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学情调研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1 07:00: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
语文开学学情调研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类对宇宙、对太空一直有着无限的向往。早在唐代,我们的先贤就已经知道从月球表面发出的亮光来自对太阳光的反射。过去几千年,不管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对太空的探索、对宇宙的理解都在不断精进。
探索宇宙的意义来自我们仰望星空的内在原动力,或者说是为了满足人类对宇宙最基本的好奇心。这个原动力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正如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述,但凡人能想象之事,必有人能将其实现。另一位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曾经说过,在任何一项足够先进的技术和魔法之间,我们无法做出区分。这句话在科技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有启发意义。
那么,对于天文学家或者宇宙学家来说,探索太空是要解决或者回答什么问题呢?这无外乎长久以来,我们渴望得到的、对这个世界的基本问题的回答,比如说宇宙是从哪里来的,生命是从哪里来的,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是怎样起源与演变的,这背后又遵循着怎样更基本的自然规律。
科学探索,就是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迭代科技工具,不断精进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天文学家把望远镜建设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不管是在地球的南极还是在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甚至是在我国西藏的阿里地区,都建设有迄今海拔最高的天文望远镜,观测宇宙最初的信号。我们在不断利用科技发展,探求宇宙最基本的规律。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我们不仅把望远镜建设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还把它们发射到近地轨道甚至是遥远的太空,去接收来自不同天体的微弱的宇宙信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已经把文明拓展到了大气层以外,拓展到了诞生人类文明的这个黯淡蓝点之外的更广阔的宇宙空间。不久前发射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第一代恒星发出的信号并将其提供给天文学家研究,告诉我们宇宙诞生后的第一缕曙光来自哪里。
天文学研究,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一门考古科学。我们研究宇宙过去发生了什么,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下发生过什么,再通过这些遗迹和迹象,追溯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我把它总结为“问天”,我们想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下生活,这个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由此拆解出成千上万的问题,等着一一回答。
(摘编自苏萌《走向太空,是人类文明的必然选择吗?》)
材料二: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酝酿,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推进,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发展多个领域出现“卡脖子”问题,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上存在捉襟见肘,甚至无人可用的现象。因此,从中小学起大力实施推广科学教育迫在眉睫!
想要让中小学科学教育真正见到成效,首先应该让全社会就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达成共识。笔者认为,面向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其目的应该是通过一些较为简单生动的科学实验、科学手段、科学探索,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导他们探索未知领域,帮助他们建立独立思考、唯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只有通过科学教育培养起来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才能成为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各行各业开展科技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内在驱动力。
就上述目的达成共识后,如何科学合理设计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原则也就随之清晰。
