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木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六安市木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1 06:58: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安徽省六安市木厂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
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一、基础知识(共4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酣(hān)畅 木讷(nà) 执拗(niù) 慰籍(jiè)
B.百舸(gě) 纶(guān)巾 分蘖(niè) 兜鍪(móu)
C.憎(zèng)恶 胸脯(pú) 怅(chàng)惘 暖暖(ài)
D.律吕(lǚ) 廖(liáo)廓 讪讪(shàn) 炽(chì)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碾压/辗转 保姆/永保青春 堤堰/偃旗息鼓
B.推诿/枯萎 炕头/引吭高歌 浆洗/奖掖提拔
C.佼美/矫健 瓦菲/雨雪霏霏 赡养/高瞻远瞩
D.欺侮/诲暗 苔藓/怡然自得 沉沦/天伦叙乐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受到村霸的破坏,他们会争取到美满____吗?
②第二天天不明就____往区上走,走到半路,远远看见大黑、三个民兵已都回来了,还来了区上一个助理员、一个交通员。
③二诸葛见老婆都不信自己的阴阳,也就不好意思再到别人跟前____他那一套了。
A.因缘 起程 施展 B.姻缘 启程 施展
C.因缘 启程 卖弄 D.姻缘 起程 卖弄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而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它的原理多见于各种医学书刊,临床使用又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B.最近几年,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所可谓是惨淡经营,国家拨给的预算实际上只能到位一半,研究所只能向各种基金组织申请研究补助。
C.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兴趣原理,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水浒传》英译《在河边发生的故事》,《西游记》译为《猴》,《红楼梦》俄译《红色阁楼里的梦》,韵味全失,中国读者简直不可理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些平台正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升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用户不但能享受到更低价格和更新鲜的农产品,还能促进农民增收以及通过再投资改善生产。
B.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为中国价值更受世人尊重而砥砺前行。
C.近期,公安部联合主要媒体网站持续推出反诈骗系列报道,不断加强社会宣传,扩大宣传精准性,构建立足社区、覆盖全社会的宣传体系,掀起全社会共同反诈骗的热潮。
D.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应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城市在职科技人员,退休人员积极参与。
6. 按要求作答。
(1)小浦春节请书法社老师为学校大门写了一副对联,以下最符合的一项是(  )
A.上联:龙腾九天万物生 下联:凤舞盛世群英会
B.上联:龙岁生辉照杏林 下联:春风化雨润桃李
C.上联:龙岁书声传四海 下联:新年笔韵绘千山
D.上联:龙行春霖滋沃土 下联:师长矢志育新苗
(2)将下列编号的句子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上海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与上海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地位密不可分,上海是中国近代最早开放的城市,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成为历史的必然。
①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种条件
②始终是东西方联结的桥梁和纽带
③开放伴随着上海作为现代都市的形成
④得风气之先和地利之便
A.④②①③ B.③④①②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7.下列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大弦嘈嘈如急雨
A.古来万事东流水 B.天台四万八千丈
C.主人下马客在船 D.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8.下列对词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指外来的人,与“主”相对,也指外出或寄居、旅居他乡的人。《谏逐客书》里特指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B.“私门”与“公室”相对。所谓“公室”是君主帝王之家。因此,《谏逐客书》里的“私门”是平民百姓之家。
C.丹青: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可指代史册、史籍。
D.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百姓的称谓。当时平民用黑巾裹头,称为“黔首”,后来成了平民的代称。
9.下列字音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瓠(hù) 掊(pǒu) 呺然(xiāo) 鬻(yù)
B.毂(gǔ)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 矜(jīn)
C.不龟手(jūn) 絖(guāng) 洴澼(pīnpì) 泮(pàn)
D.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累土(léi) 几成(jī)
10.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黑体字的词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未兆易谋 B.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C.复众人之所过 D.常于几成而败之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1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 以陪邻B.
