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含答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含答案 )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0 23:2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韦庄《秦妇吟》:“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  )
A.黄巢起义 B.黄巾起义
C.安史之乱 D.陈胜、吴广起义
2.《旧唐书》记载,“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反映出唐代(  )
A.宦官和外戚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有关唐朝灭亡正确的内容是(  )
A.黄巢起义灭亡了唐朝 B.安史之乱过程中唐灭亡
C.唐朝灭亡时间是907年 D.唐朝灭亡时间是960年
4.唐朝国势由盛转向衰的转折点是(  )
A.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B.唐玄宗天宝年间任用奸臣
C.唐末农民战争爆发 D.安史之乱
5.唐中后期,一些节度使擅自扩大自身权力,私自任命将领和官吏,甚至形成了父死子继或亲信相袭的局面。以上现象表明(  )
A.唐朝走向衰弱 B.宦官干预朝政
C.五代十国并立 D.八旗制度形成
6.“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黄巢起义后,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A.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B.黄巢起义推翻唐朝的统治
C.唐朝灭亡后形成藩镇割据 D.唐末五代社会危机的根源
7.“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黄巢起义(  )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C.导致五代十国的更迭 D.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8.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和诗歌创作高峰的时期之一,下列诗句反映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的是(  )
A.“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C.“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D.“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9.“开元盛世”中也潜伏着危机,最终被“安史之乱”葬送了。从这一遗憾中得到的重要启示是(  )
A.统治者要爱惜民力 B.统治者要严防腐败的发生
C.地方官吏必须听命中央 D.要防止农民的暴动
10.“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关于这首诗的作者情况,描述错误的是(  )
A.推翻了唐王朝统治
B.最后被镇压
C.攻入长安,建立了政权
D.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的腐朽
11.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导致唐朝爆发了持续八年之久的战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此战乱是(  )
A.澶渊之盟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安史之乱
12.即使是在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这主要是由于(  )
A.各分裂政权能够和平相处
B.北方经济发展环境优越成为南方政权的依靠
C.长期政治统一的影响以及各地经济发展联系密切
D.北方汉人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
13.“安史之乱”是一场(  )
A.中央政权与地方军阀势力的斗争
B.人民反抗暴政的斗争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
14.唐宋元明清,是大家都熟悉的朝代,但是在这种说法中也淹没了一些其他的朝代,比如和宋朝并立的辽和西夏,那么在唐朝和宋朝之间也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段时期是(  )
A.南北朝时期 B.三国时期 C.春秋时期 D.五代十国
15.“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选自杜甫《无家别》诗中所描绘的“世乱”的影响是(  )
A.使唐室内地空虚 B.引发了黄巢起义
C.使唐朝由盛转衰 D.导致了唐朝灭亡
16.天宝年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矛盾尖锐。公元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后来因为藩镇割据严重,政治腐败,黄巢起义爆发。材料共同反映的是(  )
A.唐朝衰亡的原因 B.安史之乱的经过
C.黄巢起义的结果 D.安史之乱的影响
17.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下面是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  )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来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黎。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繁荣转衰落 D.由开明到专制
18.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写《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作者“有弟皆分散”是因为(  )
A.安史之乱 B.靖康之难 C.八王之乱 D.藩镇割据
二、填空题
19.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一系列改革,使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但在他统治后期生活奢侈腐化,官吏贪渎,豪强相并,民日贫困,危机已经潜伏。   后,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20.安史之乱后,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了   的局面。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宋朝实行   政策,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1.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长达8年的动乱,这场动乱史称“   ”,从此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22.根据玄奘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   ,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和社会习俗。   年,后梁政权建立,唐朝至此灭亡。
23.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   ,生活困苦,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军在   的率领下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年,朱温建立了   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材料分析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任命河西节度使开始,到玄宗天宝年间共有十镇节度使,不到边镇的1/6。
——张岂之《中国历史 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三 公元757年,李白入永王幕府,协助讨伐叛军。随军途中,其中一首这样写道: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其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1)据材料一,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藩镇设立的隐患。
(3)与材料三相关的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与材料一、材料二有何关系?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唐朝的兴衰对今天中国建设的启示。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部分年代的人口统计表
年份 726年 742年 755年 760年 821年
总人口(约) 4142万 4531万 5292万 1690万 1576万
材料二:五日,贼陷京师。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十三日,贼巢僭位,国号大齐……
——《旧唐书》
材料三: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先后出现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
(1)材料一中755~760年唐朝的人口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记载的是什么事件?其影响是什么?
(3)综上所述,概括唐朝衰亡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A
2.B
3.C
4.D
5.A
6.D
7.B
8.A
9.C
10.A
11.D
12.C
13.C
14.D
15.C
16.A
17.C
18.A
19.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20.藩镇割据;重文轻武
21.开元盛世;安史之乱
22.《大唐西域记》;907
23.赋役繁重;黄巢;907;后梁
24.(1)前期:节俭、反对浪费;励精图治,挥霍无度;沉迷酒色。
(2)隐患: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3)事件:安史之乱。关系:材料一。
(4)启示:统治者要勤于政事,善用人才。
25.(1)迅速下降;安史之乱。
(2)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打击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