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好作文 什么样
——写好作文的20个微技法
(
好作文什么样
). 7.什么样的结尾格调高 ————-学会结尾
微技法
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围棋对弈中棋局终了前的收官阶段,一招不慎,可能导致全局的失利。古人把好的文章结尾称为“豹尾”,足见结尾在一篇文章中的力度和重要性。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多说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淡了文章的主题。
(一)以事件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
在记叙文中,有的作者,在叙述核心事件时,把事件的结局单独提出来,作为文章的结尾,故事结束了,文章也就结尾了。有的作者,将核心事件的起因、进过、结果全部叙述完,然后另起一自然段(有的甚至两个或几个小自然段),额外书写文章的结尾。以事件的结局作为文章的结尾,前一讲已经讲过,这里不再重复。
(二)总结+画龙点睛式结尾
先运用一两句话,对上文书写的景、物、事件,从表面现象上做概括总结,收束全文,然后话锋一转,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层面,高度凝练的阐述或表达自己的写作目的——为了抒情而写的,直接抒情;为了赞美(批驳)人品的,直接赞美(批驳)具体人物具体人品;为了揭示某个哲理,给人启迪的,直接将故事蕴含的理性揭示出来;为了表现人物情趣追求的,直接表达这种追求,坦坦荡荡的交代写作目的。“画龙点睛”一词的含义在这里充分体现,文章主体部分是素描“画龙”,本段前面概括总结主体表象内容是白描“龙”的轮廓;而接下来明确写作目的的部分就是“点睛”。
1.总结+抒情式点睛
例如: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早已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当一个个黄昏或夜晚来临的时候,看着老槐树下轻摇的蒲扇,聆听着邻里爷爷奶奶讲述的故事,怎能不牵动我思念的情愫,在追忆中泪水涟涟呢?奶奶,你可知道,我是多么的想你!
总结+明理式点睛
例如: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都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然而那些摇着蒲扇的夜晚,那些感人的故事给我的教益,始终铭刻于心:这个世界没有绝对善良的人,别人的善良靠自己的善良行为唤醒!
3.总结+赞美(批判)人品式点睛
例如: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都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然而那些摇着蒲扇的夜晚,那些感人的故事告诉我:在她的生命长卷上,每一行、每一字、每一笔都精心地勾画着善良,表现着善良,张扬着善良的意境和光芒!
4.总结+情趣追求式点睛
时光的齿轮飞旋,奶奶和奶奶讲述的故事,都化成了记忆中的点点落红。然而那些摇着蒲扇的夜晚,那些感人的故事告诉我:奶奶的一生,就是虔诚膜拜善良的一生,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为了实现自己追求生命的至善境界,为善而生,为善而死,更希望我们这些后生小子,都能成为善良的化身!
(三)总结+画龙点睛+升华主题式结尾
升华主题的方式:1.由一人,拓展为多人;2.由小范围,拓展为大范围;3.由认识转化为行动;4.由现实,拓展为影响。5.围绕一个行为或事物,多角度挖掘意义。
1.总结 + 画龙点睛 + “由一人拓展为多人”升华主题式
例如:李老师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在这短短的一天里,她用实实在在的教育行动,演绎着自己勤劳朴实、恪守责任、为人师表的人生。李老师只是个普通的老师,只是中国千百万老师中的一员,但正是这千百万个普普通通的李老师,用青春和生命,推动了我国的昨天、推动着我国的今天的教育事业,由一穷二白,走向繁荣昌盛,走向世界前列。(由一个李老师——到千千万万个老师)
2.总结+画龙点睛+“范围逐步扩大”升华主题式
例如:妈妈每天就这样行走在家庭和单位之间,做着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严格恪守着一个母亲、一个职员最平凡的责任。她平凡得就像一棵小草,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棵小草,一个家庭多了一份温馨,一个单位多了一份严谨,一个国家多了一份发展的力量。(由家庭——到单位——到国家)