C.使工 以药淬之 D.料大王士卒足 以当项王乎
13.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合于《桑林》之舞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③技经肯綮之未尝
④良庖岁更刀,割也
A.①③相同 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 ②④不相同
C.①③不相同 ②④相同 D.①③不相同 ②④不相同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迷花倚石忽已瞑 瞑:昏暗 木直中绳 中:中间
B.渚清沙白鸟飞回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C.失向来之烟霞 向来:原来 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因为
D.但为君故 但:只是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存:收藏,保存
15.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居域中之大 
③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④至于怨诽之多
⑤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⑥虑壅蔽 
⑦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⑧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B.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D.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16.下列对古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②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④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A.①处诗人点明自己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清高孤傲的诗人看破官场后,执意离去,并宣泄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绝望。
B.②处写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写为官时的心情,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句式对仗,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
C.③处从远景转到近景,犹如电影的镜头般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D.④处以写景同开头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又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收结,全诗向往田园的主旨也得到了升华。
二、共20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许多动物都具有群居习性,鸟、昆虫、鱼、鲸鱼乃至生活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它们活动时总是集结而出,觅食时一般成群结队。动物聚居在一起,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从群居生活中得到的好处多,而为之付出的代价少。鬣狗成群猎食时能够捕捉到比它们单独活动时大得多的野兽,尽管要分食,但对每一个自私的个体来说还是划算的。两条鱼一起在水中游时,如果一条游在另一条的后面,同时保持一定的倾斜度,那么后面的那条鱼就可以从前面的那条鱼所激起的湍流中获得流体动力方面的好处。鸟类在飞翔时组成V字形的原因可能也在于此。由于飞在最前头的那只鸟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可能是它们在轮流担任这个不是出于自愿的领航员。这是一种延迟的相互利他行为。
群居生活带来的好处可能有很多与避免被捕食者吃掉有关。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模式”讲起。模式尽管是抽象的,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客观世界。设想有一群某一物种的动物正受到一只捕食者的追捕,最靠近捕食者的那只动物往往最先受到攻击。对于捕食者来说,这种策略是合理的,因为这样可以节省精力。但对被捕食的动物而言,这种策略却使这群争相逃命的动物都力图避免处于最靠近捕食者的位置。这群动物如果老远就发现了捕食者,只要逃走就行了。即使捕食者突然出现,每只动物还是能够见机行事,尽量避免处于最接近捕食者的位置。我们可以想象,每一只被追捕的动物周围都有一个危险区,从这个危险区里的任何一点到这只动物的距离都短于从该点到其他任何一只动物的距离。如果一群被追逐的动物在移动时形成一个规则的几何图形,彼此之间有一定的间隔,那么每一只动物(除非它正好处在边缘上)的危险区大体上是个六边形。如果捕食者正好潜伏在个体A的六边形危险区内,个体A就有被吃掉的可能。处于兽群边缘上的个体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因为它的危险区不是一个小小的六边形,而是有一个开口端,开口端外的广阔地域都是它的危险地带。
一个头脑清醒的个体显然会尽量缩小自己的危险区,它会尽力避免处于兽群的边缘位置。如果发觉自己已处于边缘位置,它就会立即采取行动,向中心地区移动。不幸的是,边缘上总得有“人”,但就每一个个体而言,这个“人”最好不是它!因此,一群动物在前进时,处于边缘的个体会不停地往中心移动。如果这群动物原来是松散的,那么这种向群体中心移动的倾向很快就会使它们挤成一团。这样,集群迅速形成,而且会变得越来越稠密。
