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娄底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67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0 22:51: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 年下学期娄底市部分普通高中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满分:150 分 时量: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
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
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
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
开的了。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
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
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
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
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
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
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
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
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
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
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
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
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
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
的学生。
这种办法在一个陌生人面前是无法应用的。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
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
的风俗来应付的。
(摘自费孝通《乡土本色》)
材料二:
我们重新认识乡土,是在寻找乡土的文化基因与文化个性,发现乡土中曾经被遮蔽但有助于现代社会
建设的物质价值、社会价值与精神价值。
首先,乡土是特定的地域生态空间,具有特定的物质价值。物质的乡土是承载山水、土地、动植物等
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特定地理单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乡土这一地域空间中,人与自然、人与
物、人与人密切结合,休戚与共。特别是在人与土地的关系方面,土地不是外在的,土地是人的“无机身
体”,土地都有名字,甚至都有故事,人们对于世代耕作的土地怀有深深的情感。人与大地的紧密依存是
乡土文化最本质的特征。美国农业学家富兰克林·金在其《四千年农夫》中说,中国人像整个生态平衡的
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与“土”的循环。
其次,乡土是一种社会结构方式,具有特定的社会团结参照价值。乡土中的人依赖村社或者家族生成
社会关系,他们世代如斯,熟悉历史,熟悉当下,以人情作为社会的胶合剂。人情是相互扶助之情,是权
利、责任与义务一体的利益之情。人们彼此熟悉,让情感变成文化资产,可以横向扩展与代际传承。随着
岁月的流淌,世代的延续,人们无论是在情感还是利益上都处在紧密关系的扭结之中,人情成为一种共享
的文化资产,或者说人情是一种人们相互联系且含义丰富的文化象征。正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
所说的:“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
再次,乡土是特定精神状态与价值观念的载体,是我们重建生活美学与生活伦理的重要参照。柏拉图
说:“美是善”“美是恰当”。这种善与恰当,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和谐的生活状态符合美学的本质。乡
土以人地关系的和谐为基调,自然、宁静、平和、亲密是乡土精神状态的一般表现。乡土不需要标新立异。
乐天知命、享受日常生活的乡土生命态度,对于奔波、焦虑的城市人来说,无疑是一份清醒剂。因此,乡
土成为离开乡土漂泊的游子的乡愁意象,是现代人批评现代生活和人的异化问题时的参照。
但如果乡土仅仅是一种精神意象,那它只有认识价值与精神批判意义,而不会实际改变或者服务于我
们的生活;如何将乡土的审美还原于日常生活,这是一批奔向乡村、从事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的人的理想。
(摘编自萧放《重返乡土:中国乡土价值的再认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在中国基层社会中土地与人的关系,都认为围绕土地产生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
间的和谐关系。
B. 材料一费孝通引用一位从事语言研究的朋友的观点,论述世代定居是乡土社会的常态,中国乡村的人口
是固定不变的。
C. 材料二指出,乡土作为特定地域生态空间,具有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三重价值,乡土价值
需要被重新认知、重新定义。
D. 材料二认为,在正确认识乡土价值 基础上,应将乡土的审美还原于日常生活,切实改变或服务于生活,
推动乡村振兴理想的实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乡土中国,社会治理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统习俗来进行的,习俗内化为人们普遍遵循的行为规范。
B.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现代社会是由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两者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原则有别。
C.“人情”包含内在的情感关怀和外在的交际规范,如果漠视“人情”,那么乡土文化最本质的特征就会
消失。
D. 乡土在现代社会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空间;“乡愁”中的乡土是一种审美性质的乡土,是乡土文化的抽象
表现。
3. 下列文学描写镜头不符合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
A.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B.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杨万里《插秧歌》)
C. 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我立刻对这位同乡越加亲热起来。(茹志鹃《百合花》)
D.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做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铁凝《哦,香雪》)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愿景,为实现这一愿景,该怎样挖掘和传承乡土社
会有价值的资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
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
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
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
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
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
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
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
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
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
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
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
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
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
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
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
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
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
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
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们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做弓把。孩子们用竹箭
的尖端把螺蛳掏出来吃了,用螺蛳壳套在竹箭上,一拉弓弦,哒的一声,螺蛳壳便射了出去。射得相当高,
相当远。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
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
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了。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
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第一段,作者就交代“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用“景”字来形容一车匠店,蕴含作者鲜明的赞
赏态度。
B. 作者在第二段写“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与下文写住在街上的孩子们聚精会神地看他工作形成呼
应之势。
C. 戴车匠很喜欢一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表明他除了是车匠以外,还有着极高的文学修
