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看一场浪漫的冰雪盛宴,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滑雪运动,以一种惬意( )的心态沉浸其中,才算是冬天该有的样子。12月21日,伴随着又一场大雪的落下,仙女山滑雪场正式对外开放,热忱( )地迎接八方来客。这也标志着2024年武隆区第十五届仙女山冰雪季拉开了它亭亭玉立的帷幕。
①仙女山滑雪场,被誉为西南地区场地最大、雪质最好、游玩项目最多的天然滑雪胜地,可同时容纳大约3000人滑雪。②滑雪器具多种多样,有滑雪板、滑雪圈、滑雪橇、滑雪船、雪地转转……各种雪上娱乐运动项目精彩刺激。仙女山滑雪场的管理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提升与蜕变。为了确保每一位游客都能尽情游玩、安心游览,主办方pìn( )请了专业团队,制定了周全的保障措施,力求精益求精。③景区也通过完善设施设备、组建专业除雪除冰队伍、创新服务举措等,营造了一个安心、舒心、暖心的旅游。
④这场冰雪盛宴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冬季活动,还充分展示了仙女山滑雪场作为西南地区顶级滑雪胜地的魅力。尽管冬日的气候可能让某些日常活动显得枯zào( ),但这里的热情与活力不减。冰雪季的精彩不辍,给每一位游客都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1.请填写语段中空缺的字音、字形。
惬意( ) 热忱( ) pìn( )请 枯zào( )
2.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亭亭玉立 B.蜕变 C.精益求精 D.不辍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语言表达
4.小渝准备写一首赞美冬天的诗歌,请你仿照诗歌的前两节的格式,选取冬天其他的景象,运用比喻的修辞将空白的内容补充完整。
冬之赞歌 冬天的梅,静静绽放 点缀着园林和屋房 那芬芳仿若梦境,沉醉心房 冬日的炉火,熊熊燃烧 温暖着房间与心灵 那火光宛如舞者,驱散严寒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永远使人怀想而热爱的冬季啊!
三、名著阅读
5.七年级(1)班在阅读《西游记》后,准备组织一场“与经典相遇·与经典同行”活动,请你参与。
任务一:辨析情节正误
(1)下列关于《西游记》的情节梳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战黄风怪——在黄风岭称王的黄风怪原是灵山下的黄毛貂鼠,它的看家法宝是三股钢叉,看家本领是三昧神风。后灵吉菩萨带黄风怪去向如来佛领罪。
B.车迟国斗法——鹿力大仙要与悟空比试砍头,悟空变作饿鹰叼去了鹿力大仙的头颅;虎力大仙要与悟空比剖腹剜心,悟空变作黄犬叼去了虎力大仙的五脏心肝。
C.真假美猴王——为分辨出真假美猴王,两位美猴王先在花果山大战,沙僧难辨真假;随后在唐僧面前大战,“紧箍咒”也不起作用;再到落珈山、南天门和森罗殿前大战,观音、众神和判官也难辨真假;最后,在如来帮助下,真悟空重回取经队伍。
D.三调芭蕉扇——罗刹女用芭蕉扇扇飞悟空,悟空到灵吉菩萨处借得一颗定风丹;随后悟空变作虫子入罗刹女腹中,借得了真扇。
任务二:掌握阅读方法
(2)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阅读效率,加深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请你根据以下提供的两种阅读方法,完成相关任务。
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阐释 阅读任务
跳读法 跳读是主动地舍弃或有意地忽略书中某些内容,以求更高的阅读效率。阅读时可以跳过与阅读目的无关或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跳过某些不甚精彩的章节。 (1)小渝想整理名著中展现白龙马形象的内容,以下回目他可以跳读的是( ) A.蛇盘山诸神暗佑,鹰愁涧意马收缰 B.邪魔侵正法,意马忆心猿 C.黑河妖孽擒僧去,西洋龙子捉鼍回 D.心主夜间修药物,君王筵上论妖邪
精读法 精读就是细读、精思和鉴赏,即经过精细深入地阅读,对作品的内容、结构、写法、语言和思想等,能有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独到的发现和广泛的联想。 (2)古典小说中有一种情节设计叫“三复情节”,是指一个故事情节经历三次或多次的发展与转折。你和小渝读完《西游记》,发现“三复情节”曾在书中多次出现,请你们精读《尸魔三戏唐三藏》一回,以其为例,探究“三复情节”的作用。
四、综合性学习
6.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时值岁末更替之际,2024年“书香重庆”全民阅读系列推荐活动如约而至。为了调动同学们参与其中的积极性,现举行“少年正是读书时”主题班会并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小语搜集了“2023年我国国民各媒介阅读率统计图”,请你阅读图表,帮她提炼调查结果。
(2)为了更好地了解班级读书现状,小文制作了以下调查问卷。请你帮她完善问卷中的问题设计。
亲爱的同学:你好!这份问卷是为了了解同学们日常读书习惯。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答,在相应选项的方框内画√。 1.你平均每天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是多少 □没有时间阅读□①______ □30-60分钟 □一小时以上 2.②______ □在书上圈点批注精彩之处 □阅读时摘录好词好句 □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3)为了在班级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形成爱阅读的浓厚风气,请你根据示例为“少年正是读书时”活动再策划两个具体项目。
