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21 13:3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程标准:
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2.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
填表1:阅读课文归纳不同时期基层自治单位和自治内容
时期 自治单位 自治内容表现
古希腊
西欧封建 农村
城市
其他
近代 英国
美国
法国
二战后
80年代后
村社
登记公民,抽签选举议事会议员
庄园
组织生产,征收地租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行会或商会
规范经营活动,把持城市政权,
基督教会
发挥重要作用
自治市
政府由选民选举产生,地方征税所得由自治市自主开支。
乡镇
承担着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自治市镇
自治市镇市长市议会普选产生,对中央政府和本地市民负责
社区
不仅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还参与相关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政府,社区,
非政府组织
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
目标一、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一)古希腊的村社治理
材料:从前人们以部族为姓建立村社,雅典人以村社的名字为姓。克利斯提尼把梭伦的400人议事会变成了500人议事会,每个部落出50人。这50人是从各村社按人口比例选出的候选人中以抽签方式产生的,从而把城市的政治生活与最遥远的村社紧密连在一起。
思考1:哪些条件促成了村社自治?
①地形狭小,临海多山;
②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③城邦政治。
主要机构:
特点:
表现:
村社
村社实行自治
全体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处理与村社有关的事务
1.民主制度是村社自治的前提;
2.村社自治是民主制度的延伸。
一、从村社到社区: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二)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城市、教会
①机构: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庄园事务。
②职责:组织生产,征收地租,并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组织生产
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征收
地租
(庄园主)
回顾1: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政治:封君封臣制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
思想:基督教神权世界观占据统治地位
(庄园)是整个西欧封建时代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农村:
(2)城市:
原因:
①10-11C,城市兴起,商品经济发展;
②市民阶层长期斗争;
(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等方式)
③古希腊罗马城市文明的传统。
基层单位:行会或商会
管理者:行会与商会的上层分子
职责:①规范经营活动
②把持城市政权
③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争取自由
加强王权
经济支持
管理支持
特许保护
(3)教会
找一找:哪种东西同时出现在两张图中?反映了什么问题?
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管理者:基督教会主教、大主教
职责:传承经典、宣讲教义、开办学校、介入生活
影响:强化控制,影响日常生活,实现基层治理。
思考2:西欧中世纪的三种自治是民主自治吗?
实质:基层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封建主、庄园主、城市上层、主教才是主导者
(三)近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1)背景:
(2)概况:
英国自治市 美国乡镇自治 法国市镇自治
建立 1835年颁布法律 北美独立后建立 大革命后形成
基层单位 自治市 自治乡镇 自治市镇
职能 权利 ①选举政府和议会 ②接受选民监督 ③地方征税所得自主开支 ①选举产生政府和议会 ②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功能 ①普选市长和市议会
②市长同时对中央政府和本地选民负责
特点 自治传统浓厚 中央集权影响大
政治:近代民族国家产生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
阶级:城市新兴资产阶级打破行会治理模式
思想:启蒙思想强调民主自由
历史:地方自治传统
4.现代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
(1)产生——工业革命时期
背景?
措施?
①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城市人口激增,社会问题不断增多;
③传统的社会救济遇到瓶颈;
④各国探索社会救济新方法。
社区组织的形成
失业
贫困
划分: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区
成员:每个小区组织志愿者
职责:负责救济的分配,并协调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的工作
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2)发展——二战后
①各国政府的重视与治理方式变革;
②联合国对社区建设的推动;
③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原因:
表现:
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①自我管理: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提供生活各项服务。
②参与决策:参与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决策。
作用:
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特点:
①自下而上
②居民自治
③民主管理
社区图书馆
社区游乐园
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3)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基层治理:
表现:
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也越来越多地提供公共服务。
变化:政府减少对基层治理的干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空间扩大
①提高治理效率,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②保障人民权益,巩固民主政治;
③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④基层治理逐渐规范化、市场化、社会化。
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区民主力量以及社区居民对地方事务的监督和控制。
评价:
学思之窗
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和运用最佳方式来达到这些标准,并将提供服务和战略责任加以区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传统模式。
——英国《竞争求质量》白皮书
历史纵横 社区管理市场化改革
为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各国纷纷在社区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办法,还把原先由政府承担的很多事务交给市场和社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实现社会的有效分工。例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
思考3:你怎么看待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规范化
市场化
【总结1】西方的基层治理之路有什么特点?
①背景:基层治理与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体现不同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②推动因素:各国人民、政府和联合国(国际组织)在实现基层治理方面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③历程: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④实质:基层治理以基层自治为主要特点,自主权逐渐扩大;
⑤方式: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社区逐渐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⑥发展方向: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治化、市场化等方向发展。
⑦影响:深远。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总结2: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基层治理的区别?
