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技法09 什么样的衔接最自然(伏笔与照应)-【好作文什么样】写好作文的20个微技法

文档属性

名称 微技法09 什么样的衔接最自然(伏笔与照应)-【好作文什么样】写好作文的20个微技法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1 15:0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好作文 什么样
——写好作文的20个微技法
(
好作文什么样
). 9.什么样的衔接最自然 ————-伏笔与照应
微技法
“伏笔”:是指对将要在文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予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所谓“伏笔照应”,就是文章后面要写的内容,在前面先有个交待,为照应后面的内容埋下伏笔。
换言之:在行文不甚引人注目处,对后面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予先作暗示,把尚未交待的被用为下文再呼应的话或事件,点出来——埋下伏笔。当行文到需要揭示全文主旨的内容时,忽然发现前文中那个不能起眼的一笔,立即显示出了结构上的意义,令人回味无穷。
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照应就 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开难起,结难收。”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名家范
小橘灯
冰心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住在那个乡村的乡公所楼上。……进到一间有一张方桌和几张竹凳、墙上装着一架电话的屋子,再进去就是我的朋友的房间,和外间只隔一幅布帘。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过了一会儿,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XX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XX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他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噔、噔、噔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里屋去,……天色越发阴沉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橘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门口。
我轻轻地叩着板门,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了,……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橘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做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橘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外面变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橘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点评】
照应的三种类型,在《小橘灯》一文中都有范例。
首尾照应。开头:“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在一个春节……”;结尾:“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橘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文题照应。全文中多处照应了题目。如第5段的买橘子,第6、7、8段小姑娘掰开橘子及做小橘灯的动作,第10段我提着小橘灯走在路上的联想等。
前后照应。如第2段对房间陈设的描写,提到竹凳及墙上的电话;第3段写小姑娘登上凳子要打电话的动作;第2段提到朋友有事出去,第11段则交代朋友已经回来了;第9段写小姑娘的话“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第13段则呼应“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
同龄作1
什么是最快乐
望着书橱中纸张已微微发黄的书籍,我不禁想道一声:你们好呀!我的老朋友!我随手拿了几本,拂去封面的灰尘,小心翼翼地翻开,【“拂”“翻”等动作细节的描写。流露出的是喜爱、珍惜与怀念之情】
有如翻开了五彩童年的回忆。【“五彩童年”保函快乐的因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自哑哑学语起,我手中就捧着一本本《娃娃画报》,【一个“捧”等写活了对书的虔诚与珍爱】虽大字识不了几个,但画册上大头娃娃的憨态,却也能引得我乐个半天。《儿童漫画》、《故事大王》伴我走过了美好、充实的童年,带给我无尽的乐趣。【有乐趣自然是快乐,含蓄照应开头并点题】
读书给我的快乐还远不止这些,清楚的记得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问大家是否有人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能否向全班同学介绍介绍。这时,全班静悄悄,只有我举起了手,站了起来,向大家娓娓地说起了保尔的故事,获得了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我想,当时那种兴奋、激动、愉悦的心情是永远都忘不了的吧
【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细腻地写出了快乐的心理】】【“兴奋、激动、愉悦”等快乐的表现形式,巧妙地照应题目与开头】