示例:“名著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
项目一: 项目二:
五、名句名篇默写
7.古诗文灿若星河,点亮语言之美,映照中华文化的博大。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类别 诗句 作者及出处
意象丰富 花草添诗意 ,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明月映诗心 明月松间照,。 王维·《山居秋暝》
雨雪润诗田 春潮带雨晚来急,。 韦应物·《滁州西涧》
好风借诗力 ,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情意悠长 故乡撩人心 “ ”一问一答,抒发了诗人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 崔颢·《黄鹤楼》
送别牵人心 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
志向长存 酬难酬之志 “,”表露出历史上的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且反映了诗人抑郁不平的心境。 杜牧·《赤壁》
忧家国之难 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德行崇高 与仁德同行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与忠孝同行 事父母能竭其力;; 《论语·学而》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③。
汉下白登④道,胡窥青海湾⑤。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⑥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其名出自古乐府的《鼓角横吹曲》,其辞多抒写征戍离别之苦。②天山:可能是指今日之天山山脉,也可能仅指甘肃祁连山。③玉门关:关隘名。在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西面,是汉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④白登:指白登山,在今天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方,汉初刘邦攻韩王信并伐匈奴,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在白登山上,七日夜乃得脱,史称白登之围。⑤青海湾:即青海湖,唐军和吐蕃曾多次在青海湖附近交战。⑥戍客:即戍卒,守备边境的士兵。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四句借用明月、天山、云海、长风等意象,描摹出一幅疏朗宁静、清新明丽的景象。
B.“汉下”两句化用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
C.中间四句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承上启下。
D.后四句通过“戍客”的“思归”,“高楼”上的“叹息”,委婉含蓄地抒发将士对亲人的思念。
9.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乐府解题》云“《关山月》,伤离别也。”陆游也作了一首《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陆游作《关山月》,除了与李白一样都表达了对征客的同情与关切之外,还表达了(1)、(2)等情感。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
禹南省①,方济②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③。禹乃熙笑而称曰:“我受命于天,竭力而劳万民。生,寄④也:死,归也。何足以滑和⑤!”视龙犹蝘蜒⑥,颜色不变。龙乃弭耳⑦掉尾⑧而逃。禹之视物亦细⑨矣。
——《庄子·列御寇》
[注]①南省:巡视南方。省,视察。②济:渡。③五色无主:指脸上没有正常的颜色,形容惊惶失措的样子。④寄:暂居,短住。⑤滑(gǔ)和:扰乱心性的平和。滑,扰乱。⑥蠖蜒:虫名。⑦弭耳:帖伏耳朵,形容驯服的样子。⑧掉尾:摆动尾巴。⑨细:这里形容认为事物都很细小。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屠乃奔倚其下 乃悟前狼假寐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待君久不至,已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C.意暇甚 意与日去(《诫子书》)
D.方欲行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十二章》)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禹之视物亦细矣。
12.下列对甲乙两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情节可以从狼的角度概括为:两狼跟踪——两狼穷追——两狼谋划——两狼被杀。
B.甲文“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中的“暴”字形象地刻画出屠户杀狼时的暴怒。
C.甲文叙议结合,叙述了屠户杀掉两只狼的故事,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议论,点明全文主旨。
D.乙文“舟中之人五色无主”通过船上人们的惊慌失色,进一步烘托出事件的紧张氛围。
13.请结合文本说说甲文的屠户和乙文的禹在形象上有何异同?