在实际生活中,这种聚拢倾向显然受到各种阻力的限制,不然的话,这些动物免不了要乱成一团。但这个模式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它说明了即使是一些极其简单的假说也可以得出动物倾向于聚拢的结论。“自私的兽群”这个模式本身并不容许存在合作性的相互作用,这里没有任何利他行为,有的只是每个个体为了私利而利用其他个体的情况。但在实际生活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个体似乎积极地为保护群体里的伙伴免遭捕食者的袭击而做出努力。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鸟类的警叫声。这种警叫声使其他个体闻声而逃,确实起到了警告的作用。乍看起来,这种行为似乎是利他性的,因为它的效果是把捕食者的注意力引到报警者身上。鸟类的这种警叫声似乎具有某种理想的物理特性:捕食者往往难以发现叫声来自何方。在自然界里,这种警叫声的形成肯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意味着很多个体因为它们的警叫声而丢掉性命。因此,发出警叫声似乎总是有危险的。自私基因的理论必须证明,发出警叫声具有一种令人信服的优点,足以抵消随之而来的危险。
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凯维理论。凯维的意思是“当心”。这个理论适用于采取伪装策略的鸟类,这种鸟在面临危险时会一动不动地伏在矮树丛里。假设有一群这样的鸟在田野里觅食,这时一只老鹰从远处飞来。老鹰因为还没有瞥见鸟群,所以没有径直飞过来,但以它锐利的目光可能会随时发现鸟群。如果鸟群中的一只小鸟首先发现了老鹰,而其他的鸟都还没有发现,那么这只小鸟可以马上躲在草丛中,但这样做对它并无好处,因为它的伙伴还在周围活动,既醒目,又喧闹。它们当中的任何一只都可能会引起老鹰的注意,那时整个鸟群都要陷入危险的境地。从自私的动机出发,这只发现老鹰的小鸟会立即对它的伙伴发出警叫声,让它们马上安静下来,以减少它们无意中把老鹰引到它自己附近的可能。对这只小鸟而言,这是最好的策略。
我的另一个想法是“绝对不要脱离队伍”理论。这个理论适用于某些鸟类,它们看见捕食者靠近时会马上飞走,也许飞到树上。假设一群正在觅食的鸟中有一只鸟首先发现了捕食者,它可以自己飞走,并不警告它的伙伴。但如果是这样的话,它这种脱离队伍的行为可能就是一种自杀性的策略。第一个飞离地面的个体免不了暂时地扩大了自己的危险区。生活在鸟群这一集体中总会有一些重要的有利条件,不论这些有利条件是什么,第一个飞出鸟群的小鸟至少要部分地丧失这些有利条件。这只小鸟如果不擅离队伍,或许可以若无其事地继续进行活动。但这样做的风险毕竟太大,因为无遮无拦,它很容易遭受袭击。在树上到底安全得多。飞到树上确实是上策,但务必要使伙伴们采取一致的行动。只有这样,它才不致成为一只脱离鸟群的孤单的小鸟,从而丧失集体为它提供的有利条件。
(摘编自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1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基因影响,许多动物选择聚居在一起,但基因的自私性让每个个体都出于私利行事,不能给群体带来有利的影响。
B.捕食者在追捕一群动物时大多会先攻击最靠近自己的那一只,这样做可以节省精力,所以靠近边缘的动物比较危险。
C.动物的聚拢倾向来自它们自私的动机,即每一个个体都试图把自己挤到群体中间,以达到缩小自身危险区的目的。
D.凯维理论适用于采取伪装策略的鸟类,它们当中先发现老鹰的鸟不会先躲起来,而是发出警叫声以让鸟群保持安静。
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谈到动物有群居习性时,列举了天上、地上、水中等不同领域的动物,这说明动物群居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B.作者运用一个抽象的“模式”来解释动物具有自私的基因,有假设的成分,所以在阐述时用“可能”“往往”等加以限制。
C.被捕食者发现捕食者后,为了不被捕捉,会想办法远离捕食者,会采用尽量缩小自己的危险区或挤入群体中两种策略。
D.鸟类发现捕食者后,有的采取伪装策略,有的让同伴和自己一起飞到树上,虽然方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保护自己。
19.下列选项中,能说明动物可以从群居生活中得到更多好处的一项是(  )
A.在繁殖季节,黄翅飞蝗泥蜂会寻找黄翅飞蝗,并在其身上产卵。
B.生活在南极洲上的帝企鹅会在恶劣天气里紧紧地挤在一起。
C.母狮子在产崽之前会离开狮群,找一处远离狮群的安全地方生产。
D.藤壶寄生在鲸鱼身上,以获取充足的食物和相对稳定的生活状态。
2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幅图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捕食者1处于动物a的危险区内,捕食者2处于动物b的危险区外。
B.动物a被吃掉的可能性要大于动物b,因为动物a的危险区内有捕食者。
C.若捕食者位于两只动物危险区的交界处,那它们都有可能最先受到攻击。
D.动物a和动物b所在的群体受到追捕时,它们的危险区会一直保持着类似六边形的样子。
21.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述材料的主要观点及其带给我们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虽有良药,苟不当于病,不逮下品;虽有贤才,苟不适于用,不逮庸流。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逮鼠;骐骥不可以守闾。千金之剑,以之析薪,则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垦田,则不如耜。当其时,当其事,则凡材亦奏神奇之效。
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
无兵不足深虑,无饷不足痛哭,独举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贪饕出缩者,果骧首而上腾,而富贵、而名誉、而老健不死,此其可为浩叹者也。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淮南子》曰:“功可强成,名可强立。”董子曰:“强勉学问,则闻见博;强勉行道,则德日进。”《中庸》所谓“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即勉励功夫也。今世人皆思见用于世,而乏才用之具。诚能考信于载籍,问途于已经,苦思以求其通,躬行以试其效,勉之又勉,则识可渐通,才亦渐立。才识足以济世,何患世莫己知哉?