养。
D. 小说第五段在描写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运用了鲜活的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等凸显
其娴熟的动作。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
动的景象。
B.“很古老”“只有这一个”的车匠、“用过两代人”的老车床等这类时间跨度强的词语表现出事物的陈
旧和落后。
C. 小说结尾也写到了侯家银店和杨家香店,点明手工艺的没落不止是戴家车店,与开头相呼应,但稍显啰
嗦赘余。
D.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全知视角,细致地描绘出戴车匠这一富有传统韵味的职业,给读者以深沉的启迪与思
考。
8. 汪曾祺小说“平民化”的一大特征是善于捕捉和描写小人物,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的小人物——戴车
匠的形象特征。
9. 著名评论家李陀曾评价此文“读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内心深处总会有一种隐隐的激动,不能自已”,
结合文本分析其作品打动读者的缘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
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
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
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
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
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
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
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
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
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
尾②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
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①木主:木制的神位。②附骥尾,指蚊蝇附在马的尾巴上,可以远行千里。后以“附骥尾”比
喻依附先辈或名人之后而成名,这里指孔子。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孤竹君 A之 B二子也 C父欲立 D叔齐 E及父 F卒 G叔齐 H让伯夷。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指听说。与《琵琶行》序文中“闻舟中有弹琵琶者”的“闻”词义不同。
B. 耻,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中“耻” 用法、意义皆相同。
C. 伯,是兄弟间的排行顺序的第一位,文中说的“叔”是第二位,伯夷、叔齐分别是老大、老二。
D. 去,古代的意思有很多,在文中加点字的“去”与今天常说的“去某地”的“去”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伯昌即姬昌,他在管辖地能够做到关心老人、扶养老人,伯夷、叔齐欣赏他,所以就打算前去归附他。
B. 武王伐纣时,伯夷、叔齐想要阻止他,差点被左右的人杀掉,姜太公认为他们是义人,就让他们离开了。
C. 颜渊因吃不饱饭,所以很早就离世了;盗跖天天为非作歹,却延年益寿。这引起了司马迁对天道的思考。
D. 如果没有孔子,无论是伯夷、叔齐,还是颜渊,都会被无情的时代埋没,不能像现在这样流传于后世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2)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14. 伯夷、叔齐被称为商周时期的道德模范,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①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①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作者被迫去任,归
居吴兴卞山时。
15. 下列对本词 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首句开门见山,与词题中“绝顶小亭”照应;“缥缈”二字写出了小亭立于绝顶、云雾缥缈的情景。
B. 从“独在”二字来看,词人似乎是独自登上小亭,但从“笑谈”和“少年豪放”来看,一同登亭的应该
还有晚辈。
C.“莫学衰翁样”一句包含着词人 自嘲,通过“少年豪放”形成对比,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
D.“万里横烟浪”写词人在绝顶小亭极目所见,描绘出一幅辽远无际、苍茫宏阔的景象,意境雄浑。
16.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南朝宋武帝刘裕曾两度挥师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气势恢宏,振奋人心。在《永遇乐·京口
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了形象的表达。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演奏结束后,四周
鸦雀无声,而听者仍然沉浸在音乐的氛围中。
(3)“爱屋及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诗经·静女》篇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这种现象提供了非常直接而明确的证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搭子”,方言里原指“一起打牌的人”。如今年轻人中流行的“搭子社交”,反映了一种新型的社
交关系模式。【甲】______?可以理解为具有相同爱好的几人组成的兴趣小组,在特定场景下的精准社交。
如“饭搭子”主打吃饭陪伴,“运动搭子”便于组队健身,“考研搭子”互相监督等。【乙】______?因相同
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社会关系,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平等性等特性,恰巧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对兴趣爱好的追求打破了传统血缘、地缘、业缘关系的局限性;不同的“搭子”满足了当代青年多样化的
陪伴需求;人们因兴趣集结,自由平等地交流:这便是年轻人向往的社交状态。【丙】______?搭子社交的
升温离不开技术的助推。互联网时代,个体只需将自己的爱好、需求或目的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便可以通
过算法推荐搭建桥梁,实现精准匹配。
但是,①虽然是精准匹配的搭子,也有可能不达预期。②“搭子社交”里彼此之间的低情感投入和强
目的性,必然带来低质量社交和更深的孤独感。③而且不能忽视的是,这种独特的社交方式是在快节奏的
生活方式和较大的生活压力之下“被迫”产生的,④社会应想方设法解决当代年轻人面临的生活压力,⑤
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交观。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问题,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19.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白水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
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煤油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
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
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央起豆腐,一—地放
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是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
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在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地望着那锅,等
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是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
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
①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
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是远风送来的,想不
到就在窗下。我们是外地人,除上学校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②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
着她们母子三人,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
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③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
笑的影子。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20. 与文中加点词“洋炉子”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个 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B.“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C.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臭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21. 文中三处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都有“老”,它们虽然意思相同,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分别概括。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巴黎奥运会男子 100米自由泳决赛,中国游泳队的潘展乐以 46秒 40的成绩破世界纪录夺冠,澳大利
亚知名游泳教练霍克却质疑称,这在人类能力范围内不可能做到。对此,潘展乐淡定表示:“他还是把自己
框住了。框是人设的,鼓励和贬低我的话都能化作动力。好的框我会跳进去,不好的框我会打破它!”
