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练习(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1 10:1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练习
一、单选题
1.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大量投资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 )
A.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B.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加快
C.新型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 D.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
2.下表为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联合成立欧亚航运公司(经营沪兰、平粤、兰包、西昆、兰新等航线)的营业收支表。据此可知( )
年份 营业收入(元) 营业支出(元) 盈亏额(元)
1931 44202.14 452611.77 -408409.6
1933 529462.05 953063.48 -423601.43
1935 1491856.10 2129786.30 -637930.20
1937 3497206.34 3249407.78 24798.56
A.中德两国关系密切 B.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
C.西部地区航空产业得到发展 D.欧亚航空公司连年亏损
3.下列一组图片是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查找的。小明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应为( )
图1高速列车 图2青藏公路 图3民航客机
A.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的变迁 B.新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
C.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的发展 D.新中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4.伦敦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核心,每条地铁线路与多条其他线路交叉,其中,地铁与铁路有46个交叉站,在6个区之内,买一张日票,地铁、火车可以通用。伦敦有多个机场,且与地铁、快速直达列车及长途汽车站相连。材料反映了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是( )
A.高速化 B.大型化 C.网络化 D.专业化
5.1832年,纽约出现了第一条有轨马车线路;1863年,第一条由蒸汽机牵引的地铁在伦敦投入运营;1870年,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高架城市铁路在纽约诞生。这说明当时( )
A.新型交通方式引领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
C.城市生活促进铁路交通创新
D.城市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6.在英、法两国之间,穿过海峡建立固定通道的想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然而长期以来英国考虑到军事上的风险,反对建设海峡隧道,直到1987年12月隧道工程才破土动工并授权欧洲隧道公司建设。这条隧道的建设( )
A.深受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B.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C.巩固了英国世界霸主的地位 D.见证了战后欧洲经济持续繁荣
7.2016年12月28日,沪昆高铁全线正式通车。沪昆高铁连接了长江上、中、下游的三个经济圈,串起了沿线中小城市。通车运营后,从上海到昆明的时间缩短到8小时左右。2019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沪昆高铁最高日运送92.4万人次,刷新了历史记录。这表明( )
A.中国高铁技术引领世界铁路建设 B.中国高铁率先突破了技术瓶颈
C.交通发展密切了区域性经济联系 D.区域地理位置决定城市的地位
8.下表所示为2004-2010年我国高铁事业发展历程。这一发展历程表明,我国( )
时间 发展
2004年 中国高铁还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2008年 已经自主研发出时速350公里动车组
2010年 京沪高铁新一代动车组时速达到486.1公里,逐渐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国高铁管理服务体系
A.侧重提升城市居民出行效率 B.现代交通体系已经完善
C.高铁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 D.自主创新推动交通发展
9.下表是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至2009年上半年天津抽样调查统计表。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 )
博物馆和纪念馆入馆人数 40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80万人次,北京的游客占90%
剧场演出场次、观众人数、演出收入 增长20%
工艺品的销量 同比增长超过50%
A.使天津市常住人口激增 B.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C.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 D.标志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10.1992年,美国州际公路系统基本建成通车。该系统覆盖了全美国,几乎连接了所有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在世界公共工程建设史上规模空前。其预算高达250亿美元,联邦政府实际承担了总建设经费的90%,工期长达35年。据此可知,这项工程的兴建( )
A.带来了多元的影响 B.结束了“滞胀”危机
C.拓展了政府的职能 D.缓解了冷战的压力
11.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高速铁路沿线的旅游业快速提升,服务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客户资源,缓解了一部分就业压力。这说明高铁的运营( )
A.促进了沿线区域经济发展 B.促进了关键技术重大创新
C.保障了城乡间的协调发展 D.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2.下图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高铁客运量及旅客周转量占比情况(单位:%)。据此可判断,我国( )
A.交通体系呈现立体发展的趋势 B.技术进步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
C.高铁核心技术发展领先于世界 D.高铁发展冲破了传统运输的弊端
13.如表所示为1984年广州市原八区交通模式占比统计。由此可见,当时广州市( )
方式 慢行交通 个体机构 公共交通
步行 自行车 摩托车 小汽车 公共汽车 出租车 轮渡
