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颐和园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颐和园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4 15:40:52

文档简介

颐和园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我们的祖国首都北京,有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有气势磅礴的故宫,还有享誉中外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
2.(教师范写课题)颐是个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要注意的吗?(左边里面是个口)。请大家举起右手,书空。
3.教师补充介绍资料:颐和园是清朝的慈禧太后下令建造并取名的。禧太后希望自己能够颐养天年,健康长寿,因此取了“颐和园”这个名字。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明确文章结构
1.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了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物,用笔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词:(点击课件出示)
第一行:柱子 建筑 宫殿 葱郁 掩映 朱红 堤岸
第二行:神清气爽 金碧辉煌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指明两位学生各读一行,正音,全班齐读。
3.课文描写了颐和园中的哪些景物呢?(学生发言后课件出示)
长廊 佛香阁 排云殿 万寿山 昆明湖 十七孔桥
4.明确文章结构:
(1)那么,课文中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这些景点的呢?请你用笔画出2-5小节中每段的第一句话,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画句子)
(2)请一组同学开火车,依次读2-5段的第一句话。发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景点的?(游览顺序)
(3)是怎样的游览顺序呢?根据这些句子,请大家完成课堂作业本中的第五题。(课件出示)
这篇课文是按 ( )的顺序写的。先写进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 ),看到的亭台楼阁;再写登上( ),站在( )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 )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
(4)校对,依次填入:游览 万寿山脚下 万寿山 佛香阁前 昆明湖
(5)这几句话的作用可真不小,告诉我们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并且很自然地由一个景点转换过渡到了另一个景点。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过渡句。
三、欣赏长廊
1.我们先去看看颐和园中的长廊吧。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思考:长廊有什么特点?圈一圈关键词。
2.长廊有什么特点?请学生交流,预设:
特点一:长——从哪儿感受到长的?
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抓住了具体的数字来理解的。知道700米有多长吗?老师估算了一下,按正常的走路速度,要走10分钟左右的时间。
一眼望不到头。
(课件点击段落中第二、三句话,出示图片)看看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吧,它可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了世界吉尼斯记录。
谁能读出长廊的长呢?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特点二:长廊的横槛上有各种各样的画。
①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些画的,请你读一读好吗?(点击段落中的第四句话)读出这些画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吗?(画的内容丰富之极)
②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看长廊里的这些画呢?(课件出示图片)每出示一张就让学生说说是出自哪部小说的。
③这样的画有多少呀?课文中写了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怎么看得完呢!
④同学们,走进这样的长廊,你觉得就像……(指名说)
是呀,看着这些画,感受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呀!指名读句子,齐读。
特点三:长廊两旁风景美。
①学生朗读,读出美感(点击段落中第五、六句话)
②想象一下,如果现在你就置身与长廊之中,闻着花香,迎着微风,欣赏着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把感受送到句子中,一起读。
③廊内艺术美,廊外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是我们祖国的园林艺术啊,长廊也因此成为了颐和园一道亮丽的风景。
3.明确写作方法:(课件出示,教师引读)
同学们,整体看长廊——
生齐读: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
生齐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
生齐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教师总结写法: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先整体看长廊,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游颐和园要讲顺序,介绍其中的一个景物也是要讲顺序的。作者就是用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向我们介绍了长廊的长和美。
四、欣赏佛香阁和排云殿
1.颐和园中的建筑还不止长廊呢,万寿山上还有佛香阁和排云殿,作者又写出了它们哪些特点呢?默读第三段思考。
2.交流,预设特点:
(1)特点一:高大雄伟
抓住文章中“抬头一看”、“耸立”、“三层建筑”体会 ,并结合看图片介绍:佛香阁高41米,并且它是建在60多米高的山坡上的,非常有气势。
(2)特点二:美丽
抓住琉璃瓦来体会。通过查阅词语手册和看图片明确琉璃瓦是金黄色的,鲜艳的,闪闪发光的瓦片,一般用来铺设宫殿和庙宇的屋顶。
(3)课文中还有个词语跟闪闪发光相映成趣。(金碧辉煌)理解词语意思。
(4)有感情朗读。
(5)发现了吗?作者是先看——(佛香阁),后看——(排云殿),又把它们连句成段。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在介绍长廊、佛香阁、排云殿的时候不仅写清楚了特点,而且言之有序。相信,如果我们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顺序,背诵课文的二、三两段应该不成问题了。请同学们课后自己背诵。下节课,我们还要用同样的方法去感受颐和园内的其他景物。(背诵若能在课堂上完成更好)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二、三小节。
2.完成课堂作业本1-4题。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 长 美
佛香阁 耸立
万寿山
排云殿 金碧辉煌
【教学反思】
《颐和园》一课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全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写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颐和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3.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景点的特点去介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景点的特点去介绍。
【教学准备】
课件,课堂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本课生字中有些比较难以掌握,有必要复习)
二、背诵复习
1.教师按照作者游览顺序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二、三两节。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整体看长廊——
生背诵: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
生背诵: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
生背诵: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生背诵: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2.这节课我们将随作者登上万寿山,继续欣赏美丽的颐和园。
三、欣赏感悟颐和园之美
1.让我们细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美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四、五段)
2.学生汇报,品读句子。
(1)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有黄色的、绿色的屋顶,朱红的宫墙,很美,写出了颐和园的古色古香。)
(“葱郁”说明了树木很茂盛,很绿,使人神清气爽。)
(2)颐和园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个人读、男女读、齐读)
(用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很静,湖水很绿、很清澈,湖面很光滑,即使游船驶过也不留痕迹,以动写静,更显昆明湖的静。)
①老师已经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真想读一读这个句子。(朗读时故意把“滑”读成“划”。)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是“划”,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体会。
学生讨论。
师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准确地运用了这个“滑”,生动描绘衬托出昆明湖的“静”。
②请同学们用上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这句话,让昆明湖的静和绿也走进你的心里,把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滑过的情景表现出来。
师总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似乎已经置身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景之中了。
③完成课堂作业本第7题。
(3)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第五自然段:课文抓住昆明湖的哪些景色来写?读一读,圈一圈,画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在小组内读一读,并说说好在哪里。然后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昆明湖。
①课件出示昆明湖的图片,请学生出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些景点,让学生切身体会这个景点作者主要抓住什么去描写?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汇报。
通过她的介绍,你感受到她主要抓住哪些景色去介绍呢?在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出示段落,写出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呢?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③这么多的狮子,你能想像出它们的姿态吗?
出示小练笔: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 ),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点评学生的小练笔。
④有感情朗读。
四、总结:
是啊,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面对这样美的景,清朝乾隆皇帝诗日:“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作业布置】
?1.上网了解《颐和园》的其它景点,试着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选择一两处写一写。也可以选择你游览过的一处美景,做个小导游把它介绍给大家。(按照游览顺序,注意表现出景点的特点)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18. 颐和园
昆明湖:静 绿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接着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山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后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后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审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习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内容,练习表达。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习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