第一,要避免知识灌输、避免设置“标准答案”。科学创新本质是对未知方向的探索,其路径可能不只一条,因此在进行科学教育时就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允许多个答案、多个思路、多个方法的存在,也要允许没有结果或只有负面结果的存在,因为科学创新更注重的是探索过程及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第二,一定要“慢下来”。客观上,中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能力有限,还有大量的课内课程需要学习,因而设置短期的、较难或较易实现的科学教育内容都是不切实际的。客观上,思考和求解一个科学问题一定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定会有波折、是迂回向前的,只有随着对问题理解的深入,才能逐渐找到解决方案。所以,要避免急功近利和目标导向,允许学生在一个较长时间维度中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第三,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各大高校的辅助作用。好的科学课程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比如课程背后科学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科学问题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度、不同地区学生基础差异、科学实验的推广程度等。相关科学领域的从业人员能够较好把握上述问题,因此,如果能够将科学研究人员的专业积累和对学科的深入理解,用于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设计,将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第四,中小学一线科学教师应尽快完成思维转换,抛弃目标导向,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索过程,允许失败、允许波折。因为创新来自动手过程中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而非知识的灌输。为此,教师还要做到适时引导和帮助,如帮助学生找到实验数据、取得实验条件等。
笔者认为,只要学生、教师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从中小学就开始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引导他们养成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就能为在全社会形成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提供沃土。
(摘编自成里京《科学教育应更注重探索过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一直无限向往着宇宙、太空,因而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对太空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
B.进行对世界的科学探索,既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必须使用最先进的技术。
C.要解决我国科技发展领域“卡脖子”的问题,必须培养科学研究人才,而且要从中小学做起。
D.科学研究人员凭借专业积累和对学科的深入理解,能够帮助中小学科学教育设计好科学课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奇心是人类探索宇宙的内在原动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动力,没有好奇心,人类文明就会被摧毁。
B.天文学研究是一门考古科学,研究宇宙的过去,就会知晓宇宙的未来,还可以为我们心中成千上万的问题寻找答案。
C.科学创新的路径有很多,在进行科学教育时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允许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答案,也允许学生探索未知。
D.当下的科学教育对中小学一线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中不需要进行知识灌输,只需要带领着学生做实验,获得实验数据。
3.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引用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和亚瑟·克拉克的名言,增强了文章论述语言的说服力。
B.材料列举“宇宙是从哪里来的”等问题,让读者清楚了解探索太空能够解决或回答的问题。
C.材料介绍地球各地观测宇宙的天文望远镜,是为了突出我们对宇宙探索取得的巨大成就。
D.材料以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的事实,展现了人类接受宇宙信号并研究探索宇宙的进程。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以实现学生的创新成才。
B.知识体系重构与多元实践训练是科学教育的两大途径,二者缺一不可。
C.科学教育离不开科研院所、高校的辅助作用,需多方合作,共同努力。
D.科学教育涉及学科较多,要多学科融合,重点突出数物化的学科学习。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科学探索,但侧重点不同,请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半光明里继续写作
余秀华①
像是把头埋在水里,不顾及呼吸,一直游下去,永远找不到对岸,但是除了游动也别无选择。这样的状态是我的生活状态,也是我的写作状态:没有目的地写,不求甚解地写。至今,我依然无法给“诗歌”一个定义,哪怕是模糊的。但是我从来不觉得这是耻辱,如同光明充满了房间,而人依然无法说清楚这些光线的来龙去脉。加缪说世界是荒诞的,哪怕你有足够的理由反证,而反证的结果还是在荒谬的范畴里,所以与“荒诞”共处似乎也成了我隐隐约约的一种生存心理。
从2015年的春天起,我的名字似乎与诗歌产生了物理反应,而其实这不是我关心的问题。诗歌是一个人心灵最真实的部分,能有人喜欢,说明我们能共情,共情离知音相差甚远,也是我刻意避免的。但是,又恰好是这样的共情让我们似乎找到了伙伴,①一个人在深夜看星星的时候,还有人在别的地方同时在看,这无疑是一种安慰。2015年到现在,总有人问我有哪些变化,能够被人看见的变化我就不多说了,尽管这变化里还有想象的部分,我不做解释。
我个人能有什么变化呢?年岁的增长之外,生活的变化其实并没有多少影响到我内心的历程。前几年,世界的好意朝我扑面而来,我也张开双臂去迎接,去爱。这是我人生的一段不再重复的激情,因为是激情,就多少有些冲动,缺乏思考,特别是对自身的思考,当然有些明显的收获是摆到了台面上的,比如对人性之恶的认识。当我没有办法逃离,就只能选择共存,因为一直把自己定位于“演员”的身份,生命剧情的发展是我不能控制的,所以我一直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心态。好在,我所有的爱里面,对文字的钟情经久不衰,这是任何一段爱情都不能做到的。
几年前,加缪来到我的书架上。他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的生活就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我理解的是,他并不一定是指“正当的生活”。什么是正当的生活?它是不是真的存在呢?没有一个狂妄之徒敢下结论。低头一想,一个人的生活几乎一眼就望到底了,还能做什么呢?比如一棵花儿在别的地方已经生长得很好,我却把它移植到我的院子里来,于它何益?于我,除了爱的证明,再没有别的。
