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预习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预习案(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0 21:1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结合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认识列宁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深远意义,客观评价苏联模式。
2.时空观念:理清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概括十月革命的特点和伟大意义。
3.史料实证:了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过程,认识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曲折性和渐进性
4.家国情怀: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验与教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和启示。
课前预习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背景
(1)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__ __不断发展。
(2)政治:__ __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3)阶级: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__ __。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4)思想:1900年,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__ __,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__ __”。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内容
(1)列宁认为,__ __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__ __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__ __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意义:列宁深刻洞悉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__ __革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__ __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过程
(1)二月革命
①爆发:1917年3月,即俄历2月,俄国爆发__ __。
②意义: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资产阶级__ __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罕见局面。
③结果: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__ __的领导人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达成协议,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自己则处于次要地位;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它继续进行__ __战争,一直没有满足人民群众对“和平、面包和土地”的要求,并镇压人民的反抗。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从瑞士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__ __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
(3)十月革命:1917年11 月7 日,即俄历10 月25 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建立政权:1917年11 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这次大会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正式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__ __ 国家的诞生。
2.意义
(1)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__ __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
(2)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__ __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__ __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3)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__ __ 人民的解放斗争, 改变了20 世纪的世界格局。
(4)从此,资本主义和__ __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他们通过__ __,使苏俄陷入内战当中。
(2)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了__ _ _。
(3)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__ __,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4)影响: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__ __,缓解了城市饥荒,但严重损害了__ __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时间:1921 年3 月,苏俄政府决定实行__ _。
(2)内容: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__ __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__ __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并以__ __ 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3)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__ __政权。
3.苏联模式
(1)建立:1924年1月,列宁逝世。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__ __”。
(2)成就:经过两个“__ __”,到1937 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__ __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__ __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3)表现: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__ __ ”。它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__ _ _,实行自上而下的__ __计划体制;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4)评价
①积极作用: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__ __,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__ __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②消极影响:但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__ __,在__ __ 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__ __,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课后练习
1.“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是革命和平发展……现在和平发展已不可能,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完成新高潮的任务。”材料中提到的两次高潮分别是指( )
A.二月革命、巴黎公社 B.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C.巴黎公社、二月革命 D.巴黎公社革命、十月革命
2.1917年某份在俄国首都广为传播的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工人,全面罢工和游行吧……尽快地开始在工厂里组织工人代表苏维埃,它将负担起组织运动的任务,并建立临时革命政府。”和这份传单相关的政治运动相关的是( )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 B.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
C.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D.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政权
3.1917年的俄国革命经历了明显的四个阶段,其中空白处应填( )
二月革命 推翻沙皇
指明方向
七月事件 改变方针
十月革命 建立政权
A.《土地法令》 B.《和平法令》
C.《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D.《四月提纲》
4.十月革命后,印度地下报纸刊载了印度人民祝贺十月革命的文件;土耳其安那托里亚的每一个城镇、每一个乡村都流传着有关十月革命的信息;中国李大钊在报纸上颂扬和分析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新民主主义革命迎来新纪元 B.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的开始 D.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5.1918年1月,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大会上,列宁警告说:“在我国,十分健康的婴儿——社会主义共和国已经诞生,如果进行战争,我们就会使这个婴儿送命。”最后时刻,列宁不得不用辞职作威胁才勉强说服中央委员会通过缔结和约的决定。列宁此举意在( )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停战
C.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 D.推动巴黎和会尽快达成协议
6.1938—1940年,苏联共有32.8万名高等学校毕业生和67.8万名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1940年底,苏联共有2359个科研机构,98315名科研人员。这一时期苏联在量子力学、空气流体力学、微分方程、复变函数、数论等理论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重要化学产品方面已实现完全自给。这些成就( )
A.表明国家教育实现了普及 B.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C.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求 D.反映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7.面对粮食危机,斯大林认定“小农所从事的个体经济已毫无生命力”“我们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发展的”。在此背景下,苏联决定(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加快推行农业集体化 D.提倡垦荒和种植玉米
8.某位学者在一篇文章中论述道:俄罗斯传统的核心是民族主义,是强国的诉求。要强国就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强制措施将全体居民控制起来,特别是要控制农业,榨取农业。材料论及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列宁主义 D.苏联模式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6月,苏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恢复市场、货币机制,给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下半年,国家退出拥有20名工人以下的小型企业,允许私人承租经营;同时准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允许私人开办商店。1924年前,外国企业与苏俄政府签订的租让合同有91份。1929年,租让给外资企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量的0.6%。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1929年4月,苏联在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决议中提出,“根据国家工业化、加强苏联国防力量与不依赖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总方针,工业基建投资主要用于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它要占全部工业投资的78%”。到一五计划结束,苏联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联)对工商业所采取措施与实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工业化的突出特点,并说明苏联“一五计划”取得的建设成就。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资本主义经济、沙皇专制、产业工人、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帝国主义、单独一个、工人阶级、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二、二月革命、临时政府、工兵代表苏维埃、帝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主义
三、武装干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粮食供应、农民、新经济政策、五年计划、苏维埃、农业集体化、欧洲、小农国家、苏联模式、公有制、指令性、工业化、卫国战争、重工业、农业集体化、比例失调
【课后练习】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信息可知,这是在十月革命过程中七月事件后认识到要用武装暴动的形式夺取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的两次高潮分别是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B正确;巴黎公社革命不是十月革命的进程,不符合题意,ACD排除。故选:B。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分析出,当时苏维埃还没普遍成立,说明即将发生的这场革命是二月革命,二月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项正确。B项错误,革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是指十月革命。C项错误,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十月革命后。D项错误,布尔什维克掌权是在十月革命后。
3.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月革命后列宁返回俄国,在1917年4月发表了《四月提纲》,《四月提纲》对俄国的革命发展指明了方向,D项正确;《土地法令》《和平法令》和《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都是在十月革命后发表的,排除ABC项。故选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各殖民地对十月革命进行了宣传报道,说明各殖民地对十月革命表现出来的追求人民解放理念表示赞同,各地民族解放运动得到发展,D项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二字,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C
解析:1918年1月,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当时俄国面临内战的风险,所以需要结束一战,集中力量巩固苏维埃政权,故选C项。1918年夏,国内战争开始后,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当时已经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排除B项。巴黎和会是1919年召开的,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这带动了教育和科技的进步,教育和科技的进步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仅由材料无法得出教育普及,排除A项;1924年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慢慢被废除,排除B项;材料无法反映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小农所从事的个体经济已毫无生命力”、“我们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发展的”可得出当时小农经济不利于苏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要对农业进行改革,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C项正确;AB项不是斯大林时期的,排除;D项是赫鲁晓夫时期的,排除D。故选:C。
8.答案:D
解析:选择D:材料所述控制农业、榨取农业,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服务而牺牲农业,是苏联模式的特点。排除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等措施,目的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援前线,而非发展重工业。排除B: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列宁主义是关于帝国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民族殖民地等问题的理论,不符合题意。
9.答案: (1)措施: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自主权;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允许自由贸易(或恢复市场、货币机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进外国资本。(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2)特点: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成就: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重工业比重上升。
解析:(1)措施:根据“苏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恢复市场、货币机制,给企业一定自主权,对中小企业实行非国有化。”可得出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自主权;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根据“同时准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允许私人开办商店。”得出允许自由贸易(或恢复市场、货币机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进外国资本。实质:根据所学可得出其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2)特点:结合所学可得出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积累;根据“工业基建投资主要用于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管理体制要得出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成就:根据“到一五计划结束,苏联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可得出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重工业比重上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