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0 23:25: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隋唐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李白的诗歌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而杜甫是位“苦难诗人”,其很多诗作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材料中所述两人作品风格不同的重要原因是(  )
A.文化水平不同 B.个人前途不同
C.时代背景不同 D.性格特点不同
2.唐朝时期,书法艺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形成了多种书体下影响深远的书法名家的集大成,使唐朝书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唐朝著名的书法家有(  )
A.王羲之、颜真卿 B.吴道子、欧阳询
C.柳公权、阎立本 D.柳公权、欧阳询
3.敦煌莫高窟现存唐代洞窟200多个,几乎占现存全部石窟的半数,以其壁画规模之宏伟,内容之丰富,造型之准确,色彩之灿烂,非其他时代所能比拟。这从侧面反映出唐朝(  )
A.佛教至高无上 B.重视中外交流
C.交通十分便利 D.国力十分强盛
4.诗人余光中曾这样描写一位浪漫主义诗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位诗人应是(  )
A.白居易 B.李白 C.杜甫 D.王维
5.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裴将军诗》(如下图),形式感强,字形结构长短、大小、粗细变化较强,碑中行草书由楷书的笔法调和而来,加以篆籀沉稳苍茫之风,吸收了张旭草书的肆意浪漫。这反映了(  )
《裴将军诗》
A.汉字演变趋势由繁至简 B.书法艺术脱离了底层民众
C.唐代书法家的融汇创新 D.行草书创作严格遵循规制
6. 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这反映了 (  )
A.唐朝文化多元繁荣 B.宋朝文化继承创新
C.文化发展的差异性 D.艺术内涵的相通性
7.据《旧唐书》载:“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不以为孝。外夷(指少数民族)入贡,皆别署货贝(准备专款),曰此购柳书。”下列有关“公权”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他是隋唐时期最著名的画家 B.他的诗通俗易懂,深受欢迎
C.他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D.其代表作是《颜氏家庙碑》
8.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动荡时代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
A.白居易 B.杜甫 C.李白 D.王维
9.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引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楚辞、唐诗、宋词 B.唐诗、宋词、楚辞
C.唐诗、宋词、元曲 D.楚辞、唐诗、元曲
10.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他被誉为(  )
A.诗圣 B.诗仙 C.诗王 D.诗史
11.唐诗是诗人记录当时心情的载体,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情怀。下表是部分唐诗的摘录,由表中诗句可推断出(  )
李白 《南奔书怀》 秦赵兴天兵,茫茫九州乱
杜甫 《哀王孙》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戴叔伦 《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 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A.文学作品可以直接证史 B.诗歌能够反映社会现实
C.唐诗真实再现社会全景 D.唐诗风格各异类型众多
12.诗歌创作在唐朝进入了黄金时代。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而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有时凄婉悲怆。这反映出(  )
A.社会变迁影响诗歌风格 B.唐诗代表了中国文化最高水平
C.诗人喜好决定唐诗主题 D.文学作品全景再现了社会真实
13.一位唐朝诗人提出诗歌必须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他的诗既反映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又揭露了达官贵人(如专权的宦官)的腐化生活和欺压人民的恶行。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白居易 C.苏轼 D.辛弃疾
14.阅读书籍需要关注目录,以便把握内容的主旨。下图目录展现的内容主旨是
■唐朝著名书法家 颜真卿 …… ■唐朝著名画家 阎立本 ……
A.频繁的政权更替 B.活跃的对外交流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繁盛的国家经济
15.李白的诗歌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而杜甫是位“苦难诗人”,其很多诗作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材料中所述两人作品风格不同的重要原因是(  )
A.所受教育不同 B.个人前途不同
C.时代背景不同 D.性格特点不同
16.唐代有一位诗人,他的诗反映了动荡时代人民的苦难,表现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被称 为“诗史”,这位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建
17.中唐以来,唐朝进入衰落期,白居易这一时期诗作主题可能偏向于(  )
A.田园风光 B.个人情感 C.政治讽喻 D.开疆拓土
二、填空题
18.唐朝是中国历史上   的黄金时期。李白享有“   ”的美誉;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   ”之称,他被誉为“   ”;白居易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   和人民的疾苦。
19.【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且其作品被称为“诗史”的诗人是   。
20.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   》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诗人李白的名句,后人称他为   。
21.杜甫的诗反映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   ”之称,他被誉为“   ”。
22.唐朝文化艺术创作成就斐然,阎立本的记录   的是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求婚使者的场景;   的《送子天王图》风格奔放。
23.唐朝文化艺术创作成就斐然,   的《步辇图》记录的就是汉藏之间的交流;   的《送子天王图》风格奔放。
三、材料分析题
2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为唐朝时期的骑驼乐舞俑:驼背上是由5个汉、胡成年男子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其余的人在演奏胡乐乐器。
材料二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他在撰写《天工开物》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调查、实验,虚心向农夫、工匠请教,并亲自实践。该书共18卷,附有插图123幅,是保存我国科技史资料最丰富的一部书。书中记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锌技术,引起了欧美化学家的注意。
(1)材料一所示的骑驼乐舞俑属于什么陶器 从该文物中可以获取的唐朝时期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2)材料二提到“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请你选取其中一项发明,结合相关史实,简要论述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注意史论结合)
(3)材料三中的“他”是谁 《天工开物》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巨著 其被誉为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谈你的认识。
25.能够将历史事物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进程中加以考察,是时空观念的重要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初唐服饰形制沿袭隋朝,变化不大。后来先后受西域、高昌、龟兹、波斯、吐蕃等地影响。同时在制度体系上,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妇人从夫之色。”唐代贵族女子的衣着将飞禽、走兽等图案结合于一身,色彩鲜明对比,呈现出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
——摘编自朱青峰《略论唐代服装的演变和美学内涵》
材料二
宋代服装从总体上看是保守的,官服崇尚古朴、典雅、自然,而民服则是素雅、质朴。与前代服装相比,品种愈加丰富,式样愈加美观。从记载来看,当时北宋首都汴京,仅与服饰有关的行业就有几十种。如果说唐代服装的艺术格调是开阔的、恢宏的,那么宋代服饰则是高雅的,流露出一种清淡的美。
——摘编自金滨《宋代服装评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服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服装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变化进行合理解释。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宋时期服饰所蕴含的共同理念。
答案解析部分
1.C
2.D
3.D
4.B
5.C
6.A
7.C
8.B
9.A
10.B
11.B
12.A
13.B
14.C
15.C
16.B
17.C
18.诗歌创作;诗仙;诗史;诗圣;统治者的腐化
19.杜甫
20.《全唐诗》;诗仙
21.诗史;诗圣
22.《步辇图》;吴道子
23.阎立本;吴道子
24.(1)唐三彩。历史信息:手工业水平高超;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艺术的繁荣。
(2)活字印刷术;贡献:促进文化传播,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要
影响。
指南针;贡献:促进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火药;贡献:传播到欧洲,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
(3)“他”:宋应星。《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巨著。其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先辈们汗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5.(1)特点:传承中创新;受外国或民族地区影响;具有等级色彩;色彩艳丽(色彩鲜明对比);不拘一格的独特风采(体现个性)。
(2)变化:风格上保守,古朴、淡雅、自然;素雅、质朴;品种更加丰富;式样美观。
解释:重文轻武政策推行;经济发展提供的条件;民族的交融;政权的并立。
(3)共同理念:强调礼制(等级);注重传承与发展;兼收并蓄(吸收其他不同的服饰文化);体现民族交融;与时代相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