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初学业质量评价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期初学业质量评价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0 21:2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春学期期初学业质量评价
九年级历史试卷
注意: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
第一部分选择题(24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4分)
1.20世纪70年代,中国某遗址出土了骨器、陶器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等文物。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2.下图所示铭文及其内容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A.扩大选官范围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
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到:“孝公继位之后,用了卫鞅,把全国的人,都驱到农战一途,于是秦国的国势,就骤然强盛起来。”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4.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求,而可供享用物质资料不足,因此需要制定礼仪,明确人们贫、富、贵、贱的分别,使社会有秩序发展。这表明荀子()
A.推崇仁政 B.强调礼法并用 C.主张礼治 D.追求精神自由
5.《全球通史》载:“秦朝的统治虽然如此短命,却给中国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这“印记”体现在()
A.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B.修建秦始皇陵 C.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D.创立科举制度
6.下图选自某书的部分章节目录。据此判断,该材料反映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 B.汉献帝 C.汉高祖 D.汉武帝
7.下面为某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其中①应为()
A.战国时期社会转型 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D.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8.下列关于东汉后期走向衰败的表现,不正确的是()
A.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光武帝下令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D.黄巾起义的打击
9.三国是东汉末年以来由分裂走向大一统的过渡时期。结束这一时期,统一全国的是()
A.西晋 B.东晋 C.隋朝 D.唐朝
10.下图是张华同学做的历史笔记,与该笔记内容相符的著作()
内容:总结了衣、林、牧、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
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A.《九章算术》 B.《缀术》 C.《齐民要术》 D.《兰亭集序》
11.《资治通鉴·晋纪九》记载:“时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由此带来的影响是()
A.导致江南地区战乱不息 B.加剧南北方经济不平衡
C.为江南地区带来劳动力 D.促进黄河流域的大开发
12.九(3)班开展历史主题辩论会,正方辩手准备了下列论据材料。由此判断,他们陈述的观点是阿拉伯帝国()
A.注重法治建设 B.垄断亚非欧贸易
C.建立国际秩序 D.沟通东西方文化
13.关于地球形状,有人主张“天圆地方”,有人认可“地圆学说”。最终,下图中哪条航线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A.① B.② C.③ D.④
14.《法国简史》中写道:与此同时,随着美国革命走向成功,法国上至议会,下至城堡开始有人讨论“人的权利”。据此可知,美国独立战争()
A.有助于终结美国的封建制度 B.开启废奴运动的历史进程
C.成为法国大革命的宣传工具 D.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15.进入19世纪,从前习惯于做农活的工人们很快明白季节、日出日落和气候波动不再决定劳动日程了。相反,钟表、机器和车间规定创造了新的劳动节奏。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工厂制度 确立 B.计时工具的改进
C.环境污染的加剧 D.福利政策的推行
16.某历史兴趣小组探究“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过程”,应该选用的资料是()
A.图片:《“解放者”玻利瓦尔》 B.地图:《印度民族大起义形势图》
C.著作:《华夫脱党与埃及独立》 D.视频:《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
17.《剑桥日本史》描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采用太阳立法、星期天休假日,并规定双排扣长礼服的西方服饰为正式场合的标准盛装。”这表明,明治维新()
A.发展近代教育 B.提倡“文明开化” C.建立新式军队 D.推行地税改革
18.俄国为摆脱落后局面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革命。下列事件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废除农奴制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19.在电影《我的1919》里,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说:“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段话中的“和约”是指()
A.《凡尔赛条约》 B.《联合国家宣言》
C.《九国公约》 D.《开罗宣言》
20.以下图示呈现了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过程。按①②③顺序排列,对应正确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
C.两极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多极化趋势
D.多极化趋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
21.有学者认为,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在于双方误解了对方外交政策的目标。国际局势的两极对立与国内的压力,使美苏之间的误解不断加深,并进一步导致了两国的过度反应。以下最能说明该观点的是()
A.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B.北约与华约的建立
C.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遵循的基本原则。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33年罗斯福新政 有利于美国扭转经济形势
B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 二战胜利结束
C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D 1993年欧盟成立 欧洲国家之间的矛盾完全消除
A.AB.BC.CD.D
23.这是某篇历史论文写作的一些史实,该论文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①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② 16世纪末殖民主义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18世纪60年代第一工业革命;④20世纪中期联合国、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成立;
⑤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A.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B.资本主义制度的衰落
C.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D.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4.通过了解“历届世博会主题(部分)”,可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关心的共同主题是历届世博会主题(部分)()
年份 国家 城市 主题
1984 美国 新奥尔良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99 中国 昆明 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
2015 意大利 米兰 滋养地球,生命之源
2025 日本 大阪 构建未来社会,想象明日生活
A.加强经济全球化 B.维护世界和平
C.推进政治多极化 D.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6分)
二、材料分析(本大题共3题,总计26分)
25.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印记。这些印记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诠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内涵。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精神印记·文字相伴】
材料一这项秦代的改革,是汉代逐步发展的进一步简化字体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结果是楷体字从此一直成为通用文字,直到近几十年才让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如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几种地区性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在造成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的切文化力量中,文字的一致性几乎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
-摘编自【英】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文学印记·史学之萃】
材料二见下图邮票里的史学家
【技术印记·文明传承】
材料三
【城市印记·故事延续】
材料四
栏目一佛教圣地 栏目二富盛古都
东汉明帝时,佛经被运载到洛阳佛教得到上层统治阶级扶持,洛阳成为佛教文化圣地,与之相关历史遗迹有 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东魏】杨街之《洛阳伽蓝记》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的改革”是什么措施?依据材料概括该措施有何深远影响?