比例(%) 39.2 34.0 0.4 4.6 19.2 0.3 2.3
73.2 5.0 21.8
A.非机动化出行处于主导地位 B.城市交通近代化尚未起步
C.自行车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 D.市民的生活节奏日益舒缓
14.2017年首列伦敦至义乌中欧班列满载货品出发,全程长达12451公里。线路始发于英格兰东部,途经法国、德国、波兰、俄罗斯等国,最终抵达终点中国东部。火车通行时间耗时约18天,相当于海运所需约一半的时间。该班列( )
A.必然要经过世界第二长的海底隧道 B.使中美经贸往来更加紧密
C.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D.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
15.20世纪初,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这表明( )
A.美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人口增加导致“城市病”恶化
C.交通发展引发社会变革 D.城市化推动了交通技术进步
16.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交通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举措说明( )
A.中国城市交通多样化、立体化 B.交通网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所需
C.中国指导不同交通有序竞争 D.中国建立世界上最完善的交通网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公路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公里。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世界银行对此做出评价: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徐丽、贺菲菲《缓解制约支撑发展——收费公路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的意义。
18.材料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必然选择。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给予支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较快,但整体销售规模较低。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存在以下问题:政策缺乏及时性,标准体系仍需完善;核心技术仍需攻关;质优产品依旧缺乏;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缺失;技术资源缺乏整合,产业链互动模式尚未形成。发展新能源汽车,必须坚持市场导向,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区域需求引导,创新商业模式,推动产业持续向前发展。
——摘编自陈瑞青、白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探究]根据材料,指出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6年8月,上海市市政建设交通办公室提出了修建“漕河泾至吴淞……一条环线”的地铁规划初步方案。同月,上海市地下铁道筹建处(以下简称上海地铁筹建处)成立,其主要职责包括地铁的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和实验研究。1958年,苏联专家一行考察之后向上海出具了一份关于建造地铁的书面建议。1960年2月,上海地铁筹建处和越江隧道筹建处合并,成立上海市隧道工程局。1965年5月,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上海从全国各地调来几十家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协作开展打浦路越江隧道的设计、试验和施工建设。
1983年,上海地铁建设确立了“交通分流,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漕溪路段试验的胜利结束证实了用盾构法推进,在软土地层中建隧道是合理且可行的。1985年,上海地铁公司邀请日本外务省国际协力事业团帮助进行调查,同时也邀请了国内各方技术力量参与,对地铁1号线进行了综合研究、评估。为突破城市建设面临的资金瓶颈,上海改革投融资体制,形成海外融资、发行股票吸纳社会资本等多种投融资形式,为地铁建设筹集大量资金。1993年1月10日,首列地铁列车进入新龙华至徐家汇区间上行正线试车调试,比原计划大为提前。
——据《上海城市规划志》等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上海地铁建设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海地铁建设提前完成带来的启示。
20.【中国交通建设】
材料 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所以李白写诗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然而,就是这样崎岖难行的蜀道,古人通过在崖壁凿孔架木,修建栈道,才有了秦塞与蜀地的互通。而现在蜀道交通四通八达,天堑变通途。蜀道不是走出来的,而是一点一点修出来、凿出来的,需要大量人工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用血汗乃至生命来换取。
从前的“蜀道难”变成了现在的“蜀道通”,其间体现的不畏艰难、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蜀道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依然在传承。古人说“夫尚贤者,政之本也”“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千秋大业,贵在用人,在治蜀兴川和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发扬蜀道精神,勇往直前,克服困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请结合材料,“蜀道精神”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以历史视角加以阐释。(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C C A C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A C D B
