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年)十月,“诏宗庙之祭,以鹿代牛,着为令”。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二月规定,“申严屠杀牛马之禁”。上述规定( )
A.凸显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反映了牛耕技术的提高
C.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D.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
2.辽朝吸引和驱赶大批汉族人民北走塞外建汉城。女真统治者既强迫大批汉人继续向塞外——直至遥远的金上京地区迁移,同时又组织女真及塞外其他民族的猛安谋克户向中原迁徙。这些大规模的移民( )
A.促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助推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均衡了全国的人口分布
3.元代初年,士人兴起了一股崇陶之风,对陶渊明的欣赏不再局限于归隐田园的闲情逸致,更多的则是对其不屈从刘宋政权的意志,如刘因《归去来图》云:“渊明豪气昔未除,翱翔八表凌天衢。归来荒径手自锄,草中恐生刘寄奴。”这体现了元初士人( )
A.追求隐逸的价值取向 B.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C.要求收复故土的壮志 D.对元政权的不满情绪
4.澶渊之盟后,辽宋双方致书“皆以南、北朝冠国号之上”,辽兴宗认为“两朝事同一家”,辽道宗也说辽宋“义若一家”。西夏统治者一度模仿孝文帝“改姓元氏”,认为辽宋夏当共奉“中国”之号。这反映了辽、夏政权( )
A.南北面官的治理成效显著 B.逐步形成“中国”的身份认同
C.效仿宋朝加强了中央集权 D.认可宋朝对“中国”统一管辖
5.下图为河北宣化辽代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局部),其中描绘了辽晚期的点茶用具和方式,已与广大中原地区差异不大。该作品可用于研究( )
A.经济重心的逐步转移 B.中原文化的先进
C.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 D.民族交融的程度
6.有学者指出,“中华”的范围自蒙古时代以后大大地扩展了,从“小中国”走上了通往“多民族之巨大中国”的道路。 这是强调元代( )
A.版图空前辽阔 B.地方上实行行省制
C.边疆管理有效 D.民族文化认同加强
7.元朝的历史是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进程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关于元朝的历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忽必烈是元朝的开国皇帝
B.元朝在地方设立中书省进行有效管辖
C.元朝设理藩院管辖西藏地区
D.元朝推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8.《金史·兵志》记载,金国常备军不多,每到战时,“民家丁男,若皆强壮,或尽取无遗。”金世宗在平定契丹起义,结束对南宋战争后,裁军归农。金朝裁军归农( )
A.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表明南北对峙局面结束 D.解决了边患问题
9.元朝摒弃了传统的德运、封禅、传国玉玺等政治文化符号,转而实行中央集权、行省制等制度,未遵循传统的五行相生或相克等五运说,取而代之的是王朝是否有能力维持疆域稳定和海内一统。这一转变反映了元朝( )
A.统治策略的独特性和实用性 B.强化了传统的华夷之辩
C.儒家伦理观受到了强烈冲击 D.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10.元朝驿道不仅遍布中原地区,而且横贯欧亚,旁及中、西亚的察合台、伊利汗国。一度断绝的中西传统商道及中原北方民族贸易之路借此得以恢复……驿站的直接或间接帮助,使欧亚国际商队长途贩运活动再度兴盛。材料表明元朝的驿道、驿站( )
A.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了国内经济文化联系
C.促进中西方文明交流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1.辽朝的国号变迁复杂。建国之初称大契丹,辽太宗时期实行双重国号(燕云汉地称大辽,草原地区称大契丹);后多次在大辽和契丹中复改国号。这体现出辽( )
A.疆域版图不断变迁 B.政治体制的二元性
C.民族交融逐渐加深 D.内外政策左右摇摆
12.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命人创制新历,派出监候官十四人,分至各地测影。当时测影的地方有二十七处,观测点远达版图之极致,“东极高丽,西至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通过“日测月验”,达到“庶几吻合天运而永终无弊”的水平。这体现出元代( )
A.宣示帝国疆域的广大 B.提升行政治理效能
C.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D.有效治理边疆地区
13.元朝君臣关系长期保持着草原游牧社会的私人隶属色彩,大臣是君主的家臣或奴婢,于是就出现了汉族王朝不常看到的情况,“皇帝委任责成,大胆放权,大臣勇于任事,不加避忌。”这种现象反映了元朝( )
A.专制皇权加强 B.君臣矛盾尖锐
C.行政效率较高 D.社会稳定发展
14.名字称呼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历史,元朝时期汉人采用蒙古名,例如张宏范受赐名“拔都”;蒙古人采用汉人的名字也不少见,忽必烈的伺臣阔阔字子清;著名画家蒙古人张彦辅自己的蒙古名搞不清;担任忽必烈宰相的回回人阿合马是阿拉伯常见的名字;担任忽必烈国师的八思巴在藏文含义中为“圣者”。据此反映元朝( )
A.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B.文化具有多元性
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民族矛盾消失
15.有史书记载:“绍兴和议后,双方也正式开始了榷场贸易,在西起秦州,东沿淮水的分界线上,设置了安丰军花靥镇、襄阳府邓城镇、光州光山县中渡市场等。”“双方”是指( )
A.北宋和辽 B.南宋和辽 C.南宋和金 D.南宋和西夏
16.辽代设置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说明辽政权
