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京师大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2日),学部奏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五条,对考试留学生程序作了初步的规定。严复参与了此次考试。上述章程将考试分两场,一场考留学所学科目,一场考国文或外文(可任选),试卷由主考官分最优等、优等和中等三级,按照所学科目分别赐予进士(最优等)、举人(优等和中等)出身。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废除科举制
隋唐 宋元 明清 晚清
科举制初创
科举制完善
科举制僵化
科举制废除
晚清为何废除科举制?
政: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经:工业文明传入,洋务运动
科举制不适应现实需要
培养新式人才
挽救民族危亡
维护清朝统治
思:西学传播
1、原因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后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
1906 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摘自教材p39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新政措施之一——废除科举制
1905年清廷下诏废除科举制,1906年正式实行
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一)废除科举制
2、过程: 先改后废
思考:科举制到底是哪落后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确立新的选官制度——学堂选官制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讨论:新旧教育体制并存下该怎样选拔官员呢?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 2、确立新的选官制——学堂选官制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1)学堂选官制
①具体做法:
②正式设立标志:
01
02
添加标题
03
添加标题
最下
下
中
优
最优
翰林
进士
举人
贡生
生员
设立新式学堂,学堂考核分为五等,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如右图),并授予官职或升学。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
传统与现代结合;
学堂教育与选官结合;统一学制顺应潮流。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确立新的选官制——学堂选官制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2)留学毕业生选官制
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为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01
02
添加标题
03
添加标题
中
优
最优
进士
举人
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
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3)——文官考试思想
中华民国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重视;
孙中山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提出文官考试思想。
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建立考试院
主管人才的选拔
完善文官培养、任用、监察机制
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但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文官考试、甄别
1、文官考试制度
建立标志
对象
主管部门
选拔方式
1913年《文官考试法草案》
民国男子年满21岁,女子不得参加;未为官
政事堂铨叙局
参加公开考试
如何看待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制度?
立法保障考试制度的施行,促进公平公正的官吏选拔方式的确立,有利于提高官吏队伍的素质,但存在男女不平等现象。
思考:对于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怎么对待?也统一参加考试决定么?
新制度实施时要考虑多方利益,尽可能缓和矛盾,也要考虑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3—1928)——文官考试、甄别制度
2、甄别制度
对象
选拔方式
已在文官职位的工作者
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如何看待北洋政府的文官甄别制度?
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由于政府对官员的选拔和监督机制并不健全,导致了贪腐舞弊现象的存在。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公务员制度、甄别制度
1、公务员制度
文官考试制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公务员制
甄别制贯穿始终
发展为
文官考试制度进一步发展为公务员制度,全面用法律进行保障,更加民主化、法制化。
南京国民政府一方面以“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年限为资格,使国民党员可以绕开文官考试进入文官队伍;另一方面,规定党义为考试科目,对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严加限制。
——《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文官考试制度之比较》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公务员制度、甄别制度
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拉帮结派、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比较: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考试与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考试比有什么进步的地方?有没有局限?
制度虽好,执行依规才行,否则选官任贤难以做到。
拓展认识
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确立为何如此艰难?
材料: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政局长期动荡不安
专制集权的政治传统
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独裁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干部
公务员
所有的公务员都属于干部范畴,但并非所有干部都是公务员
(一)干部制度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根本原则:党管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十八大以来:更规范化、制度化、廉政建设不断完善
萌芽:民主革命时期初步形成党管干部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旧制,实行党管干部、分类管理
完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重大改革:1993—2006,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习近平强调,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为此,要坚决落实( )
A.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建设C.民主选举原则 D.公平竞争原则
说说: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干部选拔录用不需要考试,大家知道是怎么做的吗?现在为什么不继续这样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1993年初步形成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005年正式形成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06年发展完善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思考:1、阅读P42-43相关文字,比较2005年和2018年《公务员法》的相关内容,分析其中的变化。
2、结合自己亲人当上公务员的经历,谈谈你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认识。
拓展认识
新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比较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新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职位划分
指导原则
管理体制
服务对象
相同点:①坚持依法管理原则;②坚持公平竞争原则;③坚持功绩制原则;
④注重权益保障;⑤分类管理
注重业务知识和能力
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
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
“事务官”之分
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分别
保持“政治中立”
与党保持一致的政治路线
与党派脱钩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单独的利益集团,受雇于政府服从政府,为资产阶级服务
我国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公务员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废除科举制度:原因、过程
确立新的选官制度: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
北洋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甄别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甄别审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干部制度:内涵、党管干部
公务员制度:2005正式形成
课堂练习
2、(2022·天津市河北区二模·9)从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再到2018年对公务员法的修订以及配套法规逐步出台。这些表明我国
A.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 B.公务员队伍的素质得以提高
C.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基本完成 D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推行
D
A
1、中华民国历史上,北洋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选官制度上存在许多相问之处项中,对两个时期选官制度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考试院负责 B.有效杜绝任用亲信的现象
C.女子可参加考试 D.以考试作为主要选拔手段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西方选官制度互相借鉴,促进了彼此的发展。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制定了文官制度现代中国又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下列关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
B.学堂选官制度在《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设立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法等国文官制度最终建立
D.党管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的根本
C
孙中山认为,官员选拔应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等。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依据孙中山的主张出台了一系列官员选拔的法规草案。孙中山的考试思想( )
A.与科举取士没有本质区别
B.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主义的主张
C.受西方民主科学思想影响
D.推动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设
D
课后作业:
1、课本本章节的选择题.
2、结合西方文官制度,谈谈新中国公务员制度是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