1.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19世纪最后二十五年”“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大量投资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和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和汽车的出现,推动了公路交通的发展,C项正确;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资金的投向而非资金的获得,故资本原始积累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37年经营沪兰、平粤、兰包、西昆、兰新等航线的欧亚航运公司营业额由亏损转为盈利,说明全面抗战时期,西部地区航空产业得到发展,C项正确;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与德国航空公司成立的航运公司由亏损转为盈余,不能说明中德两国关系密切,排除A项;欧亚航运公司的营业收支变化不能说明整个中国航空业发展迅速,排除B项;欧亚航空公司连年亏损与1937年盈余2万多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中国高铁的开通时间是2008年,青藏公路通车是在1954年通车的,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之后,中国航空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材料中的高铁、青藏铁路及民航客机均是交通方面的且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通运输的发展成就,D项正确; 中国高铁的开通时间是2008年,此时处于现代中国,非近代,排除A项;材料是对交通领域成就的描述,非通信事业,排除B项;青藏公路通车是在1954年通车的,此时处于改革开放之前,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英国。根据材料信息“每条地铁线路与多条其他线路交叉”“买一张日票,地铁、火车可通用”“伦敦有多个机场,且与地铁、快速直达列车及长途汽车站相连”可知,伦敦多种交通线路相互联合,不同交通方式之间形成紧密的网络联系,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反映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化,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无法体现高速,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交通工具或交通设施在规模上的扩大,无法得出大型化,排除B项;虽然现代交通运输业确实存在专业化的趋势,但材料描述的重点在于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连接和整合,而非单一交通方式的专业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美国)。材料中铁路交通的创新和发展都出现在城市中,说明城市生活促进了铁路交通的创新,C项正确;新型交通方式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成果,而非原因,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交通的发展,无法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竞争加剧”,排除B项;“得到基本解决”的说法在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7年的欧洲。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初英法两国就有建设海峡隧道的想法,但英国因军事风险反对,直到1987年隧道工程才破土动工。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各国联系加强,建隧道符合欧洲整体发展趋势,A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英吉利海峡隧道建设主要依靠财团和市场融资方式,并不能体现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项;20世纪初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逐渐衰落,1994年隧道开通时,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英国早已不是世界霸主,排除C项;欧洲在战后经历了经济复苏、发展、波动等不同阶段,“持续繁荣”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沪昆高铁连接了长江上、中、下游的三个经济圈,串起了沿线中小城市,也大大缩短了区域间的到达时间,有利于加强和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描述世界铁路建设的信息,无法判定是否引领,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在技术领域的相关信息,无法判定是否率先突破技术瓶颈,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交通发展带来的影响,没有涉及城市地位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4—201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高铁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自主研发”,最终提升了动车时速,“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中国高铁管理服务体系”,由此可知,我国自主创新推动交通发展,D项正确;高铁不仅服务城市居民,也服务村、镇居民出行。且材料主旨是高铁技术,未强调高铁在客运和居民出行方面的作用,排除A项;现代交通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多种交通方式,包括航空、铁路、公路、水运等。仅凭高铁一种交通方式发展情况,不足以得出现代交通体系已经完善,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高铁时速,未提及高铁运营里程,无法得出高铁运营里程世界第一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
9.C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8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由表格数据可知,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促进了博物馆和纪念馆入馆人数的增长,其中以外地游客为主,北京游客占大多数,同时剧场演出和工艺品销量也出现增长,这些都表明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有效促进了天津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路的开通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增加,未涉及常驻人口是否增加,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此条铁路开通前的人们出行状况的论述,不能得出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京津城际铁路的开通,不能得出标志中国进入高铁时代的结论,以偏概全,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美国。