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1 08:32: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伦理以善事父母为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认为僧侣离亲出家可通过传教修道以荣宗耀祖,还可为祖先祈福,并不违背孝道。这说明当时(  )
A.儒学地位日益衰微 B.佛教思想广泛流传
C.门第观念根深帝固 D.释道融合渐成上流
2.西晋后期,高门士族“贱经尚道”,推崇“放荡越礼”,这种价值观成为中正论人的标准。东晋至南朝,士风转向崇尚文学。陈朝吏部尚书姚察说:“近世取人,多由文史。”该变化说明(  )
A.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B.九品中正制度已经瓦解
C.士林舆论影响选官 D.儒学正统地位得以重建
3.《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等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的所见所闻,书中提及上百个国家和城邦,及许多民族风情,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该著述(  )
A.推动佛教开始向中国传播 B.向中国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
C.是中外间文化交流的见证 D.意在向民众普及历史地理知识
4.唐朝一位来中国礼偈的梵僧作词:“汉家法度礼将深,四方取则慕华钦。”《旧唐书》记载新罗商人热切搜求中国名著“自云本国宰相每以一金换一篇。”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则强调:“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制,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也。”这些史事说明(  )
A.唐朝对外贸易持续发展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C.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力 D.隋唐制度创新深受欢迎
5.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
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民众受到专制统治
6.《礼记》记载:“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晋书《抱朴子内篇》称“……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据此可知,从先秦到唐代的中医理论(  )
A.冲击儒家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
C.兼收并蓄明显 D.批判正统思想
7.根据下面知识卡片提供的信息,判断与之属于同一时代的科技成果是(  )
理念:“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成就:记录了八百多个药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 地位: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唐本草》 D.《授时历》
8.传统佛典认为,子女对待双亲只需做应做的事情即可,不必奉献一切。在中国,佛典则强调:“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此外,佛教还宣扬:“世俗帝王为出世的菩萨或者转轮王再世”。这反映出(  )
A.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
B.佛教注重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传播
C.宗教思想的时代性特点
D.佛教吸收传统的文化逐渐中国化
9.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中的珍品,据图可知(  )
A.唐文化在东亚的影响力巨大
B.唐朝各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
C.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D.异域文化深刻影响中国文化发展
10.隋唐时期,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佛教东传来华的重要史实是
A.法显收集大批梵文经典 B.鉴真六次东渡
C.空海携带许多佛经回国 D.玄奘西行取经
11.与陶渊明同属于一个朝代的艺术家是
A.颜真卿吴道子 B.贾思勰祖冲之
C.孙思邈柳公权 D.王羲之顾恺之
12.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时人的言谈中,常见对生与死的追问与慨叹。有的名士喜听挽歌,有的名士在庭前植柏树。他们喜欢吟诵的古人诗句通常是“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林无静树,川无停流”等。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魏晋玄学的不断发展 B.无奈之下的消极避世
C.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 D.政治局势的持续动荡
13.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的东晋画家是(  )
A.王羲之 B.贾思勰 C.顾恺之 D.吴道子
14.联珠纹是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典型的纹样之一。如图为敦煌莫高窟隋代洞窟中发现的图案,前者为萨珊人喜欢的翼马联珠纹,后者为中国人喜爱的莲花联珠纹。这体现出隋代(  )
A.佛教文化得到推广 B.对外交流居主导地位
C.中华文化受到冲击 D.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
15.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势力北上,导致唐王朝西部地区衰落。但是当时正快速崛起的阿拉伯帝国仍然与唐朝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其他国家的商人对与唐朝进行贸易以及文化交流仍然有着很高的热情。这反映出当时唐朝(  )
A.造船技术十分发达 B.国家经济实力较为雄厚
C.中华文化吸引力强 D.财政收入依赖对外贸易
16.如图为敦煌莫高窟中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讲述的是须阇提为保全父母性命,愿以己肉供父母充饥,其至孝精神感动了天神,最终天神以神通复原了须阇提的身体的佛经故事。这幅壁画体现出当时(  )
A.儒佛两家思想趋同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C.三教合流已经完成 D.佛教主动适应中华文化
