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1 06:0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一中2025届2月高考适应性月考卷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没有什么事比一些名人长期而难以解释的停滞行为更能引发人们猜测了。罗西尼因《威廉·退儿》而达到他歌剧创作的辉煌巅峰,可是此后的30年他几乎什么也没写。达尔文在1838年就得出了全新的进化理论,却直到21年后才发表他的观点。
通过历时五年乘坐“格尔号”与自然的接触,达尔文对物种固定不变的信念发生了动摇。1837年7月,他航海回来后不久,便开始记第一本关于“递变”的笔记。这时的达尔文已经确信进化的发生,他正在寻找一种理论来解释进化的机制。经过最初的猜想和少数不成功的假说,他逐渐建立了他的中心观念。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1838年10月,我为了消遣,偶尔翻阅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当时我根据长期对动植物习性的观察,已经可以正确认识生存斗争。我马上联想到,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变异会趋向于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变异将被淘汰,这一结果将造成新物种的形成。”
达尔文早就认识到动物驯养者所做的人工选择的重要性。但是直到马尔萨斯的斗争与拥挤的观点凝练他的思想之后,他才确定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因。达尔文知道得出的是什么理论。我们不能将他的拖延归因于他没有认识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的重要性。到1844年,他写出了他的理论的基本纲要。他还向妻子做了认真地交代,假如他生前不能完成他的主要著作,希望她发表这些手稿。
他为什么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我们可能会把过去正常的时期错误地看作漫长的阶段,然而21年仍然是一个人正常事业的一半时间,纵然按照生活优哉游哉的维多利亚时代标准来看,那也是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通常的科学传记是有关伟大思想家的明显错误信息的根源。这类传记往往将伟大的思想家描绘成简单、理性的机器,是凭着不懈的努力,不受任何其他事情影响,严格按照客观材料寻觅真理的人。因此,对于达尔文等了21年的通常解释就是他的工作没有完成。他满意自己的理论,但觉得尚显单薄。他的理论只有等到汇集大量支持材料才能发表,这需要时间。
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论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一种异端邪说来危及自己有前景的事业。
然而他的异端邪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的拖延,还在于他故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科学进步将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却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斯蒂芬·杰·古尔德《自达尔文以来》)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后,质疑达尔文进化论的声音此起彼伏。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以及与自然选择相关的生存竞争和渐变,所以达尔文一再宣称“自然界没有飞跃”。达尔文认为生物个体在长时间的演化中,经过自然选择,其微小的变异积累为显著的变异,于是形成新的物种或新的亚种。在大量古生物化石发现的基础上,197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古尔德提出全新的生物进化理论——“间断平衡论”。他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的进化模式,是基因突变或地理隔绝造成新种出现的过程。该理论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的现象,指出了生物界不但有渐进式进化,也有飞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前提和基础。达尔文认为动植物界在十分激烈的竞争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物种有利的变异将被保存下来,不利的变异则被淘汰,逐渐积累的有利变异结果就形成了新的物种。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 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或生物个体,都处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个体、物种、群落的内部以及它们之间,它们与环境,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人们熟悉的一个例子是,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在这一过程中, 昆虫得到食物,花得以授粉,动物与植物相得益彰。