读书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在书里,我认识了和风车斗剑术的堂吉诃德,从而接触了塞万提斯;我认识了面貌丑陋、心地善良的撞钟人卡西莫多,从而喜欢上雨果;我认识了一个坚毅而不向命运屈服的老渔夫,从而崇敬海明威……【概括而又典型的叙述所读名著中的人物与情节,考成阅读面之广,由此可见一斑。丰富的知识使人快乐。】他们教会了我什么是人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他们成为我心中的精神支柱。即使是最困难、无助的情况下,我心中仍会充满阳光和快乐,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独处,文学巨匠们的精神与我同在。【再次照应题目与开头】
书看得多了,我便有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每看到的作品感人至深的地方,总有一束束的杂感从心头涌来,我就把它们记下。有的书看过很多遍,读书扎记也就越写越多。随着阅历的增长,若干年后再来翻翻当时自己天真的思维和幼稚的感想,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所以我常说,书籍是我成长的阶梯,上面印满了我日趋成熟的足迹。【读有所悟,乐趣无穷】
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堵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志向,经历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过程,我想一定能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巧妙引用诗词名句,诗语言优美,文采飞飞扬。】
现在还用说什么最快乐吗?还是听听泰戈尔的话吧:我将我的生命融入书籍,书籍的海洋泛着我生命的光彩,这是我快乐的源泉。【巧妙借用名人名言来照应题目、开头与上文,足见作者的文学素养。】
【名师点评】
1.读书伴随着自己欢快的童年,读书伴随着最初赞赏和鼓励的掌声,读书伴随着精神的成长和困惑,读书伴随着克服困难的勇气的成长和自己的日渐成熟。作者以欢快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读书的快乐生活。
2.结构上前后照应,始终紧扣读出快乐的主题,设问式的标题《什么是最快乐》?在最后行文结束时,引用泰戈尔的话,“我将我的生命融入书籍,书籍的海洋泛着我生命的光彩,这是我快乐的源泉。”做了肯定的回答。
同龄作2
铲 煤
志愿者服务的第一天,车间领导交给我们一项任务——铲煤。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阵阵冷风直向人们脸上扑来。同学们接到任务后,就拿起铁铲愉快地走了,而我仍呆呆地站在那里,心想雨下得这么大,怎么还叫我们到露天去铲煤呢?
老师傅一眼就看出了我的心事,便亲切地问我:“小杜,下雨了炉子要不要烧?”“要烧。”我不假思索地说。“烧炉子要不要煤?”“那……”我被问住了。老师傅严肃地说:“如果我们不把煤及时送上,炉火就会熄灭,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是呀,下雨也要干,不能影响生产,我点了点头,顺手拿起铁铲准备去劳动。老师傅又喊住了我,把他的雨衣朝我身上一披,同我一起走了出去。
风卷着雨点直向脸上扑来,“吱”的一滑,要不是老师傅扶住了我,我定会摔一跤。我走到煤堆边,用力铲起来,但那煤被水一淋,结成了一块块的,铲起来很吃力。干了没几下,我感到臂酸腿软,心里又犯愁了:雨下得这么大,煤又这么重,路又这么滑,真没劲。“嚓、嚓”,随着急促的铲煤声,我往旁边一看,只见老师傅不顾风雨,在起劲地铲着。虽然天气较冷,但是老师傅头上却冒出了阵阵热气,雨水和汗水淌满了脸颊。这时,老师傅的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如果不把煤及时送上,就要影响全厂的生产。我脸上感到火辣辣的。于是,我就又用力地挥起铁铲,干了起来……
当我和同学们完成任务,拿起铁铲向车间走去的时候,一阵风雨又向我们袭来,我身上感到有些寒意,但心里却是热呼呼的。
【名师点评】
从照应的角度看,这篇文章是比较成功的,它既注意了首尾呼应、行文中的呼应,也注意了主题和材料的内在呼应。“雨”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贯穿始终,借雨写人、扣题。“我”在工人师傅的教育下,由畏难退缩到亲身体验劳动的欢乐这种细微的思想转变的辩证过程,在“寒风冷雨”的烘托下,显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文章的主题也在这“风雨”中得到拓宽、升华,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前后呼应波澜生”。
微写作
没有一滴水能独自成为大海,也没有一个春天不拥有万紫千红。但若失去那每一滴水、每一朵花的“我在”,大海也会干涸,春天终将无色。“我在”,是我的存在;“我在”,是我的参与;“我在”,是我的状态:我思,故我在……
请以“我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思路导引】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从材料的关键词“我在”来看,“我在”在材料中的解释是“我的存在、我的参与、我的状态”,这一层次在写作中可从自己在2020年的所见写起,比如我们看到了许多感人的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事迹,也看到了各行各业为了抗击疫情作出的努力。从而抒发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感动;“我在”可以解释为“是真相与正义的信念,是担当,是责任”,这表现出来的是个人在大灾大难面前的担当精神,比如“小我”的奉献和坚守,体现着人间大爱;“我在”还可解释为“是渡尽劫波人还在、爱还在”,是国与民休戚与共,是你与我相濡以沫......这是一种团结精神震撼人心的体现。考生可以从三个层面选一个进行写作,也可以综合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