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土地的誓言 导学案
【九一八事件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日争霸世界,日本在华的扩张处处受到美英列强的遏制。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对中国的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内混战时期,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于1930年10月、1931年4月,先后两次对中共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两次大规模围剿(使用均为杂牌部队),均告失败。1931年7月,蒋介石再次调集30万军队,以十倍于红军的兵力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获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蒋介石被迫于9月初下令“围剿”军总退却。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时任东北保安军总司令的张学良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由于执行张学良不抵抗命令,北大营守军被数量不及其十分之一的日军击溃。日军独立守备队向北大营进攻的同时,关东军第2师第3旅第29团向奉天城攻击,至9月19日10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战至次日,长春陷落。1931年9月21日,日军第2师主力占领吉林。1931年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1932年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在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读准字音 挚痛( ) 泛滥( ) 呻吟( ) 嗥鸣( )谰语( ) 怪诞( ) 亘古( ) 蚱蜢( )镐头( ) 碾( ) 辘辘( ) 污秽( )
辨清字形 亘( )亘古 诞( )诞生恒( )永恒 涎( )垂涎
2.理解词语
挚痛: 。
泛滥: 。
嗥鸣: 。
斑斓: 。
谰语: 。
怪诞: 。
亘古: 。
默契: 。
◎内容初探
1.主旨把握: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通过描绘________(地点)的土地,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强烈情感。
2.情感体悟:文中反复出现“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3.句子品读:摘抄一句让你感受到“土地与生命紧密相连”的语句,并简要分析。
示例:“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分析:将土地比作母亲,用“皮肤”与“土粒”的关联,表达对土地的依恋与血肉深情。
背景链接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此文。
◎理清文章结构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第一段: 。
第二段: 。
注意:课文题目《土地的誓言》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
◎体会情感
1.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抒情的语句,批注其表达的情感及抒情的方法。
学习任务单
语句 批注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直接运用感情强烈的词语“①___________”表明爱之深切,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热爱之情。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使我不得不回去。 用移情于物的写法,写故乡召唤自己,实际上是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魂牵梦萦,这样写使感情显得更加浓烈、深挚。因为只写自己爱恋家乡,表现的是单方面的情感,而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深刻揭示出故乡与自己的“默契”关系。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用②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由大地深层涌动的岩浆联想到自己内心的沸腾,表达了对故乡深沉的爱。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不能离开她。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你必须站立! 用呼告、人称转换的方式,感情逐步增强。“必定”“必须”表达了作者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她,……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用感情强烈的词语直接抒情,表现了愿为故乡奉献一切、为之牺牲一切的决心。
2.对批注进行分析,理一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如果把作者的情感比作一首乐章的话
——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即挚痛的热爱。
—— ,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出对美丽富饶的关东平原的回忆。
—— ,乡思也更加急切。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 ,沉浸在故乡春华秋实的美好之中。
——由衷的沉醉后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定的誓言。
◎感悟精彩句子
1.“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为什么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
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3.为什么文章开始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在后文“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一句中改用第二人称“你”?
