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秦兵马俑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秦兵马俑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4 15:43:03

文档简介

课题:秦兵马俑(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巩固8个生字,积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类型和特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说明描述与联想想象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尝试迁移练笔运用。
【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学习描述与想象相结合的写法,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并尝试迁移练笔。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兵马俑的图片,制作PPT;有条件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搜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一起踏上了古都西安,参观了被希拉克称为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看看这些词语你都认识了吗?指生读词语。
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 享誉世界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2.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你用上一到两个词语说一两句话。
3.上节课我们已感受了秦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今天让我们进一步走近秦兵马俑,与每一个兵马俑面对面交流,亲身感受它们类型的众多,个性的鲜明。 
二、品读4-9自然段,感受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自由读课文4-9自然段,找一找,课文写到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用圈圈起来。
2.指生说: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板书)
序号 类型 个性
1 将军俑
2 武士俑
3 骑兵俑
4 陶马
3.指生读第四自然段,感受将军俑个性。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
(1)俗话说的好:“军不可无将,国无良将莫兴兵”。秦始皇之所以能横扫六国,与其拥有众多良将是分不开的。因此,课文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将军俑。我们一起来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将军俑的。请你圈画出描写将军俑“身材、衣着、动作、神态”的词语。
(2)交流,说说将军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威风凛凛,神态自若 肩负重任 沉着稳重 ……) 
(3)让我们每个人当一回将军。练读、齐读本段。
4.师生共同回忆第4自然段学习方法。 
(1)朗读课文。
(2)圈画出描写兵马俑的“外貌、神态、动作“的词语。 
(3)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个性特点。 
5.请也用圈一圈,品一品,读一读的方法,四人小组共同交流5-7自然段,看看这些兵马俑又有什么样的个性呢?然后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填写在表格内。
序号 类型 个性
1 将军俑 肩负重任 威风凛凛
2 武士俑
3 骑兵俑
4 陶马
小组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6.交流反馈,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完成表格。
马佣补充资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来参观时曾说过这样一句幽默的话:“我真担心它会踢我一脚。”多么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啊。这就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巨大魅力呀。
说说,你还知道哪些俑呢?出示图片:
跪射俑、立射俑、军史俑、袍俑、御射俑等……
8.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千人千面,各不雷同。指读第8自然段。
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 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1)作者具体写出了兵马俑哪些各异的神态,同桌两个人边读边演一演这些造型。
(2)指生演,一生读。
(3)作者描写各异的神态,不但写了所见,还写了什么?(所想的)请你将作者的联想句用波浪线划下来。然后去掉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加上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4)指生交流。
(5)男女生赛读本段
(6)请你也展开想象,秦兵马俑还会有哪些神态呢?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课件显示秦兵马俑图。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 ,好像 ;有的 ,好像 。  
指生交流。
9.浏览图片,升华情感。
(1)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散发着生命活力的兵马俑,再一次去感受它们规模的宏大;类型的众多;个性的鲜明等特点。课件展示图片。
(2)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吧?难怪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师引读: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3)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三、小结
1.回顾写法:
课文第一部分中首先简单介绍了秦兵马俑的位置,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秦兵马俑的两个特点: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最后作者又概括了秦兵马俑的价值。“总—分—总”结构,为完整、准确地表现秦兵马俑的特点起到很好的作用,值得我们学习。 
【作业布置】
1.根据课文内容,向家人简短地口头介绍一下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继续了解秦兵马俑用各类的兵马俑造型,试着仿照4-7自然段,也来写一写一种俑。
【板书设计】
19、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列数字 作比较
类型众多 将军俑 武士俑 骑兵俑 陶马……
