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八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广州市八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1 12:0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东省广州市八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的提出在费孝通晚年的思想发展中属于一个枢纽性的概念。费孝通围绕文化议题而有的诸多讨论和见解相互联系并自成一体。他在80岁生日宴会时题写了四句话或“四美句”,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四美句”在费孝通看来是他后来所提出的那种文化自觉概念历程的总体概括,也就是借此而更为详细地诠释了文化自觉的真正内涵。他为此写下了下面一段话来解释说明这“四美句”的真实意味所在:
“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这是处于分散、孤立状态中的人群所必然具有的文化心理状态。“美人之美”就是要求合作共存时必须具备的对不同文化的相互态度。“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和发展。
对于从各美其美到天下大同这一文化自觉的发展历程,或从文化的不自觉而迈向自觉并共存的历程而言,这可谓是费孝通晚年思想里一个具有突出意义的自我超越。从此前开展的“乡土中国”研究的那种“各美其美”,到追求不同文化共在的那种天下大同意义下的“美美与共”,其中的带有根本性的融合,乃是要去实现中国文化内涵中那种和而不同意义的思想超越。这也是在强调一种文化价值的动态发展观,在跨越了诸多文化的边界去获得一种相互性的理解。并且,“这一文化价值的动态观念就是力图创造出一个跨文化界限的研讨,让不同文化在对话、沟通中取长补短,到达我们的老话“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一体。”
在这里,他首先是将自己所提出的文化自觉概念看成是人对于文化的主动性认同和选择。这种认同和选择,也在无形中铸就了彼此间的共同性意识和存在的发生,由此而引导实现最终理想的文化上的美美与共的可能趋向,由此印证了中国文化自身价值中的和而不同观念如何能够在当下时代同样可以发挥引领性作用的恒久魅力所在。在和而不同与美美与共之间,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作为中介性枢纽的文化自觉概念能动性意义的存在。因为正是由于有人的这种文化自觉的存在,才能够将这两者之间相互纽结在一起,由此暗示了一种更为广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可以发生的希望所在。
因此,文化自觉这一概念其所真正朝向的便是一种不同文化间在相互接触之后可能有的未来基于共同性价值构建的美美与共图景的真正实现。从分立开来的对各自文化所强调的“各美其美”,经由中间的“美人之美”即与异文化的接触、交流和互补中相互尊重和承认文化多样,最终实现的则是彼此间无隔离与分别之心的“美美与共”的“天下大同”的最高理想。这个历程的谋划,正是基于文化自觉概念而激发文化和人的在自我选择性上的自主性价值和意义所在。显然,要是没有这种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或存在,也就缺少了人发自内心而要去认识文化和理解文化的动力机制,也将无法应对世界上不同文化在一个场域中相互接触发生所谓“斗智”碰撞时出现的不可控的恐怖的冲突场景。或者说,我们的文化价值使得我们无法真正认同可以让文化之间的冲突任其发生而不加以调控的现实,而是会刻意地从人的共同性价值塑造上去寻求以“和为贵”理念为基础的那种趋向于彼此间共同性构建的美美与共的价值理想。这显然又可谓是中国自身文化发展在面对世界性大转变而有的文化自觉,这是自身文化所持守的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应对当下现实的再阐发和再运用。对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利用,在我们看来,它是真正可以贡献于世界的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同时也是我们要重新认识费孝通晚年思想中的超越意识的文化自觉中直接引申出来的基于和而不同的美美与共在新时代的新意义所在。
(摘编自赵旭东《基于文化自觉的美美与共--发现费孝通晚年思想中的自我超越》)
材料二
