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梳理二战后苏联改革、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内容及结果。
2.历史解释:理解二战后苏联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3.唯物史观:评价苏联改革和东欧改革,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
课前预习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苏联的发展
(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__ __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弊端:苏联优先发展__ __的政策没有变化,__ __、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①政治和经济领域
A.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__ __,改革干部制度;加大__ __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B.评价:这些改革注入某些__ __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改革没有突破__ __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②思想领域
A.内容:1956 年赫鲁晓夫在苏共__ __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B.评价:打破了对__ __的个人崇拜, 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①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__ __,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评价:改革只是对__ _ _ 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__ __,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①经济改革
A.内容:承认__ __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B.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改革
A.内容: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__ __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__ __,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B.结果:造成思想混乱,__ _ _主义随之兴起。
3.苏联的解体: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12月26日,苏联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__ __,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
2.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1)南斯拉夫的改革
①内容: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②评价:通过权力下放,调动__ __、__ __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__ __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
波兰实施__ __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匈牙利国民收入、人民消费水平都迅速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__ __经济稳步增长,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3.东欧剧变
(1)背景
①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__ __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③西方“__ __”战略的影响。
(2)含义: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__ __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__ __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3)表现
①波兰、匈牙利、__ __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__ __并入了联邦德国。
④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__ __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
①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___ _。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②经济制度: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 __改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__ __ ”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__ __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
(1)背景: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__ __的伟大决策。
(2)过程: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成就: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__ __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第__ __次全国代表大会,激励着中国人民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走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深化了对__ __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__ __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课后练习
1.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一个海报,它反映了( )
A.斯大林模式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从1953年到1963年,苏联的农畜产品共提价6次……1965-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分别在1965、1969、1970、1975、1976、1978和1979年)。苏联政府的这一做法( )
A.有利于缩小工农业的差距 B.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C.消除了农民的不满情绪 D.加速了重工业的发展
3.斯蒂芬·科恩认为,在苏联倡导的“新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保守的官僚力量不愿放弃行政命令式的领导方式”,阻挠了经济改革的施行。倡导“新经济体制”改革的领导人是( )
A.列宁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勃列日涅夫
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追求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很少撤换干部,未曾裁减冗员。……而那些裙带关系、官官相护等渎职腐败行为也不要去查,毕竟团结要紧,干部队伍的稳定最为重要。因为,勃列日涅夫的权力根本就不是建立在民众的呼声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勃列日涅夫提携的干部的团结和稳定上的。这一现象( )
A.表明苏联陷入失控状态 B.不利于苏联现代化建设
C.直接导致苏联经济衰退 D.引发了思想领域的混乱
5.1993年前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难以决断的岁月》一书中写道:“经济方面的改革,如果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方面开始改革,也就是从最有效、最快速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的途径进行改革,那就要好得多。”这说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 )
A.需转变经济管理关系 B.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突破口选择不当 D.需要优化经济结构
6.有学者认为,苏联经济体制在其发展中日益表现出严重弊端,但这绝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之误。历史的真实是,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和错误的改革路线,最终酿成了苏联解体。这一观点主要强调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
A.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压制 B.改革方向的根本性错误
C.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 D.经济发展问题积重难返