个性鲜明 有的……好像……课题:秦兵马俑(第一教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中配有三幅插图,一幅是一号坑的远景图,一幅是铠甲武士,另一幅是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图片,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激起学生搜集图片资料的兴趣。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积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神态自若”“跃跃欲试”、“若有所思”、“惟妙惟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过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介绍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过渡总结作用,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书写兵马俑规模宏大。感受中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1.教师搜集有关兵马俑的图片,制作PPT;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搜集。
2.要求学生课前读准读通课文,圈出四字词语,并用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式理解字词。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请同学们伸出手指,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秦兵马俑。
2.通过课前预习,“俑”是什么意思?释义:
(1)俑:古代殉葬的偶像。
(2)殉葬——陪葬: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古人就认为,一个人死后依然要过着生前一模一样的生活,生前的奴仆和财富都应随葬墓中,供自己到阴间使用。在这种“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下,无情的殉葬制度出现了,并在中国的商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后来一种新的风尚出现了,人们把用泥土、木头或者石头制作的俑放置在墓葬中,作为人或动物的象征物品为主人陪葬。
3.从题目中得知,是给谁陪葬用的?释义:(资料如何呈现,学生如何获取?)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姓嬴,名政。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第一个皇帝。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秦始皇是一个暴君,但是在结束殉葬制度方面,他却是身体力行的第一个君王。
秦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秦始皇陵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东约5千米处,它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地势险峻,环境优美。陵园规模宏大,陪葬品众多,像一座丰富的地下文物宝库。1974年在其东侧发现兵马俑坑,轰动了中国,震惊了世界,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78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国。”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于1979年10月开馆。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快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秦兵马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分类学习词语。
1)指生分类读词:
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 享誉世界
从词语的意思上,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说几个相近意思的四字词语吗?(独一无二 闻名遐迩 盖世无敌)
南征北战 久经沙场 所向披靡 殊死搏斗
这组词语又有什么发现呢?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身材魁梧 神态自若 若有所思 跃跃欲试
这组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注意“魁”字写法。
统率 匀称 身着短甲 战车千乘 撒开四蹄
加点字有什么发现?(多音字)
什么叫“千乘”?
2)齐读词语
3)试着用简练的词语来概括说说秦兵马俑留给你的初步印象。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惟妙惟肖 举世无双 ……)
3.抓住过渡句,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秦兵马俑的特点,请你默读全文,划一划。
2)交流:“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从这句话中,告诉了我们秦兵马俑的哪些特点?
板书: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自然段写出了这三个特点。
指生交流
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不仅……而且……”就把这三个特点串了起来,这个句子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呢?(承上启下)
回忆:上学期我们在哪篇课文中学到了类似的句子,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赵州桥》
三、再读,体会宏大
1.希拉克曾经说过秦兵马俑是第八大奇迹,我们看看它究竟奇在何处?默读第二小节,从哪里看出规模宏大,请你划一划、圈一圈。
2.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
1)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大?
20000平方米:是多大?你能说清吗?五十个篮球场呢?作比较的写法一下子就让我们直观感受到了俑坑之大。20000平方米,大概有两个学校这么大。
八千个:你能用作比较的方法来说一说吗?差不多是八个小学的学生总人数。
2)总结:这句话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手法,写出了俑坑的规模宏大。
3)男女生赛读,读出它的大来。
3.还有哪句也是用数字来说明它的大的?
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有六千多个。
1)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突出数字。
2)运用了大量的数字,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4.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1)从哪里体会到了“规模宏大”?
2)巨大:怎样才能被称为是“巨大”,我们的教室可以说是巨大吗?
3)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一副场景呢?指生说。
4)指生读本段,齐读。
5.看图片,感受浩大的军阵。
6.齐读第二小节,读出规模宏伟。
四、小结
1.作者运用了数字和比较的写法,让我们体会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如果秦兵马俑只是因为规模宏大就被称为第八大奇迹,有些言过其实了。因为——引读: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这第八大奇迹。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
2.仿照第二小节的写法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点,试着用上列数字、作比较等方法。
【板书设计】
19、秦兵马俑
规模宏大 列数字 作比较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