八、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如何吃好一碗豌杂面
陈晓卿①
①工作地点的变更,让我很确切地感受到了北京城市发展的不均衡,饮食方面尤其如此。
②直到有天,看到一家重庆小面的店名似曾相识,进去一问,果然是从双井搬迁过来的,一试味道居然还是老样子,很快,这里就成了我与同事的食堂。
③一起吃饭的时候,也就难免吹几句牛,普及一些关于食物的知识,比方说:“如何吃好一碗豌杂面 ”
④同事们来自五湖四海,常见到的情形是:在一碗普通的、来自重庆的条状面食跟前,小伙伴们首先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狐疑。点东西时,三分之一的人要求免辣,三分之一会要奇奇怪怪的浇头,剩下的几位即便要了重庆小面的豪华版——豌杂面,也是吃相十分窘迫,最关键的,要了干熘(无汤豌杂)的两位,面全部吃完了,臊子还几乎完整地留在碗底。吃吧,有点儿咸。不吃,又觉得可惜。总之,人和碗都很无辜的样子。相信重庆人民要看到这样的场景,会愤怒地发来照会②的。
⑤重庆人吃小面,不像我的同事这样猴急,尤其豌杂面,要气定神闲,先用温柔的眼神向庄严覆盖着杂酱和耙豌豆的这碗面深情告别——我说得夸张了,应该说是认真检查一下臊子的分量和面的成熟度。然后,慢慢拿起筷箸,轻轻从右前方插入碗的底部,拇指、食指和中指用力,以筷尖为轴轻轻上挑。
⑥对一碗干熘而言,外层和内部的温度是不同的,如果自上而下直接吃,开始面的硬度是合适的,而埋在下面的面条,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温度,会致使面体膨胀,甚至板结。如此轻挑数次,不仅让整碗面的温度趋于均匀,面条不至于粘连,也使臊子均匀地包裹在每一根面条的四周。
⑦几经这样自下而上的翻动,直到豌豆、肉碎、榨菜末等等佐料也逐渐聚在最靠自己的位置,才可以正式吃面。一手托碗,一手举筷,咸淡一致地蘸匀调料。一口面——既有面香,也有肉质香,既有耙豌豆的绵沙,又有榨菜碎末细小跳动的爽脆,口味和牙感,如同一个弦乐四重奏现场,齐整、默契,层次分明又相互衬托。面之将尽,豌杂也刚好耗光。完美。
⑧豌杂面是重庆小面中,我最热爱的品种。在重庆,每一家小面馆,面的软硬、肉臊的多少,都有不同,但和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它的唯一性体现在这金黄色的耙豌豆上。
⑨耙,方言中用来形容绵软的字。耙豌豆也就是煮烂的豌豆,是川渝百姓的日常食物。成都人性格温婉,喜欢把豌豆煮到近乎无形,即便自己懒得煮,菜市场也买得到成品。做蔬菜汤、酥肉汤、肥肠汤,丢一勺耙豌豆,风味立刻不同。重庆人耿直得多,好的耙豌豆讲究软烂沙瓤而外形完整,尤其豌杂面更是如此。
⑩耙豌豆这种价格极其便宜的食材,最初的出现,只是为了给分量不够的肉臊鱼目混珠地“撑场面”,所谓肉不够,豌豆凑。现在生活好了,肉也足够,人们非但没有把它从杂酱中剔除,反倒钟情于豌豆熟烂后美妙的口感和豆类加油脂的清香,它甚至成为山城早餐味觉的标识之一。
英国作家扶霞曾经在成都留学,回到英伦也自然多了不少川渝之地的朋友。她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海外的中国学子们,对豌杂面可谓日思夜想。这些年在伦敦,川菜餐厅已经不少,有些做得已然十分正宗。但这些餐厅中,有豌杂面的却不多,原因是英国不容易买到白豌豆,这是耙豌豆的原料。
但很快,这个世纪难题就被解决了。一位留学生在超市里买了一罐胡姆斯酱,用郫县豆瓣加葱花煸了肉臊和榨菜,淋在了加热的胡姆斯酱上,奇迹出现了:一碗英伦风豌杂面在八千公里之外就此诞生,而且味道与重庆的近似度大于百分之九十五。甚至所有品尝的人都以为那就是耙豌豆,还有人抱怨:“你啷个把豌豆煮得愣么稀烂!”