潘展乐的“框框”言论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字。
2024 年下学期娄底市部分普通高中期末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满分:150 分 时量: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 B
2. C
3. D
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展开论证。②首先提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
论断;接着分析“乡土性”的三大特征,人不离土、世代定居、熟人社会;最后指出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
不适用于现代社会。
5.①充分发掘、利用和保护乡村的物质资源,如注意养护田地、保护村落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让乡村保
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等;②积极改善和发展乡村的社会关系,如通过适当举措密切村落人际关系,增强
村落社会的凝聚力等;③适当挖掘和弘扬乡土社会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如适当利用
“乐天知命”“知足常乐”等观念调和当下社会急速发展中产生的浮躁心理和短视现象,以改变人的异化
状态;④适当回归自然、宁静、平和、亲密的精神状态,以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 C
7. A
8.①从“戴车匠很喜欢‘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副对子可知”戴车匠是一个生活志趣清雅的人。
②相比同行,戴车匠早起做工,和车床子成为一体,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工作专注勤奋的人。
③从“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
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可以看出戴车匠技艺高超。④从戴车匠养洋老鼠,给儿子做
大弓等可以看出他富有童心童趣、极具父爱。
9.①从人物上看,本文选取戴车匠这类普通的手工业制作者,描写他质朴自然的人物性格以及他身上的工
匠精神,韵味深长,触发了读者对于美好人性、人格的赞叹;②从主旨上看,小说揭示了车匠在新旧交替
的时代和后继无人的情况下慢慢消逝,东街这一民间生活场景的逐渐消亡,引发读者对传统民间工艺消逝
的叹惋;③从语言上看,本文的语言贴着生活,比如孩子们吃螺蛳玩螺蛳的情节里,“掏、套、拉、射”这
些词语写活了孩子们的童趣,平淡富有韵味,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④从手法上看,对
戴车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丰富立体地塑造了人物形象,更具感染力。整篇小说又用以小见大的
手法表达了对传统手工业没落的怅然,给人冲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 CEG
11. C
12. D
13. (1)像伯夷、叔齐,可以称为善人呢,还是不可以呢?他们像这样积累仁德,具备高洁的品行,却饥
饿而死!
(2)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
14.①在父亲决定传位时,二人互相推让。②在周武王准备讨伐商朝的时候,他们站出来向周武王求情。③
在商朝灭亡之后,他们就开始隐居,不违背内心意愿,最后活活饿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 C
16.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收复中原的壮志。“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
中,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
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收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
惆怅”。
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
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莫学衰翁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①. 金戈铁马 ②. 气吞万里如虎 ③. 东船西舫悄无言 ④. 唯见江心秋月白 ⑤.
匪女之为美 ⑥. 美人之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18. 【甲】什么是“搭子社交” 【乙】年轻人为什么热衷“搭子社交” 【丙】“搭子社交”
为什么越来越火
19. ①将“虽然”改为“即便”;②将“必然”改为“可能”;④将“解决”改为“缓解”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20. B
21.①表达了作者因台州这座小山城的空寂而感到的冷清与落寞;②表达了作者对“家里”
亲情洋溢、温暖如春的庆幸、眷恋与喜爱;③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深切怀念。
22.①把翻滚的“水泡”比作好些“鱼眼睛”,写出了水泡小、多、圆的特点;②把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
比作“反穿的白狐大衣”,写出了豆腐嫩而滑的特点。③两处比喻都非常生动贴切,充满着童趣,表达了
作者对白水煮豆腐的喜爱以及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四、写作(60 分)
23. 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