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宁德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0 22:1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宁德市一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
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语文基础知识(17 小题,共 34 分,每小题 2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戊戌(xū)沏茶(qī)嗜好(shì)
B.搭讪(shàn) 坤角(kūn) 淘汰(tài)
C.茶盅(zhōng) 造孽(niè) 缧绁(shì)
D.咂摸(zā) 神龛(kān) 痞子(p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割据 掌腰 老气横秋 说媒拉纤
B.抱怨 舒服 硕果仅存 珍馐美味
C.寒酸 麻烦 兵慌马乱 庸人自扰
D.津帖 鞠躬 绫罗绸缎 魑魅魍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明天是凤凰古城最后一个“免费日”,记者在景区发现,尽管下着雨,但街市上撑着伞、披着雨衣的游人____。
②蓬佩奥的抹黑中国论,完全是为了嫁祸于人而____,与当前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更是背道而驰。
③如何做好后脱贫时期向乡村振兴的平滑____、有效衔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A.不绝如缕  口若悬河  过度
B.络绎不绝 信口开河 过渡
C.不绝如缕 口若悬河 过渡
D.络绎不绝 信口开河 过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关于论文抄袭屡禁不绝的原因,人们有很多解释,诸如急功近利的学术风气,学术道德的沦丧,量化的科研评价机制等都是重要原因。
B.为了掌握修理国产和进口家用电器的技术,他钻研了几十万字的学习资料,并四处拜师求教。
C.在北京奥运会举办一周年之际,我国迎来了首个“全民健身日”,全国各地开展了环城跑、扭秧歌、太极拳比赛、武术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D.对于每一个文学品种和每一个作家、文学评论家应该加强史的观念和线索,注意其发展和变化。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记者从天宫二号空间应用系统总部获悉,天宫二号正运行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上,设备工作正常,运行状态良好,满足交会对接任务要求和航天员进驻。
B.《昆曲艺术大典》的编辑出版不仅对昆曲的传承、抢救、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会带动古典戏曲甚至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C.中国犹如一艘航行在茫茫海洋上的巨轮,这艘巨轮正是通过不断制定新的战略目标,并不断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一步一步地驶向美好的彼岸的。
D.南科大这届毕业生之所以备受外界关注,不仅因为他们是该校“去筹转正”后招录的学生,更因为他们是南科大通过“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录取、并获得教育部认可学历的大学。
6.对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快速)弹数曲 颜色故(衰老)
击节(节拍)碎 低眉信(随便)手
B.寻声暗(悄悄)问 欲语迟(迟疑)
添酒回灯(拿回灯) 惨(悲惨)将别
C.声声思(深长的情思) 漂沦(沦落)憔悴
小弦切切(声音轻细且急促)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自安
D.却(退回)坐 轻拢(顺手下拨)
红绡(一种丝织品) 每(常)被秋娘妒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治疗)
B.君之不慈臣(慈爱)
C.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相当于“何”“怎么”)
D.不可以不劝爱人者(劝说)
8.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B.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先后生于吾乎
D.择师而教之吾从而师之
9.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及时相遣归 叶叶相交通 B.君既若见录 渐见愁煎迫
C.驰椒丘且焉止息 复驾言兮焉求 D.然余居于此 步余马于兰皋兮
10.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长余佩之陆离”中的“长”的活用情况相同的是(  )
A.背绳墨以追曲兮 B.伏清白以死直兮
C.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D.高余冠之岌岌兮
11.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眄庭柯以怡颜
C.驼业种树 D.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②③⑤⑧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 B.于反覆不宜卤莽
C.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14.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余嘉其能行古道
15.对下列句子的句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
A.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B.技经肯綮之未尝。(定语后置)
C.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省略句)
16.下列句子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游于赤壁之下 B.何为其然也
C.渔樵于江渚之上 D.月出于东山之上
1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B.“庠序”都是学校,其中,商代叫庠,周代叫序;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C.“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D.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二、论述类文本(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将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
