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谪仙”李白那“奇之又奇”的《蜀道难》,以其无穷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去索解与寻味。明人沈周另辟蹊径,以点线、色彩、构图、布局等手段,将自我对《蜀道难》的理解与认识外化为图像,创作设色山水画《蜀道难图》,实现该诗由“文字阐释”向“图像呈现”的形态嬗变,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沈周《蜀道难图》,纸本设色,立轴,上方行书李白《蜀道难》,款署“弘治己酉秋七月廿日画并书,长洲沈周”。图画展现蜀道行旅景象:下方一水两岸,左右苍松红枫,高耸挺拔,怪石嶙峋,巉岩欲坠,三人骑驴过栈桥,左下绘依崖横梁立柱木栈,一红衣人骑驴行其上,道旁开阔处设有脚店,数人饮食休息于其中,一童仆店外饲驴;中部一峰特立突兀,苍松丹枫虬曲旁逸,右后为一驿馆,掩映于山间,一着红衣者依楼凭栏凝望,若有所思,左前栈桥凌驾深溪,二旅人骑驴行其上;上方连绵峰峦高耸入云,夹道松枫倒挂绝壁,山间窄径碥道,蜿蜒直通关隘,关楼踞险道而展旌旗,一白衣人立于关前,飞瀑砯崖转石,让人似闻万壑雷声。总体看来,此画构图严谨,布局缜密,用笔沉稳,以“粗沈”之风展示出创作主体对诗意的理解、自然的阐释和自我精神的呈现,几可谓“神品”。
李白的《蜀道难》与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却均凝聚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为其艺术意旨“凝固”与“外化”的具象符号。然而,两者的载体在本质上却有所区别: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其抽象凝练的特性使其能够展现动态的叙述流程,甚至超越视觉限制,深入揭示和表达情感意旨;而画作则依赖于视觉的直观呈现与接收,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将主体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静态瞬间之中。正是这种媒介的差异性,导致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这不仅体现出原诗与衍生图像的内在关联,更在呈现、遮蔽等维度上,展示两种艺术形式间复杂微妙的“互文”关系。
在《蜀道难》中,“驰走风云,鞭挞海岳”的李白,以诗意之笔描绘蜀地山川的壮丽画卷:“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写山势之险峻;“天梯石栈相钩连”,生动再现栈道悬空的惊险之景;而伴随着“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磅礴视听,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蜀道之“危乎高哉”,产生“每读之,剑阁如在目前”的形象性审美感知。沈周基于李白诗歌语象,运用绘画构图技巧,将诗中语言描绘的巍峨壮阔之景转化为视觉图像,再借重峦叠嶂、栈道绵延、狭谷幽深等景致,从纵向和横向角度构建一个由群山环抱的封闭空间。行旅之人立于谷中仰望,但见高山重叠,遮蔽天际,逼仄低沉之感顿现。这样一来,图像就从整体上展现诗歌所描绘的峥嵘崔嵬之势,传达出蜀道“高”“险”“难”等特征,使得诗意、画像于此交汇,语言符号部分转化为图像符号,实现《蜀道难》主要诗意的图像再现。
诚如赵宪章先生所说:诗语所指对象的“有”“有形”“可见”三大维度共同构成图像再现诗歌的基石——“有”作为肯定性表意核心,确立图像无法描绘否定性存在的基本边界;“有形”强调对象在视觉层面的直接呈现,即形貌的捕捉,且这种形貌的展现须在“光”的允许下方能达到“可见”状态,进而为图像再现提供可能。这三个维度紧密相连,共同决定图像能否成功再现诗歌语象。在沈周《蜀道难图》中,不难发现,由于诗歌中某些语象的特殊性,使得图像难以完全再现其精髓。比如,《蜀道难》开篇即通过神话故事“蚕丛”“鱼凫”“五丁开山”等,极尽渲染蜀山自古即险阻难越之能事。这些语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节和动态性,具有观念上的流动性,远非单一瞬间景象所能囊括。然而,图像作为静态的视觉艺术,难以表现具有连续时间性的内容;这些神话故事的复杂情感与意境,在沈周予以图像呈现的过程中,难免被部分遮蔽。再者,图像无法直接传达听觉、嗅觉等体验,这也是沈周面临的一大挑战。比如,诗歌中“悲鸟号木”“子规啼月”等听觉描绘,为全诗增添丰富的情感色彩;然而,这些声音蕴含的情感在图像中却难以精确表现,即便尝试描绘发声物象,也会因绘画的局限性而无法充分传达声音的悲戚,使得读者在观赏图像时,难以感受到诗歌中那种强烈的听觉冲击。这样一来,沈周在图绘《蜀道难》时,面对诗歌中复杂多变、富含情感的语象,不可避免地会因“画不就”而舍弃呈现相关内容,从而使得图像与诗歌之间构成部分的“遮蔽”关系。
