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1 08:31: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汉初,“盐与五谷同贾(价),器和利而中用”;至武帝时,“盐铁贾贵,百姓不便”;汉昭帝时,贤良文学在盐铁会议中议论:“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这反映出汉代(  )
A.官营经济冲击了中央集权体制 B.垄断经营破坏了原有社会秩序
C.私营手工业发展缺乏良好环境 D.盐铁官营的政策需要进行调整
2.传世文献中有不少汉代皇帝以各种缘由“责问”“簿责”“诘责”“问状”臣下的记载。与中下级行政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责问不同的是,皇帝责问是汉代诸多等级责问中最高的一种,有特定的对象和更为重要的内容,后果也通常比较严重。这反映了汉代(  )
A.中央行政机构的权力转移 B.地方权力存在扩大的倾向
C.官僚管理机制的不断发展 D.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时代
3. 下表为《汉书》中的部分史料。综合表中信息可得出的结论是(  )
《高帝纪》 民前或相聚保山泽,不书名数,今天下已定,令各归其县。
《武帝纪》 有司以币轻多奸……改币以约之……废期有月,而山泽之民未谕。
《食货志》 旁缘(王)莽禁……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依阻山泽。
A.山泽管理体制亟待建立 B.政府改革引发了流民问题
C.土地兼并推动山泽开发 D.山泽为民众提供生计资源
4.下列是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
①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最终导致外戚和宦官专权④起到了强干弱枝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如表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治理措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政治 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
经济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思想 尊崇儒术
军事 反击匈奴袭扰
A.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B.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6.如表是《后汉书》中关于西汉盐铁官营的相关记载。由此可推知,西汉实施盐铁官营的直接目的是(  )
昔孝武皇帝致诛胡、越,故权收盐铁之利,以奉师旅之费 《孝和孝殇帝纪》
武帝情存远略,志辟四方,南诛百越……官民俱匮。乃兴盐铁酒榷之利,设告缗重税之令 《乌桓鲜卑列传》
A.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B.打击王国经济力量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7.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皇帝昏庸造成乱象 D.血缘政治的强化
8.汉代各郡国向朝廷上计(秦汉时期地方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理状况的制度),丞相先听上计,据此“课其殿最(考核确定等级),奏行赏罚”。御史大夫既听上计,也听“刺史”汇报,将两者所述情况加以对照,一旦发现上计不实,便敦促丞相改定官吏的考绩。这主要有利于(  )
A.强化专制皇权 B.解决王国问题
C.规范地方行政 D.推动社会转型
9.汉武帝时期,桑弘羊制定均输法,将各郡国应缴之贡物,按照当地市价,折合为当地丰饶而廉价之土产品,缴与均输官,再由均输官将这些廉价土产品运往高价地区出售。该措施的推行(  )
A.削弱了王国实力 B.保障了民间商人利益
C.动摇了盐铁官营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10.《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强化法制,加强管理 B.无为而治,休养生息
C.加强集权,废除分封 D.推崇儒家,强调礼乐
11.它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部医学专著是(  )
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
C.《伤寒杂病论》 D.《唐本草》
12.某学者认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并非是对分封制的全盘否定,“推恩”与否由诸侯王自行决定。此外,汉武帝还将自己的儿子大肆分封。该学者意在说明,汉武帝通过此举
A.强化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缓和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 D.使王国彼此分立并互相牵制
13.《史记》记载“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汉书》也描述关中一带出现过“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这反映出两汉时期(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官营手工业走向没落
C.对外贸易臻于繁盛 D.以商致富的社会现象
14.乾隆年间,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军机大臣几乎每天要面见皇帝,重大命令直接以军机大臣名义下发,称为“廷寄”。外边的奏章也直达皇帝,不再经由内阁,原有的内阁大学士只做一些例行公事。下列各项中,与清朝“军机处和内阁”的关系最为相似的(  )
A.汉: 中朝——三公 B.唐: 三省——政事堂
C.宋:中书门下——三司 D.明: 宰相——内阁
15.下图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某一经济措施的示意图。据此可知,此经济措施(  )
A.加剧了商品市场的动荡 B.增加了百姓赋税负担
C.利于缓解国家财政困难 D.削弱了王国经济实力
16.“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与这些事件密切相关的是( )
A.汉承秦制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党锢之祸
17.秦汉时期发行铸币的基本情况如下表。表中铸币变化反映出(  )
发行时间 名称 重量 币面文字 是否垄断发行
自秦延续 秦半两 半两 半两 否