二十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这一概念后,许多学者纷纷追随费孝通先生的足迹,继续深入探讨“文化自觉”思想。中国社会学研究要坚持文化自主性,而这种文化自主性也符合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主张。社会学的文化自觉需要学者们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坚持文化自觉,将社会学研究从单纯追求实用性转向实用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在全球化时代,要时刻保持文化自觉的动态性变化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信息,在相互学习中克服全球化带来的风险,最终实现和谐的文化世界。另外,文化自觉对于社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推进作用。“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存在四重关系:其一,文化自觉通过知识分子的作用促进社会发展;其二,文化自觉与大学功能统一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其三,从“学术自觉”到“文化自觉”反映了中国学人放眼世界的整体趋势;其四,从文化自觉引申到现实中的道德自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深刻的文化认同感。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时期的中国应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使文化自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而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并且,“文化自觉”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要做到理性地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以及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节选自张璐《从“文化自觉”到“学术自觉”--关于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自觉”是不同人群欣赏自己传统文化,尊重和欣赏其它文化,同时也能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共同发展的文化心理状态。
B.“文化自觉”是人对于文化的主动认同和选择,促使人们产生彼此间的共同性意识,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观念在当下时代同样有用。
C.“文化自觉”作为中介性枢纽,将“和而不同”与“美美与共”相互纽结在一起,暗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可以发生的希望所在。
D.“文化自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美美与共”,但是主要关注的是文化的民族性,而忽视了文化的世界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坚持文化自觉,坚持“和为贵”理念,发自内心去认识文化和理解文化的动力机制,就最终能实现和谐的文化世界。
B.学者们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要坚持文化自觉,放眼世界的整体趋势,将研究从单纯追求实用性转向实用性和人文性相结合。
C.在全球化时代,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信息,做好应对世界上不同文化可能出现的不可控的恐怖的冲突的准备。
D.为了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学者应该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使文化自觉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观点的一项是( )
A.在《乡土中国·家族》中,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以夫妇为主轴,子女为配角;而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
