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同步练习(含答案 )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0 23:2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唐朝坚持开明的民族政策,这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①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 ②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③日本派遣唐使来到唐朝 ④唐玄宗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这两首唐诗主要(  )
A.体现出唐朝兼容并包的社会风尚
B.反映出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的景象
C.展现了唐朝社会安定政治清明
D.说明了唐政府迫使少数民族汉化
3.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下列诗句共同体现了唐朝“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以上诗句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全面展现了唐朝(  )
A.对外开放 B.民族交融 C.盛世气象 D.经济繁荣
4.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时,册封回鹘首领为(  )
A.天可汗 B.渤海郡王 C.怀仁可汗 D.云南王
5.孙机在《中国古舆服论丛》写道:“唐代前期,人们比较欣赏胡服,男、女皆有穿胡服、戴胡帽者,胡帽的样式更是多种多样。”下列诗歌中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
D.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
6.如图出土的实物可以说明(  )
注:吐鲁番地区唐墓出土的中原食物——饺子、点心。
A.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联系日益密切
B.新疆与中原地区生活习俗相互影响
C.澎湖巡检司的设置促进了民族交流
D.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留有强烈烙印
7.文成公主入藏,不仅将大唐的音乐、茶文化和医药典籍等传入了吐蕃,还使吐蕃文化中的马球运动装束方式等传入了大唐。这表明文成公主入藏(  )
A.推动了少数民族汉化 B.缓和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D.有利于中外交流
8.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任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  )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削弱了藩镇实力
C.加强了中外交往 D.推动了民族交融
9.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狄:少数民族),朕独爱之如一。”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马可·波罗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文成公主入藏 D.玄奘西行天竺
10.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的是(  )
A.魏孝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成吉思汗
11.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
B.长城已经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12.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
A.唐初北方无边患
B.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C.唐朝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长城已失去防御能力
13.“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有(  )
①与吐蕃和亲 ②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③玄奘西行天竺 ④鉴真东渡日本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14.大唐以她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又以她豪迈的性格,向各国传播着中华文明。不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遣唐使”来华 B.鉴真定居日本
C.玄奘天竺取经 D.文成公主远嫁
15.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试卷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由此可见,唐蕃和亲(  )
A.稳定了西北地区边疆局势 B.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C.使西藏正式接受中央管辖 D.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
16.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赞普越来越仰慕中华文化……于是派酋长子弟,请求进入国学以学习《诗》《书》。这反映出文成公主入藏
A.促进了唐蕃间文化交流 B.有利于吐蕃的农业发展
C.促进了中外的友好往来 D.有利于吐蕃手工业发展
17.唐朝时期,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故乡霞。边关大漠呈新月,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  )
A.文成公主 B.王昭君 C.张骞 D.杜如晦
18.唐朝时,各民族关系融洽,下面的表述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和同为一家 B.万国衣冠拜冕旒
C.一弯新月出云霄 D.稻米流脂粟米白
二、判断题
19.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还引人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
20.唐朝《历代帝王图》的作者是阎立本,他的另一代表作《步辇图》与金城公主入藏有关。(  )
21.玄奘西行: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经历被编成了《大唐西域记》。(  )
22.吐蕃是我国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唐蕃关系友好。历经了1200多年的唐会盟碑至今依然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以下人物中,为唐蕃和睦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文成公主(  )
23.唐朝都城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
三、材料分析题
24.唐朝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摘自部编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思想?综合所学指出历史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什么?
(2)材料二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哪一时期的盛世景象?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与统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写出两点即可)
(3)根据材料三,归纳唐朝与吐蕃之间以什么形式友好交往的?唐朝采取什么样的民族交往政策?
(4)你认为唐朝强盛的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25.民族交融、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二: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激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他采用儒家经典《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为“元”……在元朝统一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各民族的联系空前加强。蒙元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大量迁居到中原地区,中原也有大量汉人进入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长期杂居通婚,加速了民族融合。
——摘编自孙红梅《元朝的“天下一家”思想及其政治文化一统》
材料四:隋唐是中国境内许多民族乘势兴起的重要发展阶段,封建社会后半期的主要少数民族,大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在强盛国力的影响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纥、吐蕃、南诏、契丹、鞣羯等少数民族与隋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紧密。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太宗获得了北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在这一时期空前加强。元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简明中国史读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澶渊之盟是北宋和哪个政权签订的 依据材料二,说一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
(3)材料三中“他采用儒家经典《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为“元”中的“他”指的是谁 根据材料,概括元朝的统一对民族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4)阅读材料四,围绕“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这一话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C
2.A
3.C
4.C
5.C
6.D
7.C
8.D
9.C
10.B
11.D
12.B
13.A
14.D
15.B
16.A
17.A
18.A
19.正确
20.错误
21.正确
22.正确
23.正确
24.(1)以民为本;贞观之治。
(2)开元时期(或唐玄宗统治前期);措施: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发展经济;注重文教;提倡节俭。
(3)形式:和亲(或联姻)和会盟;开明的民族交往政策。
(4)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隋朝为唐朝的强盛做了积淀等。
25.(1)事件: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作用: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
(2)政权:辽。看法:这-盟约使双方边境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局面;削弱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3)人物:元世祖(忽必烈)。 作用:各民族的联系空前加强,加速了民族融合。
(4)示例:
观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可促进国家、民族的进步
论述: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朝时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元朝时,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在中国经商,与汉、蒙、维兀儿等族长期杂居通婚,逐渐融合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个新的民族——回族,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交融。
结论:综上所述,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可以使民族进步,国家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