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单项选择题
1.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描述了这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场景:冬妮娅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木材作为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它反映出该国当时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内容是( )
A.按劳分配
B.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C.推行“以工代赈”
D.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2.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 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 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列宁认为:“不摧毁旧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经济结构——商业、小经济、小企业、资本主义,而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他们。”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苏俄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4.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回忆20世纪20年代的情况时说,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
A.借助商品、市场发展经济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5.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就当时的具体国情而言,这一举措有利于( )
A.彻底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C.确保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D.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6.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在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尖叫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 ( )
A.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
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
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
7.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 )
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
B.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
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
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8.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9.①大前提: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 ( http: / / www.21cnjy.com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②小前提:“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主要表现是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③结论:“斯大林模式”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社会主义普遍模式。( )
A.①②③都正确 B.①②③都错误
C.①②正确,③错误 D.①②错误,③正确
10.历史的经验表明,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时代的需要作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20世纪20年代初,俄国获得“历史的青睐”是因为( )
A.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B.实行集体农庄制
C.政治经济高度集中
D.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二、非选择题
11.观察下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什么重大举措?试分析这一举措的突出特点。
图二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什么重大举措?它与中国对农业的改造相比有何不同?
(3)以上两幅图片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上反映了苏联社会的什么变化?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14年至182 ( http: / / www.21cnjy.com )0年间,英国有超过600万英亩的土地被圈占。……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令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了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因此,圈地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为了摆脱危机和保 ( http: / / www.21cnjy.com )障工业化计划的实现,1929年秋天,斯大林选择了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的道路,希望通过集体化达到增加产量,尤其是保证收购的目的。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
——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材料三 这是个青山环抱、翠竹掩映的桥头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镇……沿溪一条主要街道两旁,摆着一个紧挨一个的摊位,有七八百个。有谁能想到,从这里,去年有五十亿粒纽扣“走”向全国各地……小小纽扣形成的大市场,像一块强磁体一样吸引着四方来客……它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工厂和行将停业的商店。桐乡县有个生产金鱼扣的化工厂,由于产品积压曾一度陷入困境。这个厂和桥头纽扣市场挂钩以后,市场负责为其推销产品,“小金鱼”游向了全国各地,工厂迅速有了转机……户办纽扣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王学孝《温州农村发展商品经济见闻》,《人民日报》1985年12月
请回答:
依据上述三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英国、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20世纪30年代快速工业化的原因和后果。
材料一、材料二中的英国和苏联与材料三中的中国在处理城乡关系上有何根本性的不同?
(4)英国、前苏联、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国家工业化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D 解析:这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的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史实, 1918~1921年春苏俄为了打败国内外敌人,在物资奇缺的情况下实行配给制的分配原则。排除③项。
3.B 解析:从材料中“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掌握他们”得到答案,这是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4.A 解析:“学会做生意”即恢复自由贸易,运用市场调节来发展经济。
5.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史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A、C两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为1928年斯大林取消了新经济政策,而采用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B项应该排除;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主要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正确。
6.A 解析:列宁走的是一条具有苏 ( http: / / www.21cnjy.com )俄特色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实行新经济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但这只是一种途径,并非最终目的,列宁的目的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
7.C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而新经济政策不是,排除A项;B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D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新经济政恢复了经济,也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所以C项是它们的共同点。
8.D 解析:苏联工业化是牺牲农业利益,为工业化的发展筹集资金,故符合题目中“剥夺年代”。
9.C 解析:本题中大前提和小前提没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问题,但“斯大林模式”的存在并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普遍模式,这种模式的存在后来对苏联自身和东欧国家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社会主义遭到重大的挫折,主要原因是其趋于僵化,没有与时俱进。
10.D
11.(1)工业化建设运动。突出特点是重点发展重工业,如机床、汽车、拖拉机制造业和航空工业等。
(2)农业集体化运动。不同:所走的道路不同,中国走的是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道路;苏联走的是集体农庄的道路。
(3)图一反映了苏联工业建设的情况,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化的建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两幅图片实质上又反映了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过程中,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确立;工业化的完成也引起了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大上升,苏联已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2.(1)英国:通过开展圈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运动、对外殖民扩张和进行技术革命为国家工业化创造资金、资源、劳动力和技术条件,用掠夺殖民地和剥夺本国农民利益的方法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前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集中全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用高积累、低消费的方法为工业发展积累资金,快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已有工业的基础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资金、劳动力、市场)继续国家工业化进程。
(2)原因: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经济落后,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金、技术、劳动力、管理经验都很缺乏;②十月革命后,苏俄长期受到资本主义的国家的仇视,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③以斯大林为核心的苏共缺乏对国家工业化建设理论的创新思考,不顾国情,急功近利。
后果: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和后劲;②严重挫伤农民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国强民弱,社会矛盾不断累积,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政权。
(3)苏联和英国在国家工业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过程中,将农村和城市、农民和市民对立起来,依靠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市场经济,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使乡镇工业异军突起。
(4)①工业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家工业化的潮流不可阻挡。②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必须要处理好城乡关系,化解由此引起的各种社会矛盾。③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其他回答言之成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