B.在《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在西洋社会里,国家是一个明显的群己界限,做人民的无所逃于这团体之外;而在我们传统里国家的极限则是模糊不清的“天下”。
C.在《乡土中国·无讼》中,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而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无讼观念深入人心。
D.在《乡土中国·长老统治》中,在西洋社会里,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而在我们,如果孩子反对他父亲抽大烟,有时骂了父亲,长老则会认为孩子不守礼,该罚。
4.请简要概括费孝通“文化自觉”概念的发展历程。
5.根据两则材料,谈谈“文化自觉”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有什么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油灯
周蓬桦
大风呼啸着吹响森林,这时候烟囱像一个灼人的秘密,吸盘一样牢牢地抓着林子里一个孩子的思绪。有许多个白天,他围着房屋观察,百思不解,想它孤零零地伫立在屋顶上,只在妈妈做饭时冒出一团团炊烟,为啥哩?这简直没有道理。不信你看吧,一大早,辛劳的烟囱就冒出一骨突笔直的烟,又被风吹散,袅袅地飘向河对岸。天地间响着各种混杂的声音,像无数野兽的哀鸣,让人听了心惊胆战,以为很快会有大事情发生,比如远山崩裂,积雪粉碎,沉默百年的火山口喷出血一样的岩浆。当然,这担心多余。在冬天,这不过是森林生活的日常状态,如果天晴,太阳出来把雪地照得亮亮的,到处都很好看,就让人从内到外感觉踏实了。他的耳畔响起妈妈说的一句话:“在这方圆几百里的大森林里,若想知道有没有人讨生活,看看哪幢房子的烟囱是不是冒烟就知道了。”
既然烟囱的存在如此重要,它理应有一个复杂的来历,每天晚上睡觉前,他会围绕着烟囱展开无限的遐想。这幽深的烟囱里,是不是也住着一家人呢?他们专门负责清扫烟囱内的垃圾和烟灰,要不然烟囱早堵得死死的了。妈妈每天要做三顿饭,烧那么多的柴火,全靠住在烟囱里的人疏通清理。他还设想了一个温馨的画面:烟囱里先是住着一个白胡子老人,他很寂寞,每天默默地打扫炉灰。后来,就又来了一个陪伴他的男孩,是老人的孙子,长得活泼可爱,乖乖地帮着爷爷做活,自从他来了,老人终于安心了。住在烟囱里的人来自遥远的天际,是另一个冰天雪地的国度,那里的人没有烦恼,只知道整天围着篝火唱歌跳舞,做着庄严的祭祀,遇到祭祀和节日的时候,他们便会一溜烟地消失,回到自己的国度。诡秘的遐想在他脑海里存在了整整一年多的时间,这成了一个压迫在他心头的秘密。要命的是,他甚至怀疑妈妈也知道烟囱里住着两个人的秘密,只是心照不宣,相互都不说破罢了。因为在春节前发生了一件事,让他产生了狐疑。
那一天,场部派人送来了春联和红灯笼,妈妈和那人有说有笑,妈妈在灶间打面糊,把春联贴到门框上。那个人踩着木树墩,帮妈妈把一盏灯笼挂在了屋门前,按理说门前应该挂两盏红灯笼的,森林人讲究“好事成双”嘛!但奇怪的是,妈妈对那人低声说了几句话,一边从仓房里取了木梯子,让那人帮着,把另一盏红灯笼挂到了烟囱上。他见状,心扑嗵扑嗵地加快了跳速。他想,要过节了,这是妈妈向烟囱里的白胡子老人表示谢意吧?烟囱里黑灯瞎火的,这下终于有点亮光了。他高兴地向妈妈挤挤眼,妈妈冲他笑了笑。一种欲念突然间从他脑海里冒出来,他想说:“妈妈,烟囱里的爷爷……”话到嘴边,又吞咽回去了,他想和妈妈之间保守这个秘密。
森林里气候多变,时阴时晴。这时候的妈妈,已经有了多年的森林生活经验,她的防护意识很强,每天做活时要打开收音机,随时接收外部的信息,主要是天气的变化。她似乎把所有的细节都盘算到了,一样也不落下,稍有闪失就会有后果显现。他想了想,觉得妈妈做得最细致的地方,要数在一个个刮风下雪的晚上。知道晚上可能要下雪,她做的准备事项就会比平时多,天傍黑时,会从门外多取一些劈柴,把大炕烧得滚烫,封上火门,保持温度的稳定性。然后,舀上一碗凉水,置于炕头,这样可以让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孩子们不会第二天上火,喉咙疼痒。一觉醒来,用手试试水温,可以大致了解气温与人体所需温差,再作调节。睡觉前,妈妈会检查一遍小屋内外的安全隐患,窗户上木板条是否被风拆散,从茅厕把尿壶提进屋,摆放在火炕下。还要到干草垛里捋一抱干草,放到牛栏里,放上牛够吃一晚的饲料,每次都放到鼻孔间闻一闻。天色渐黑,妈妈还要提着马灯,踩着积雪走一段路,到五十米开外的小仓房去做一件好事儿,给雪天前来避难的野物放上一些吃食:糙米饭、野猪骨头之类,再放上一碗苞米碴子粥。做完了这一切,天已经完全黑透了,妈妈把木门用一根松木杠子顶住,门外是厚厚的毛毡子。