“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 中所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礼记》,其中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过去,我们对《中庸》这段话并不是十分理解。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战国文书,其中有两句话似乎正是阐释“天命”与“性”的关系。郭店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是相配合的名词。
如果孔子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 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有许多个别的仁人君子时,社会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社会,甚至是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
孔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然坚持不懈。
《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己力之所及,而把事情的成败交付给命。“命” 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 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知命” 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命惟德”的理念使得周人解决了自己统治的合理性问题,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将道德看得比命运更重要。
B.人类所做的种种抉择有道德因素的参与,这会改变命运的走向,由此可见《易经》对命运的理解不完全是盲目的。
C.尽管孔子认为“仁”是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人所具有的人性,但成为“仁人君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D.孔子将“道”能否施行与“天命”“天意” 相联系,表明天命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个人努力的作用不大。
1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天命作出了重新解释,在《论语》中它不是政治天命而是个人天命,这也许是理解为何“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基础。
B.郭店文书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因为《性自命出》中“天”的含义与后期儒家“命”的含义相同。
C.不顾个人承受的不公正对待,想要竭尽己力改造世界而不计个人成败利钝,这是孔子等先贤“不知命”的表现。
D.冯友兰认为,“知命”的人当仁不让地遵行了自己的义务本身就意味着在表象上的成功,这样行事就永远不会失败。
20.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是非穷通皆有定”
C.“尽其在我,听其在天”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1.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儒家对命、性、仁三者关系的理解。
22.德国思想家叔本华在《论命运》中说:“那种深藏不露,甚至可以控制外在影响的力量,归根到底植根于我们神秘的内在,因为所有存在之谜确实最终就在我们自身。”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古诗文阅读(32 分)
文言文阅读
孟轲受业于子思,既通,游于诸侯,所言皆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然终不屈道趣舍,枉尺以直寻。尝仕于齐,位至卿,后不能用。孟子去齐,尹士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禄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①,是何濡滞也?”轲曰:“夫尹士乌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诸。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鲁平公驾,将见孟子,嬖人②臧仓谓曰:“何哉,君所谓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乐正子③曰:“克告于君,君将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之所能也。吾不遇于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又绝粮于邹、薛,困殆甚,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仲尼之意,作书中外十一篇,以为“圣王不作,诸侯恣行,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于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也。吾为此惧,闲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正人心,熄邪说,以承三圣者。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梁惠王复聘之,以为上卿。
(东汉·庆劭《风俗通义·穷通》)
注:①昼:齐国邑名。②嬖人:受宠爱的人。③乐正子:即乐正克,孟子弟子,当时在鲁国做官。
2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B.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C.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D.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思是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著名的思想家。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
B.干禄,即求仕进,从政谋求官职的意思。后来引申为钻营当官、追名逐利,含贬义。文中尹士批评孟子不远千里来见齐王,如果不是不明智,就是为谋求个人利禄。
C.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读书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D.墨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道家并称“显学”,以节用、尚贤为核心,以兼爱为支点。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在诸侯间游说,他所讲的都被认为迂腐高远不切实际,但他不委曲求全。他曾经在齐国做官,后来不被重用,离开齐国。
B.孟子在昼“三宿而后出”,是因为他寄希望于多停留几天,齐王可能回心转意请他回去;可最终没等到齐王改变态度。
C.孟子游说诸侯的途中,在遭“绝粮”的困厄时依然发愤著述,为《诗》《书》等作序,最后终于被梁惠王聘为上卿。
D.孟子认为,杨朱、墨翟的学说不破除,就会遏止仁义,就像野兽会出来吃人,并导致人们相互残杀。