胡姆斯酱又称鹰嘴豆泥酱,主要由鹰嘴豆、柠檬汁、蒜泥、橄榄油和芝麻酱组成。自13世纪起,胡姆斯酱就出现在埃及的烹饪书中。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平时涂抹在面饼或者吐司上的酱料,被中国人当成了面条伴侣。
上面这个故事还有一个姊妹篇。有个朋友在成都有两个圈子:一个是中国人的圈子,一个是外国朋友的圈子。在后一个圈子中,有一位原籍中东的朋友,经常在感叹四川美食的美味之后,非常无助地开始怀念家乡的胡姆斯酱。成都是一个拥有食物自信的城市,胡姆斯酱并不好买,怎么办呢 朋友把这位中东友人带到了菜市场,指着白豌豆说:“你不妨试一试这个,再加上一勺芝麻酱,你的故乡就回来了。什么 没有橄榄油哈,你可以试试用生的菜籽油替代啊。”当然,这又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同科不同属的两种豆子的果实,跨越万里,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巧用,却这样水到渠成地达成了某种默契。美食家们常说,“食物是最亲善的使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注]①陈晓卿,著名纪录片导演和美食作家,因执导《舌尖上的中国》系列、《风味人间》系列纪录片而广受赞誉。陈晓卿不仅关注食物的制作过程与味道,更关注食物与人的关系,以及食物在不同地域和文化层面的独特意义。
②照会是指国际交往的书信形式,指一国政府把自己对于彼此相关的事件的意见通知另一国政的外交文件,是对外交涉和礼仪往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选自陈晓卿散文集《吃着吃着就老了》,有删改)
【散文·内容补全】
14.请根据文章内容,完善下列表格。
一碗豌杂面 豌杂面食材 (1)面(2)臊子(肉碎杂酱和)(3)佐料(榨菜末等)
滋味独特之处 的口感和豆类加油脂的清香气味
吃面的步骤 (1)检查臊子的分量和面的成熟度; (2) (3)一手托碗,一手举筷,咸淡一致地蘸匀调料; (4)面条裹着豌杂入口。
【散文·含义理解】
15.请结合上下文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同科不同属的两种豆子的果实,跨越万里,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巧用,却这样水到渠成地达成了某种默契。
【散文·语言品味】
16.(1)请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相信重庆人民要看到这样的场景,会愤怒地发来照会的。
(2)请赏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既有面香,也有肉质香,既有耙豌豆的绵沙,又有榨菜碎末细小跳动的爽脆,口味和牙感,如同一个弦乐四重奏现场,齐整、默契,层次分明又相互衬托。
【散文·标题分析】
17.本文以“如何吃好一碗豌杂面”为题,请分析其妙处。
【散文·文化探究】
18.“陈晓卿不仅关注食物的制作过程与味道,更关注食物与人的关系,以及食物在不同地域和文化层面的独特意义。”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于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童话,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种子
①世界上有一粒种子,像核桃那样大,绿色的外皮非常可爱。听说,要是把它种在土里,就能够钻出碧玉一般的芽来。开的花呢,当然更美丽,不论是玫瑰花、牡丹花、菊花,都比不上它;并且有浓郁的香气,不论是芝兰、桂花、玉簪,都比不上它。可是从来没人种过它,自然也就没人见过它美丽的花,闻过它花的香气。
②国王听说有这样一粒种子,欢喜得只是笑。白花花的胡子密得像树林,盖住他的嘴,现在树林里露出一个洞——因为嘴笑得合不上了。他说:“我的园里什么珍稀的花都有,但是,这些其他国王也有,又有什么稀奇 现在好了,有这样一粒种子,只有一粒。等它钻出芽来,开出花来,世界上就没有第二棵。这才显得我最尊贵,最有权力。”
③国王叫人把这粒种子种在一个白玉盆里。土是御花园里的,筛了又筛,总怕它还不够细。浇的水是用金缸盛着的,滤了又滤,总怕它还不够干净。每天早晨,国王亲自把这个盆从暖房里搬出来,摆在殿前,晚上还亲自搬回去。天气一冷,暖房里还要生上火炉,热烘烘的。
④国王老坐在盆旁边等着——眼前只有一个白玉的盆,盛着灰黑的泥。
⑤时间像逃跑一般过去,转眼就是两年。种子一点动静也没有。于是国王生气了,他说:“这是死的种子,又臭又难看,我要它干么!”他就把种子从泥里挖出来,还是从前的样子,像核桃那样太,皮绿油油的。他越看越生气,就使劲往池子里一扔。