最值得称道的工序,是点松油灯。点松油灯前,要把地面清扫干净,白天里布下的灰尘被集中到锅台前,留下清净温暖的地面,用手摸一摸是带有余温的。妈妈常说,日子对每个人都一样,全靠打理收拾,要不然区别就太大了,比如她把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是洁净温热的,而别人家的地面是零乱不堪的,屋子里的味道是污秽的,像过期的腌酸菜和馊了的干粮。
“我的小树叶儿,睡吧。啧——”
“嗯,妈妈也睡。”
“妈妈还要待一会儿。”
他在迷蒙中听见她收拾卫生的声音,她走路时与地面摩擦发出的声音,有时则是一阵细碎的水声,接着是一阵淡淡的水雾气弥漫开来,那是她在洗脸,手指轻轻地搓揉面部。一缕桔黄色的光线始终跟随着她。入睡前的最后一项,是妈妈的一个亲吻,扑面而来的是一股雪花膏的香味。轻轻的,甜甜的,笑意绵绵的,妈妈从鼻息里呼出一丝柴火的气息,透着醉人的芬芳。在妈妈离开后,他忍不住挠了挠额头,因为刚才妈妈的刘海垂落的一绺头发把他弄得有些微痒,妈妈刚洗过的头发还没干透,混合着松香发露的气味。
妈妈起身取下墙壁上的松油灯,划亮火柴,把灯点亮,再小心地放回墙壁上的凹槽。松油是续得满满的,因为那盏灯要保持不熄不灭,一直燃到天明。妈妈说,风雪天本来就怪吓人的,再没点亮光人容易做恶梦,过路的小鬼也会从门缝里溜进来。多年了,在下雪的夜晚点一盏长明灯壮胆,这是妈妈应对极寒天气时的精神法宝。松油灯点上,微微的火苗顺着墙壁向上升,把墙壁和屋顶熏黑,燃烧的松油发出哔剥的声音,味道很好闻。
窗户外,雪已经沙沙地下欢了,他有蒙头睡觉的习惯,感觉这样做梦不受打扰,可以把一个美美的梦做到底,无所顾忌地进入一个幽深莫测的世界。无奈,半夜里,他被一泡尿憋醒了,他眯瞪着眼睛从被窝里钻出头,万籁俱寂,屋内一片鼾息声,只有一缕微黄的光线洒在他的脸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对烟囱的遐想,体现出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可见烟囱的重要性。
B.妈妈让人将红灯笼挂到烟囱上,并冲我笑了笑,因为妈妈也知道了我的秘密,两人心照不宣。
C.妈妈收听天气信息,并做诸多细致准备,展现出她丰富的森林生活经验以及勤劳善良的品性。
D.妈妈每次在点松油灯前都会清扫地面,因为在她看来每个人的日子都是一样的,全靠打理收拾。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对森林环境的描写凸显出环境的恶劣,为后文细致描写家庭生活场景作铺垫。
B.文中对孩子的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既展现了其天真性格,也让读者感受到森林生活的奇妙。
C.孩子睡觉时习惯性地蒙头,这一细微举动映射出他内心对安全感的渴望,以及对风雪夜的恐惧。
D.文末写微黄的光线洒在孩子脸上,烘托出静谧温馨的氛围,与风雪夜的黑暗寒冷形成对比。
8.本文标题是“松油灯”,可否换成“烟囱”?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9.本文以孩子的视角来写母亲,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吴江有沈彤者,自始冠寻泰山之胜概于群籍,知其山为五岳宗。
彤雍正中客南阳而抵京师道出太行之东望泰山不能见只见其云。明年自京师归,出泰山西麓,绕其南。后复自大江抵京师,仍出其西麓,皆颇见其巅。巅上常生白云,缕摇层覆,令人怡悦,然并以事阻,未及登。后复自京师归,归数年,年且衰,不复敢发登山之兴。
乾隆六年孟春,又将走京师求食,而执友陈醇叔官济南,家弟薰亦在蒙阴,遂取道沂州并访之。既过薰,即直趋济南。行未半,而泰山已巍然在望焉。彤心则喜,命执鞭者驱驴疾行,宿其麓。戒竖子以鸡鸣上山。中夜,月色如昼。及期,披二羊裘,乘皮担绳兜子,并泰安城西而上。行五里,至一天门,又行二十里,至二天门,日乃出。又行二十里至三天门,又行五里至其巅。彤于是俯仰徘徊,纵览六合,见夫天垂如盖,如穹庐;日悬如燧;众山断续环拱,如砺如拳;川海萦回,若带与线;地边角与天腰际,南北东西旷无一方之障隔;于所谓古石封,秦篆碑,汉无字碑,唐摩崖碑,周观、秦观、吴观三峰,日观、月观两峰,望海石,孔子崖,丈人峰诸胜,亦无不游历焉。盖昔所传闻其概者,今乃目极而察之,数十年愿见无从者,今乃不求而尽获之,快意适观,于斯为极。抑念是山所降生之人歇绝且二三千年,不知自今以往,终不复能如古耶。将神气之郁积已久,而即能大有所发耶!沉吟未几,而风起云合,阴寒袭人,雨雪飘飘,一山愁惨。彤乃戴青毡辞去,则晴如初。
(节选自清·沈彤《登泰山记》)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彤雍正中A客南阳B而抵京师C道出太行之东D望泰山E不能见F只见其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名词用作动词,照亮。与《赤壁赋》中“渔樵于江渚之上”中“渔樵”用法一样。
