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
化学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加碘食盐”中加入的含碘物质是碘酸钾(KIO3),它属于( )
A.酸 B.碱 C.盐 D.氧化物
2.有以下四种说法,其中说法正确的有几个( )
①与含相同元素,互为同素异形体
②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是碱性氧化物
③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④用试纸测得氯水的为4
A.0 B.1 C.2 D.3
3.某同学在做实验时引发了镁失火,他立即拿起二氧化碳灭火器欲把火扑灭,却被实验老师及时制止。原因是可以支持镁燃烧,发生以下反应:,下列关于该反应的判断中不正确的是( )
A.Mg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2价,所以MgO是氧化产物
B.由此反应可以判断氧化性:,还原性:
C.Mg原子失去的电子数目等于碳原子得到的电子数目
D.作氧化剂,表现氧化性,发生氧化反应
4.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说法正确的是( )
A.钠的密度比水大 B.钠的硬度小
C.钠燃烧时生成氧化钠 D.金属钠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5.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很多古代化学研究成果。下列关于的古代文献,对其解释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目的 古代文献 解释
A 鉴别 区分硝石和朴消;“强烧之,紫青烟起,云是硝石也”——《本草经集注》 利用焰色试验
B 使用 “…凡研消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天工开物》 能自燃
C 性质 “(火药)乃焰消、硫黄、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本草纲目》 用作氧化剂
D 提纯 “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开宝本草》 涉及溶解、蒸发结晶
A.A B.B C.C D.D
6.设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正确的是( )
A.的溶液中含离子数为
B.的甲醇溶液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
C.与混合反应生成,转移电子数为
D.常温、常压下,丁烯与丙烯混合气体含有的氢原子数为
7.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环境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酸性溶液:、、、
B.加酚酞变红的溶液:、
C.澄清透明的溶液:、、、
D.溶液:、、、
8.易拉罐的主要成分为铝合金,其中以铝铁合金和铝镁合金最为常见。为确定铝合金中金属的成分,现取几小块易拉罐碎片进行下列实验,其中实验方案、现象与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现象与结论
A 加入盐酸 产生无色气体,含铝、铁、镁三种金属
B 加入NaOH溶液 有无色气体产生,含有镁、铝两种金属
C 加入盐酸后,向所得溶液中再加入少量NaOH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一定只含有镁
D 用盐酸溶解并放置一会儿后,加入KSCN溶液 溶液呈血红色,含有铁
A.A B.B C.C D.D
9.下列关于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中同时加入铁粉和铜粉,反应结束后,烧杯中的固体若有铁,则无铜
B.将、、分别在中燃烧,可分别得到、、
C.与水反应和红热的与水蒸气反应均能生成碱
D.表面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铝箔熔化但不滴落
10.我国科研团队采用和(铪)熔合蒸发技术合成了新核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互为同位素 B.含有142个中子
C.化学性质不活泼 D.的核电荷数为176
11.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向溶液中滴加氨水至过量:
B.向NaOH溶液中滴入少量溶液:
C.向含0.1mol 的溶液中通入标准状况下2.24L的:
D.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12.一种从某混合物(主要成分为、、)中提取钒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已知:P2O4能够萃取溶液中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酸浸”过程中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
B.试剂a的作用是氧化
C.操作Ⅱ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D.水层中可能含有
