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8.1《荷花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了解故事内容,梳理小说脉络,理清小说线索。
思维发展:分析这篇小说情节处理的独特之处,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体会其诗意与寓意。
审美鉴赏:分析对话与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创意表达:总结文章多层次的美与诗体小说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分析这篇小说情节处理的独特之处,品味环境描写的语句,体会其诗意与寓意。总结文章多层次的美与诗体小说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提起战争,大家能想到了哪些学过的课文、哪些词语?
课文有《百合花》《大战中的插曲》
(《百合花》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大战中的插曲》是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
词语有痛苦、灾难、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硝烟烈火、残墙断垣、血雨腥风、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孙犁的有关战争的小说《荷花淀》,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样。)
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孙犁”是于1938年开始使用的笔名。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并对当代文学产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了一个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荷花淀派”。他被人们称为“短篇小说能手”。 代表作: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
2.创作背景
1936年孙犁到了白洋淀附近的安新县同口小学教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或是清晨或是黄昏,他经常到白洋淀边散步,慢慢地,他熟悉了这一带的风土人情,熟悉了这里人民的劳动和生活。
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进这一地区,他切身体验到了这里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在抗日的旗帜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各个村庄的青年农民都自愿地奔赴抗日前线。基于这种心理,1945年他写成了《荷花淀》这篇著名的小说。小说《荷花淀》被人们称为“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
3.美丽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荷花淀属白洋淀水域,白洋淀又名西淀,属河北省安新、伍丘、高阳、雄县、容光焕发城5县(市)所辖。这是一片面积为五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淀周堤埝环绕,淀内地形复杂,纵横交织着3700条沟壕,把淀面分割成43个大大小小的淀泊,形成淀内有淀、淀间大小沟壕相通的水网泽国景观。
任务一:层层“荷叶”交织展
(通过梳理课文脉络,理清交织铺展的线索,显现出这层层“荷叶”。)
1.请用四字概括小说各部分情节,并说说小说的线索。
(1~31)夫妻话别
(32~61)探望遇险
(62~85)助夫杀敌
本文以以水生嫂们的活动作为线索展开情节。
(过渡语:文章还有什么线索?)
以时间的推移、地区队伍的行动为线索安排情节。
任务二:战地“荷花”分外香
(本文是一部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在写战争场面的情节处理上与众不同,可谓战争小说中的一股清丽“荷花”。)
思考:本文是一部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请大家找出文章中有关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与你读过的一般战争题材的小说相比,思考:本文在情节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第62段)
“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 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 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第63段)
分析:交火之后,没有马上表现双方作战激烈,也没有写敌人,而是写女人们所听到的枪声、所想到的埋伏、所看到的“荷花变成人”。这就把战斗的场面完全美化、诗化了。所以,它不是在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而是在写这群妇女转惊为喜的紧张、愉快的心情。通过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来展开描写,这常常是诗歌的写法。
“……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第64段)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第65段)
分析:对敌我双方的激战过程只用了四个动词“瞄”“投”“冲”“沉”就叙述完了。寥寥数语,显然不是描写的重点。作者把重点放在了后面打捞战利品、话别的叙述上。小说从此处进入昂扬欢快的氛围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洋溢着人物戏谑的情调和欢乐的气氛。