2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如改之,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7.请结合文章第三段概括孟子为何著书立言?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酹江月
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
(南宋)胡世将
神州沉陆①,问谁是、一范一韩②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③,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 怀贤阁④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①神州沉陆:语出《世说新语》,指国土沦丧。②一范一韩:指范仲淹和韩琦,北宋时他们曾为巩固西北边防起了重要作用③百二山河:语出《史记·高祖本纪》,指二人扼守,可敌百人,形容地势险固。④拜将台:刘邦拜韩信为将处。欹,倾斜,歪向一边。怀贤阁:纪念诸葛亮北伐处。
28.“酹江月”按字数分,属于词中的(  )
A.小令 B.中调 C.长调
29.对词中文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望长安”句展现了都城沦陷、山河破碎的场景,语带讥嘲,情感沉痛。
B.“塞马晨嘶”句描绘了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氛围,表现作者壮志难酬的忧愤。
C.“阃外何人”句描绘曾经的辉煌战斗经历,表达再赴沙场杀敌的强烈愿望。
D.“独对中天明月”句以景语结情,以明月证心,展露作者孤独、悲壮、愤激之情。
30.结合作品,赏析本词用典的表达效果。
31.背诵《记念刘和珍君》,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对“真的猛士”的评论:   ,   ,   。
(2)描写作者面对反动派的下劣无耻而无法忍受的句子:   ;    。
(3)作者对“沉默”的预言(选择复句):   ,   。
四、整本书阅读(6 分)
阅读《红楼梦》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节选)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夹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自思:“我不过挨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想着,只听宝钗问袭人道:“怎么好好的动了气,就打起来了?”袭人便把焙茗的话说了出来。宝玉原来还不知道贾环的话,见袭人说出方才知道。因又拉上薛蟠,唯恐宝钗沉心,忙又止住袭人道:“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不可混猜度。”宝钗听说,便知道是怕他多心,用话相拦袭人,因心中暗暗想道:“打的这个形象;疼还顾不过来,还是这样细心,怕得罪了人,可见在我们身上也算是用心了。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欢喜了,也不能吃这样亏。但你固然怕我沉心,所以拦袭人的话,难道我就不知我的哥哥素日恣心纵欲,毫无防范的那种心性。当日为一个秦钟,还闹的天翻地覆,自然如今比先又更利害了。”想毕,因笑道:“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宝玉又听宝钗这番话,一半是堂皇正大,一半是去己疑心,更觉比先畅快了。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一面去了。
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因而退出房外,自去栉沐。宝玉默默的躺在床上,无奈臀上作痛,如针挑刀挖一般,更又热如火炙,略展转时,禁不住“嗳哟”之声。那时天色将晚,因见袭人去了,却有两三个丫鬟伺候,此时并无呼唤之事,因说道:“你们且去梳洗,等我叫时再来。”众人听了,也都退出。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只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来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3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宝钗“托着一丸药进来”毫不避讳别人在场,并且交待调剂之法,显示了她的稳重,也暗含着她急切地表现自己对宝玉感情的成分。
B.薛宝钗退场时,宝玉正欲说话,宝钗主动告辞;林黛玉退场时,宝玉话语未了,黛玉被迫离开。这一细节反映了钗黛二人对宝玉的用情之差异。
C.“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既表现宝玉誓死不向贾政屈服的决心,也可看出他在宝钗、黛玉之间感情无法选择而无奈。
D.宝玉挨打这节内容,突出表现了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的冲突,同时也以生动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青年男女纯洁美好的爱情,是《红楼梦》的高潮之一。
33.黛玉探望宝玉过程中的言行如何反映了她对宝玉的深切感情?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4.“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宝钗这句话含意丰富,试加以分析概括,并指出宝钗的性格特点。
五、现代文阅读(9 分)
现代文阅读II
人同此心
老舍
在驴儿胡同的口上,无论冬夏老坐着一个老婆婆。灰尘仿佛没有扑落过来的胆气,她老是那么干净。穷困没有能征服了她,她那随着年纪而下陷的眼中,永远深藏着一些和悦亲善的光,无选择地露给一切的人。她的职业是给穷人们缝补缝补破鞋烂袜子;眼还没有花,可是手总发颤,作不来细活计了。她的副业是给一切过路人一点笑意,和替男女小学生们、洋车夫们,记着谁谁刚才往南去了,或谁谁今天并没有从这里经过,而是昨天太阳偏西的时候向北去了。这个副业是纯粹义务的,唯一的报酬是老少男女都呼她“好妈妈”。有人说,她本是姓“郝”的。城陷后,胡同口上好几天没有好妈妈的影儿。大家似乎没理到这件事,因为大家也都没敢出来呀;即使大着胆出来,谁还顾得注意她:国土已丢失,一位老妈妈的存亡有什么可惊异的呢?
可是,她到底又坐在那里了。一切还是那样,但她不能再笑脸迎人。她看见了成群的坦克车在马路上跑,结阵的飞机在空中飞旋,整车的我们青年男女捆往敌营去吃枪弹,大批的我们三四十岁的壮汉被锁了去······像牛羊在走向屠场时会泪落那样,她直觉的感到不平与不安。
最使她不痛快的,是马路那边站岗的那个兵。她对谁都想和善,可是对这个兵不能笑着点点头。他的长刺刀老在枪上安着,在秋阳下闪着白亮亮的冷光,他的脚是那么宽,那么重,好象唯恐怕那块地会跑开似的死力地踩着。那是“咱们”的地;“好妈妈”不懂得别的,那块地是谁的她可知道得很清楚,像白布上一个红团不是中国旗那样清楚。她简直不敢再往马路那边看。可是不看还无济于事,那白亮亮的刺刀,宽重的脚,时时在她的心中发光。
她慢慢觉出点奇怪来:为什么咱们不去揍他呢?揍人,是她一向反对的事,可是现在她觉得揍那个兵,日本兵,是应当的。揍,大家不但不去揍他,反倒躲着他走呀!咱们的那些壮小伙子简直没有心胸,没有志气,没有人味儿!假若她有个儿子,要去揍对面的那个兵,她必定是乐意的,即使母子都为这个而砍了头,也是痛快的。
“好妈妈”来得特别的早,都快到收活的时候了,来了个面生的小伙子,大眼睛,宽脑门,高鼻子。他不像个穷人,可是手中拿着双破袜子。好妈妈刚要拿针,那个小伙子拦住了她。“明天我来取吧,不忙,天快黑了。回家吗?一块儿走?来,我给拿着小筐!”一同进了驴儿胡同,少年低声地问:“这条胡同里有穿堂门没有?”