据材料可知,美国州际公路系统基本建成,在政治上加强了联邦政府在地方上的影响(主要经费来自联邦政府),在经济上密切了全国大中型城市之间的联系,在宣传上,可以彰显美国的国力和“美国模式”的优越性,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A项正确;该工程属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创造新的就业机遇,结束了“滞胀”危机,排除B项;材料只显示出政府承担了大部分工程建设经费,无法体现政府发挥经济干预或管理的职能,排除C项;该工程不属于国防工程,且1992年冷战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根据题干信息“高速铁路沿线的旅游业快速提升”“服务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缓解了一部分就业压力”可知,高铁的运营促进了沿线区域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高铁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没有涉及技术创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2015—2020年我国高铁客运量及旅客周转量占比情况”及所学可知,2015年,我国高铁客运量占铁路比重的37.9%,到2020年的五年内客运量占比达70.7%,也就是说在所有铁路运量中,高铁大概有三分之二的贡献量,同时我国高铁客运量占铁路比重与旅客周转率占比呈稳健上涨态势,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技术的进步促进了高铁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高铁的发展,不能说明交通体系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中国高铁的发展,没有涉及中国高铁的技术,也没有涉及世界高铁的技术,不能反映高铁技术领先世界,排除C项;材料只能反映高铁客运量的情况,没有体现高铁发展的特点及与传统运输的对比,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4年(中国)。材料所示为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的交通情况,慢行交通占有很大比重,机动车交通占比较少,这表明当时广州非机动化出行处于主导地位,A项正确。城市交通近代化在中国近代已经起步,排除B项;自行车长期以来就受到人们的推崇,排除C项;材料所示仅仅为当时广州的交通工具状况,并不能说明当时广州市民生活节奏日益舒缓,而且当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据题意可知,中欧班列的开通连接了欧洲、亚洲多国与中国,有助于加强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服务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C项正确;该班列必然经过的海底隧道—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而不是第二长的海底隧道,它是世界上第二长的铁路隧道,排除A项;中欧班列主要联系亚欧国家,与美国无关,排除B项;中欧班列并不是高铁,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美国)。据材料“随着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可知,说明城市化推动了交通技术进步,D项正确;从材料无法得出美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讲述人口增加导致“城市病”恶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交通发展引发社会变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把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扭转交通运输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被动局面,加快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说明交通网建设已成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城市交通多样化、立体化的发展趋势,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不同交通有序竞争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中国建立世界上最完善的交通网,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
17.(1)特点:起步晚;发展快,成就巨大;投资主体多元;投资形式多样。
(2)意义: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生活;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1984年,公路建设投资仅22.8亿元”可知,起步晚;根据材料“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设投资完成21253亿元,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77.4万公里”可知,发展快,成就巨大;根据材料“中国公路建设的投资主体由过去单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门转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外各类经济实体等”可知,投资主体多元;根据材料“投资方式由过去单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转变为中央地方联合投资、中外合资合作,以及外商独资等多种形式”可知,投资形式多样。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意义:根据材料“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形成全国高速公路网”“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和所学可知,可从提高公路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便人们生活、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推动改革开放进程、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及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
18.[提示]特点: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较快,但整体销售规模较低。原因:①增长较快的原因:现有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能源压力大且环境污染严重。②整体销售规模低的原因:人们消费观念影响;新能源汽车技术未成熟、价格偏高;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基础设施尚不健全。
【详解】本题是特点题、背景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较快,但整体销售规模较低”可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较快,但整体销售规模较低。第二小问原因,从增长较快和整体销售规模较低两方面分析,增长较快的原因,根据材料“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必然选择”可知,现有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能源压力大且环境污染严重。整体销售规模较低的原因,根据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存在以下问题:政策缺乏及时性,标准体系仍需完善”并结合所学可知,人们的消费观念的影响;根据材料“核心技术仍需攻关;质优产品依旧缺乏;技术资源缺乏整合,产业链互动模式尚未形成”可知,新能源汽车技术未成熟,结合所学可知,新能源汽车价格偏高;根据材料“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缺失”结合所学可知,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基础设施尚不健全。