生物物种经历了萌发、发展、壮大,最后归宿则是消亡,达尔文只承认渐灭, 不承认突然绝灭。他在《物种起源》中说:“确信通常的时代没有一次中断过,没有任何激变曾经使整个地球变为荒芜。”达尔文之后的古生物发现与研究明确表明, 自然界不单存在着他所主张的渐灭,还存在着他所坚决否认的突然绝灭。在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内,曾出现过生物大量整体地突然灭绝,从距今5.4亿年的寒武纪以来,这种明显的生物突然大灭绝就发生过4次。
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确存在局限性,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苛求他。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进化论,其历史功绩必须被充分肯定。
(《达尔文是该“退休”了吗?》,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同罗西尼在成就最辉煌时却很长时间几乎没有创作,达尔文在学术领域中的停滞也引发人们猜测。
B.马尔萨斯斗争与拥挤的观点暂时没有凝练达尔文的思想,这造成了达尔文迟迟没有明确自己的判断。
C.达尔文的手稿浓缩了进化论的主要内容,他相信进化论有重要价值,所以才向妻子交代自己的想法。
D.达尔文推迟发表观点既有佐证不足的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与进化论本身和触及西方思想传统有关。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达尔文并不认可基因突变,他认为新物种出现,是长时间自然选择的结果。
B.对许多物种突然爆发式出现这一现象,达尔文进化论不能予以合理的解释。
C.大量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作为显著证据,引发了古尔德对达尔文观点的质疑。
D.经过几个世纪质疑讨论,进化论仍以其高度的科学价值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和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关联词语使表意严谨,根据句意,可以将关联词替换为“不只……还……”。
B.昆虫在采集花粉的同时也为植物完成了授粉,材料使用这一事例意在证明“间断平衡论”的正确。
C.科普文章具有内容的严谨性和文笔的通俗性,两则材料均引用达尔文的话语,体现行文严谨性。
D.材料二最后一段包含两层信息,可以将这一段落作为内容提要,引导阅读者整体把握材料内容。
4.富有表现力的熟语能使内容通俗生动。下列词语与材料内容对应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针尖对麦芒 古尔德提出间断平衡论质疑达尔文,主张进化是渐变与跃进交替。
B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如果达尔文在思想传统面前, 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一种异端邪说。
C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生物个体、物种、群落之间,不但有竞争,更有协同发展。
D 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达尔文搜集材料充实理论, 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观点。
5.如何理解“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分析。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秋的感怀① 孟 超
①据说桂林是没有秋的, 因为秋老虎过了之后,便就快到冬天了;可是事实也不尽然,在八九月间,一阵热雨之后,到了晚上,也总有一些和与夏天不同的凉意。
②走到树底下,也照样地飘下了一两片树叶,虽然用不到猛然的一惊,但秋的感念多少是存在的。
③除此,街头上、庭院里,我也找不出秋的征象了,这大约是那些人认为是没有秋的原因吧。
④记得在上海时,秋一到,马上路口里就有敲着木梆的卖白果的声音, 它像候鸟一样,才准确哩,那声音真使人有说不出的寂寞之感啊;尤其是热天还没有过完,大商店、小商店、百货公司,都挂出“秋季大减价”的市招,触目惊心,使你不管怎样的热衷,总不会不觉秋是在心里哆嗦的。
⑤北平,我也曾去过,秋更容易感到的,且不必说西山的红叶、北海的残荷;就是东西来顺、便宜坊等处的涮羊肉、烤鸭,都按时上市了,即使天气还热燥燥的,那你能说他不是秋天吗?
⑥我的故乡——青岛,更是一个最好的秋的圣地。那里,山在初秋被翠绿的草色点染得更加清秀妍丽,遍山的爬山虎的叶子,红得像胭脂一样,不用三杯两盏也就心醉了。 自然海滨浴场是阑珊了,软沙的轻梦,也快到了醒的时候,但晚间山高月小,秋涛击着岩石,南海边人迹还不冷落,在徐徐的余温中,临着海去听秋声,的确会使人心情奔放的!
⑦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谈它也罢。
⑧抗战之后,我也曾在初秋的夜晚,在大别山作过随军的长征;我也曾在黄鹤楼头,对着秋的江流,作过夏口汉阳的远眺;我也曾突破敌寇的包围,登过武胜关,偷越了鸡公山的脚麓;我也曾在襄江的古渡,看过落日, 吊过三国的遗迹;……然而,那些时候,秋似乎不在心上似的,没曾留下了凄凉的感觉。
⑨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平,不似青岛,更不似皖鄂各地, 画家虽也曾画出了“漓江秋渡”的画意,但我站在中正桥头,却感觉不到桂林同别处有什么不同。
⑩往年秋天一来,总要举行一次筹募寒衣大会,那可使我们觉得秋天到了壮士衣单借以作为秋的表征,但今年还没开始, 更使人觉得秋意薄了。
秋天,只低回于欧阳子的《秋声赋》,那总不免使人气短的,抗战已经四个年头了,不但我们的力量应该愈磨愈壮,而且心情也需要更健强些,哪里能受了时令的摇动呢?