“好妈妈”摇摇头,而后细细地端详着他。看了半天,她微微一笑:“我知道 你!”
“怎么?”少年的眼亮得怪可怕。
“你是好人!”“好妈妈”点头赞叹。“我告诉你,这里路南的第十个门,有个后门,可是没法打穿堂儿,那是人家的住宅呀。”少年没有言语。“好妈妈”慢慢地想出来:“行!我要准知道你什么时候来,我可以托咐倒脏土的李五给你们开开门。”少年还是没有言语。
“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老妈妈抬头望了望他。
“什么意思?”
“我说不明白!”“好妈妈”笑了。“你是念书的人吧?”青年点了点头。“那你就该懂得我的话。”“好妈妈”的脸上忽然非常地严肃起来:“告诉我,你明天什么时候来?我不会卖了你!”
“我明天早晨八点来!”
“就是卖杏茶的周四过来的时候?”
“好!卖杏茶的过来,那个门得开开!”
“就是!”
“你知道我要干什么?”
“知道!”
“啊?”
“知道!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
次日,“好妈妈”早早就到了。她坐了好像一年的样子,才听到周四尖锐的嗓音渐渐由远而近:“杏儿-茶哟。”“好妈妈”的手哆嗦起来,眼睛钉住那边的刺刀尖-一个小白星似的。“杏儿-茶哟。”周四就快到她面前了,她的眼几乎不能转动,像黏在了刺刀尖上。忽然,直像一条黑影儿,由便道上闪到马路边的一棵柳树后,紧跟着,枪响了,一声两声。那个兵倒在了地上。南边北边响了警笛。那条黑影闪进了驴儿胡同。倒在地上的兵立了起来,赶过马路这边。南边北边的“岗”,也都赶到,像作战的蚂蚁似的,匆忙地过了句话,都赶进胡同中去。好妈妈停止了呼吸。等了许久许久,那些兵全回来了,没有那个少年,她喘了口气,哆嗦着拿起那双袜子来,头也不愿再抬一抬。
也就是刚四点钟吧,她想收活回家,她的心里堵得慌,正在这么想,取袜子的来了!她几乎不肯相信自己的眼睛!愣了一会儿,她把袜子递给他。他蹲在一旁,看着袜子,低声地问:“早晨我打死他没有?”“好妈妈”微微一摇头。“他装死儿呢,一会儿就爬起来了。”
“呕!下回得用炸弹!”他一边说着,一边掏出一块钱的票子来,“妈妈和李 五分吧。”
“留着用吧,我不要”“好妈妈”摆了摆手,“你要是有枪啊,给王二一支,他也愿意干。”
“有的是人,妈妈!”
“你姓什么呢?”
“暂时没有姓名,”少年立起来,把袜子和钱票都塞在衣袋里,想了想:“啊,也许永久没有姓名!再见,妈妈!”