19.(1)相同点:提前规划,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独立自主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党和中央重视支持;整合资源。
不同点:学习对象不同(改革开放前是苏联,改革开放后是其他国家);作用不同(改革开放前以备战为主,改革开放后以民用交通为主)。
(2)启示:重视自主创新,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核心技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改革开放,注重体制改革。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相同点:由材料“ 1956 年 8 月,上海市市政建设交通办公室提出了修建“漕河泾至吴淞……一条环线”的地铁规划初步方案。”“1983年,上海地铁建设确立了“交通分流,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可得出提前规划,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由材料“1958年,苏联专家一行考察之后向上海出具了一份关于建造地铁的书面建议。”“1985年,上海地铁公司邀请日本外务省国际协力事业团帮助进行调查,同时也邀请了国内各方技术力量参与,对地铁1号线进行了综合研究、评估。”可得出坚持独立自主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由材料“1965年5月,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上海从全国各地调来几十家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协作开展打浦路越江隧道的设计、试验和施工建设。”“为突破城市建设面临的资金瓶颈,上海改革投融资体制,形成海外融资、发行股票吸纳社会资本等多种投融资形式,为地铁建设筹集大量资金。”可得出党和中央重视支持;整合资源。不同点:由材料“1958年,苏联专家一行考察之后向上海出具了一份关于建造地铁的书面建议。”“同时也邀请了国内各方技术力量参与”可得出学习对象不同(改革开放前是苏联,改革开放后是其他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作用不同(改革开放前以备战为主,改革开放后以民用交通为主)。
(2)本题是启示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前后的中国。由材料“1983年,上海地铁建设确立了‘交通分流,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漕溪路段试验的胜利结束证实了用盾构法推进,在软土地层中建隧道是合理且可行的。”及所学可得出重视自主创新,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核心技术;由材料“为突破城市建设面临的资金瓶颈,上海改革投融资体制,形成海外融资、发行股票吸纳社会资本等多种投融资形式,为地铁建设筹集大量资金。”及所学可得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结合所学可得出坚持改革开放,注重体制改革。
20.观点:从“蜀道精神”看新中国交通建设
阐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的千古嗟叹,一度成为四川交通的真实写照,“蜀道难”也几乎成为千古以来世人对四川交通的印象。然而,今日四川交通却让人刮目相看,全省公路总里程已位居全国第一,农村公路总里程位居全国第一,建成出川通道19个,还有铁路、水路、民航,覆盖全省,通达华夏,走向五洲,一个个大数据,70年的成就,翻天覆地,无不让人振奋和感慨:“蜀道难”,正在由“蜀道通”向“蜀道畅”迈进,倘若诗仙再世,定会再赋“蜀道易,易于通四海”。
翻开新中国成立后四川交通史:第一条进藏公路,1954年建成川藏公路;新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通车;第一条北上进出川铁路,1958年宝成铁路建成通车;第一条高速公路,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第一条国际航线,1987年双流机场开通了成都至加德满都航线;全国第一条市域铁路,2010年5月12日,成灌铁路开通。四川交通紧随新中国前进的步伐前进,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长远,屡创奇迹。也可见,四川人民改变“蜀道难”之决心巨大、意志顽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因此才有了四川交通水陆空立体发展的辉煌。
“蜀道精神”属于四川,也属于中华民族,中国交通成就里有着四川贡献,一穷二白,从战争废墟上站立起来的中国,每一项交通成就的取得,都经历着“难于上青天”的艰难,都有着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的“蜀道精神”。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自拟标题。据材料“现在蜀道交通四通八达,天堑变通途。蜀道不是走出来的,而是一点一点修出来、凿出来的,需要大量人工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用血汗乃至生命来换取”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四川地区为代表,加强了交通道路建设,极大改变了四川地区交通情况,推动了四川地区经济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代表之一。据此可概括论题:从“蜀道精神”看新中国交通建设。然后,进行阐释。在阐释中主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地区道路发展的基本史实来反映新中国交通建设的发展,最后说明蜀道精神体现的意义。可进行阐述如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的千古嗟叹,一度成为四川交通的真实写照,“蜀道难”也几乎成为千古以来世人对四川交通的印象。然而,今日四川交通却让人刮目相看,全省公路总里程已位居全国第一,农村公路总里程位居全国第一,建成出川通道19个,还有铁路、水路、民航,覆盖全省,通达华夏,走向五洲,一个个大数据,70年的成就,翻天覆地,无不让人振奋和感慨:“蜀道难”,正在由“蜀道通”向“蜀道畅”迈进,倘若诗仙再世,定会再赋“蜀道易,易于通四海”。翻开新中国成立后四川交通史:第一条进藏公路,1954年建成川藏公路;新中国第一条自主修建的铁路,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通车;第一条北上进出川铁路,1958年宝成铁路建成通车;第一条高速公路,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第一条国际航线,1987年双流机场开通了成都至加德满都航线;全国第一条市域铁路,2010年5月12日,成灌铁路开通。四川交通紧随新中国前进的步伐前进,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长远,屡创奇迹。也可见,四川人民改变“蜀道难”之决心巨大、意志顽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因此才有了四川交通水陆空立体发展的辉煌。
最后进行总结,“蜀道精神”属于四川,也属于中华民族,中国交通成就里有着四川贡献,一穷二白,从战争废墟上站立起来的中国,每一项交通成就的取得,都经历着“难于上青天”的艰难,都有着知难而进、开拓进取的“蜀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