让我来模拟一下吧,新谷是在收割中,无边的大野,撒下遍地的黄金;农夫农妇们,纷忙在田亩里,都辛勤地露出了笑脸;没有作战的部队,也放下了枪杆,帮助着他们秋收,田垄里唱起生产的歌声、收割的歌声,这是多么自然的、美妙的、使人兴奋的,抗战中的欢愉的画面呵。
再想下去,秋收之后,食粮是充实了,人民生活是安定了,士气也增加了,抗战是在无形中添加了不少的劲儿,我不能卑薄秋,反而满怀喜悦,正为着秋而鼓舞哩。
这样,这样,我飘飘然地赞颂着秋的来临!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心稍微一沉,又似噩梦被打破了一般。到处都闹着米价的高涨,正如秋潮般的汹涌,物价也像与米价竞赛似的,只见它不断地升起,没有低落的希望,大家都皱着眉头,喊出了困苦的呼吁,秋没曾使人悲戚,人倒使秋添上了不少的苍凉了。
今晚,踏着凉月的影子,想到秋,也感到秋了;但心实在飘不起来,生活下坠着, 气压铅样般地低沉着, 紧压着。不知为什么忽然记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旧诗——“曾惊秋肃临天下”②,反复了多时, 以后是什么,却记不起来了。
(有删改)
【注】①文章写于1941年,当时作者在桂林从事抗日文化工作。②诗句出自鲁迅1935所作《亥年残秋偶作》,下句是“敢遣春温上笔端”。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和那些人认为桂林“是没有秋的”,只是因为桂林秋老虎之后,就快到冬天了,“找不出秋的征象”,桂林秋意薄淡。
B.上海、北平、青岛等地,都是作者曾待过的地方,这些地方的秋天意境明丽,较之桂林它们更让“我”印象深刻。
C.文章最后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半句诗,却记不起下半句,引人思考,作者并非仅因秋天的肃杀氛围而内心沉重。
D.本文和郁达夫《故都的秋》都描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秋景,在抒写个人情感的同时也紧扣特殊时代下的国家命运。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四段使用了第二人称“你”,使文章有对话感,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年代上的隔阂感。
B.作者从多个感官角度描写了故乡青岛的秋景,表现了青岛是一个最好的秋的圣地,其目的是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C.文章第八段用了排比句式,呈现作者在战斗辗转中度过的秋天,表现了时代背景,表达了战斗的豪情。
D.文章语言朴实又不乏典雅灵巧,如“不用三杯两盏也就心醉了”化用古诗词,“秋意薄”使秋意可触可感。
8.作者说“桂林,不似上海,不似北平,不似青岛,更不似皖鄂各地”,又说“我站在中正桥头,却感觉不到桂林同别处有什么不同”。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
9.在短短的篇幅里,作者的情感经过多次起落。请结合文章内容梳理。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小题。
材料一: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颂》)
材料二: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 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 以待天下之清, 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注],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 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 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 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 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 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
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 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
【注】叩马而谏: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谏阻止。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自海滨而趋A文王B之都C|计D亦数千里之远/E岂伯夷欲归西伯F而志不遂G乃死H于北海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跟从,与《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从”意思不同。
B.微,如果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微”意思相同。
C.病,痛恨,与《种树郭橐驼传》中“故病且怠”中“病”的意思和用法都不同。
D.烈,功业,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中“烈”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认为,如果没有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后世可能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乱臣贼子。
B.王安石认为,伯夷和姜太公两人想法一致,都曾想归附西伯侯,辅佐武王成就霸业。
C.韩愈通过赞颂伯夷的特立独行、深信大道,确立了圣人“穷天地、亘万世”的标准。
D.王安石通过推论,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认为伯夷为了追求“仁”而饿死的说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
(2)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
14.对于伯夷未仕周一事 ,韩愈和王安石各有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入峡次巴东①
白居易
不知远郡何时到,犹喜全家此去同。
万里王程三峡外, 百年生计一舟中。
巫山暮足沾花雨, 陇水春多逆浪风。
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
【注】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四年 (819)春,诗人由江州赴任忠州刺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颔联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蕴含的感情不尽相同。