4.文章结尾写道:“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知识点补充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即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阅读链接】
端木蕻良小传
端木蕻良,中国现代作家。1912年9月25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鴜鹭树村一贵族地主家庭,1996年10月病逝于北京。原名曹汉文,后更名为曹京平,主要笔名端木蕻良。端木蕻良崛起于三十年代中后期文坛,其作品以磅礴的气势,独特的情感视角以及多样化的艺术手法著称于现代文坛。1928至1931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曾组织新人社,出版《新人》文艺刊物。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参加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并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6年1月奔赴上海,写成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著名短篇《鴜鹭湖的忧郁》、《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等。这些短篇先于长篇发表在《文学》、《作家》等刊物上,引起文坛瞩目。在作者的早期作品中,他着力于捕捉、开掘和展示东北大旷野中大地的丰饶和强悍的人间父兄的粗犷雄放的性格;于遥远的边塞风沙中,召唤古老民族中的原始的生命强力;在壮丽雄奇的自然景观中,寻找着人文变迁和民族的血脉。1937年9、10月间,端木蕻良流亡武汉,旋至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38年4月与萧红在武汉结婚,开始写作短篇小说集《风陵渡》。同年八月至重庆主编《文摘》副刊,并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江》、《新都花絮》。1940年初应香港大时代书局之邀,移居香港,创作了中篇小说《江南风景》和短篇小说若干,以及未完成的长篇《大时代》等。1942年萧红逝世后回到内地,继续其创作活动。此时期作家将笔触伸展到大后方烟雾笼罩的新都、抗战前沿水乡泽国的小镇,侧重点由自然生态景观转移到社会文化景观,讽刺犀利而格调哀婉凄清,体现了作家当时寂寞的心境。1949年后,端木蕻良定居北京,任职于北京市文联。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撰写三卷本长篇巨著《曹雪芹》,未竟而逝。端木蕻良是一位多产并且艺术特点鲜明的现代作家,同时他的作品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正如作家自己所说:“只有皈依在那时代的主题下面,向他做艺术的献身,才能创作出结实的作品。”
《大地的海》后记(节选)
端木蕻良
在东方有着卖膏药的浪人们专门掠夺别人的土地。
我的故乡的人们是双重的奴隶。在没有失去的时候,是某一家人的奴隶。失去了之后,是某一国的奴隶。
然而当主人们在大观园里诗酒逍遥将土地断送给敌人的时候,这些奴隶们却想用他们粗拙的力量来讨回!
这呼声,这行进,我的故乡的兄弟的英勇的脚步,英勇的手呵,我愿用文字的流写下你们的热血的流。
抬起含泪的眼我向上望着,想起了故乡的蔚蓝的可爱的天!
我的儿时的游侣,我的表哥们,我的亲生的哥哥,我的发锈的笔没有亵渎了你们吗?
请原谅我文字的拙劣。但看着我的心!
我的兄弟,我的曾相识的兄弟,一样的明月照着我们,而你们却拿着枪杆在高粱林里,我手握着的是单弱的笔杆,在低低的檐下。
你们也没有我这么多的感触吧,你们也没有这些的泪。
跟着生的苦辛,我的生命,是降落在伟大的关东草原上。那万里的广漠,无比的荒凉,那红胡子粗犷的大脸,哥萨克式的顽健的雇农,蒙古狗的深夜的惨阴的吠号,胡三仙姑的荒诞的传说……这一切奇异的怪忒的草原的构图,在儿时,常常在深夜的梦寐里闯进我幼小的灵魂。在那残酷的幻想底下,安排下血饼一样凝固的恐惧和疑问。好像我十分的不应该生在这个地方,我对一切都陌生,疑惧。我似乎是走在巨人的林里的一只小羊,睁着不懈的眼睛对他们奇怪的看着。这是我的故乡给我亲切的哺乳。这时,我在一个家庭里像一个有趣的玩具似的排在最末一行,他们都比我大,比我知道享受生,运用生,我只睁开一双无所知的眼睛对他们无理解的望着。我看见大地主无厌足的苛索,佃农的悲苦的命运,纯良的心……我对我故乡的理解一切都是惨阴的,这样惨阴的影子永远没有在我眼前拂去,而现在尤其被敌人用我兄弟的血涂得显明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 土地的誓言 课前预习单
【九一八事件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日争霸世界,日本在华的扩张处处受到美英列强的遏制。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确立了“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来,自成一区,置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两年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1931年,日本陷入极端困难的境地。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对中国的战争,借以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缓和阶级矛盾。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内混战时期,中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于1930年10月、1931年4月,先后两次对中共领导的中央苏区进行两次大规模围剿(使用均为杂牌部队),均告失败。1931年7月,蒋介石再次调集30万军队,以十倍于红军的兵力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红军在毛泽东和朱德的领导下,获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蒋介石被迫于9月初下令“围剿”军总退却。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时任东北保安军总司令的张学良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由于执行张学良不抵抗命令,北大营守军被数量不及其十分之一的日军击溃。日军独立守备队向北大营进攻的同时,关东军第2师第3旅第29团向奉天城攻击,至9月19日10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战至次日,长春陷落。1931年9月21日,日军第2师主力占领吉林。1931年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1932年1月3日,日军占领锦州。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在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