“哎,下回来,打准一点!”“好妈妈”的心里又不堵得慌了。 (有删改)
3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妈妈”本是姓“郝”的,又因为总是坐在胡同口给一切过路人一点笑意,作为报酬大家都称她为“好妈妈”。
B.“好妈妈”无论冬夏都坐在驴儿胡同的口上,所以她了解附近胡同院落的情况,能为少年的刺杀活动提供撤退的建议。
C.日本哨兵被枪击倒地后,“南边北边响了警笛”,并且其他哨兵马上赶到了事发地点,说明日本侵略者遍布我们的城市。
D.小伙子在刺杀日本哨兵前观察地形,事后拿出一块钱要送给帮忙的“好妈妈”和李五,暗含他是个心思缜密,心地善良的人。
3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述了北平沦陷后人们不敢出门的情形,营造了日本侵华带来的恐怖氛围,为后文情节的展开提供了背景。
B.小说中两次写到“好妈妈”的话“你的心,我的心,都是一样”,表明了人物淳朴的抗日决心,照应了标题,推进了情节。
C.小说用了很多笔墨来进行对话描写,在“好妈妈”与小伙子的对话中,我们辨识人物的身份,了解人物的内心想法。
D.“南边北边的“岗”也都赶到,像作战的蚂蚁似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当时日本官兵多且忙碌的特点。
37.这篇小说借助“好妈妈”的视角讲述一个惊心动魄的抗日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8.2023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某论坛发起以“同仇敌忾,全民抗战”为话题的征文活动。如果你推荐这篇小说,请你简要说明推荐的理由。
六、写作(60 分)
39.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
(1)1~“位”,指人或事物所处的地方、位置等。“在位”是一种积极作为的状态,“抢位”是一种占领先机的举动,“越位”是一种超出规定范围的行为,缺位、让位、补位、错位……不同的做法表现出不同的处事方式和生活态度。
请从“在位、抢位、越位、缺位、让位、补位、错位”中任选两个词语,填入“ ▲与 ▲ 横线处,作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凝视一棵树》中说,“生命都需要在目光的交流中成长”。大卫·科波菲尔在与姨婆的目光交流中,得到爱与指引,成长为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目光交流中,推动彼此精神上的复活,走向灵魂的救赎与新生……在目光交流中,一个又一个成长的故事悄然上演。
请以“目光交流中的成长”为题,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C
2.B
3.B
4.B
5.C
6.C
7.D
8.D
9.D
10.D
11.D
12.C
13.D
14.D
15.B
16.B
17.B
18.D
19.A
20.C
21.①命是天命,是上天给人的使命;性是个人天生禀赋,从天命而来;仁是人性的本质。②人只有秉承了天命,找到并发挥人性中的仁,才可能成为仁人君子。
22.①“深藏不露,甚至可以控制外在影响的力量”可以理解为是材料中的“天命”;②“我们神秘的内在”“我们自身”则是指个人的禀赋个性以及努力;③全句是说命运是外在的,不能为人力所左右,但是个人可以在顺应必然性的同时掌控个性,做出选择,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从而形成道德上的完善。
23.B
24.D
25.C
26.①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那一定会让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有了要回去的强烈想法。”
②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27.①现实状况:天下混乱,杨墨言论充斥天下。②危害弊端:杨墨的学说不破除,(孔子的学说不发扬,)民众就会被欺罔,仁义就会被遏止。③使命担当:端正人心,破除邪说,继承圣人的事业。
28.C
29.C
30.作者用“一范一韩人物”“汉家三杰”“拜将台”“怀贤阁”(举出1例即可)等典故,表达怀想先贤、追慕英雄的情怀/表现了对当今朝廷不知用人的愤慨;用“神州陆沉”“百二山河”“空指冲冠发”(举出1例即可)等典故,写出了作者面对国土沦丧又无力回天的忧愤之情。数典并用,使作品意蕴丰富(言近旨远),委婉含蓄而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复杂深沉的爱国之情,也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
31.(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3)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32.C
33.①黛玉探望宝玉是在黄昏,而且是悄悄进来的,为的是避开大批探望者,想和宝玉说几句心里话;②黛玉未见被打的宝玉,却早已“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这“无声之泣”充分说明黛玉的爱是强烈趋势的。③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只有与宝玉志同道合的林黛玉才能说出来的话,其中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而更多的是对宝玉的发自心底的纯洁的爱情。
34.含意:①对贾政的毒打不完全赞同,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自己不听劝告造成的,有责备宝玉的意思。②劝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正途”上来。③不由自主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情,但却用“我们”这个代称,把自己隐没在众多的同情者之中。
35.A
36.D
37.①以事件见证人的身份讲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以“好妈妈”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不是刺杀的直接参与者,不知道行动的具体内容,使故事增添了悬念。③以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市民心中所想、眼前所见的抗日活动,深化全民抗战的主旨。④作为故事线索人物出现,使情节更集中,便于情节展开。
38.此次征文活动的话题是“同仇敌忾,全民抗战”:①人物虽少但各阶层都有,有很强的代表性,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底层劳动人民,也有年轻人这样的学生,有力地突出了“同仇敌忾”。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连姓名都没有,这恰恰暗示了类似的事情在各敌占区都广泛存在,具有普遍性。③小说写的不是政府和军队的有组织抗战,而是手无寸铁的普通百姓的抗日故事,说明反抗侵略已经成为全民共识。
39.(1)略
(2)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