⑥种子从国王的池里,跟着流水,流到乡间的小河里。渔夫捞上来,他觉得这是一粒稀奇的种子,就高声叫卖。
⑦富翁听说了,欢喜得直笑,眼睛眯到一块儿,胖胖的脸活像个打足了气的皮球。他说:“我的屋里,那么大的金刚钻,那么大的珍珠……都出大价钱弄到了手。可是,张口闭口都是金银珠宝,也真有点儿俗气。现在呢,有这么一粒种子——只有一粒!这要开出花来,可以显得我高雅,把世界上的富翁都盖过去。”
⑧富翁把种子买了来,种在一个白金缸里。他特意雇了四个有名的花匠,专门经管这一粒种子。一切种植名花的秘诀,这四个花匠都会。他们轮班在白金缸旁边看着,一分一秒也不断人。用上好的土、上好的肥料……总之,凡是能做的他们都做了。
⑨富翁想:“这样经心照看,种子发芽一定加倍地快。到开花的时候,我就大宴宾客。那把些跟我差不多的富翁都请到,让他们看看我这天地间没第二份的美丽的奇花,让他们佩服我的阔气与高雅并存。”他越想越着急,过一会儿就到白金缸旁边看看——只有一个白金的盆,盛着灰黑的泥。
⑩时间像逃跑一般过去,转眼又是两年。快到请客的时候,种子一点动静也没有。于是富翁生气了,他说:“这种子,又臭又难看!”他就把种子从泥里挖出来,还是从前的样子,像核桃那样大,皮绿油油的。他越看越生气,他使劲往墙外边一扔。
种子飞呀,飞呀,飞呀,最后掉下来,正是一片丰饶的土地。
土地里有个年轻的农夫,皮肤晒得像酱的颜色,红里透黑,胳膊上的筋肉一块块地凸起来,像雕刻的大力士。他手里拿着一把锄头,正在松土。他锄了一会儿,抬起头来四处看看,嘴边透出平和的微笑。
他看见种子掉下来,说:“呀,真是一粒可爱的种子!种上它吧。”就用锄刨了一个坑,把种子埋在里边。
他照常耕作,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自然,种那粒种子的地方也一样,耕、锄、浇,样样都做到了。
没几天,在埋那粒种子的地方,碧绿的像小指那样粗的嫩芽钻出来了。又过几天,拔干,抽枝,一棵活像碧玉雕成的小树站在田地里了。梢上很快长了花苞,起初只有核桃那样大,长啊,长啊,像橘子了,像苹果了,像柚子了,终于长到西瓜那样大,这朵花: (1) 。
年轻的农夫还是照常耕作,在田地里来来往往。从这棵稀奇的花旁边走过的时候,他看看花,看看叶,四处看看,嘴边透出平和的微笑。
乡村的人都来看这稀奇的花。回去的时候,脸上都挂着平和的微笑,满身都沾上了浓郁的香味。
(选自《稻草人》,有删改)
情节·概述
19.童话常用对照的方式叙述故事情节。请参照示例,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
国王将一粒种子种在白玉盆里。他把这粒种子晚上养在暖房之中,白天摆在殿前,但它没有发芽,于是他一怒之下将它扔到池子里。
①
②
语言 品读
20.比较下面两个句子,结合童话语言特点,你认为哪个句子的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甲:“白花花的胡子密得像树林,盖住他的嘴,现在树林里露出一个洞——因为嘴笑得合不上了。”
乙:“他胡子花白又茂密,在哈哈大笑中嘴巴就从胡子里漏出来。”
21.文中反复提到这粒种子从泥里被挖出来的状态:“他就把种子从泥里挖出来,还是从前的样子,像核桃那样大,皮绿油油的。”请你为这句话设计朗读重音,说明理由。
◆画面·想象
22.童话是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村里的人都来看这朵稀奇的花,若你是村民,置身其中,你会欣赏到怎样的美?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合理想象,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布局 具体内容 设计理由
景中花 15段——这朵花:(1)结合上下文,描写出这朵花的特点。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这样设计的理由。
景中人 农夫的动作或神态:
◆思维·品悟
23.有人说,世界上的童话一开始都是写给大人看的,因为只有大人才能看到童话故事背后引申的深意。你从这则童话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九、作文
24.人的一生如何过得充实而有意义?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回答。我们在书本中看到白求恩的精益求精,感受到朱德母亲的嘉德懿行,震撼于仁人志士的崇高与坚定,也聆听到诸葛亮的谆谆教诲——做一个宁静淡泊的人。你,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请以“做______的自己”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得抄袭。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4分,每空1分)答案:qiè;chén;聘;燥