13.某种矿物的助浸剂由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X、Y、Z、W、R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组成。X的某种核素不含中子,Y形成的常见单质可用作粮食的保护气,X与Z可形成两种液态化合物,Z、W同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Y>X
B.X能分别与Y、Z形成10电子微粒
C.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Z>R
D.室温下,0.01 mol/L 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pH=2
14.根据元素周期律,由下列事实进行归纳推测,推测不合理的是( )
选项 事实 推测
A. Na与冷水反应剧烈,K与冷水反应更剧烈 Li与冷水反应缓慢
B. 20Ca(OH)2碱性强于12Mg(OH)2 38Sr(OH)2碱性强于 20Ca(OH)2
C. Si是半导体材料,同主族的Ge也是半导体材料 第ⅣA元素形成的单质都是半导体材料
D. F2与H2在暗处剧烈化合,Cl2与H2光照或点燃时反应 Br2与H2反应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2分共58分)
15.一些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情况如图:
(1)请写出As在周期表的位置 。
(2)Na、Cl、K元素对应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 (用离子符号表示)。
(3)Sn的价电子数为 。
(4)X射线衍射法可以测定某些分子的结构,下列分子结构模型中正确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 B C D
直线形 直线形 直线形 平面正方形
A.A B.B C.C D.D
(5)前四周期同族元素的某种性质X随核电荷数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若a、b、c表示ⅠA族金属元素,则X表示对应单质的密度
B.若a、b、c表示ⅦA族元素,则X表示对应简单离子的还原性
C.若a、b、c表示ⅥA族元素,则X表示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
D.若a、b、c表示第ⅡA族元素,则X表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6)用电子式表示的形成过程 。
(7)在下列物质中:①②③④⑤⑥⑦Ar⑧(用物质前序号填空)。其中既存在极性键又存在非极性键的是 ;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极性键的是 。
16.某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探究银镜在溶液中的溶解情况。
已知:微溶于水,易溶于溶液,并发生反应(棕色),和氧化性几乎相同;在水溶液中无色。
(1)探究1: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至饱和)溶解银镜
【实验ⅰ】
黄色固体转化为无色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能证明②中Ag已全部反应、未被包裹在黄色固体内的实验证据是 。
(3)探究2:溶液能快速溶解银镜的原因
【实验ⅱ~ⅳ】向附着银镜的试管中加入相应试剂至浸没银镜,记录如下:
序号 加入试剂 实验现象
ⅱ 4mL饱和碘水(向水中加入至饱和,下同)和少量紫黑色固体 30min后,银镜少部分溶解,溶液棕黄色变浅;放置24h后,与紫黑色固体接触部分银镜消失,紫黑色固体表面上有黄色固体,上层溶液接近无色;搅拌后,银镜继续溶解
ⅲ 4mL饱和碘水和0.66g固体(溶液中约) 15min后银镜部分溶解,溶液棕黄色变浅;放置24h后,试管壁上仍有未溶解的银镜,溶液无色
ⅳ 4mL溶液 放置24h,银镜不溶解,溶液无明显变化
ⅱ中,搅拌后银镜继续溶解的原因是 。
(4)由ⅰ、ⅲ可得到的结论是 。
(5)设计ⅳ的目的是 。
(6)探究3:的作用
【实验ⅴ】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及现象
1.按左图搭好装置,接通电路,检流计指针向右微弱偏转,检流计读数为a mA; 2.向石墨电极附近滴加饱和碘水,指针继续向右偏转,检流计读数为b mA(); 3.向左侧烧杯中加入 ,指针继续向右偏转,检流计读数为c mA(),有 生成。
说明:本实验中,检流计读数越大,说明氧化剂氧化性(或还原剂还原性)越强。
步骤1接通电路后,正极的电极反应物为 。
(7)补全步骤3的操作及现象: , 。
(8)综合上述探究,从反应速率和物质性质的角度分析ⅰ中溶液能快速全部溶解银镜的原因: 。
17.某小组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形成配合物时的配位数。已知:
a.邻菲罗啉(,用phen表示)是常见的多齿配体(一个配体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配位原子的配体),能与多种过渡金属阳离子形成稳定配合物。如下列反应(橙红色,能吸收波长为的光)。
b.根据朗伯一比尔定律,其它条件相同时,溶液吸光度A与其物质的量浓度c成正比,可在吸光度最高点测得配合物配比。
I.配制溶液
(1)用晶体配制含的溶液,一定不需要用到下列仪器中的________(填标号)。