B.五鼓,古代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鼓,也称五更、五夜。
C.过,拜访、探望。与“过故人庄”中的“过”意思不同,与“以其境过清”中的“过”相同。
D.期,约定。此处与《陈太丘与友期》“君与家君期日中”中“期”用法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描述了作者从泰安城出发,沿东谷、经天门登山至顶的经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B.材料二中侧重叙述了沈彤登山的经过,以及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同时表达了对泰山的敬仰之情。
C.两则材料都对日出进行了描写,展现了日出时的景色,相比较而言姚鼐的描绘更具体,更显宏大奇幻。
D.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泰山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古石封、秦篆碑等,均体现了泰山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2)数十年愿见无从者,今乃不求而尽获之,快意适观,于斯为极。
14.请简要概括沈彤登顶泰山后的复杂情感。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霁独登南楼
南宋·范成大
雪晴风劲晚来冰,楼上奇寒病骨惊。
雀啄空檐银笋堕,鸦翻高树玉尘倾。
青帘闪闪千家静,黄帽亭亭一水横。
坐久天容却温丽,一弯新月对长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雪后初晴,风劲寒冷,诗人登上南楼,顿感奇寒,病骨生惊,既点明了环境,又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颈联诗人将视线从近景拉向远景,通过青帘闪闪的店铺和黄帽亭亭的孤舟,勾勒出了一幅宁静而祥和的冬夜画卷。
C.尾联中,一弯新月升起,对着闪耀的长庚星,诗人长时间坐在那里,感觉雪夜温度更冷,流露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D.全诗以寒冷的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使得这首诗在凄凉中又透露出一丝宁静与美感。
16.请简要赏析颔联“雀啄空檐银笋堕,鸦翻高树玉尘倾”的妙处。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荡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描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
(3)在古诗中,“东流水”常被赋予深远意义,承载着诗人对时间、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与思考,成为表达世事无常、人生如梦的象征,比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善于创造新鲜的语言风格是使文章生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毛主席的语言,从来就是富于创造性的,无论是生动的口语,有生命力的、有风趣的古代语言,都能够运用自如,达到 A 的地步,创造了崭新的语言风格。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里,毛主席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口语词汇,并且把杂文的笔调融化到政论文的体裁里。例如说美国救济粉“吃下去肚子要痛的”,说敌人“快要完蛋了”,把司徒雷登叫作“大使老爷”。①这些话都是我们口头常说的,②而且放在一篇政论文里,③用这种笔调来讥刺敌人,冷嘲热讽,亦庄亦谐,既生动,又有力量。
强调创造性,强调新鲜活泼,( 甲 )。杜甫用“语不惊人死不休”一语来描写他写诗的态度。所谓“惊人”只能理解为反对 B ,不能理解为一味标奇立异,故作惊人之笔。
( 乙 )。新鲜活泼和标奇立异的分界线也正在这一点上。在准确性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才能表现出新鲜活泼的意境和风格;否则,必然会走到矫揉造作、险僻怪异的路上去。
