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及组成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课时 2 授课年级 初三
课标要求 内容要求: 1.知道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2.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学业要求: 能依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材 分析 溶液有着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白酒、汽水、食醋,农业上无土栽培用的营养液,工业上用的盐酸、硫酸,实验室中用到的石灰水、食盐水等等都是溶液。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组成、基本特征以及溶液的有关计算,是初中化学学习的重要任务。 本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分为两个主题,一是溶液的形成,二是溶液的应用,第一个主题的内容相对较多,包括溶液的概念、溶液的组成、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和物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等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节奏,分课时进行讲解。 本课时从学生熟悉的大海导入,引发学生思考溶液的形成过程。再结合实验探究,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认识溶液,并体会物质溶解过程的本质。溶液的组成在教材中主要以概念的形式给出,并举例说明,但判断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是溶液学习初期,学生的易混易错点,所以在教材中应补充说明,多做练习。 另外,2024版新教材将“乳化作用”这一知识点删除,在教学中要注意,有关乳浊液的知识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资料卡片的形式进行。
学情分析 本课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从生活积累看,学生对溶液已不陌生,如生活中所见到的糖水、盐水、大海等都属于溶液,但对溶液只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甚至受生活经验的干扰,还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如认为物质加入水中后就能形成溶液,溶液是无色透明的,等等。学生对于溶液本质特征的了解,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学习。从实验技能看,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对于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有了一些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蔗糖、食盐的溶解实验,认识溶解现象,并能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概念。 2.知道溶液的组成和特性,能正确区分溶质和溶剂。 3.知道水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剂和溶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概念。
核心素养 化学观念:通过对溶液的形成过程和组成的学习,丰富对物质多样性的认识,并能对溶液、溶质和溶剂进行分类。 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探究,并结合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形成基于实验事实进行证据推理的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通过蔗糖溶解实验认识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并锻炼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对溶液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对物质世界及其变化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图片展示】大海。 【新课引入】我们知道,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所以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在那波涛汹涌的波浪之下,孕育着无数的生命。 【提问】同学们尝过海水吗?海水的味道和我们喝的饮用水有什么区别?(海水的味道是咸的、苦的)那么海水和水的味道为什么不一样呢? 【讲解】水是一种纯净物,水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子。而海水是一种混合物,除了大量的水分子,海水中还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钙等物质,所以海水的味道又苦又咸。 【过渡】水中混有其他物质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如蔗糖溶于水中形成甜甜的糖水,食盐溶于水中形成咸咸的盐水等,那么蔗糖、氯化钠等物质是如何溶解在水中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一探究竟。 通过学生熟悉的大海让学生认识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再结合设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溶液的兴趣
环节二、 溶液的形成 【实验9-1】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实验用品】药品:蔗糖、蒸馏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药匙。 【实验操作】取一个烧杯,加入20mL的水,然后加入一药匙的蔗糖,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蔗糖现象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或观看实验视频)。 【总结】学生分别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实验现象。 蔗糖现象蔗糖消失在水中结论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
【微观解析】把蔗糖放进水中,蔗糖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 【讲解】同样地,把一药匙氯化钠固体放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搅拌,氯化钠固体消失在水中,说明氯化钠也可以溶解在水中。不过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所以把氯化钠放入水中,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会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所以氯化钠在溶液中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 【课前实验】 1.将一杯糖水分为三份,分别品尝三份糖水的味道,判断每份糖水的甜味是否一样? 2.将配制的糖水放在恒温阴凉处一天,观察玻璃杯中是否有固体析出? 【总结】 1. 每份糖水的甜味是一样的,说明溶液具有均一性。 2.玻璃杯中没有固体析出,说明溶液具有稳定性。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1第一段,总结溶液的概念和特征。 【总结】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注意:物质分散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不属于化学变化)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指密度、浓度、性质等)。如糖水各部分的甜度是一样的。 (2)稳定性:溶液在外界条件(包括温度、压强等)不改变的情况下,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如在温度等不变的情况下,久置的糖水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1.水是溶液吗?溶液都是无色的吗? 2.把溶液密封保存,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会出现分层或沉淀吗?将泥土或食用油加入水中能形成溶液吗? 【总结】 1.水是纯净物,不是溶液。溶液并不一定是无色的,如氯化亚铁溶液是浅绿色,氯化铁溶液是棕黄色,硫酸铜溶液是蓝色,高锰酸钾溶液是紫红色。 2.溶液具有稳定性,在外界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溶液是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的。泥土加入水中不溶解,会形成沉降,所以不是溶液,这类液体人们叫做悬浊液;食用油放入水中也不溶解,会浮在水面上出现分层现象,这类液体人们叫做乳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也有很大的用途。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34资料卡片,认识乳浊液和悬浊液。 【巩固练习】 1.厨房里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面粉 B.奶粉 C.植物油 D.白糖 2.下列各组物质充分混合后,具有均一性、稳定性的是( ) A.水和植物油的混合物 B.水和糖的混合物 C.水和金属铁的混合物 D.水和沙的混合物 【答案】1.D 2.B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认识到物质的溶解过程,再结合微观分析,使学生了解物质溶解的本质,形成溶液的概念。 2.通过学生的课前实验,使学生了解溶液的特性,加深对溶液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3.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溶液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 溶液的组成 【过渡】把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的糖水称为溶液,那么蔗糖和谁分别是什么呢?蔗糖被称为溶质,水被称为溶剂。 【讲解】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如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是溶质,水是溶剂。在溶液中,人们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分析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总结】 溶质氯化钠氯化铁蔗糖和氯化钠溶剂水水水溶液名称氯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蔗糖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
溶液的命名:溶液一般命名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如食盐的水溶液,若溶剂为水时,可以简称为某溶液如氯化钠溶液。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 1.溶剂一定是水吗? 2.溶质一定是固体吗? 【举例说明】 1.碘酒是一种医用药品,它也是一种溶液,碘酒中的溶质是碘单质,而溶剂是酒精。另外常见的药酒的溶剂也是酒精,可以溶解药物中的成分,形成药酒。水是最常用的溶剂,此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作溶剂。 2.生活中的医用酒精也是一种常见的溶液,它的溶质是酒精,常温下呈液态,溶剂是水;氯化氢溶液,也就是我们实验中用到的稀盐酸,它的溶质是氯化氢,常温下呈气态,溶剂是水,所以溶质不一定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讲解】 1.根据物质的状态,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体系溶质溶剂气+液气体液体固+液固体液体液+液无水量少量多有水非水物质水
2. 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量的关系 (1)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2)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巩固练习】 1.下列溶液中,溶质不是固体的是( ) A.食盐溶液 B.硝酸钾溶液 C.酒精溶液 D.蔗糖溶液 2.溶液对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固体和液体物质可以作为溶质 B.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 C.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D.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者多种 【答案】1.C 2.D 通过学生进一步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溶液的组成,并能正确判断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并使学生再一次从其组成的角度认识溶液,加深对溶液的理解和判断
课堂总结
板书 设计 课题1 溶液及其应用 第1课时 溶液的形成及组成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3.组成:①溶质——固、液、气 ②溶剂——水、酒精、汽油等
教学 反思 本节课的主题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中应结合微观动画,引导学生分析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 溶液中溶质、溶剂的确定从书上的知识看太简单无味,在教学中应设置实例,让学生深入分析和认识溶质和溶剂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