2.(3分)答案:A
3.(3分)答案:C
4.(6分)答案:冬日的松,屹屹挺立,守护着林间与道旁,那翠绿犹如翡翠,坚韧心志。冬晨的霜,薄薄铺展,装饰着大地与屋檐,那银白犹如霜糖,纯净心灵。(每句3分,句式、内容各1.5分)
5.(10分)
(1)(3分)答案:A
(2)(7分)答案:C(3分)《尸魔三戏唐三藏》中“三复情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白骨精三次变化女子、老妇、老汉戏弄唐僧,展现了其狡猾、凶残且善于伪装的特性;孙悟空三次识破其伪装并及时出手,凸显了他的警觉智慧、勇敢果断。唐僧三次误会孙悟空打死人命,怒而逐徒,表现了他的固执、善良但易受骗的性格特点。(2分)②推动情节发展:白骨精三次变化,每次都被孙悟空识破,但唐僧却三次误会,遂恨逐孙悟空。这种重复中有变化的情节设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1分)③使故事一波三折:三次重复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和吸引力,构造了悬念与延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1分)④深化故事主旨:孙悟空三次识破白骨精的伪装并坚决出手,体现了其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畏强权、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一主旨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于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畏强权和误解,正义终将会战胜邪恶。(1分)
6.(9分)
(1)(3分)答案:2023年我国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较高,其中数字化阅读阅读率较高,报纸、期刊(只答到期刊亦可)阅读率较低。(极大或极小,任意答1点即可,但需呈现概括结论而非具体数字,且要用到“2023年我国国民各媒介阅读率”这个关键信息)
(2)(3分)答案:①30分钟以内/少于30分钟(1分)②你在阅读时会使用哪种读书方法?/你在阅读时有哪些阅读习惯?(围绕如何阅读,问题与答案契合即可,2分)
(3)(3分)答案:“走进经典”主题讲座;“读书故事我来讲”演讲比赛;“我的读书故事”征文比赛(写出两个即可,每个1.5分)
7.(10分,每空1分)答案:曲径通幽处;清泉石上流;野渡无人舟自横;长风万里送秋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萧萧班马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长使英雄泪满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事君能致其身
8.(3分)答案:C
9.(4分,每点2分)答案:对于朝廷歌舞升平、不恤国难的批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想要收复中原、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感(答出两点即可)
10.(3分)答案:B
11.(6分,每句3分)答案:
(1)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洞”“意”“隧入”翻译正确各0.5分,句子通顺1.5分)
(2)大禹看待事物也是很淡然啊。/大禹看待事物把它们看得很细小啊。(“视”“物”“亦”翻译正确各0.5分,句子通顺1.5分)
12.(3分)答案:B
13.(6分)答案:异:屠户有怯懦的一面,面对狼的威胁,他一开始选择“投以骨”“复投之”;大禹则始终坦然镇定,没有表现出怯懦。或者屠户怕死,文中屠户遇狼惧怕,大窘;禹视死如归,文中禹在面对龙时说“死,归也”,体现他不畏惧死亡。(3分)同:勇敢镇定。甲文中,面对两狼的攻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体现了他的勇敢;乙文中“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而大禹“视龙犹蝘蜒,颜色不变”,勇敢镇定。(3分)