如此,在传说中的古蜀道、李白笔下的蜀道以及沈周想象的蜀道之间,巧妙地建构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诗与画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文化认同、观念认同特征的“文图互文”的艺术世界。《蜀道难》图像传播史上的经典佳作,亦由此诞生。
(摘编自罗建新《沈周对李白〈蜀道难〉的图像呈现》)
材料二:
诗意图是对诗意的模仿和再现,也可名之为诗歌的图像修辞。从其诸种图式可知,这一另类修辞格主要表征为诗语空白的填补和诗歌意象的具体化;由此,文本所编织的诗意在图像中直接绽开而被“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诗意图所绽开的只是“诗眼”而并非诗意的全部,因此,它的模仿不过是一种“例证”而非诗意的完整再现。于是,诗意图就像矗立在语义深隧中的屏风,在使诗眼绽开的同时也屏蔽了图像背后的世界。这就是诗意图的双重性相及其符号表征:“绽开”与“屏蔽”的二元组合形塑了它的特质,开阖有序的律动驱使语图符号之互文游戏,诗意在图像中的若隐若现触发视觉诱惑。
(摘编自赵宪章《文学图像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周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线条与构图等手段用“图像呈现”的方式将他对《蜀道难》的理解外化为绘画作品,影响深远。
B.《蜀道难图》展现了蜀道行旅的景象,画面按照下中上的顺序,逐步展现“蜀道之难”的诗歌意旨,严谨缜密而沉稳。
C.《蜀道难图》将诗中描绘的巍峨之景转化为视觉图像,描绘出蜀道的特征,这是对《蜀道难》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
D.《蜀道难》中神话故事等这些语象具有特殊性,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节和动态性,《蜀道难图》难以完全再现其精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具有抽象凝练的特性,可以超越视觉限制,因此,《蜀道难》比《蜀道难图》更能表达创作者的情感。
B.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在呈现、遮蔽等维度上有所不同,是语言与可视元素的差异造成的。
C.赵宪章认为,诗歌描述的对象只有具有“有”“有形”“可见”三大维度,才能为图像再现诗歌带来可能。
D.诗歌意象的具体化是诗意图的重要特征之一,《蜀道难图》中所画峰峦如云、松枫倒挂等细节体现了这一特征。
3.下列对沈周《蜀道难图》的描述属于对《蜀道难》“诗语空白的填补”的一项是( )
A.危磴半空悬,飞瀑山山响。——黄越《题同门王若干藏沈石田〈蜀道难图〉》
B.栈影微茫入碧空,石痕钩距攒峰锷。——吕谦恒《为沈石田所画〈蜀道难图〉》
C.鸟道入云人不度,雪中惟有冻猿呼。——刘珏《题沈石田画蜀道》
D.竹篾缚桥驾深谷,乘危驭朽寒生栗。——边连宝《沈石田〈蜀道图〉》
4.简要概括《蜀道难》与《蜀道难图》两种艺术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5.材料二认为诗意图是“绽开”与“屏蔽”的二元组合,假设你要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绘制诗意图,那么如何体现“绽开”与“屏蔽”呢?请简要表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最后那块地
张淑清
父亲的稻子终于黄了,两亩地的稻田,紧挨着水库上游的一片沼泽,鸬鹚来了,风也在。风一吹,稻穗就弯腰,向大地行礼,向父亲致意。父亲抹一锅旱烟,蹲在地头吧吧嗒抽,幸福地欣赏着稻子。
这是村里最后一块稻田了。水库两岸居住的人不种稻子,他们嫌弃种稻子不划算,统统在土地上种经济作物,草莓,葡萄,板栗还有大樱桃。父亲看着人们进进出出把收获的果实送出村外,腰包鼓鼓的,只是笑笑,依旧守着他的稻田不急不躁。
渐渐富裕起来的人,家中添了四轮子,摩托车,翻修起亮锃锃的瓦房,青石板砌的院子。他们路过父亲稻田,不忘和父亲说说话。经常来堤坝坐坐的是父亲的亲侄子,他掏出一盒云烟,抽出一根递过来,老叔啊,还种稻子啊?大伙全摆弄经济作物,你落伍了。水稻不值钱,你看看三生,四驴子,那些平时不干正经的事的,栽大樱桃后,也抖起来了,你的思想该改一改了。
父亲码了一袋烟末子,狠狠地吸了一口,“我舍不得这块稻田!”