这几年得到了赞美,也受到了很多侮辱,让我疼得夜不能寐。这是多么冤枉:我与这世界并没有多深刻的联系,凭什么我要承担无中生有的恶意?而其实我在内心里认为自己是肤浅的,连最基本的智慧都没有。好在我的生活根基还算牢靠,虽然我不停地在这个旋涡里打转,却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本身。诗歌,无疑加固了这个生活的底座。
诗歌是什么,到现在我依旧不能给出一个答案,就像你问我爱是什么、宗教是什么一样。有答案的东西都能够解决,能够解决的东西多半不是精神上的东西。②朋友圈里大多数是诗人,每天都有新的诗歌产生,我们就如同一个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这是多么荒诞。每个人都有话想说,但是怎么说都说不清楚内心的准确,这也许就是诗歌。
文字是一个人的心态。这时期你的心态如何,都会反映在文字里,你是悲伤的,文字就是悲伤的;你是安静的,词语之间就会溢出安静。怎么写好像都对,说诗歌有好坏,不如说一个人的灵魂是肤浅的还是深邃的,是高贵的还是臣服于尘世的。事到如今,想改變灵魂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应该向高贵的灵魂靠近,这应该成为一个人的自觉。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却是散漫的。我总是不想刻意追寻什么,只期望着本来要与我汇合的东西不紧不慢地朝我走来。而诗歌常常在我一天的散漫后,把我飄忽的心拉回肉身里,它也像一个隧洞,当我走进去时,洞口就闭合了起来,让我精心地梳理我的得失,成为我在尘世里的一处位置,尽管是徒劳无功,但是无用的东西在一个人的生活里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原始的身份是农民,这是就我所处的位置、所从事的工作和社会地位而言的。某一日,我突然悟到:身份也是对自己的禁锢,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大学教授、科学家,身份的禁锢和社会地位没有关系,恰恰是这样的界定来诱惑你去打碎它。③真正能够飞扬起来的从来不是安分守己、刻板的人,而是离经叛道的。我想我本身的残疾加深了这样的体悟。而一个人很难把自己界定为纯粹的诗人,一旦界定,诗人就会成为文字的囚徒。
我还在写着,这就完成了我写作的使命。至于是不是诗歌,或者什么是诗歌,一点都不重要。④我是如此幸运,能够找到最适合我的方式,用最忠诚的文字把自己平放在世界上,一切的苦厄都成了配菜。
(本文为诗集《后山开花》序,有删改)
【注】①余秀华:当代女诗人、作家,出生在湖北农村,因小脑受损而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有过短暂的打工经历,33岁开始写诗。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很想了解作者近年的变化,但作者认为生活的变化并未对自己内心产生太多的影响。
B.作者曾经经历过一段缺乏思考、冲动的激情,在这之后,她确认了自己对于文字的钟情。
C.作者认为文字只是个人心态的反映,不存在对错,因此诗歌也没有好坏之分,更无从改进。
D.作者反复提及诗歌的“稳定”作用,认为它加固了自己的生活根基,并帮助自己找准了位置。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使用比喻手法,用看星星阐释“共情”,“安慰”则表示作者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得到别人的喜欢。
B.句子②中的“荒诞”是作者对朋友圈诗歌的反思,批评了目前诗歌趋于同质化又不能准确表达内心的现象。
C.句子③表明人只有打破身份的禁锢、勇于探索才可能实现精神的飞扬,也是作者对自己“离经叛道”的褒扬。
D.句子④是作者对写作功能的认知,她把写作当作自己正确的生活方式,流露出自信与乐观的情怀。
8.文中两次提及加缪,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9.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半光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
自武德以来,庶官以便宜制事,大摄小,重侵轻,郡守之职,总于诸侯帅,郡佐之职,移于部从事。故自五大都督府至于上中下郡,司马之事尽去,唯员与俸在。凡内外文武官左迁右移者,递居之;凡执伎事上与给事于省、寺、军府者,遥署之,凡仕久资高耄昏软弱不任事而时不忍弃者,实莅之。莅之者进不课其能退不殿其不能才不才一也。若有人畜器贮用、急于兼济者居之,虽一日不乐。若有人养志忘名、安于独善者处之,虽终身无闷。官不官,系乎时也;适不适,在乎人也。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气清,富有佳境。刺史,守土臣,不可远观游;群吏,执事官,不敢自暇佚,惟司马,绰绰可以从容于山水诗酒间。由是郡南楼、山北楼、水湓亭、百花亭、风篁、石岩、瀑布、庐宫、源潭洞、东西二林寺、泉石松雪,司马尽有之矣。苟有志于吏隐者,舍此官何求焉?案《唐典》:上州司马,秩五品,岁廪数百石,月俸六七万。官足以庇身,食足以给家。州民康,非司马功;郡政坏,非司马罪。无言责,无事忧。噫!为国谋,则尸素之尤蠹者,为身谋,则禄仕之优稳者。予佐是郡,行四年矣,其心休休如一日二日,何哉?识时知命而已,又安知后之司马不有与吾同志者乎?因书所得,以告来者。时元和十三年七月八日记。
(选自白居易《江州司马厅记》,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莅之者A进B不课C其能D退E不殿其不能F才G不才H一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贬官、降职,与“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并序》)中的“左迁”意义相同。
B.安,指安心。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意义不同。
C.五品,中国古代官位的一个级别,数字越大,官位的级别越高。
D.元和,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就直陈当时政事上的弊端,指出官员权职中的不合理现象。百官都“便宜制事”,导致上下级职权划分不清晰。
B.作者认为,当时担任司马实际职务的大都是任职久、资历高、昏聩糊涂、软弱无能、不能胜任工作、朝廷又不忍心废弃不用的人。
C.作者说江州是一个环境非常好的地方,有众多的风景,而自己因为担任了司马这个闲职,反而可以随意游山玩水。
D.作者在文章结尾交代了自己的写作目的,之所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是为了告诫以后的江州司马不可尸位素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官不官,系乎时也;适不适,在乎人也。
②苟有志于吏隐者,舍此官何求焉?