A.因地制宜,加强区域自治 B.区别对待,限制南北交流
C.曲意逢迎,争取汉人支持 D.因俗而治,缓和民族矛盾
17.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辽朝统治者采取因俗而治的策略,设置南北面官制度
B.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
C.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又保留了女真民族的传统系统
D.成吉思汗采用猛安谋克制度,建立起蒙古汗国
18.金熙宗(1119~1150年)统治时期,对猛安谋克制度进行了改革,一些猛安谋克被纳入州县系统。此外,他还对一些狩猎行为予以严禁,以免破坏庄稼的现象出现。金熙宗的这些改革举措( )
A.利于推动王朝封建化进程 B.顺应了契丹民族汉化趋势
C.促进金朝民族矛盾的消除 D.激化社会矛盾加速了衰败
19.如图是黑水城出土的载有西夏贞观年号的《律令》残纸。这是目前所见西夏《贞观律令》的唯一残存内容,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西夏文刻本律令。据此可知( )
A.《唐律疏议》是西夏律令的蓝本
B.该残纸是研究西夏法律的直接证据
C.西夏文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D.雕版印刷术在西夏得到了全面普及
二、非选择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元修三史,“各与正统”
材料 早在元世祖即位之初,已有修撰辽、金二史的动议。元灭南宋后,扩展为修撰辽、金、宋三史,但均“未见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元朝与辽、金、宋三朝的关系难以确定,说到底是元朝以何朝为正统的问题。
对此,时人有两种主张:一种是仿唐修《晋书》体例,以宋为正统,辽、金为载记(旧史为曾立名号而非正统者所作的传记);另一种是效法《南史》《北史》的做法,北宋为宋史,南宋为南宋史,辽、金为北史。正统难定,撰述受阻。
直至元朝末年,大臣脱脱提出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至正三年(1343年),元顺帝发布了修三史诏:“三国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以见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交翰林国史院分局纂修,职专其事。1344~1345年,辽、金、宋三部正史先后撰成。
——摘编自瞿林东《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一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元修三史”作出合理解释。
21.通域管理
材料一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要说明秦朝疆域是如何形成的?面对广阔的疆域又是如何管辖的?
材料二
(2)“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阅读如表,提炼有关元朝疆域的信息并加以说明(至少2条)。
材料三
清前期大事年如表(部分)
1653年 册封五世达赖为“达帕喇嘛”尊号
1683年 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
1684年 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1685﹣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13年 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757年 彻底击败准噶尔部
1759年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762年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3)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方式,结合所学说明清朝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D
2.B
3.D
4.B
5.D
6.D
7.A
8.A
9.A
10.C
11.B
12.A
13.A
14.B
15.C
16.D
17.D
18.A
19.B
20.解释: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形成了空前统一;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为确立元朝正统地位,按“三国各与正统”的方案编修了辽、宋、金三史。
辽、金、宋的“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为元朝统治提供了借鉴,反映了元与.辽、金、宋的继承关系;只讲辽、金、宋朝代称谓,不讲民族界限,反映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增强;强调元朝“祖宗盛德得天下辽、金、宋三国之由”,突出了元朝的正统地位。
“元修三史”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1.(1) 形成: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拱卫边防;南征百越,设郡置官;修“五尺道”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管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由中央委派官吏进行有效的管辖。
(2)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3) 方式:清设伊犁将军,管理新疆;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设台湾府,隶属福建;改土归流。意义:统一(或: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或:奠定了中国的疆域);有效管辖边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经济文化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