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1 19: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检测试卷
——八年级历史下册(2025文字答案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荼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 )
A.大力发展农林水利事业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加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D.颁布了社会主义宪法
2.“1950年6月,国家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1952年,经济形势好转,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1952年底,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编制,直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一五’计划。”这反映了( )
A.国家高度重视“一五”计划 B.急于求成而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C.“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D.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 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比1952年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同步发展。材料主要说明“一五”计划的完成()
A.改善了人民生活 B.完善了工业布局
C.消灭了地主阶级 D.忽视了经济规律
4.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我国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基层人大代表选举。据统计,全国登记选民总数为3.2381亿,占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投票率为85.88%,共选出近570万名基层人大代表。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B.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5.1954年9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20 日)下午五时五十五分,执行主席宣布表决结果:投票数共一千一百九十七张,同意票一千一百九十七张。这时,全场欢腾,全体起立,为这个伟大文献的诞生而热烈欢呼。”这部“文献”( )
A.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B.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D.真正反映人民的利益
6.1952年时,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最高水平,但是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26.6%,而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只占35.5%,远远落后于欧美,甚至不如印度。材料说明( )
A.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意义 B.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必要性 D.需尽快完成新解放区土地改革
7.刘少奇在1954年的报告中说:“这个宪法草案是我国人民利益和人民意志的产物,使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巨大变化”是指( )
A.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三大改造的大规模开展
8.如图描绘了某宪法草案公布后人们在田间地头热议的画面。随后出台的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 )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C.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从图片中农民的精神面貌看,他们加人农业生产合作社是自愿和高兴的。党和国家引导他们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目的是( )
A.支援抗美援朝前线斗争
B.恢复被长期战乱破坏的农业生产
C.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D.使全行业实现公私合营
10.1953年春,河南安阳有一个村,18户贫下中农组织起来……一些富裕户讽刺地说;“没有见过鸡毛能上天!”……社员说;“非叫鸡毛上天不行!”社员齐心协力,苦干一年,生产发展了.....没有人社的农民说:“穷大社变了样,鸡毛也能绕天飞。”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
A农村贫富分化非常严重 B.社会主义制度极度优越
C.土地改革达到了预期目的 D.农业合作化促进生产发展
11.1956年,,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的喜报信中写道:“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
A.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对人民当家做主的骄傲
C.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12.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资本主义经营模式下,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这证明了( )
A.手工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的方式 B.“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D.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3.如图是1957年刊出的新闻漫画《特快列车》。此图折射的历史信息是( )
A.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B.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C.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4.模范人物往往是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石油工人王进喜在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解放军战士雷锋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的事迹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C.追求真理,改革创新 D.乐于助人,勤奋好学
15.如图是某同学制作的历史学习思维导图。该思维导图反映了( )
A.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B.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C.国家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二、辨析改错题。(8分)
16.辨别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前括号内画“√”,错误的画“×”,并改正过来。
(1)1957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 】改正: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改正:
(3)1976年10月,中共中央一举粉碎了林彪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 】改正:
(4)1954年宪法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第一次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这样一个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开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搭建了一个极为有利的社会制度平台,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摘编自李捷《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及其历史意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通过哪一历史事件实现的。依据材料一,概括这一事件的完成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二 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实行这个方针主要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存在着两面性,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发展资本主义的一面,又有拥护共同纲领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以后,公方代表掌握了企业的领导权,同时给资本家一定的利润,有利于使用资本家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使生产力得到提高。
——摘编自邵纬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伟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2)依据材料二,归纳我国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的原因,并说明我国对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的意义。(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年 71.8% 6.9% 0.7% 1.5% 19.1%
1956年 7.0% 0.1% 7.3% 53.4% 32.2%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采取了怎样的改造方式 (4分)
(2)材料二表明,到1956年,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出现了怎样的转变 (3分)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促使材料二中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3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而坎坷。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落后局面】
材料一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一一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工业状况。党和政府为实现材料一中全国人民的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是什么 (4分)
【宏伟蓝图】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什么时间基本完成的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是什么 (3分)
【初见成效】
材料三 从1953年到1957年,共有596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1949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为30%,到1957年,上升到56%;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其中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27%上升到1957年的49%。
(3)材料三的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2分)
【保驾护航】
材料四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材料四中提到的这部宪法是在什么会议上通过的 简单评价一下这部宪法的重要历史地位。(3分)
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A D D C C D C D D C D B A
二、辨析改错。
16. (1)× “南京”改为“武汉”。
(2)√
(3)× “林彪”改为“江青”。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三、材料研析。
17.(1)历史事件: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影响: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我国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搭建了一个有利的社会制度平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2)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存在两面性,既追求自身的利润,又拥护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使国家掌握了企业的领导权;成功改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18.(1)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主导地位。
(3)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四、探究
19.(1)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
(2)1956年底。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3)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