(选自曾国藩《挺经》,有删改)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2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逮下品 逮:及,达到 B.以之析薪 析:劈开
C.才识足以济世 济:拯救 D.皆圣哲之危言 危:危险
2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勉之又勉,则识可渐通②今者项庄拔剑舞
B.①而耻已存者寡矣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①以教之耻为先②以乱易整,不武。
D.①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②吾其还也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B.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C.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D.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25.下列六句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士不知耻”的一组是(  )
①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
②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
③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
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
⑤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
⑥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己
A.①④⑥ B.④⑤⑥ C.②③⑤ D.①②③
2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曾国藩认为,世界上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要知人善任,将人才用到最合适的位置,发挥他的长处。
B.龚自珍开篇指出,一个国家最大的耻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而在当时,这样的人很多。
C.龚自珍指出,国家一旦有事,不要指望那些追求车马、卖弄花言巧语却又身居要职的官员们挺身而出。
D.曾国藩引用《淮南子》,意在强调功业、名声都可通过强权手段去获得。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世不患无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适用也。
②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亟得。
③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28.两则选文中,曾国藩针对如何成才,龚自珍侧重成为怎样的人才,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辽东朱孝纯子颍知泰安府之二年,墙内既治无事,作楼于居室之东,曰晴雪之楼。
又一年,余自京师来游泰山,偕子颍登其上。思昔子颍西在巴蜀,以军兴使云南永昌,后又逾美诺之岩,入小金川之阻,冰雪所冱,师旅所屯,往来常数千里。今年贼起泰安邻郡子颍最先造大府幕为出方略亲战临清城下。巨炮越头上,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余孽,余诚伟其气。然方其出入险难之地,履锋镝之所交,忠谋勇气,谊不顾己,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及事定时夷,口不言功伐,萧条登眺,澹若无为。此所挟持,盖过人益远矣。
余驽怯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以消其沉忧。与子颍仰瞻巨岳,指古明堂之墟,秦汉以来登封之故迹,东望汶源西流,放乎河济之间,苍莽之野,南对徂徕,新甫,思有隐君子处其中者之或来出。慨然者久之,又相视而笑。
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霁日照临,光晖腾映,是楼之名,若独为余今日道也。然则楼之记,非余而孰宜为 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作楼始成。三十九年十二月,桐城姚鼐记。
(姚鼐《晴雪楼记》,有删改)
2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其远古刻尽漫失
B.皆不及往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固不知复有燕游之乐 固一世之雄也
D.此所挟持 挟飞仙以遨游
3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今年贼起泰安A邻郡B子颍C最先造D大府幕E为出方略F亲战G临清城下。
3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府朱孝纯子颖,子颖是朱孝纯的字,此处是“官职加姓名加字”的称谓方式。
B.戊申晦,是采用天干地支纪日法;“是月丁未”“壬戌之秋”采用同样的纪日法。
C.登封,即登山封禅,此处指泰、汉以来的帝王登上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
D.乾隆,清高宗的年号,“元嘉草草”中“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3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文章都是姚鼐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到泰安游玩时,与友人朱孝纯同登泰山、晴雪楼后所记;两文所记风雪应为同一场风雪。
B.在姚鼐心中,朱孝纯远超常人,他在战时忠心多谋,勇武豪气,坚守道义不顾安危;在诸事安定之后,却不言自身功绩,安然自若。
C.姚鼐自称“驽怯无状”,又因疾病辞官,心中深深忧虑。但与友人仰瞻大山,追寻旧迹、放眼远眺后,自己终于忧虑全无,豁达自适。
D.姚鼐与友人游玩时经历数日风雪后恰逢雪霁初晴,他认为“晴雪楼”之名正巧诉说呈现了眼中之景,自己非常适合为晴雪楼写篇记。
3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手射毙贼首一人,率士入城,遂定余孽,余诚伟其气。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师说》)
34.两则材料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简要说明。
三、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山的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对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就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静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建国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我所不知道的,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身居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可是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面对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匾牌,尝试朗读袁鹰《井冈山的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什么奢想?
(文章有删改)
35.下列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乡云南楚雄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这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突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
C.“就让他(石来发)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这表现曾志虽位高权重却大公无私。
D.“此次学习,可谓是‘命’”与下文“不是宿命,而是必须”的表述,前后矛盾,表现作者对井冈山既敬且畏的纠结心理。
36.下列对作品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敬畏”的含意,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两个方面表现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和巍巍青山作伴的树葬墓是乡下过世的某位老人”,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37.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简述。
38.“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作者以此为题有何意蕴?