父亲的稻穗长势喜人,籽粒饱满,阳光一照,扬起一道道金灿灿的锋芒,沿着结实紧凑的稻粒,面前就是一碗亮晶晶的米饭。
父亲喜欢,路过稻田的人都赞不绝口。
侄子其实是想说服老叔,把地换给他,繁育草莓苗,他的几个大棚需要换新土质。还没等开口,老叔就拒绝了。
父亲依旧每天来稻田巡视一番,他给稻子拔草,施肥,灌水,和低着头思考的稻穗交流,父亲觉得稻子也有灵性,你抚摸它,手心里渗透着种子的温度和深情。父亲对每一位造访的人说过,这块地生长出的稻穗,多像他的兄弟!哪有割舍亲情的道理?
父亲守着地里的稻子,一天一天,日升月落,斗转星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父亲看了节气,下头霜稻子没问题,一旦重霜的话,稻穗就容易被折了脖颈,不好伸刀,头穗多,稻粒会落一地。
那晚,父亲踩着如水的月色,回屋,计划着稻子脱粒后,卖一部分,留一些给城里的女儿。
女儿讨厌种地,一家人搬到城里,女儿吃着父亲每年从乡下坐车送来的大米,不想让父亲种地了,议价粮店啥没有?打个电话就送货上门。
父亲说,我舍不得那块地。
女儿气愤地说,你累坏了我不管你。父亲叹口气,不管就不管,反正你们一年四季来去匆匆,哪里管着你父母。
父亲想起女儿,就多喝了一杯酒,迷迷糊糊睡着了,父亲是被一声声雀子的鸣叫吵醒,他披件粗布衣衫,出了院子。一看园子的红薯蔓儿穿了一层白乎乎的霜,冷气一下抽干他身上的暖劲。坏了!昨夜是刮风了,但不大。今早就遮了重霜!
父亲脸没洗,饭没吃,腋窝夹着月牙镰去了稻田,稻子果然被霜折了三分之一。父亲挥舞着镰刀,一拨拉倒下一片,割得飞快。日头攀上山坳,父亲已放倒一半稻子,父亲捶捶腰,抹抹额头的汗,镰刀一伸,一捧稻棵揽在左胳膊底,一条蛇突然蠕动着爬过来,父亲一惊,往一旁躲开,腰咯吱一声,扭了。不敢动弹,一动就疼得大汗淋漓。
父亲被侄子送到医院,住了几天。女儿女婿也着忙回来了。女儿说,那块地我已经答应卖给我大宝哥了,女儿说的大宝哥就是几次三番求父亲换地的侄儿。
父亲气得发抖,想坐起来,无奈腰动不了。
女儿说,白纸黑字签字画押了,再说,我户口一直没迁走,那块地我也有份。父亲就这一个孩子,把户口留下来,寻思老了女儿回家照顾他们。眼下,这腰一时半会好不了。
那不行,那是我在世上唯一的一块地,不卖!你说了不算。
父亲点了点头,提了一个条件,让侄子将别的薄地给他一块,侄子说,可以的。
女儿女婿收完稻子,脱了粒,只留下几袋够父亲吃一年的,其余全处理掉。还没等父亲出院,就拿着卖那块地和稻子的钱走了。
那块地被翻耕机掀了,扶上垄,成了草莓苗繁育基地,还挂上了牌子。
父亲弯着落下病根的腰,常常坐在那块地不远的一棵老柳树下,稻穗一样,低头一遍一遍咀嚼着什么……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对稻穗的描写,既写出了稻穗的饱满,又暗示了村里人对父亲坚持种稻的敬佩。
B.父亲没有接侄子递过来的好烟,而是码了一袋子烟末,这一细节表明了老人爱面子、固执。
C.小说引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既增添了文采,也着力渲染了乡村诗意氛围。
D.父亲遇蛇扭腰使小说情节出现转折,并且为后文父亲无奈失地的结局做了铺垫。
7.关于文中画线的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多喝了一杯酒,迷迷糊糊睡着了”的细节体现了父亲内心对女儿的牵挂与关爱。
B.父亲看到一层白乎乎的霜这一细节与前后文紧密关联起来,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C.“抽干”一词,用词精当,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看到严霜时心情的急剧变化,语言富有张力。
D.两个感叹号的使用,突出了父亲内心的震动,表现了父亲心中的焦急和懊丧。
8.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女儿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9.小说最后一段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子之言礼,何其尊也?”孔子对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公曰:“吾子言焉!”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以之为尊,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①,以别尊卑上下之等。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宗庙之序。品其牺牲,设其豕腊,修其岁时,以敬其祭祀,别其亲疏,序其昭穆。而后宗族会燕,即安其居,以缀恩义。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影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
