13.答案:
(1)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乃是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 日抱扶桑跃 天横碣石来)
分值:6 分,每空 1 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4.答案:
甲:它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乙: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分值:4 分,每空 2 分
15.答案:
①“信息茧房”:引号表示特定称谓,将在大数据引领下人们所处的局限信息环境称作 “信息茧房”。
②“懒虫”: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并非指真正的懒虫,而是带工头对包身工的蔑称。
分值:4 分,每处 2 分
16.答案:
A:人云亦云
B:不可或缺
分值:4 分,每空 2 分
17.答案:裴多菲诗中 “爱情价更高” 的 “价” 是指爱情的价值,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意义上的价值,而你所说的 “价钱” 是指物质层面的价格,二者概念不同。你不能偷换概念,用裴多菲的话来为你追求物质的行为辩解。
分值:4 分
18.答案:它涉及的逻辑基本规律可以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
分值:4 分
19.答案:略
分值:60 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时,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奉唐僖宗诏令,统领数千骑兵共同谋划击破贼军,与太祖朱温在汴水以北联合兵力截击贼军,贼军在王满渡大败,很多人都束手投降。当时贼军将领霍存等人都在李克用马前匍匐请降,朱温全都赦免并接纳了他们。
五月甲戌日,朱温与李克用的晋军整顿军队返回汴州,在上源驿安排李克用住宿。不久后,朱温准备了犒劳宴请的礼节,李克用借着酒劲任性使气,朱温对此感到不满。当天夜里,朱温命令披甲的士兵包围并攻打李克用。恰逢大雨倾盆、雷电交加,李克用因此得以在闪电的光亮中翻墙逃走,只是他的部下几百人被杀。
材料二:
李克用回到晋阳后,大力整治武器装备和军队,派遣李承嗣奉表前往皇帝所在地,自行陈奏说:“我有击破黄巢的大功,却被朱全忠图谋陷害,仅仅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跟随我出行的将官、辅佐官员及其以下三百多人,连同令牌和印信都没能返回。朱全忠仍然在东都张贴榜文,宣称我已经死了,行营的士兵溃散,并命令各处拦截捕杀,不要让一个人漏网逃脱。将士们都痛哭流涕,申诉冤屈,请求为我报仇。我认为朝廷最为公正,应当等待诏令,所以安抚劝止了他们,让他们回到本道。恳请朝廷派遣使臣审查讯问,发兵讨伐朱全忠,我已派遣弟弟李克勤率领一万骑兵在河中待命。”当时朝廷因为黄巢大乱刚刚平定,正致力于采取姑息政策,收到李克用的表章后,十分恐惧,只是派遣宦官赐给李克用嘉奖诏书,劝他与朱全忠和解。李克用前后共上了八次表章,声称:“朱全忠嫉妒有功有能的人,阴险狡诈,是国家的祸害,他日必定会成为国家的忧患。只求朝廷下诏削去他的官职爵位,我自行率领本道军队讨伐他,不需要朝廷供给粮饷。”皇帝多次派遣杨复恭等人传达旨意,说:“我深知你受了冤屈,只是当前事务繁多,姑且顾全大局。”李克用始终郁郁寡欢,心中愤愤不平。当时藩镇之间相互攻伐,朝廷不再为他们辨别是非曲直。由此各藩镇互相吞并,只看重力量,都无所畏惧了。
材料三:
朱温夜袭李克用,他的凶狠狡诈固然不必多说,即便如此,李克用与朱温之间的是非曲直,又哪里值得去谈论呢!李克用与朱温为了争夺唐朝已失去的天下,一决雌雄,势不两立,就如同袁绍与曹操争夺汉室天下一样。所以说他们之间的是非曲直不值得讨论。
在那个时候,朱温眼中没有唐朝的君臣,李克用眼中更是没有朱温,又哪里还会有唐朝的君臣呢?假如李克用没能从朱温的刀刃下逃脱,那么朱温篡位必定会加速。然而篡位加速,他的失败也会立刻到来。因为朱温刚刚投降朝廷,没有什么功劳可以记录,还没有见过天子、接受朝廷的任命,一旦就袭杀援助自己的功臣,早就已经在天下人面前背负了不义之名,而被众人指责攻击,即便他逼迫天子夺取皇位,也不过是黄巢的延续,很快就会灭亡。这样唐朝或许还能存在。况且沙陀的部众为李克用效力已经很久了,李存勖、李嗣源都年轻且有雄才大略,朱温又怎么能够得逞呢?借助这个机会来治朱温的罪,奋起诛杀这个权势尚未形成的奸贼,唐朝就除去了一个祸害;李克用若死了,唐朝也同样除去了一个祸害。只是因为朱温没能成功袭杀李克用,延缓了朱温篡位的进程,从而助长了他的奸恶,同时也遏制了李克用的叛逆行为,让他谋求自保,因此唐朝又过了两代皇帝后才灭亡,一旦灭亡就无法复兴了。至于他们两人的是非曲直,又哪里值得谈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