(2)材料二中邮票中所载的史册,为研究哪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简述其中人物被人们纪念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指出“蔡侯纸”的优点和造纸术发明的意义。
(4)根据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填写①处的佛教圣地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栏目二中改变“洛阳为荒土,尽是夷狄”观念的原因。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如何让中华文明焕发时代光芒?
26.探索中西方交流的历史,为中国的发展和对外交往提供借鉴。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作为热情的皈依者,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他们对变革的推动,最终导致日本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这场变革试图以中国唐朝为模式,将日本改变成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
(1)结合所学写出路线一的名称,并比较路线一、二在交往的主要方式上的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重大变革”是指哪一变革?依据材料概括,这场变革对日本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提取其中至少两个相关联的信息,结合史实,围绕“文明交流”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27.制定合理 经济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汉代文景时期,统治者特别重视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盛世局面。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初期经济政策微探
材料三“新政”虽然使美国渡过了危机,但其所期望的并不是经济制度的根本改革。正如罗斯福所言,他是在试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去消灭它,有关金融、工业和农业的法令就是对此的一个无可置疑的证明。
-摘自H·N·沙伊贝等《近百年美国经济史》
材料四战后西方开始更新自己,从而改变了西方世界发展的方向。更新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摘编自钱乘旦《不平衡的发展:20世纪与现代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盛世”局面被称为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哪一历史事件胜利后建立的?材料中“间接过渡”代表的什么经济政策?根据材料指出该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材料中“金融、工业和农业的法令”具体法令,并说明“新政”的局限性。
(4)根据材料四指出,“修补资本主义”指的是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什么制度?结合所学分析此“修补”起到了什么作用?
2025年春学期期初学业质量评价
九年级历史试卷
注意: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5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
第一部分选择题(24分)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24分)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C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B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A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A
【23题答案】
【答案】C
【24题答案】
【答案】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26分)
二、材料分析(本大题共3题,总计26分)
【25题答案】
【答案】(1)措施:统一文字。
意义:文字的统一,为后世文字逐步发展并简化打下基础,楷体字从此成为通用文字;促进文化交流起,有利于统一等。
(2)时期:黄帝到汉武帝。
理由: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3)优点:原料易得;造价低廉;成本低。
意义:成为人们广泛使用 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或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
(4)名称:洛阳白马寺或龙门石窟。
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民族交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做法:要坚持创新,大力发展科技;坚定文化自信,发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历史上的人文精神,走文明立国之路,提升国家的文明水平;提高国民的文明素质,大力发展教育。
【26题答案】
【答案】(1)路线一名称:“丝绸之路”
不同:线路一和平友好往来(注重经济文化交流)。线路二血腥暴力。
(2)变革:大化改新。
影响:日本变成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3)
观点可提炼为:和平交流促进文明和谐。
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丝绸之路促进世界物种大交换,是东西方交流的大动脉;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综上所述,和平交流,促进文明充满生命力,实现文明和谐。我们要秉持包容精神同时也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或者从路线二从反面论证观点可提炼为:文明交流互鉴中要避免暴力冲突。
论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扩张虽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在扩张过程中伴随这血腥和暴力,使得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造成非洲的贫穷与落后,美洲的各种原料也被掠夺,也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随着殖民者的掠夺必将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综上所述,在交流过程中要避免暴力冲突,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国际合作。
【27题答案】
【答案】(1)局面:文景之治。
(2)历史事件:十月革命。
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特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法令:《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紧急银行法案》。
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4)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或社会保障制度)。
作用:缓和了阶级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