任务三: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淀的景色富有诗情画意,通过环境描写的语句,体会这荷花淀的独特诗意与寓意。)
思考:请找出相关的景色(环境)描写,进行朗读与品味,说说在环境、人物、情节等方面的作用。
分析:①环境: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引出了主要人物——水生嫂;营造了一种清新柔美的宁静气氛,
②人物: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善良温顺的形象;
③情节:充分展示了荷花淀的美丽富饶和人民生活的美好幸福,为后文水生嫂毅然送夫参军、组织队伍、参加战斗等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打跑了敌人才能保得住荷花淀的美丽,才能有好日子。)
淀上行船:“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分析:①环境:描写了中午时分寂静而辽阔的水面风光,烘托出平静、轻快的气氛。
②人物:表现出心情的转换,烘托人物心情开始由忧变喜。
③情节: “水面没有一只船”暗示情况异常,与接下来即将遇到的危险形成鲜明对比,也为鬼子追她们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淀上遇敌:“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分析:①内容:比喻,把密密层层的荷叶比作“铜墙铁壁”,把高高挺出的荷花比作“监视白洋淀的哨兵”,突出白洋淀荷叶荷花的茂密,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
②情节: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暗示后文白洋淀妇女这朵粉荷也将成为哨兵。(暗示情节)
③人物:衬托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致胜的信心(人物内心、形象)
④主旨:洋溢着歌颂根据地人民反抗侵略的思想感情(主旨)。
任务四:人面“荷花”相映红
(通过夫妻话别时的对话,体会水生嫂的心理,分析水生嫂这个如荷花般兼具刚柔的人物形象。通过水生嫂们商量探夫、归途说笑、胜利归来时的对话,体会白洋淀妇女的精神品质。)
片段1:“夫妻话别”情节(1——31段)
先用自己的话演绎“夫妻话别”,然后分析水生嫂的语言,说说表现了水生嫂怎样的内心情感,继而分析水生嫂的性格品质。
(具体语句分析此处略,详见课件)
“夫妻话别”(6-13段)表现了水生嫂温柔体贴,细心机敏、关心丈夫的性格。(“柔”)(有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 。(17-28段)表现了水生嫂吃苦耐劳、积极进取、深明大义的品质。(“刚”)(既有着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进步特点)
片段2:“商量探夫”情节(33——37段)
细品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分析其他妇女是否和水生嫂有着同样的性格品质。
(具体语句分析此处略,详见课件)
“商量探夫“”体现了关心丈夫、惦记丈夫。
片段3:“归途对话”情节(41-84段)
阅读归途对话中的两个片段“归途说笑”和“胜利归来”,分析其他妇女是否和水生嫂有着同样的性格品质。
“归途说笑”:青年妇女们表面埋怨丈夫,实为赞扬丈夫,都真心实意爱着丈夫,支持他们(深明大义)。体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胜利归来”:体现了妇女们(水生嫂们)不甘落后、追求进步、追求平等、勇敢自信。(她们从家庭妇女到革命战士的身份蜕变;粉色的荷花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性,成为了白洋淀的战士。)
思考:从水生嫂们商量探夫、归途说笑、胜利归来时的对话,可以发现什么共同之处?
①她们都是有着同样的性格品质,都是爱着自己的丈夫,关心丈夫,深明大义,追求进步的妇女。
②文中的妇女对话,除了第34段点明了是水生嫂说的话外,其它都未点明是出自谁之口。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刻画了白洋淀水乡女儿的群体形象。
“至于那些青年妇女,我已经屡次声明,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孙犁《关于〈荷花淀〉的写作》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生息着善良纯朴的人民;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这里繁衍着勤劳勇敢的白洋淀人。这里是我们白洋淀人的世界,这里是我们宁静的家园。当日寇闯进了家门,当芦苇荡里响起了枪声,拿起枪,投入战斗吧!白洋淀人。无论男女老幼,巾帼须眉,那百顷苇荡就是抗敌决死的战场。谁说女人天生被软弱俘虏,谁说她们只属于庭院闺房?当豺狼闯进了芦苇荡,女人们拿起了枪,驾上船,投入了战斗……”——孙犁《<白洋淀>题记》
任务五:“小荷”尖尖有“蜻蜓”
(通过细节描写这一“小荷”,体会塑造的人物与表达的情感这两只“蜻蜓”。)
思考:“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请理解“震动”和“吮”这两个词的深刻含义?
分析:这是水生嫂听到丈夫报名参军之后出现的一个细节描写。丈夫“明天”就要参军到大部队上去,的确出于水生嫂的意料之外,手指的“震动”其实是心灵的“震动”的反映。我们不难想象,这时水生嫂心里的感情一定是很复杂的:几年的夫妻恩爱,家中生产生活两副重担,上前线前途莫测……这里面还有她的不舍、依恋与担忧,对丈夫的关心。但水生嫂很快地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复了自己的情绪,并在心里作出了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定,显示了她的深明大义与坚强勇敢。
(其他细节此处略,详见课件)
任务六:缕缕“荷香”沁心脾
(通过感悟文本所体现的多层次的美,体会这美带来的沁人心脾的“荷香”)
思考:孙犁先生说过:“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荷花淀》一文便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美。”请结合文本探讨:这篇小说表现了哪些美?
