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教学课件(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教学课件(共30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0 20:1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课程标准】
1.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品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
2.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重点】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难点】粮食安全与商品安全之间的关系
CONTENTS
材料:自19世纪后半期起,美国就开始投资在各州兴建专门的农业试验站,到19世纪末期,美国从联邦中央政府到最基本的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农业科研机构。……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脚步进一步加快了,如皮特式打谷机、小麦播种机、玉米种植机等各类新型农具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刘鹏《浅析19世纪美国农业科研研发体系的构建与影响》
(1)工业革命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2)科学技术的进步
(3)政府的支持和推广
19世纪下半叶,美国出现蒸汽驱动的大型拖拉机
1958年,我国第一台轮式蒸汽拖拉机
1.原因
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食物生产走向现代化原因?
①工业革命以来,大机器生产逐渐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机械化:传统-->现代);
②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现代农业
③20世纪下半叶:育种技术推广、高效化肥应用;设施农业获突破性进展;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经营模式。
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
无土栽培
诺尔贝和平奖诺曼·布劳格与其培育的墨西哥矮杆小麦
2.历程
趋势2:农业经营模式规模化、集约化
趋势1:农业生产设备机械化、自动化
概念阐释:
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产业化
机械化指的是用机械来代替人工劳动完成生产作业。
自动化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
规模化是指将某种生产或经营活动扩展至大规模的经营或生产方式。
集约化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
商品化是指原本不属于买卖流通和通过货币实行交换的事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化或变异为可以进行买卖和货币等价交换的过程 。
产业化是指某种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现效益为目标,依靠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形成的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柴油播种机
◎联合收获机
◎机器人
◎铧式犁
3.表现:
①农业生产机械化
前提:汽油、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
特点: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的规模不同。
美国——大型为主; 法国——中型为主;
日本——小型为主; 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
影响: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3.表现:
②杂交育种技术
20世纪以来,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1930年,美 国—玉米新品种
1941年,墨西哥—小麦新品种
2014年,中 国—超级杂交水稻
影响:
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了突出贡献。
3.表现:
③养殖畜牧现代化
现代化养殖
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
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
运输船
自动化
机械化
规模化
滴灌机械系统
农业集团公司
集约化
商品化
产业化
看图读史:结合所学,指出下列图片反映出来的现代农业特点。
发展趋势
——从粗放到集约,从人工到机械化、智能化,从个体到产业链
原始社会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机械化生产
刀耕火种
智能化生产
历史解释:
现代农业: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出现的,是以现代工业化、产业化、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形态。
CONTENTS
20世纪70年代
请阅读教材,梳理不同时期的粮食储备与食品保存情况
原始农业社会
古代农业社会
20世纪50年代
21世纪以来
20世纪20年代以来
冰箱、冰柜,冷链物流
风干
腌制
自然冰
地窖,陶器储粮
防鼠、防盗、防潮 防火; 保鲜
美国机械通风储粮
中国机械制冷低温储粮
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
粮食储备
食品保存
1、发展:
2、特点
储粮技术改进与世界科技发展进程密切相关
3、趋势
粮仓仓容量不断扩大
低温、低氧储藏技术广泛应用
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
4、意义
增强了各国粮食储备能力;
提高了国家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安全。
①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保存更好的生鲜农产品,满足人们对生鲜产品的品质要求。
②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
③可极大地减少农产品的损失,有利于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
④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CONTENTS
概念阐释:
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
粮食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包括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粮食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最重要的民生问题。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它要求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或慢性损害的所有危险都不存在。
粮食安全主要关注粮食供应的保障,涉及粮食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食品安全则侧重于食品的质量安全,包括食品中有害物质的限量、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食品生产经营的卫生条件等。
:所有人任何时候都能获得足够的、 富有营养的和安全的食物,来满足健康的膳食需要和合理的喜好。
1.粮食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成立于1945年10月,是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是各成员国间讨论粮食和农业问题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
其宗旨是提高人民的营养水平和生活标准,改进农产品的生产和分配,改善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状况,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并保障人类免于饥饿。
据当前估计,有近6.9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占世界总人口8.9%,一年中增加了1000万,五年中增加了近6000万。重度粮食不安全是与饥饿相近的另一项衡量指标,受此影响的人数也同样呈增加趋势。2019年,全世界有近7.5亿人面临重度粮食不安全,占世界总人口近十分之一。
——联合国2020年《世界粮食安全营养状况》
③人口的激增
①农业投资不足
②经济危机破坏
⑤国际政治经济问题
④气候变化
⑥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减少等
1.粮食安全:
阅读材料,思考粮食问题产生原因有哪些?
国际层面:
①粮食安全是当今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要加强国家合作;
②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国家层面:
①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
②制订粮食安全行动计划;
③保护耕地资源、遏制耕地锐减;
④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
⑤改进技术,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粮食产量。 (开源)
个人层面:
增强人们粮食安全意识,厉行节约。(节流)
1.粮食安全:
阅读材料,思考粮食问题该如何解决?
2.食品安全:
思考:在你身边的“食品安全”隐患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
②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③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添加剂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④商家的不法行为。
2.食品安全:
政府重视食品安全,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
注重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
在管理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2)中国:
(1)世界:
食品安全认证标志
该如何应对?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科学储备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严格监管
——消除饥饿
与食品安全
高效生产
——食物生产
的现代化
1、条件(推动因素)
2、发展历程:
3、表现:
4、特征 :
5、影响 :
1、粮食储备技术
2、食品保存技术
1、粮食安全——产生原因、对策
2、食品安全——产生原因、对策
技术改变生活安全重于泰山
【课堂小结】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要!
仓廪实,天下安!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习近平《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要坚持数量质量并重,在保障数量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放心。
——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结束语:
项目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农具,动力 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 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
生产技术 经验积累 现代科技
生产目的 自给自足,缴纳赋税 商品化
使用肥料 天然有机肥料 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
作物品种 农家原有品种 人工培育品种
生产单元 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 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
物质循环 内循环,农产品初步加工 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延长,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1.(2023.湖南高考)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B
真题训练
2.(2022.江苏高考)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A
真题训练
3.(2022.北京高考)19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人斯威夫特创办了肉类加工厂,把屠宰和包装分成几道独立工序,利用传送带进行流水作业,并雇佣工程师设计冷冻车厢,以便长途运输鲜肉。他还陆续开办工厂,利用肉类加工厂的下脚料生产肥料、肥皂和甘油等。斯威夫特的经营模式
①体现了产业分工不断细化 ②得益于铁路交通业的发展
③成为近代机械生产的开端 ④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范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A
真题训练
4.(2024.浙江高考)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世界各地区饥饿人口数量及饥饿发生率变化情况表(单位:百万、%)
A.发展中国家的饥饿人口数量与饥饿发生率同向变化
B.粮食杂交育种新技术为世界消除饥饿作出突出贡献
C.发展中国家不同区域的饥饿人口数量均持续下降
D.保障粮食安全仍应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职责
D
真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