另准确配制的邻菲罗啉溶液备用。
Ⅱ.测定吸光度
取若干试管编号,按照下表用量混合反应溶液,并依次测定波长为时溶液的吸光度。
编号 V(缀冲溶液) V(蒸馏水)
1 0.00 1.20 1.20 0.60
2 0.06 1.14 1.20 0.60
3 a 1.08 1.20 0.60
……
n 1.20 0.00 1.20 0.60
(2)由邻菲罗啉的结构知,中的配位原子是________。混合时需要加入缓冲溶液使溶液的保持在合适范围,若过高,会造成________;若过低,会造成________。
(3)表格中a的数值为________。所测定的结果如下图所示,可求得配位数________。
III.结果分析
该小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实测的吸光度与文献数值有一定偏差,继续探究原因。
查阅资料:也能与phen配位,形成淡蓝色配合物。
(4)提出猜想:在配制溶液时,可能发生反应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影响实验测定。
(5)甲同学提出,为排除上述干扰,可在配制溶液时,加入少量某种物质。该物质可以是_______(填标号)。
A. 铜粉 B. 铁粉 C. 维生素C D. 铁氯化钾
18.化学小组用双液原电池原理研究酸碱性对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影响。通过改溶液酸碱性,观察电压表读数的变化,读数越大,则对应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
已知:①电压高低主要与电极反应有关,还与溶液的温度、离子的浓度、pH值等因素有关。
②的还原产物与溶液酸碱性有关,在强酸性溶液中,被还原为;在中性和弱碱性溶液中,被还原为;在强碱性溶液中,被还原为。
(1)连接电压表,形成闭合回路,测得初始电压为。实验装置要置于水浴内的原因: 。
实验操作和读数记录如下:
左烧杯(/) 右烧杯(,调pH=4) 电压表读数变化
① 逐滴加入5mL0.05mol/L
由逐渐降低
② 逐滴加入5mL0.1mol/LNaOH
由逐渐升高
③
逐滴加入5mL0.05mol/L 由逐渐升高
④
加入少量0.1mol/LNaOH 由略微下降
继续逐滴加入NaOH至5mL 再迅速下降
(2)同学甲根据实验③推导出酸性增强,的氧化性增强,实验②可以得出: 。
(3)同学乙认为实验①中,加入酸后,还原剂转化成了 (填化学式)。
(4)同学丙认为实验设计不够严谨,以实验①②为例,应该往左边烧杯中加入 ,测得电压为,以此作为实验①②的初始电压。
(5)同学丁认为,实验③加入5mL溶液后,右边烧杯内的电极反应为: 。实验④加入5mLNaOH溶液后,右边烧杯内的电极反应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C
2.A
3.D
4.B
5.B
6.D
A.由分析可知,该溶液中c(H+)=0.1mol/L,则10L此溶液中n(H+)=1mol,其个数为,A项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该甲醇溶液中m(CH3OH)=32g,则n(CH3OH)=,含有氢原子数为,由于水中也含有氢原子,则100g32%的甲醇溶液中含有的氢原子数大于,B项错误;
C.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则转移电子数小于,C项错误;
D.由分析可知,1.4g丁烯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1.4g丙烯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则1.4g丁烯与丙烯混合气体含有的氢原子数为,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A.pH=-lgc(H+),n=cV,N=nNA。
B.注意甲醇溶液中的溶剂(H2O)也含有氢原子。
C.注意合成氨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D.根据极限假设法进行分析。
7.C
8.D
9.D
10.D
A.两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因此互为同位素,A不符合题意;
B.该原子的质量数为232,质子数为90,因此其中子数为232-90=142,B不符合题意;
C.Ar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C不符合题意;
D.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72,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A、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一类原子;
B、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去质子数;
C、Ar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D、核电荷数等于原子序数;
11.C
A.溶液中滴加氨水至过量生成铜氨络合物,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错误;
B.向NaOH溶液中滴入少量溶液,NaOH过量,则铵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都会与OH-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B错误;
