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件】(21页)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件】(21页)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1 11:3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情景导入
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的两首诗,描绘了不同的国家状况,从盛世大唐的《忆昔》到国破的《春望》,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唐的悲剧?
第4课 安史之乱与
唐朝衰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学习目标
1.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
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
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
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史料实证)
3.感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
义对历史的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家国情怀)
安史之乱
任务一、阅读材料,归纳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了哪些危机?
材料一:唐玄宗在位后期,沉湎于享乐,怠理朝政。他重用的杨国忠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政治黑暗腐败。
材料四:唐玄宗时,边境设置10个节度使。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49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之势。
①朝政腐败,奢侈之风日盛
③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材料二:从713—755年,唐对吐蕃用兵26次,对突厥用兵12次,对契丹用兵9次,对南诏用兵6次,……在这些战役中,唐朝军队是经常吃败仗的……唐朝的边境局势是烽火不断,战火绵连。
材料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作于755年)
②连年的战争使民众不堪重负,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安史之乱
任务二、观看视频,阅读教材,归纳安史之乱的进程?
唐玄宗逃往成都,叛军占领长安
肃宗继位,郭子仪等763年平叛成功。
从河北南下占洛阳下潼关,逼近长安
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任务三、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思考安史之乱对唐朝有何影响?
人烟断绝,
千里萧条。
——《旧唐书》
①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②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
安史之乱前后全国户数变化表 安史之乱前 全国户数890多万
安史之乱后 全国户数190多万
③唐朝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煌煌盛世大唐由玄宗一手开创,使唐朝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但繁华的落幕却令人猝不及防。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素养提升
思考:唐玄宗统治前后不同的治国态度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启示:统治者的作为和政治的清明与国家的兴衰有其因果联系。
前期 后期
崇尚节俭 日益骄奢
任用贤相 任用奸相
励精图治 不理政事
整顿吏治 朝政腐败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民 心 动 荡 向 衰 亡
黄 巢 起 义 与 唐 朝 灭 亡
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采取安抚政策,设立更多的节度使,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唐朝中晚期的政治局面
宦官废立皇帝,制定国策,任免朝臣;批阅奏折,掌握禁军;专权横行,无恶不作。
中央
宦官专权
地方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民众赋役繁重,生活恩格斯,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847年,王仙芝在今河南起义。
领袖
过程
结果
影响
1
任务一、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完成黄巢起义概况表?
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黄巢
被朱温等人联合镇压
唐朝受到致命打击。
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黄巢,曹州人,出身于富豪家庭,屡举进士不第,以武装贩私盐为生。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后,黄巢被推为起义军首领,自称
“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采取大规
模流动作战的方式,壮大了起义队
伍。黄巢率起义军攻占长安后,
在唐军的联合围剿下,被迫退
出长安。后因寡不敌众,黄
巢在狼虎谷牺牲,起义失败。
相关史事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
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
朱温(852—912)
857年参加起义军
882年同州防御使
882年投降唐军
907年篡位建后梁
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朝灭亡原因:
①唐玄宗后期追求享乐、任用奸臣,导致朝政日趋腐败;
②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③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任务二、想一想:唐朝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三、思考唐朝的兴衰成败对我们有何启示?
以史为鉴,提升素养
①统治者要亲贤臣远小人
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③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
唐朝兴亡历程
分 裂 割 据 趋 统 一
五 代 十 国 的 更 迭 与 分 立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五代更迭:
十国并立:
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任务一、“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出现的根源(实质)是什么?
实质: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
1
任务二、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五代十国的特点是什么?
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材料一、“置君犹易吏,变国若传舍”。
——《新五代史·序》
材料二、(南方)这些割据政权的建立者都能采取“保境息民”“重农抑武”之策,诸国基本上保持和平,……使得南方社会经济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南北城市发展趋势与基本面貌》
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
——赵翼《廿( niàn)二史札记》
说说五代时期武将掌权造成了怎样的危害。
五代时期武将掌权,国家法治崩溃,社会道德败坏。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
1
任务三、材料反映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有哪些?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的农民起义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次数不少,斗争目标也比以前的农民起义明确。如张遇贤以“中天八国王”为号召,就反映出要求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建立统一国家的愿望。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南北双方,虽然在政治上处于分立割据状态,但在经济上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既有直接的商业往来,又有以“朝贡”和“赐予”形式的官方贸易。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各地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统一因素不断增长。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
1
五代十国大都靠兵变改朝换代。政权建立后,往往君臣猜忌。皇帝非常害怕武将、权臣夺权。为了避祸,一些权臣故意放纵享乐,以示没有野心。此局部画面绘了南唐高官韩熙载开宴行乐、众人聆听琵琶弹奏的情形。
韩熙载夜宴图(摹本·局部)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
周世宗柴荣,志向远大,即位后极力扭转混乱局面,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他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他率军南征北战,决心统一全国,在北伐途中,不幸突患急病,被迫退兵回朝,39岁去世。
后周世宗柴荣
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的改革,使政权强大起来,为日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思维导图
唐朝的衰亡
安史之乱
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
由盛转衰
朱温叛变
致命打击
五代十国
特征:政权分立。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实质: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各地经济联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各族交往进一步加强,统一因素不断增长。
1.下列不属于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是( )
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朝政腐败
B.社会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C.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势力膨胀
D.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4.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 材料反映了( )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五代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D.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战乱不已
素养提升
C
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