◎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
读准字音 挚痛(zhì) 泛滥(fàn làn) 呻吟(yín) 嗥鸣(háo)谰语(lán) 怪诞(dàn) 亘古(ɡèn) 蚱蜢(měnɡ)镐头(ɡǎo) 碾(niǎn) 辘辘(lù) 污秽(huì)
辨清字形 亘(ɡèn)亘古 诞(dàn)诞生恒(hénɡ)永恒 涎(xián)垂涎
2.理解词语
挚痛:诚恳而深切。
泛滥: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远古。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内容初探
1.主旨把握:本文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通过描绘________(地点)的土地,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强烈情感。
答案:端木蕻良 / 曹汉文 / 东北故乡 / 对故土沦陷的悲愤与誓死收复家园的决心
2.情感体悟:文中反复出现“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答案:誓死保卫家园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3.句子品读:摘抄一句让你感受到“土地与生命紧密相连”的语句,并简要分析。
示例:“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分析:将土地比作母亲,用“皮肤”与“土粒”的关联,表达对土地的依恋与血肉深情。
背景链接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于是他们中的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轻人带着对故土的怀念,饱含着故土陷落、山河破碎的悲愤广泛描绘了发生在那片广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难与挣扎、觉醒与奋起。作为他们中的一员,作者怀着浓浓的乡愁及悲愤之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写下了此文。
◎理清文章结构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注意:课文题目《土地的誓言》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体会情感
1.阅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抒情的语句,批注其表达的情感及抒情的方法。
学习任务单
语句 批注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直接运用感情强烈的词语“①___________”表明爱之深切,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深切热爱之情。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使我不得不回去。 用移情于物的写法,写故乡召唤自己,实际上是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魂牵梦萦,这样写使感情显得更加浓烈、深挚。因为只写自己爱恋家乡,表现的是单方面的情感,而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深刻揭示出故乡与自己的“默契”关系。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用②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由大地深层涌动的岩浆联想到自己内心的沸腾,表达了对故乡深沉的爱。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不能离开她。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你必须站立! 用呼告、人称转换的方式,感情逐步增强。“必定”“必须”表达了作者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她,……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用感情强烈的词语直接抒情,表现了愿为故乡奉献一切、为之牺牲一切的决心。
[参考答案] ①挚痛 ②比喻和联想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跟土地融为一体,倾吐与故乡的血脉相连之情 ④要为故乡战斗到底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2.对批注进行分析,理一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如果把作者的情感比作一首乐章的话
——开头直接抒情,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即挚痛的热爱。
——继而移情于物,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出对美丽富饶的关东平原的回忆。
——回忆更加浓烈,乡思也更加急切。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回忆转入舒缓,沉浸在故乡春华秋实的美好之中。