14.(6分,每空2分)答案:耙豌豆/豌豆;软烂(绵沙)/熟烂;用筷箸从碗底向上轻挑数次翻动佐料
15.(3分)答案:默契,这里指白豌豆和胡姆斯酱滋味的相似而满足了人们的思乡之情。
16.(6分,每题3分)答案:
(1)夸张/大词小用,对重庆小面没有被正确品味的无奈/生气之情/对正确品味小面的重视,语言幽默风趣。(手法1分,分析2分)
(2)比喻,写出了碗杂面用料多、滋味的丰富有层次、味道和谐(三选一),表达出作者对于碗杂面滋味的热爱/正确吃一碗碗杂面的得意之情(回答“长短句结合”可酌情)(手法1分,分析2分)
17.(4分)答案:(1)概括文章内容:如何正确地吃一碗豌杂面;(2分)(2)“如何”一词设置悬念,引发好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分)
18.(4分)答案:作者既写到了吃碗杂面的方法和滋味,还关注了耙豌豆背后的历史所代表的重庆“耿直”的民风/山城独特地域味觉标识,更通过胡姆斯酱与白豌豆滋味的相似抚慰了异乡人的故事(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19.(6分,每空3分)答案:
富翁将这粒种子种在白金缸里,雇了四个花匠轮流照看,用上好的土和肥料,但种子没有发芽,于是他一怒之下将它往墙外扔去。
农夫将种子种在丰饶的土地里,照常耕作,顺其自然。不久,种子发芽并开出了花,乡村的人都来看它。
20.(3分)答案:甲,①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国王的胡子非常茂密。②运用叠词“白花花”符合儿童口吻,更有趣味性。(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21.(3分)答案:重读“还是”“从前的”,突出栽种者的失望/愤怒,强调种子和之前没有发生变化,是栽种者不得其法/栽种者心态发生变化。重读“从前”,突出跟以前没有变化,强调栽种者的失望/愤怒。(答对一种即可)
22.(6分)答案:
瓣是红的,数不清有多少层,蕊是金黄的,数不清有多少根。由花瓣上,由花蕊里,一种新奇的浓郁的香味放出来,不管是谁,走近了,沾在身上就永远不散。(美丽,香味,可使用①段中的原句)(2分)
①与首段提到的“美丽的花”“花的香气”相照应/与结尾中乡村里看。(照应,“与上下文内容契合”也可)②文中一直描写农夫嘴边透出平和的微笑,且照常在田里耕作,皮肤晒得黝黑。突显平常心最重要的主旨。(主旨)(2分)
动作:看着花/拿着锄头耕作/弯腰种植植物(可使用16段中的原句)神态:平和/温和/宁静/满足/微笑(动作或神态,结合上下文,合理即可)(2分)
23.(6分)答案:①做事要遵循规律,顺其自然。②做人要有平常心,不要急于求成。③淡泊名利/不追求名利/无所求才能有所得,带着很强的目的性会适得其反。(每点2分)
24.(40分)答案: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从内容、结构、语言、书写等方面综合评分。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可在30-40分区间赋分;内容较空洞,情感不够真挚,结构不够清晰,语言有少量语病,在20-29分区间赋分;内容空洞,情感虚假,结构混乱,语病较多,在20分以下赋分。
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十分窘迫,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于是屠户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屠户突然跳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只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大概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真是狡猾啊,但一会儿两只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大禹巡视南方,正渡过长江时,一条黄龙托住船,船中的人们惊慌失措,不知所措。大禹却微笑着说:“我受天命,竭尽全力为百姓劳作。活着,是寄居;死了,是归去,有什么值得恐慌的呢!”他看待那条龙就像看待虫子一样,脸色也没有改变。黄龙于是伏下耳朵,摆动尾巴逃走。大禹看待万物把它们看得很细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