近代西方 中国古代
基层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 基层自治为辅,基层自主权逐渐丧失
基层自治向民主性独立性方向发展 基层自治向专制型集权性方向发展
基层自治向规范化、法治化方向发展 基层自治向乡约化方向发展
基层自治主体向全体居民方向发展 基层自治主体由乡绅群体主导发展
社区活动
社区医院
社区游乐园
社区图书馆
民意咨询
功能1:生活服务
功能2:教育
功能3:政治参与
功能4:卫生保健
功能5:休闲娱乐
小试牛刀1:根据下图社区的具体活动,概括其功能有哪些?
小试牛刀2(2024·浙江慈溪高二上期末·10)从1275年开始,英国温切斯特市较低级别的官员便一直由市民和市议会共同指派;高级别官员如市政官的4名候选人虽然由市议会与市长推荐,但最终哪两位能担任,还是由市民投票决定。这说明,当时英国(  )
A.王权扩大趋势被压制 B.城市自治权得到保障
C.封君封臣制趋于瓦解 D.城市治理方式分权化
B
目标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保障?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对生活困难的公民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本质是追求公平。
社会福利 运用国家或社会财政手段,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服务政策或措施。







1935年
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
195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英国济贫法
17世纪初
19c80s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
1977年
苏联:全民社会保险制度
78后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日益成熟
2020年底
基本覆盖
二战后
英国率先构建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北欧等国建成福利国家
①经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根本);
②政治:工人阶级的斗争;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③思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现实:贫富分化严重,社会危机加深;
⑤外部: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竞争和借鉴。
⑥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
思考1:二战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背景?
(一)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
1.发展历程
(1)英国:社会救济
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颁布济贫制度。
材料: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思考2、英国颁布济贫法的原因?
①圈地运动造成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②城市流浪人口增加,影响社会稳定
(2)德国:社会保险
1883年《疾病保险法》
1884年《意外伤害保险法》
1889年《伤残老年保险法》
稳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美国:社会保障
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2、西方福利国家的建立:
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率先建立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国家概念】
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思考3: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建立“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的实质是什么?
目的: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实质: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思考2:“福利国家”有何影响?
积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消极: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1)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起步:
列宁认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苏联逐步对士兵、工人、农民等全体公民实行国家保障。
发展:
法律保障 1977年,苏联颁布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
国家主导 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
主要内容 退休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保障、补助金制度等
继承: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大致继承了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①初形成,第一部社会保险法
1951年2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保险法
②渐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日趋成熟,在满足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养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③更公平,突破城乡分割的藩篱
建立起了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④全覆盖,让亿万人享有基本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越来越广。目前,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医保基本实现。
(2)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
意义:减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过程:
①国际: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等国的有益经验;
②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③政治: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
原因:
小试牛刀3(2024·;广东河源高二上期末·16)下图是2015年荷兰政府财政预算的支出百分比简表。该财政预算支出体现了荷兰(  )
A.注重在经济建设上的投入
B.重视社会的福利和保障
C.国民经济进入调整发展期
D.教育发展受到财政制约
B
小试牛刀4(2022·湖北高考) 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 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 减缓老龄化进程
C. 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 缩小贫富间差距
A
自治型
混合型
政府 主导型
利:政府干预较少,财政投入较低,社区民众参与度高。
弊: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无法快速有效解决。
利:多方参与,共建共享,共担责任。
弊:共识的达成较为缓慢,费时费力。
利:政府直接管理社区。
弊:政府干预较多,社区治理对国家财政的依赖性较强。
根据社区自治和政府管理程度的差别,社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自治型,如美国、加拿大和德国,小政府、大社会,政府基本不干预社区自治;混合型,如日本和澳大利亚,政府拨款并对社区进行指导和监督,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共管共建;政府主导型,如新加坡,大政府、小社会,政府直接对社区进行管理。
分析西方社区自治三种模式的利弊。
问题探究1
古希腊时期
西欧封建社会
近代
村社
庄园
行会、商会
基督教会
英国:自治市
美国:乡镇自治
法国:自治市镇
社区组织开始形成
二战后:
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20世纪80年代后: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现代
社会
保障
17世纪初
济贫制度
19世纪80年代社会保险制度
1935年
社会保障制度
二战以后
福利国家
英国济贫法
欧洲济贫制度
德国初步建立
社会保险制度
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
社会保障制度
基本建立
资本主义
国家
社会主义
国家
苏联
新中国成立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基层治理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