生动性不但不能离开准确性,而且是为准确性服务的。鲁迅的散文《秋夜》开头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作者不说“墙外有两株枣树”,而说“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并非故意炫奇竞异。我们只要读一下《秋夜》全文,就会发现作者写这一段话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告诉读者他的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这个简单的事实,而是企图通过这件事来渲染一种单调、寂寞、无聊的气氛。原文的说法( 丙 ),更重要的是这两句话准确地描绘了作者企图表现的这种气氛。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下列句子中的“企图”与文中加点的“企图”,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企图用人本学的历史观代替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不能成立的。
B.任何逾越道德底线谋取私利的企图,都将在良知面前现形,被正义唾弃。
C.侦察员发现小部分敌人在前面活动,可能是敌人有向大山区逃窜的企图。
D.韩退之磅礴如劲风的文章,读之令人振奋,可见其企图力挽狂澜的雄心。
22.请分析下列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体现第四段观点的。要求:仿照画波浪线句子的句式,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80个字。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这句话告诉我们环境对事物的重要作用。那么,人的成长环境是否越优越越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广州市八区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1.答案:D(3分)
  2.答案:A(3分)
  3.答案:C(3分)
  4.答案:①各美其美:不同文化人群欣赏自身传统,处于分散孤立状态下对自身文化的关注与珍视。(3分)②美人之美:合作共存时尊重不同文化,在与异文化交流中承认并尊重文化多样性。(3分)③美美与共:在“天下大同”世界里,不同人群达成人文价值共识,实现不同人文类型和谐共生。(3分)
  5.答案:①推动社会学研究:促使社会学研究从单纯追求实用性转向实用性与人文性结合,坚持文化自主性。(2分)②应对全球化风险:保持动态发展,了解各民族文化,克服全球化风险,实现和谐文化世界。(2分)③促进社会发展:借知识分子作用推动社会进步。(2分)④助力中国文化发展:唤起全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上升为理论,成为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推动中国文化发展。(2分)⑤促进文化辩证统一:理性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超越性、创新性的辩证统一。(2分)
  6.答案:C(3分)
  7.答案:C(3分)
  8.答案:不可以。(1分)①“松油灯”是母亲应对极寒天气的精神法宝,象征着温暖与安全感,更能凸显文章主旨。(3分)②“松油灯”与家庭生活场景紧密相连,推动情节发展。而“烟囱”只是孩子前期遐想的对象,无法涵盖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3分)
  9.答案:①以孩子的视角,使母亲的形象更加真实、亲切、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3分)②孩子的天真好奇,能更好地展现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致入微与勤劳善良,从侧面烘托母亲形象。(3分)③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思考,让读者更能体会到森林生活的独特,以及家庭的温暖,使情感表达更细腻。(3分)
  10.答案:CDF(3分,每选对一处得1分)
  11.答案:C(3分)
  12.答案:A(3分)