14.白居易为什么说自己适合做司马呢?请概括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和宋小墅方伯《卜居》次韵(其二)
清·刘绎
瞥眼风光想习池,旧时王谢燕能知。
泥痕偶印飞鸿迹,窗影空随野马吹。
觞咏有缘宾客在,琴书无恙子孙宜。
平泉绿野人争羡,独爱黄花晚节时。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宋小墅,名延春,曾任云南布政使、云贵总督,后上疏乞归,住乾嘉名臣戴衢亨旧宅,日与友人吟诗自娱。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的尊称。
15.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诗以通俗易懂、质朴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生活图景。
B.刘诗颈联化用“一觞一咏”“乐琴书以消忧”两个典故,写出主人的高雅志趣。
C.李词紧扣一个“愁”字来写景和叙事,结尾又用“销魂”二字强化了愁的深重。
D.李词体现了“物皆著我之色彩”的特点,薄雾浓云、玉枕纱厨等饱含词人心情。
16.刘诗和李词都有“黄花”这个意象,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表达抒情主人公愿意奋力前行、为王前驱的两句是“   ,   ”。
(2)《项脊轩志》直接描写作者在轩中读书情景的两句是“   ,   ”。
(3)在唐宋诗词中,诗人常提及乐器,借音乐表情达意,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Ⅱ
有人会选择晨跑迎接一天的新生活,也有人选择夜跑____。
①晨跑可以有效燃烧脂肪,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代谢,有助于完成瘦身目的。因为经过一夜的代谢,血液内血糖含量相对较低,身体正处在糖类最缺乏的状态,此时进行适当运动能够燃烧脂肪。而且晨跑可以让人快速兴奋起来,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新一天的工作和生活。
夜跑能够缓解压力。与晨跑相比,夜跑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相对较低。经过一天的活动,身体协调性更好,结合自身体力可以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在睡前4至5小时进行夜跑还有助于睡眠。
晨跑时____,起床后身体肌肉僵硬,心跳和血压会随着运动逐渐上升,马上剧烈运动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系统负担突然加重。其次要适当补充水分或热量,经过一夜的消耗,机体处于饥饿状态,晨跑前____,能够避免运动过程中发生低血糖。
②夜跑一忌不宜过晚,二要选择安全合适的地点,避免造成照明条件不佳导致运动损伤。
18.下列句子中的“燃烧”和“运动能够燃烧脂肪”中的“燃烧”,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从8月8日开始,美国夏威夷州毛伊岛的山火,燃烧了整整7天。
B.在和平年代,我们不应忘记争取民族独立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C.日本核污染水排海的消息传来,世界人民的怒火开始燃烧了。
D.做事要讲求效率,过多的低效加班是在燃烧大家的工作热情!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三中提到“古以言为功者多”,而东汉末年孔融《临终诗》却写道“言多令事败”。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部分
1.B
2.C
3.C
4.D
5.①材料一具体分析科学探索中的宇宙探索的问题,侧重于分析探索宇宙的意义。②材料二从科学教育的角度强调科学教育应更注重探索过程,侧重于如何从中小学起大力实施推广科学教育。
6.C
7.A
8.①第一次:作者借此表达自己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即生活状态常常是一种没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漂泊和寻找,这与加缪所描述的“荒诞”有着相似性,因此作者的生存心理就是与“荒诞”共处。②第二次:作者借加缪引出自己对生活本质与应该如何生活的深入思考,引出下文思考诗歌的意义,呼应上文“对文字的钟情”。
9.①“半”:写作状态的不确定性——作者写作并不刻意追寻某种目标;对诗歌定义的模糊认识——作者表示自己无法给诗歌一个准确的定义;诗人的矛盾特性——作者有话想说却不能准确说清楚心里想法,纯粹的诗人身份反而会让她成为文字的囚徒,作者的身上同时具有这些对立的特质。②“光明”: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作者努力摆脱现实的阴影,找到了文字这条最适合自己的路;战胜苦厄——作者的生活中不乏苦难(黑暗),但是诗歌却能帮助她以一种明亮积极的心态直面苦难。
10.A;D;F
11.C
12.D
13.①做官不做官,取决于时机;心里畅快不畅快,取决于本人。
②如果有立志于为官而又愿过隐士生活的人,除了司马这一官职外还去求什么呢?
14.一是内心悠闲,二是识时务,三是乐天知命。
15.A
16.①不同。
②刘诗中“独爱黄花晚节时”,“黄花”象征着高洁的晚节。诗人通过赞美黄花在晚节之时的美好姿态,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喜爱与追求,体现出一种坚守晚节、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③李词中“人比黄花瘦”,“黄花”衬托出词人的憔悴。词人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内心忧愁。以黄花的清瘦来比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突出了词人深深的相思之愁和孤独寂寞之感。
17.(1)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2)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3)示例: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箭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18.D
19.缓解一天的压力;首先要充分热身;补充能量很有必要
20.①晨跑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代谢,有效燃烧脂肪,帮助达成瘦身目的。(或:晨跑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代谢,有效燃烧脂肪,有助于完成瘦身计划。)②夜跑一忌过晚,二要选择安全合适的地点,避免照明条件不佳导致运动损伤。
21.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