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冬,晋赵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②,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③,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④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蔡史墨曰:“范氏、中行氏其亡乎。中行寅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是法奸也。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其及赵氏,赵孟⑤与焉;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
(节选自《左传》)
【注】①黼黻:服饰上的花纹。②被庐之法:也称执秩之法,维护了传统的“尊尊”秩序。③刑鼎:铸有刑法条文的鼎。④蒐;军事阅兵与演习。⑤赵孟:指赵鞅。孟,长也。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横线上,超过三处不给分。
民是以能尊A其贵B贵是以能守C其业D贵贱E不愆F所谓G度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婚姻,文中指男女双方结为夫妻,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的“婚姻”意义相同。
B.伐,文中是“侵犯”之意,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含义不相同。
C.经纬,指准则,此处用作动词,与《<论语>十二章》“然后君子”的“君子”用法相同。
D.其,表示估计、推测,与《五石之瓠》中“而忧其瓠落无所容”的“其”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子认为百姓用来活命的事物中,礼仪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礼那么将无法祭祀天地神灵。
B.孔子指出贤明的君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非常节俭,内心没有过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
C.孔子认为晋国应该遵守唐叔传下来的法度,并且以此作为百姓的准则,卿大夫按照位次来维护它。
D.蔡史墨认为铸刑鼎的危害恐怕要牵涉到赵氏,但赵鞅如果修养德行,是能避免祸患的。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君子以之为尊,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十二章》)
14.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孔子反对铸刑鼎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陶氏妇兼寄纯甫①
王安石
云结川原暗,风连草木萎。
遥瞻季行役,正对女伤悲。
梦事中千变,生涯老百罹。
更惭无道力,临路涕交颐。
注:①纯甫,王安石的弟弟王安上,字纯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巧用动词和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昏暗萧瑟,衬托诗人暗淡沉郁的心情。
B.“行役”泛称行旅、出行,“季”可指同辈中年龄最小的,诗中指诗人弟弟王安上。
C.颈联中诗人由眼前的离别想到世事如梦,变幻莫测,感慨自己一生遭遇多种不幸。
D.尾联中诗人为自己的能力、修养不够而感到十分羞愧,以致离别时不禁泪流满面。
16.“临路涕交颐”和“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均写了流泪。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两位诗人流泪的原因的异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班会课上,李老师使用《伶官传序》中“,”两句话,教育不注重细节、沉迷手机的小虎同学。
(2)暑假,成都武侯祠游人很多,再也看不到杜甫在《蜀相》中所写的“,”冷冷清清的景象了。
(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历代诗人常借山和水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或胸襟,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1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汪曾祺的小说语言观反映了新时期以来小说语言观的转向——从工具论转向本体论。汪曾祺提出:“语言就是内容,语言和内容是同时依存的,不可剥离的,就好像吃橘子,语言是个橘子皮,把皮剥了吃里边的瓤。我认为,语言和内容的关系不是橘子皮和橘子瓤的关系,它们是密不可分的,是同时存在的。”按照这一见解,语言在文学中重新定位,语言不再是传达内容的载体,语言成了文学本身,成了标示文学存在价值的本体。
汪曾祺认为:“小说语言的艺术性与作家的传统文化、地区文化素养有直接的联系,一个作家对传统文化和某一地区的文化了解得愈深切,A。每一种方言都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这种美不是另一种方言所能代替,B。【乙】普通话是大众公约数,是没有性格的。”在这里,汪曾祺表达了两层含义:其一,【丙】他所说的“文化”既指传统的“雅”文化,又指民间的“俗”文化;其二,有效地吸收方言成分,可使语言具有特殊的表现力、特殊的美。