  13.答案:(1)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4分,“稍”“若”及判断句各1分,句子大意1分)(2)几十年来渴望见到却无法实现的愿望,如今竟然不费力气就全部实现了,内心的愉悦与满足,在这时达到了极致。(4分,“无从”“乃”“于斯”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答案:①欣喜之情:沈彤多年心愿得偿,亲眼得见泰山胜景,内心充满喜悦。(1分)②赞叹之情:面对泰山的恢弘景观,感到振奋和敬仰。(1分)③思考之情:思索泰山历史的悠久以及其上人文气息的沉淀,联想未来的变化,生发出感慨。(1分)④惋惜之情:感叹时间匆匆,年事已高,未来恐难再次登山。(1分)
  15.答案:C(3分)
  16.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屋檐下的积雪比作银笋,树上的积雪比作玉尘,形象地写出了雪的洁白与美丽。(2分)②“啄”“翻”“堕”“倾”等动词的运用,使画面富有动态美,描绘出雀啄屋檐、鸦翻高树时积雪纷纷坠落的场景,生动活泼。(2分)③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雀啄”“鸦翻”是听觉,“银笋堕”“玉尘倾”是视觉,视听结合,增强了画面感。(2分)
  17.答案:(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3)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或“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符合要求即可)(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8.答案:A.炉火纯青(2分);B.陈词滥调(2分)
  19.答案:②,把“而且”改为“但是”。(3分)
  20.答案:甲: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特点(2分);乙:创造性离不开准确性(2分);丙:非但没有故弄玄虚之感(2分)
  21.答案:D(3分)
  22.答案:示例:我们只要读一下《我与地坛》全文,就会发现作者写这一段话的目的不在于表明地坛与家距离近这一普通事实,而是企图借此凸显作者与地坛之间那种宿命般的特殊缘分。(3分)
  23.答案:(60分,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顺着中谷进去。沿着小路走了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水道走,就到了泰山的巅顶。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水道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吴江有个叫沈彤的人,从二十岁起就在各种书籍中探寻泰山的壮美景色,知道泰山是五岳之首。
沈彤在雍正年间客居南阳,后抵达京城,取道太行山以东,远望泰山却不能看见,只见到山间的云雾。第二年从京城返回,出泰山西麓,绕到泰山南面。后来又从长江边前往京城,仍然从泰山西麓经过,都能隐约看见泰山的山顶。山顶上常常飘浮着白云,丝丝缕缕摇曳,层层叠叠覆盖,令人心情愉悦,然而都因为事务缠身而受阻,没能登上泰山。之后又从京城返回,回家几年后,年纪渐老,不敢再萌生登山的兴致。
乾隆六年正月,沈彤又要前往京城谋求生计,因为挚友陈醇叔在济南为官,弟弟沈薰也在蒙阴,于是取道沂州顺便拜访他们。看望过沈薰之后,就径直奔向济南。行程还未过半,泰山已经巍峨地出现在眼前。沈彤心中大喜,吩咐赶驴的人驱赶驴子快速前行,在泰山脚下住宿。告诫童仆鸡鸣时就上山。半夜时分,月色如同白昼。到了约定的时间,沈彤披上两件羊皮袄,乘坐用皮绳编织的兜子,从泰安城西边登山。走了五里,到达一天门,又走了二十里,到达二天门,太阳才升起。又走了二十里到达三天门,再走五里就到了泰山山顶。沈彤于是在山顶上四处观望,徘徊流连,纵览天地四方,只见天空低垂,如同车盖,又像穹庐;太阳高悬,如同火炬;群山连绵起伏,环绕簇拥,有的像磨刀石,有的像拳头;河流与大海曲折回环,像衣带与丝线;大地的边缘与天边相接之处,东西南北广阔无垠,没有一处障碍阻隔;对于人们所说的古代封禅的石刻,秦朝的篆书碑,汉代的无字碑,唐代的摩崖碑,周观、秦观、吴观三峰,日观、月观两峰,望海石,孔子崖,丈人峰等众多胜景,也没有一处不曾游览。过去只是听说过大概的景象,如今终于亲眼目睹并仔细观察,几十年来渴望见到却无法实现的愿望,如今竟然不费力气就全部实现了,内心的愉悦与满足,在此时达到了极致。然而又想到这座山所孕育的杰出人物已经断绝将近两三千年,不知道从今往后,终究不能再像古代一样(出现杰出人物)呢,还是天地间的灵秀之气积聚已久,马上就能有重大的生发呢!沉思了没多久,风起云涌,阴寒之气袭人,雨雪纷纷飘落,整座山笼罩在愁惨的氛围中。沈彤于是头戴青毡帽离开,离开后天气又像起初一样晴朗。
(节选自清·沈彤《登泰山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