①乡土美(景色美)。无论是夫妻话别时月下的荷花淀,还是探夫路上展现出的水上的荷花淀,或是伏击战中的荷花淀,都是那么优美迷人,充满诗情画意。
②爱情美。水生嫂为了丈夫的嘱托可以牺牲生命;青年妇女牵挂丈夫,她们可以冒着敌人的炮火去探夫;我们的战士在顺手一丢中温柔关爱尽显无余。这就是白洋淀青年男女的淳朴而忠贞的爱情。
③亲情美。如“爹哩 ”“小华哩 ”如果说这是水生每次回家必问的话,那么这一次会不会带有一丝不舍 因为第二天他就要去大部队了。谁说战士无情 谁说战士不顾家 他们心疼家人,梦萦故乡,然而国难当头,他们只有舍小家而顾大家。“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这就是父子亲情。
④家国情美。为了保卫家乡,打退敌人,男人积极上前线,女人支持丈夫,父亲支持儿子,乡亲支持战士。有这样的爱国情怀,有这样的凝聚力,我们的抗日战争能不胜利吗
任务七:“清荷”自有诗化味
(通过对比传统战争小说与诗体小说,体会诗体小说的特点。)
角度 传统战争小说 诗体小说
情节 情节跌宕起伏,矛盾冲突激荡,注重写战争激烈场面 情节淡化。不追求紧张尖锐、曲折离奇故事情节,避免血腥惨烈的场面描写。有生活日常与细节描写
环境 营造萧瑟、悲惨的环境 环境意境化。注重当地自然风光的描写,展示
的是一种纯净的审美世界。
人物 典型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虚化。人物类型化、扁平而单纯,不是个性鲜明的英雄,多为普通人,甚至没有名字。
主题 反映战争残酷、爱国爱家等 主题美化。往往隐去或淡化苦难,展现人情美、
人性美。
语言 语言风格沉重、政治化。 语言诗化清新、生活化、口语化、质朴化。
总结:
在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作者没有描写残垣断壁、生灵涂炭的场景,也没有描写金戈铁马、战场厮杀的画面,而是着意于荷花淀的旖旎风光,以青年妇女们的言行谈笑显示既深爱自己的丈夫,又识大体,顾大局,展现了青年女性的传统美德与进步特点。在乡情、爱情、亲情之下展现出炽热的家国情怀。语言自然清新,宛如带露沾水的荷花,既有娇艳欲滴的风采,又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不愧为“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
任务八:留得“花香”满乾坤
(对比《百合花》与《荷花淀》这两”花“的异同。)
思考:同为战争小说,《荷花淀》与《百合花》有何异同?
同:
所讲的故事都是发生在战争时期。《荷花淀》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都避免描写战火纷飞的激烈战《百合花》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争场面。都有细节描写都有表现战火中的青春美与人性美,都有军民之情。《百合花》表“新媳妇”借出被子、为牺牲的通讯现小通讯员舍己救人的牺牲精神,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展现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也展现了军民鱼水之情。《荷花淀》水生嫂们支持丈夫作战的深明大义,配合子弟兵作战,展现了善良勇敢的军民形象。是“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
都是人物虚化。都未提及姓名,都是普通人:语言都比较自然、清新、柔和。
异
迥然不同的结局,《荷花淀》中,水生嫂和一帮年轻的妇女们无意中立下诱捕敌人的功劳,战争的小小胜利鼓舞人心。主题美化,隐去或淡化苦难,展现人情美、人性美。
相比之下,《百合花》中,小通讯员最后扑在手榴弹上,英勇牺牲更具悲剧色彩。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不仅使小通讯员的形象得以升华,而且深刻揭露了战争残酷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