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2不求甚解(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 统编版 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8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1 08:5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2:《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丰富自己的积累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
语言运用:综合运用默读与朗读的方法学习诗歌,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思维能力: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审美创造: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诸葛亮的读书方法: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不求甚解”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二、新课教学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
【马南邨(cūn))】(1912-1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主要著作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论中国的几个问题》等。
目标导学二:仔细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论证思路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2.分析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引子,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追根溯源,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目标导学三:再读课文,细节探究
1.第一部分: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理由。 作者追根溯源,在第二段提出观点:(不求甚解)“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第二部分: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读书态度要虚心,书不一定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第三部分:作者举了哪些例子论证“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明确:反面论证: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自认为熟读”实际却有很多误解;正面论证: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第四部分: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而是注重把握书籍的精神实质,也就是“观其大略”,如此读书,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5.第四-五部分:阅读课文,想一想:提倡不求甚解,“观其大略”,是否意味着不需要认真读书了?
作者态度坚决,“绝对不应该这样”,因为“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更注重对整体的把握,而不是对一字一句的细抠。作者引用陆象山的话进一步申述,“不求甚解”,就是“未晓处且放过”,而“放过是暂时的”,通过反复阅读,最后“豁然贯通”。
目标导学四:理解驳论与立论
1.概念: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指出对方论点的荒谬;
二、批驳对方论据不真实,难以置信;
三、批驳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存在逻辑错误。
2.文章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驳论文又是如何驳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3.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意,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目标导学五:对比阅读,品味探究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目标导学六:畅所欲言,抒发感悟
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敲。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从读书方法导入文本,起到了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2.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避免了先入为主,机械的传递议论文知识,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提升议论文感知能力。3.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交流,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对读书观和方法论正确的认识。
不足之处 对课文中关于读书的名言,未能做详细分析。教学过程中也缺少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语言品析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