《受戒》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段落:“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丁】衣服格挣挣的。”其中“格挣挣的”是汪曾祺家乡的方言,①在用这个词时,他踌躇了很久,②发现后来山西话里也有这个说法,并在元曲里也发现“格挣”这个词,才放心地用了。③从语言的构建上,汪曾祺完全从人物的文化背景出发,整段话全用的是家乡口语,这样,④人物的神韵便生龙活虎。⑤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语言和人物贴近”。
总之,汪曾祺许多作品的语言都透露出一种深沉的文化气息,与其小说语言观互为映照。
18.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甲句中的破折号表解释说明。
B.乙句使用了借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C.丙句“雅”“俗”的引号都表强调。
D.丁处“格挣挣”即干净整洁之意。
19.下列句子中的“踌躇”与文中加点的“踌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B.他站在十字路口,踌躇了很久,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C.他在做这个决定之前,踌躇了很久,反复思量着各种可能的后果。
D.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三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语言和人物贴近”在《红楼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请你根据下面语言描绘的形象特点写出相应的人物姓名或称谓。
①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儿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称‘辣子’,你就叫他‘凤辣子’好了。”
②)兴儿说:“……玫瑰花又红又香,无人不爱,只是刺戳手……可惜不是太太养的,‘老鸹窝里出凤凰’。”
③鸳鸯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更多人有了发出声音、表达观点的可能,公众可以从更多视角了解事态发展和各方观点。那么,我们是不是离真相越来越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
1.答案:C(3分)
2.答案:A(3分)
3.答案:D(3分)
4.答案:区别:①诗歌《蜀道难》以语言为媒介,以诗意之笔描绘了蜀道的巍峨壮阔和艰险;《蜀道难图》以线条、色彩和构图为载体,将蜀道的特征展现出来。(3分)联系:②两者虽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都凝聚着诗人和画家对蜀道特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并且巧妙地建构了一种复杂微妙的“互文”关系。(3分)
5.答案:①《归园田居》的特色在于通过意象的具体化来表现陶渊明回归田园的快乐。画面要描绘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等这些具象化的形象,这是诗意的“绽开”。(3分)②但是诗意图是静态的展示,要舍弃呈现相关内容,比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无法直接传达听觉的体验,也难以让观画者感受到诗中的听觉冲击,只能凭借画家与观画者的想象来进行。诗意图并不能完整地表现诗意的全部,对诗意有所“屏蔽”。(3分)
6.答案:D(3分)
7.答案:A(3分)
8.答案: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返乡卖地致使“最后那块地”消失;(2分)②衬托了父亲坚守传统农耕、热爱土地的形象;(2分)③表现了观念的冲突和人性的冷漠自私,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性。(2分)
9.答案:①含蓄地表达了老人对过去种稻生活的回忆;(1分)②对失地的悲伤和无奈;(1分)③对女儿的失望;(1分)④表现了作者对老人的同情和理解;(1分)⑤对传统农耕文明衰落的忧思。(1分)
10.答案:BDF(3分,每选对一处得1分)
11.答案:A(3分)
12.答案:A(3分)
13.答案:(1)所以,君子把礼看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以后,就用他所了解的礼来教化引导百姓。(4分,“尊”“然后”“以”各1分,句子大意1分)(2)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这就是仁。一旦做到这样了,天下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4分,“克己复礼”“一日”“归”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答案:①破坏传统礼制;(1分)②影响社会等级秩序;(1分)③法律来源不合礼法。(1分)