四、共14分)
39.   ,谣诼谓余以善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①,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慝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杜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及天子都许,俨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
河间刑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②,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
【注】①本初:袁绍,字本初。②声问:名声,名望;“问”同“闻”。
4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诸葛亮在A襄阳B刘表C不能D起E一见F刘备G事之H不疑
4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盍,文中是“何不”之意,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则盍反其本矣”中的“盍”意思相同。
B.见,文中是“看见”之意,与《劝学》中“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中的“见”意思相同。
C.徒,文中是“同类人”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中“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不同。
D.委心,文中是“倾己全心”之意,与《归去来兮辞》中“曷不委心任去留”的“委心”意思不同。
4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朝中平年间黄巾之乱后,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自己将要跟随的对象,以此保全自己。
B.郭嘉有远见,他初见袁绍,就觉得袁绍是一个喜好谋划却不善决断的人,于是劝说辛评离开袁绍。
C.刑颙在无终的时候,评价曹操法令严明,想要去投靠他; 在田畴看来,刑颙是个先知先觉的贤士。
D.孙策平定丹阳,让吕范暂时担任都督之职,吕范以同舟涉海为喻,出于拯济时世的考虑,欣然接受。
4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
②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44.从全文看,荀彧等人愿意追随曹操,辛评等人愿意追随袁绍,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
45. 20世纪60年代初,焦裕禄同志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根治“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集思广益,推广栽种泡桐树,使当地农业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因积劳成疾,刚到中年的他不幸患了肝癌,于1964年病逝于郑州。下面是焦裕禄烈士陵园徽标,请介绍徽标的构图要素及寓意。不超过80个字。
五、60分)
4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24年11月24日,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叶嘉莹教授去世。从1945年起,她以一方讲台传授中国古典诗词。她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一生都专注着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
材料二:
欧阳修作为宋代文坛领袖,在政治、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表现。他担任过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重要职务,且诗词散文样样精通,还参与《新唐书》的修订工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影响深远。
作为新时代青年,以上两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B
2.B
3.D
4.D
5.D
6.(1)C
(2)C
7.A
8.B
9.C
10.D
11.C
12.C
13.C
14.B
15.C
16.C
17.A
18.C
19.B
20.D
21.①动物有自私的基因,它们的行为受之影响,这启示我们看问题时要把握现象和本质的关系,理解并尊重生物多样的生存方式。②动物出于基因的自私性而聚居,能在群居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好处,这启示我们要团结合作,这样才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生存和发展机会。③一只鸟出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的目的而发出警叫声,这一举动使它从群体中获得好处,而整个群体也由此获得了好处,这启示我们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在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保护集体利益。
22.D
23.A
24.D
25.B
26.D
27.①所以世人不用担心没有人才,而应担心使用人才的人不知量才用。②想求得一个争利益不抢先、做义事担心落后、忠实耿直的人,不能够立即找到。
③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没有使朝廷官员知耻的精神振作起来的办法的缘故。
28.⑴曾国藩认为:人成才需要考证古代典籍,向有经验者请教,深入思考并亲身实践,不懈努力。
⑵龚自珍认为:人才应该胸怀天下,勇于担当,而不能只追求功名利禄,保守退缩。
29.C
30.BEF
31.B
32.C
33.①(他)亲手射杀一位贼人首领,率领士兵进入城中,于是平定残余的寇贼,我实在是佩服他豪气冲天。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③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人家。
34.①材料一侧重写作者在日观亭观日出时所见之景及泰山的名胜古迹。;②材料二侧重写朱孝纯其人其事及作者与他偕同游览的经历和感受。
35.D
36.C
37.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38.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39.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0.BEG
41.B
42.D
43.(1)陈留郡太守张邈与他亲密友善,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带领家乡人想要躲避战乱(或张邈)。
(2)这些人有如此远见卓识,又怎会被乱世所困呢!
44.①荀彧等人的理由:曹操能力强(多谋善断,法度严明,志向远大)。
②辛评等人的理由:袁绍目前实力最强。
45.采用“焦裕禄”三个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JYL”进行图形创意,形似墓碑,表达对焦裕禄的纪念;“Y”和上面的四片叶子为泡桐树形,寓意焦裕禄种树,后人乘凉;“Y”上部像书形,寓意其精神永载史册。
46.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