3.总结+画龙点睛+“由认识到行为转变”升华主题式
例如:望着拖着垃圾车渐行渐远的拾荒人,回味着刚才雨中那难忘的一幕,李明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时尚。他羞愧地把要买名牌鞋的钱深深的揣进兜里,转过身,向家走去......(由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时尚——到行动具体变化“放弃买名牌鞋”)
4.总结+画龙点睛+“行为拓展为影响”升华主题式
例如:那天的体育场,是他一个人的舞台。他不停地挥动着笤帚,挥洒着汗水,在一排排座位之间,在一块块垃圾一张张报纸之上,表演着一个公民最起码的公共意识、公共道德!那天的体育场,又是他展示自己影响和魅力的舞台,因为就在他走上这个舞台不久,他的身后,表演的队伍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壮大!(一个人到带动一群人)
5.总结+画龙点睛+“多角度挖掘意义”升华主题式
例如:在那个细雨飘飞的日子,他带着对生活的爱,在小区门口栽下了第一棵槐树。然而这绝不仅仅是一棵树!那是一种引领,它将带动更多的人,种下更多的花草树木;那是一种对生活的爱,它将从此改变人们麻木的日子,让生活充满情趣和热情;那是一种奉献和赐予,让每一个享受绿荫、享受花香享受温馨的家园人,心生一份感动!(围绕栽种一棵槐树,挖掘这种行为的示范引领、生活态度转变、品质熏陶意义)
有的文章,在这种写法运用过程中,画龙点睛部分,为了增强表达的含蓄性,或避免画龙点睛部分与升华主题部分用词重复,采用省略或模糊处理方式,也是非常好的处理方法。
(四)环境或景物描写式结尾
和以环境描写开头的方法一样,只是语气上不能呈现总领语气,而是总结性语气。前面讲环境景物开头模式已经讲解得非常细致了,这里不再赘述。(可参看《文章开头的写法》)
(五)行为感受式结尾
事件记叙完以后,事件中的人、事件中的物、事件中的景以及事件整体,总会给作者带来一些突出的感受,有的文章,就以“总结上文+感受”来书写文章结尾。
例如:时光如白马过隙,转眼十余年,妹妹回忆起这段尴尬的往事,我都会心存愧疚,捶胸顿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纵有一百一千一万个诱惑,我想我再也不会做出如此卑劣的行径来;如果岁月能够再给我们一次邂逅的机会,无论周围有多少人,我也一定要向他当众忏悔,以弥补曾经的过错对一个老人造成的伤害!
(六)疑问式结尾
结合文章内容设疑,让读者带着问题思考,回味,引领读者更深地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例如:面对这样一个大度、从容、坚韧的母亲,我应该做些什么呢?
又如:事后,我再也没见到这位乞丐。这样一位骨瘦如材、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老人,行走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私欲漫天、世态炎凉的社会里,哪里是他的归宿呢?
(七)故作糊涂式结尾
作者非常清楚,笔下的人是个什么人,笔下的物是个什么物,笔下的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更明白事件最后的结局、人物最终的命运,但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却始终揣着明白装糊涂,故作不知,设疑提问,以问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引领读者的思维深入认识核心问题,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如:又是细雨敲窗时。不知道为什么,每当春雨飘起的时候,我就莫名其妙的想起了母亲.(开头).........(主体部分省略)伏案擎腮,窗外细雨如织,润物无声。母亲的影像,在雨中时而朦胧,时而清晰。哎,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这无声无息的春雨,竟和我的母亲联系得这么紧密——只要下雨,我总会想起我的母亲。(结尾)
又如:母亲走的时候,我的眼泪瞬间涌了出来。母亲到学校探望子女,然后离开,这本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可是我实在弄不明白,此刻的自己,为何与别人有着迥异的心情,为何怎么也止不住自己的泪水!