7.1994年1月北约首脑会议重申:“欧洲其他国家都可以参加北约”,北约的大门对“能够推进北大西洋公约原则的实施并对北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作出贡献的其他欧洲国家”“敞开”。这表明( )
A.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传统安全威胁 B.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 D.冷战对欧洲大陆的影响彻底消失
8.有西方学者认为,“通过国际媒体传入的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想象,引发了整个东欧的民主化运动”,“媒体关于共产主义政府政策失灵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报道侵蚀了其政权的合法性”。这表明,该学者认为“国际媒体”主要充当了( )
A.雅尔塔体系的捍卫者 B.世界动荡的助推器
C.苏东剧变的始作俑者 D.西方和平演变的推手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农业的长期落后不仅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固和政局的稳定,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大规模建立国营农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以保证国家和居民对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赫鲁晓夫在缩小农业部的职能范围,将组织生产活动的管理权下放给各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的同时,还改革农产品采购制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放宽对个人副业的限制,加强对集体农庄和庄员以及职工的经济刺激和物质鼓励。赫鲁晓夫的不少改革措施,推动了苏联农业的发展,并在以后的经济改革中一直被其后继者保留和沿用。
——摘编自金泉源《赫鲁晓夫的农业体制改革》
材料二 20世纪40年代末,南斯拉夫政府多采取行政命令管理农民,但这些命令大多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致使农业合作化运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1953年,南共中央颁布决议,规定农民“可以完全自愿地加入和退出合作社”,“在合作社形式上予以更多的灵活性和更多的自由”,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农村中的合作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是在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
个体农民之间进行的。既有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个体农民之间的低水平合作,如经济组织向农民提供良种、化肥、农药、技术指导等,而农民按合同向经济组织出售农畜产品;也有高水平的合作,表现为社会所有制经济组织与个体农民进行的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某项经济活动方面的合作。这种具有自己特色的体制,尽管对某些消极因素未能及时纠正,但确实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摘编自李仁峰《南斯拉夫农业的发展和面临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苏联相比,南斯拉夫农业改革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原子弹、重工业、农业、集体领导、农业、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二十大、斯大林、企业自主权、传统体制、个人迷信、市场调节、社会主义、多党制、民族分离、
二、苏联模式、地方、企业、民族问题、国民经济、民主德国、苏联模式、和平演变、马克思主义、共产党、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南斯拉夫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两弹一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农业现代化、十九、人类社会、社会主义
【课后练习】
1.答案:B
解析:根据“20世纪50年代”和海报内容可知与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有关,故选B项;20世纪50年代当政者分别是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但根据海报的“玉米”可判断和斯大林无关,排除A;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D。故选B。
2.答案:A
解析:苏联多次提高农畜产品价格,有利于缩小工农业的差距,故选A;材料中的时间是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期间,二人的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提高农畜产品价格,与加速重工业的发展没有因果关系,排除D。
3.答案:D
解析:新经济体制,即苏联在工业企业中实行的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全称“计划工作和经济刺激的新体制”。它是柯西金于1965年在苏共中央九月全会上所作的《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报告中首次提出。同年10月,苏联政府批准了《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正式决定推行新经济体制。当时的执政者是勃列日涅夫,D正确,排除A、B、C。
4.答案:B
解析:材料“勃列日涅夫的权力根本就不是建立在民众的呼声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勃列日涅夫提携的干部的团结和稳定上的”强调的是苏联的政治制度脱离群众,不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选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后苏联局势失控,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仍在发展,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后引发思想领域的混乱,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戈尔巴乔夫反思经济改革应该选择“从农业、轻工业、食品工业方面开始改革”,即选对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与经济管理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经济改革的突破口,无法推断是否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正确选择经济改革的突破口,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与优化经济结构无关,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根据“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和错误的改革路线,最终酿成了苏联解体”可知,材料强调苏联解体的原因是改革路线错误,即放弃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改革方向的根本性错误,B正确;材料强调苏联自身改革失误,没有体现“美国为首西方国家的压制”,排除A;CD都和材料“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和错误的改革路线,最终酿成了苏联解体”的描述不符,排除。故选:B。
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北约是冷战时期由美国主导建立的针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军事集团。1994年时苏联早已解体,此时北约敞开大门,意在东扩拉拢一些原来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一步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因此选A,而C、D错;由于材料重在军事政治方面,与经济无关,所以B错,与题目无关。
8.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媒体关于共产主义政府政策失灵和西方生活方式的报道侵蚀了其政权的合法性”,说明该学者认为“国际媒体”主要充当了西方和平演变的推手,故选D项。和平演变是雅尔塔体系崩溃的重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东欧的民主化”,而非世界的动荡,排除B项。国际媒体充当了“推手”而非“始作俑者”,排除C项。
9.答案:(1)背景:苏联农业发展长期滞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措施:扩建国营农场;改革农业管理机制,下放管理权限;调整农村经济政策,强化物质利益激励。
(2)不同:坚持合作社形式的自由与灵活性;允许土地买卖。影响: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稳定发展;与南斯拉夫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为南斯拉夫社会制度剧变埋下了隐患。
解析:(1)本题考查鲁晓夫农业改革的背景和主要措施,依据材料“大林时期,苏联的农业长期徘徊不前”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南斯拉夫农业改革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可以完全自愿地加入和退出合作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