17.唐代,几乎所有见诸文献记载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都曾以政府的名义与唐王朝贡奉方物,大批外国使臣、商人来到中国,并与中国人共同生活;不少僧人抱着求法取经或弘扬佛法的目的走出了国门,民间商人也积极到国外从事商业贸易活动。据此可知,唐朝的对外交往(  )
A.双向交流、开放包容 B.范围广泛、远及欧美
C.官方主导、政治性强 D.海陆并举、交通发达
18.有学者指出:“中国思想史上第二次大‘突破’发生在汉末,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士的个体自觉……超越于群体分化之外。个体自觉即发现自己具有独立精神与自由意志,并且充分发挥个性,表现内心的真实感受。”促成这一“突破”的主要原因是(  )
A.佛教文化的社会影响 B.商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C.皇权统治的相对弱化 D.社会流动的日益频繁
19.据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开成六年(后改为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春节,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亦然”。这一记载(  )
A.寄托了中日世代友好的愿望 B.赞颂了盛唐的经济繁荣景象
C.反映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 D.证明了佛教初步完成中国化
20.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遣唐使吉备真备归国时携回《唐礼》一百三十卷、《大衍历》一卷、《乐书要录》十卷等许多典籍。同他一起的学问僧玄昉也带回经论章疏一千零七十六部。这(  )
A.推动了日本的大化改新 B.印证了唐朝文学的繁荣
C.丰富了礼乐制度的内涵 D.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王朝。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它的高度文明影响了日本、朝鲜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国家。
材料二 一战中,中国仅仅是“象征性”参战,国际实力对比发生根本改变的是欧美,在这期间及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没有明显的变化。
材料三 二战中,中国全程参与,家牢地牵制住了日军的陆军主力,所以盟国空前重视中国,甚至不惜从喜马拉雅山脉开辟航空线的方法补给中国。二战后,中国也终于得以跻身世界五大国之一,完成了旧中国的涅盘,但所谓的大国地位仍然只是形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两例唐朝领先世界的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国际地位没有明显变化”的典型表现。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比较唐朝和二战时中国地位的不同。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对中国大国地位的说法。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碑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亲撰了《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等许多碑文,他率先垂范并倡导行书入碑。此后几代皇帝对书丹立碑也极为重视,涌现出了许多御碑。武则天用行草书写的《升仙太碑》首开妇女书碑之先河。唐朝集撰文、书法、镌刻三种卓越技艺于一体的“三绝碑”为数甚多。许多著名文士热衷于撰写碑文,白居易为元稹作墓志铭,获得的“润笔费”多达五六千万钱。据《唐会要》记载,唐朝法律对不同社会等级在墓碑尺寸、题字、图案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唐蕃会盟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碑刻不但成为记载唐朝历史的宝贵资料,也在中国碑文化发展史上留下珍贵篇章。
——摘编自金其桢《唐代碑文化研究》
材料二 如下图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此碑记载了贞观九年到建中二年景教在大唐传播的珍贵片段。比如:阿罗本来到长安后3年,太宗在长安义宁坊给他们批了一块地,让他们建立东方第一个教堂。还专门给他们的教堂批了20来个正式编制。唐玄宗的时候,教堂有活动,玄宗派高力士送来丝帛,并且给教堂题字。唐文宗在圣诞节给教众分发点心等等。
——摘编自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碑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碑文化繁荣的原因。
(3)从表现形式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属于哪种类型的史料?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史料价值。
答案解析部分
1.B
2.C
3.C
4.C
5.C
6.C
7.C
8.D
9.A
10.D
11.D
12.D
13.C
14.D
15.C
16.D
17.A
18.C
19.C
20.D
21.(1)成就:完工于唐朝的敦煌莫高窟是闻名于世界的艺术宝库;唐朝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唐都长安是当时国际性大都会。
(2)表现: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义要求被拒绝。
(3)不同:唐朝综合国力强大,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二战时,中国处于贫穷落后状态。
看待:说法正确。
由于中国人民的浴血抗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获得了国际认可,由此使中国国际地位大为提升。
二战后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况且中国依然是农业国家,实力仍然孱弱,大国也仅是一个形式。
22.(1)表现:皇帝带头创作碑文;书法艺术与碑刻结合,出现以撰文、书法、镌刻集于一体的“三绝碑”;妇女开始参与碑文书写;文人士子热衷于创作碑文,碑文创作与润笔费成为风尚;法律规定明确,不同社会等级的墓碑尺寸、题字、图案等有严格规范;历史题材广泛,碑刻成为记载历史的重要载体。
(2)原因:经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皇帝的重视;开放的文化范围;文人士子热衷创作碑文的氛围;雕刻与书法技术的发展;
(3)史料类型:实物史料。史料价值:记录了唐代景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片段; 反映唐朝对外来宗教的宽容政策及文化交流的繁荣;提供了唐代制度、人物、宗教生活的具体信息; 丰富碑文化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史料价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