C.标准状况下2.24LCl2物质的量为0.1mol,通入含0.1mol的溶液中,其中0.05molCl2先氧化0.1mol Fe2+,剩余0.05mol Cl2氧化0.1molBr-,氧化产物分别为Fe3+和Br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正确;
D.向溶液中滴加溶液发生双水解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D错误;
故答案为:C
A、氨水过量,则反应生成[Cu(NH3)4]2+。
B、NH4HCO3少量,则NaOH过量,NH4+、HCO3-都能与OH-反应。
C、由于还原性:Fe2+>Br-,因此Cl2先与Fe2+反应,过量的Cl2再与Br-反应。
D、Al3+与CO32-发生完全双水解反应,生成Al(OH)3沉淀和CO2气体。
12.D
A.“酸浸”过程中是混合物 (NaVO3、SiO2、Fe2O3)加入硫酸生成可溶性的Fe2(SO4)3、(VO2)2SO4、Na2SO4和难溶性沉淀SiO2,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A错误;
B.试剂a的作用是将VO2+还原为VO2+,B错误;
C. 操作Ⅱ 是分液,使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分液漏斗、烧杯,C错误;
D.整个过程中铁元素在操作二后进入了水层,Fe2+ 容易被氧化Fe3+,水层中可能含有Fe3+,D正确
答案:D
混合物 (NaVO3、SiO2、Fe2O3)加入硫酸生成可溶性的Fe2(SO4)3、(VO2)2SO4、Na2SO4和难溶性沉淀SiO2,过滤后含(VO2)2SO4在还原剂a作用下被还原生成VO2+,同时Fe3+被还原成Fe2+,加入P204萃取VO2+,分液得到有机层,经一系列操作得到VOSO4。
13.B
14.C
15.(1)第4周期第ⅤA族
(2)、、
(3)4
(4)A;C
(5)B;D
(6)
(7)⑤;⑥
16.(1)AgI + 2S2O32 = I + [Ag(S2O3)2]3
(2)加入Na2S2O3后得到无色溶液
(3)破坏了I2表面覆盖的黄色固体,使I2能继续参与反应
(4)增加I2的浓度,可提高银镜的溶解速率
(5)排除O2-KI溶液对银镜溶解的干扰
(6)O2
(7)KI固体;黄色固体
(8)在I2-KI溶液中,I2 + I =I3 ,使更多的I2溶解,c(I2)增大,加快了I2与Ag的反应速率;I 消耗Ag+生成AgI沉淀,提高了Ag的还原性,促进了Ag与I2的反应
(1)溶液变为无色,说明黄色的AgI溶于Na2S2O3生成无色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AgI + 2S2O32 = I + [Ag(S2O3)2]3 ;
故答案为: AgI + 2S2O32 = I + [Ag(S2O3)2]3 ;
(2)AgI能溶于Na2S2O3,而Ag不能,因此若加入 Na2S2O3后得到无色溶液 ,证明②中Ag已全部反应、未被包裹在黄色固体内;
故答案为: 加入Na2S2O3后得到无色溶液 ;
(3) 紫黑色表面含有黄色的AgI,搅拌后, 破坏了I2表面覆盖的黄色固体,使I2能继续参与反应 ,银镜继续溶解;
故答案为: 破坏了I2表面覆盖的黄色固体,使I2能继续参与反应 ;
(4)实验ⅰ、ⅲ中,I2的浓度不同,且实验ⅰ中I2的浓度较大,银镜快速消失,据此可得出结论: 增加I2的浓度,可提高银镜的溶解速率;
故答案为: 增加I2的浓度,可提高银镜的溶解速率 ;
(5)溶液中会溶解部分O2,设计ⅳ是为了 排除O2-KI溶液对银镜溶解的干扰 ;
故答案为: 排除O2-KI溶液对银镜溶解的干扰 ;
(6)该装置中,Ag作负极,石墨为正极,接通电路后,产生微弱的电流,正极上,溶解的氧气被还原,则正极的电极反应物为O2;
故答案为:O2;
(7)探究3时为了探究的作用 ,步骤2向石墨电极附近加入饱和碘水,正极上,单质碘被还原为碘离子, 检流计读数为b mA() ,步骤3应向左侧烧杯中加入KI固体,来验证反应中的作用 ,负极上发生反应:Ag-e-=Ag+,会结合Ag+生成AgI,则观察到有黄色固体产生;
故答案为:KI固体;黄色固体;
(8) 在I2-KI溶液中, 发生反应 ,使更多的I2溶解,c(I2)增大,加快了I2与Ag的反应速率;I 消耗Ag+生成AgI沉淀,提高了Ag的还原性,促进了Ag与I2的反应 ,因此 ⅰ中溶液能快速全部溶解银镜;
故答案为: 在I2-KI溶液中,I2 + I =I3 ,使更多的I2溶解,c(I2)增大,加快了I2与Ag的反应速率;I 消耗Ag+生成AgI沉淀,提高了Ag的还原性,促进了Ag与I2的反应 。
(1)溶液变为无色,说明AgI溶于Na2S2O3生成 ;
(2)AgI能溶于Na2S2O3,而Ag不能;
(3)I2表面含有AgI;
(4)根据ⅰ、ⅲ的实验现象分析;
(5)实验ⅳ是为了 排除O2-KI溶液对银镜溶解的干扰 ;
(6)由图可知,Ag为负极,石墨为正极;
(7)探究3是为了验证碘离子的作用;
(8) 在I2-KI溶液中,I2 + I =I3 ,使更多的I2溶解,c(I2)增大,加快了I2与Ag的反应速率;I 消耗Ag+生成AgI沉淀,提高了Ag的还原性,促进了Ag与I2的反应 ,能快速全部溶解银镜。
17.(1) AC
(2) N 沉淀 邻菲罗啉的氮原子质子化,配位能力降低
(3) 0.12 6
(4)
(5) C
18.保证溶液的温度不变,防止对实验造成干扰;溶液碱性增强,的还原性增强;(、);5mL蒸馏水(或者5mL0.05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