15.答案:D(3分)
16.答案:①同:都有对亲人的思念,诗人的人生都遭遇了不幸,都有无能为力的无奈。(3分)②异:①王诗颔联直接抒发了对远行的纯甫的担忧,为与陶氏女分别伤悲;杜诗中“亲朋无一字”指亲朋好友音信全无,充满漂泊天涯的孤独。(2分)②王诗抒发了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深刻认识,揭示了诗人对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自责和无奈;杜诗中诗人年老多病孤独漂泊,眼见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2分)
17.答案:(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等,符合要求即可)(2分,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8.答案:B(3分)
19.答案:C(3分)
20.答案:A.他的语言便愈有特点/他的语言便愈有表现力/他的语言便愈有特殊的美(2分);B.更不是“普通话”所能代替的(2分)
21.答案:②句修改为:后来发现山西话里也有这个说法(2分);③句修改为:在语言的构建上/从语言的构建上看(2分);④句修改为:人物的神韵便跃然纸上/人物的神韵便呼之欲出(2分)
22.答案:①王熙凤(1分);②探春(1分);③刘姥姥(1分)
23.答案:(60分,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哀公请教孔子说:“隆重的礼是怎样的呢?您说到礼,为什么那么重视呢?”孔子回答道:“我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不能(详细准确地)说出隆重的礼。”鲁哀公说:“还是请您为我讲讲吧!”
孔子回答道:“我听说,百姓用来活命的事物,礼仪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不能有准则地侍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不能分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以及婚姻关系、亲族之间交往的亲疏远近。因此君子把礼看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以后,用他所了解的礼来教化引导百姓。等到礼的教化卓有成效之后,又修治那些文饰器物和礼服,来区别尊卑上下的等级。百姓顺应礼的教化后,才谈得上丧葬祭祀的规则,宗庙祭祀的秩序。安排好祭祀用的牺牲,布置好祭神祭祖用的干猪肉,每年按时举行严肃的祭礼,(在祭祀时)以表达对神灵、先祖的崇敬之心,区别血缘关系的亲疏,排定昭穆(按照辈次亲疏排列)的次序。这之后,亲属在一起宴饮,依序坐在应坐的位置上,以联结彼此的亲情。住低矮简陋的宫室,节俭地使用服饰、车马器用之类,车辆不加雕饰,器具不刻镂花纹,吃饭不用两道菜肴,内心没有过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以前的贤明君主就是这样讲求礼的。”
鲁哀公问:“如今的君子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了呢?”
孔子回答说:“如今的君子,贪爱财物永不满足,放纵自己(不合礼制的)行为不感到厌倦,放荡懈怠散漫不坚定,固执地搜刮尽人民的资财。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招致百姓的怨恨,违背众人的意志,去侵犯政治清明的国家。只求个人欲望得到满足而不择手段,残暴地对待人民而肆意刑杀,不设法使国家得到治理。以前的君主统治民众是用前面说的办法,现在的君主统治民众是用后面说的办法。这说明现在的君子不能修明礼。”
材料二:
冬季,晋国的赵鞅带兵在汝水岸边筑城,于是向晋国的百姓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用来铸造刑鼎,在鼎上铸刻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孔子说:“晋国恐怕要灭亡了吧,完全失掉了法度了。晋国应该遵守唐叔传下来的法度,来规划治理百姓,卿大夫按照他们的位次来维护它,百姓因此才能尊敬品格高尚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因此能保守他们的家业。贵贱的差别没有错乱,这就是所谓法度。文公因此设立执掌官职位次的官员,制定被庐法律,以此成为盟主。现在废弃这个法令,而铸造了刑鼎,百姓都能看到鼎上的条文,还用什么来尊敬贵人?贵人还有什么家业可保守?贵贱没有次序,还怎么治理国家?而且范宣子的刑书,是在夷地检阅时制定的,是违犯晋国旧礼的乱法,怎么能把它当成法律呢?”蔡史墨说:“范氏、中行氏恐怕要灭亡了吧。中行寅是下卿,但冒犯上面的命令,擅自铸造刑鼎,以此作为国家的法律,这是违犯国家法令。又加上范氏改变被庐之法,这就要灭亡了。恐怕还要牵涉到赵氏,因为赵孟参与了。但赵孟出于不得已,如果修养德行,是可以避免祸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