名家范
1.篇末点题,画龙点睛。这种结尾,大都以议论总结把文章推向高潮或是加以升华。
例如曾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的毛主席的著名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结尾: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环境中,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2.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点明文章题旨,或者升华、深化主题。
例如:朱自清《春》的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作者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写出来春天的新、美、力。给人以饱满的激情、向上的勇气,极富感染力。这就是“卒章显其志”吧。由此得出第一种结尾方式。
3.写景哲理式
鲁迅《故乡》的结尾: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个结尾也颇有特点,先描写了理想中故乡的景色,然后,有以一段富有哲理的话作结,写出了对未来的希望。“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言近旨远,耐人寻味
同龄作1
我遇见了你
感谢老天,让我遇见了你!正如微风拂过,来的突然,走的也很突然。(开篇点题,比喻贴切,同时暗示主要内容。)
那年那天阳光正好,鸟儿轻唱,一切仿佛刚开始,让人印象深刻。也是在那时,我遇见了你。(写景,天气晴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但偏偏没有明确的时间或季节,妙不可言;并再次点题。)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引用歌曲《叶子》中的一句话,表达自己的心绪。)当我一个人狂欢时,你来了,来的突然。从手中扔出去的球,拉出好看的弧线,不偏不倚,正中脑门,就像两条本不应有交集的平行线突然拐了个弯,撞上了彼此。(长短句结合使用,富有韵律,节奏感很强。)然后,你就赖上了我,最后是两条影子在打球。(此段展开写“遇见”,数学名词的运用,很有趣味,形象生动,很见功力。“两条影子”是比喻。)
当再次相见时,是在同一个班,我们毫无刚见面时的尴尬,命运也在推波助澜,于是我们成了同桌。(再次切题。是缘分,抑或是命运,曾经遇见,注定相交。)后来,我们如影随形,一起打球,一起回家。(此处语言相当精练,两个“一起”是对“如影随形”的阐释,亦是亲密的体现,言简义丰。)
一晃三年,我们要毕业了,约了打球,一直打,打了整整一天。(句式长短结合,富于变化。“一直”写程度,分别的“留念”很特别。)之后,我们都累了,躺在地上什么也没说。一切尽在不言中,你会出国,我会留下。(此时无声胜有声。划线句为整句,在试着运用对偶。)两条直线,度过了相见的日子,两条影子也分别了。(此处一转,写分别,加点的语言是比喻,是细节,是白描,特别传神。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遇见定有分别,就用遇见的形式留作纪念。)
篮球场上洒过的汗也被太阳晒干了,好像什么也没留下。其实,还是留下了的,至少留下了一段记忆。(语言优美,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如果能回到那时,……我想说,再见,再相见,就算会忍不住暴露自己的懦弱。(文学语言的特点就是简单的话不好好说话。就像此处,完全可以说成更简洁的话“我懦弱地盼望着回到那时”,但语言的味道却被完全抽干。)
这一天,我又呆住了,任手中的球滑出完美的弧线,落在了某人的脑门,两条直线再次相交。(结尾照应前文,收束含蓄。哀婉,奇巧,是又一次点题,是又一次回忆,是又一次寻找遇见与友谊。)
【名师点评】
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很美。刘岩旭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得益于他平素的广泛阅读与思考。
1、语言优美。善用修辞,比喻、引用等,使文章具有美丽的引力。用词优雅。如,“正如微风拂过”“那年那天阳光正好,鸟儿轻唱”等。句式长短结合,变化多姿。如,“当我一个人狂欢时,你来了,来的突然。”“一晃三年,我们要毕业了,约了打球,一直打,打了整整一天”等。