B.颈联写途中自然风光,“沾花雨”“逆浪风”等意象的选取别有寓意。
C.尾联“使君艛艓上巴东”中的“使君”是诗人前往忠州途中所逢之人。
D.尾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展现了使君前往巴东时的声势浩大。
16.古人说“情乃诗之胚”,复杂的情感为诗歌增添动人的力量。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蕴含哪些情感。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诗经·邶风·静女》中“ , ”两句用动作描写,一写少女活泼娇憨,一写男子心急如焚。
(2)屈原在《离骚》中说时间如水、时不我待,因此要早晚勤勉修德,即“ , ”。
(3)唐宋八大家的韩愈作《师说》赠人的目的是“ ”,柳宗元作《种树郭橐驼传》的目的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十二时辰制度不仅体现了古人深刻的人生智慧,更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精准把握。这一制度从夜半时分起始, 将一日均匀切割为十二个时段, 并以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酉、戌、亥这十二辰作为标记。如果说子时夜色深沉, ,那么到了丑时,太阳光芒初露,金鸡初啼。王安石曾在此时勇攀飞来峰, 只为亲眼见证日出的壮丽, 并留下“ 甲 ”的传世佳句。 到了寅时, 旭日东升, 岑参此时策马, “ 乙 ”, 阳光穿透薄雾, 照亮空旷绵延的山岭。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 卯时的景象别有一番韵味: “ 丙 。”李白认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仿佛从地底而来。
在十二时辰的轮回中, 午时 (11:00—13:00) 占据着 的地位, 在古人心中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古人认为,午时三刻阳气最盛,此时执行斩首刑罚,被认为可以迅速驱散阴气,使被斩之人无法成为鬼魂。这一观念在古代法律实践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午时还是人们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古人有“日中为市”的传统, 《易经·系辞下》中载:“日中为市,至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午时的宁静与闲适同样被文人墨客所青睐。王安石在《午枕》中以细腻的笔触描写
绘了午睡的惬意:“ 丁 。”而对于广大农人来说,午时则是他们辛勤劳作的见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分)
20.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4分)
21.下列填入文中甲、 乙、丙、丁处的句子, 正确的顺序是 。 (4分)
①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②午枕花前簟欲流, 日催红影上帘钩
③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2.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80个字。 (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生活中,你会发现自己有时虽然没有身处冲突之中,但是也常常深受冲突困扰,冲突双方都希望你能站在自己这一边。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4BDBB
5.温和:①达尔文故意拖延发表自己的观点;②达尔文有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唯物观点的注意;③达尔文从来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把自己的工作严格局限在科学研究的框架内。革命:达尔文的观点有极高的成就,被恩格斯评价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温和,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革命:1分。)
6.C.
7.B.
8.(1)第一句话承接上文回忆中各地的秋景,总结桂林和它们的秋景不相同,照应开篇提到的桂林秋天短暂,各种关于秋天的自然景色不易察觉。
(2)第二句话,时间回到作者写作的当下“我站在中正桥头”看着这山河,无论桂林还是前面提到的各地,都因为抗战处于乱世之中,哀叹家国命运飘摇。
9.起落一:回忆上海、北平、青岛等地的秋景,虽有寂寞之感但情感逐步上扬,心情奔放,但想到“那都是抗战前的事,不提也罢”心情落入了对家国命运的感伤之中。起落二:虽然感伤,但想到战斗的过程中,“我”随军辗转,突破敌人包围,充满战斗的豪情。起落三:抗战到第四个年头,失地仍然未收复,需要强健精神,鼓舞士气,作者畅想了令人兴奋的丰收场景。起落四:想象中满怀喜悦的秋收和现实飞涨的米价物价形成了对比,又让作者的心情变得沉重,如同气压铅般紧压着。
10.CEG
11.A
12.A
13.(1)商朝已经灭亡了,全天下都尊奉周王室,那两个人却偏偏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宁愿饿死也不肯回头/顾念。
(2)等到周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最终把百姓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中拯救出来,伯夷却没有参与这件事。
14.①韩愈的观点:伯夷因为殷商被周朝灭掉,他耻于做周朝臣民,所以不仕周朝——能仕周而不愿。②王安石的观点:伯夷因为年老、距离远、没等到武王即位就死去了,所以没能做周朝臣民——愿仕周而不能。
15.C
16.①对上任路途偏远的感慨:由“不知远郡何时到”“万里王程”可知。②家人相伴的喜悦:全家同行,即使路途艰辛也充满欣慰。③对新职位的期待:对使君仪仗的描写,透露出诗人希望在忠州有所作为。
17.(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3)(余)嘉其能行古道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8.十二时辰制度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精准把握,更体现了他们深邃的人生智慧。
19.万籁俱寂 举足轻重
20.刑罚 致天下之民 青睐
21.④①③②
22.因为在古代法律实践中有深远影响,是市集等社会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其宁静与闲适被文人墨客青睐,又是农民辛勤劳作的见证,所以午时在古人心中承载着特殊的意义。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