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否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郡国 五铢钱 五铢 五铢 由郡国垄断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赤侧 五铢钱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A.汉承秦制,但有损益 B.王国问题的日趋严重
C.经济集权主义的发展 D.古代铸币制度的完善
18.“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材料说明推恩令(  )
A.打击了豪强地主 B.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
C.解除了封国威胁 D.强化中央对经济控制
19.下表为汉代中等水平的自耕农年收支表。据表可知,当时中等自耕农家庭(  )
年收入 年支出
粮食 农副业 纺织 生存消费 简单再生产 租税负担 其他
粮食120石 园圃、家禽 织布10匹 口粮80石4800钱 食盐1.8石900钱 衣着5匹2000钱 留种6石360钱 饲料10石600钱 农具7石420钱 田租4石240钱 赋敛11石660钱 祭祀、人际往来、医药共6石360钱
7200钱 — 4000钱 7700钱 1380钱 900钱 360钱
总计收入:11200钱 总计支出:10340钱
A.经济收支极不平衡 B.地区经济差异明显
C.生活消费项目繁多 D.经济生活比较脆弱
20.汉代朗议制度规定,重大决策需大臣们在朝堂上进行讨论。在一次关于对匈奴政策的朝议中,武将主张武力征伐,文臣建议和亲与贸易,最终皇帝采纳了文臣的部分建议。这一结果表明(  )
A.皇帝偏好文治 B.武将地位下降
C.决策注重权衡 D.财政压力巨大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三章霸国与霸业
……
第四章孔子及其时世
第一节鲁国的特色
第二节孔子的先世与孔子的人格
第三节孔子与其时世
第四节孔子与_________
第五节孔子与_________
第六节孔子的晚年
第五章战国时代的政治与社会
……
——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儒家的经济思想是文化主义的,可称为“轨物主义”。轨是轨道,物是标准,含有礼乐教化的意义。……董仲舒所提倡的便是一种轨物主义,即主张经济生活应有一特定之标准与限度,即分为高水平与低水平的限度。人的生活不能高过某一水平,不然生活上会造成不道德而骄;也不可低于某一标准,否则无法生存下去。此是一种以“礼”为标准的准则。
——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补写第四章第四、五节的目录并进行阐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仿效此种“轨物主义”的实践。结合所学,概述儒家经济思想当时得以重视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原始社会晚期即有监督和谏议活动。秦设御史大夫一职,监察丞相与百官。汉代中央设相对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和司隶校尉,地方设置刺史、郡守等官职。还颁布了专门的监察法规《监御史九条》和《刺史六条》,明确规定了监御史和刺史的职责。唐代监察机关已成为独立的系统。监察法涵盖范围广内容多,在行政、司法、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重耳目之寄,严纪纲之任”是明清主要的监察思想,监察官充分发挥“天子耳目之司”的作用,为中央的决策提供依据。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对监察官的个人素质十分重视,监察官必须“先正其身,始可行事。当须举直措枉,不避亲仇。纠匿绳违,务从公正”。
——摘编自魏然《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建立及其历史借鉴》
材料二 1931年5月,中国共产党率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工农监察委员会和工农监察院。其职责是“专一来和一切苏维埃机关中的官僚腐化倾向作斗争的……公布给工农大众知道,同时拟定惩戒办法,交政府采取执行。”同年7月,颁布了《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委员会条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形成了以工农检察委员会为主,同时又包括控告局、突击队、工农通讯员等在内的监察体系,建立起具有苏区革命实践特色的行政监察制度。
——摘编自舒绍福、李婷《从党内监察到国家监察:建党以来监察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监察制度相比,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时期监察制度的优越性。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中国监察制度建设的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D
2.C
3.A
4.B
5.C
6.D
7.B
8.C
9.D
10.B
11.A
12.B
13.D
14.A
15.C
16.C
17.C
18.B
19.D
20.C
21.(1)第四节目录:孔子与政治(孔子与治国)。
阐述:孔子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民本这2点其中1点也可);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恢复礼乐制度。
第五节目录:孔子与教育。
阐述: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对《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
(2)实践: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抑商这2点其中1点也可)。
原因:汉武帝时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董仲舒倡导的轨物主义适应当时政治经济需要。
22.(1)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监察机构具有独立性;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服务于皇权;注重对监察官员的选拔。
(2)优越性:监察目的是防止官员腐败,服务于群众;更加注重发挥工农群众的监督作用,体现民主性。
(3)启示:建立健全监察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保证监察机构的独立性;重视监察官的选拔任用;坚持人民立场;接受人民监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