——由衷的沉醉后回到现实当中,发出坚定的誓言。
◎感悟精彩句子
1.“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为什么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
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作者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魂牵梦萦的感情。这样写,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显得更加浓烈、真挚。因为只写自己爱恋故乡,只能表现单方面的情感。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极为深刻地揭示出土地和自己的那种“默契”关系。
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3.为什么文章开始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在后文“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一句中改用第二人称“你”?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越来越激动,在后文改用第二人称来呼告,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4.文章结尾写道:“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作者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知识点补充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即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阅读链接】
端木蕻良小传
端木蕻良,中国现代作家。1912年9月25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鴜鹭树村一贵族地主家庭,1996年10月病逝于北京。原名曹汉文,后更名为曹京平,主要笔名端木蕻良。端木蕻良崛起于三十年代中后期文坛,其作品以磅礴的气势,独特的情感视角以及多样化的艺术手法著称于现代文坛。1928至1931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曾组织新人社,出版《新人》文艺刊物。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参加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并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6年1月奔赴上海,写成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著名短篇《鴜鹭湖的忧郁》、《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米粥》、《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等。这些短篇先于长篇发表在《文学》、《作家》等刊物上,引起文坛瞩目。在作者的早期作品中,他着力于捕捉、开掘和展示东北大旷野中大地的丰饶和强悍的人间父兄的粗犷雄放的性格;于遥远的边塞风沙中,召唤古老民族中的原始的生命强力;在壮丽雄奇的自然景观中,寻找着人文变迁和民族的血脉。1937年9、10月间,端木蕻良流亡武汉,旋至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1938年4月与萧红在武汉结婚,开始写作短篇小说集《风陵渡》。同年八月至重庆主编《文摘》副刊,并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江》、《新都花絮》。1940年初应香港大时代书局之邀,移居香港,创作了中篇小说《江南风景》和短篇小说若干,以及未完成的长篇《大时代》等。1942年萧红逝世后回到内地,继续其创作活动。此时期作家将笔触伸展到大后方烟雾笼罩的新都、抗战前沿水乡泽国的小镇,侧重点由自然生态景观转移到社会文化景观,讽刺犀利而格调哀婉凄清,体现了作家当时寂寞的心境。1949年后,端木蕻良定居北京,任职于北京市文联。从八十年代初开始撰写三卷本长篇巨著《曹雪芹》,未竟而逝。端木蕻良是一位多产并且艺术特点鲜明的现代作家,同时他的作品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正如作家自己所说:“只有皈依在那时代的主题下面,向他做艺术的献身,才能创作出结实的作品。”
《大地的海》后记(节选)
端木蕻良
在东方有着卖膏药的浪人们专门掠夺别人的土地。
我的故乡的人们是双重的奴隶。在没有失去的时候,是某一家人的奴隶。失去了之后,是某一国的奴隶。
然而当主人们在大观园里诗酒逍遥将土地断送给敌人的时候,这些奴隶们却想用他们粗拙的力量来讨回!
这呼声,这行进,我的故乡的兄弟的英勇的脚步,英勇的手呵,我愿用文字的流写下你们的热血的流。
抬起含泪的眼我向上望着,想起了故乡的蔚蓝的可爱的天!
我的儿时的游侣,我的表哥们,我的亲生的哥哥,我的发锈的笔没有亵渎了你们吗?
请原谅我文字的拙劣。但看着我的心!
我的兄弟,我的曾相识的兄弟,一样的明月照着我们,而你们却拿着枪杆在高粱林里,我手握着的是单弱的笔杆,在低低的檐下。
你们也没有我这么多的感触吧,你们也没有这些的泪。
跟着生的苦辛,我的生命,是降落在伟大的关东草原上。那万里的广漠,无比的荒凉,那红胡子粗犷的大脸,哥萨克式的顽健的雇农,蒙古狗的深夜的惨阴的吠号,胡三仙姑的荒诞的传说……这一切奇异的怪忒的草原的构图,在儿时,常常在深夜的梦寐里闯进我幼小的灵魂。在那残酷的幻想底下,安排下血饼一样凝固的恐惧和疑问。好像我十分的不应该生在这个地方,我对一切都陌生,疑惧。我似乎是走在巨人的林里的一只小羊,睁着不懈的眼睛对他们奇怪的看着。这是我的故乡给我亲切的哺乳。这时,我在一个家庭里像一个有趣的玩具似的排在最末一行,他们都比我大,比我知道享受生,运用生,我只睁开一双无所知的眼睛对他们无理解的望着。我看见大地主无厌足的苛索,佃农的悲苦的命运,纯良的心……我对我故乡的理解一切都是惨阴的,这样惨阴的影子永远没有在我眼前拂去,而现在尤其被敌人用我兄弟的血涂得显明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