2、主题突出。多处表达富有哲理。
3.结构严谨,前后照应。结尾照应前文,收束含蓄。哀婉,奇巧,是又一次点题,是又一次回忆,是又一次寻找遇见与友谊
同龄作2
谁也不是金口玉言
又是一年的秋。(交代时间,一个“又”字为下文的发誓留下伏笔)
太阳刚刚升起,在桂花树树顶上发出微光。他蹲在那棵桂花树下,屈着身子,双眉紧锁,嘴唇微合,烟头落下一地。要不要彻底饶恕他的罪过?该不该叫他一声父亲?能不能放弃自己的誓言?像哈姆雷特遇着生还是死一样的难题,他正纠结着。(写他早起在桂花下纠结,通过神情描写,突出纠结之深,制造悬念)
十多年前,这个他称之为父亲的男人携走了家中的积蓄,没给母子俩留一个子儿,不声不响地离开了家。母亲不肯相信,便去追,不幸撞上飞驰而来的汽车,命保住了,但双腿截肢,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从此以后,他一直与苦难相伴,在极其艰难中成长着。他恨父亲,也是一个秋天的早晨,他一个人悄悄跑到桂花树下,对着太阳发下人生的第一幢誓言:永远不再承认这个父亲。(插叙,补写事情原委,“也是一个秋天的早晨”暗扣“又是一年的秋”的“又”字)
几天前,父亲打来电话,请求他说:我老了,终究是要落叶归根的,原谅我,让我回家吧。他先是放声狂笑,继而厉声吼道:“你忘记了年轻时的自己!”他无法忘记母亲住院截肢时的悲伤,无法忘记雨天上学无人接送的孤独,无法忘记老师催交学费时的困窘,他不想接纳这个绝情的人。后来在母亲的干预下,他还是打电话让父亲回家了。但是,他无法忘记自己的誓言,在心的谷底仍然不想饶恕这个男人,说话做事一直以“你”相称。(本段是第二的自然延伸,至此早起在桂花下的纠结得以揭晓)
太阳在升高,在地上留下长长的树影,他还在抽烟。邻居王大爷送孙子上学,他站起身,向大爷问好。王大爷夸他:“主动把父亲接回来,任教他无情,不教我薄意,好样的。”(“太阳在升高”一语结束插叙,承接一二两段,重回现实场景)
他有些脸红:“哪里……”
“哎,相逢一笑泯恩仇麻!”
他知道,那是鲁迅的诗句,说的是兄弟,是国家,不是父子。(写老者的误会,展现思想转变的起始动因)
太阳在继续升高,他在桂花树下徘徊。一家三口从身旁走过,父亲拉着孩子,孩子拉着母亲,他有些羡慕。孩子向他问好,然后天真地说:“大哥哥,你也拉你爸爸妈妈去散步吧!”
孩子的话似乎戳到他的痛处:“我妈截肢了,我……”(写孩子的劝说,促成转变的又一动因;一老一少,两个典型耐人寻味)
太阳已经升到半空,他扔掉手上的烟,走回到院子里。院子里,男人推着母亲外出晒太阳。母亲淡淡地笑,男人微微地笑。阳光照满院子,和蔼地洒在他们的身上,一抬头便望见男人替母亲梳头发,他心有所动,一声熟悉而陌生的称谓冲口而出:“爸……”(父母幸福相处的和谐画面促成“爸”字脱口而出,纠结彻底解决)
誓言呢?他感到有点冒失,但随即想起不知谁的一句名言:不会说“不”是长不大的。是的,谁也不是金口玉言,人要成长,就要敢于否定自己。(卒章显志,升华主题,扣题自然巧妙)
【名师点评】
十多年前,父亲离家出走,“我”发誓永远不承认这个父亲,几天前在母亲的干预下“我”接回了他,可该不该叫他一声父亲,却陷入纠结,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终于认识到:谁也不是金口玉言,人要成长,就要敢于否定自己。文章截取故事的尾声,从最后一天写起,重点写自己的思想准备过程,十几年前好几天前的情况则通过插叙予以交代。采用顺叙与插叙结合的方法,故事紧凑,重点突出。
微写作
以“对自己满意”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思路导写】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对自己满意”。“满意”是指意愿得到满足,符合心愿。“对自己满意”是经历波折、突破目我、不断完善的过程。可理解为经过努力,目标实现,获得成功的喜悦。“对自己满意”表达是对自己的行为的肯定。如:面对困难,表现出勇往直前的精神;面对诱惑,用自己的行为战胜了自我;为人处事,表现出自己的慷慨大方……具体来说,可以记叙自己遇到的一次困难、挫折,然后历经思想波动、斗争,最后经过自己的坚持不懈,克服困难,最终达到了预想的结果,最终让自己感到满意。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或人生感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体裁上适合写记叙文或散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