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好作文 什么样
——写好作文的20个微技法
(
好作文什么样
). 14.什么样的叶落而知秋 ————-以小见大的手法
微技法
“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简而言之,“以小见大”就 是“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好文章来。
以小见大既是一种精细选材的技巧,也是一种深刻立意的技巧,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叙述、描写的焦点,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采用这种技法可以避免中考作文中常见的泛泛而谈、空洞肤浅的毛病。借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就像郁达夫先生说的“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意思是从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知道事物的全貌。也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这种写法就是采用小事情来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方法,它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例如:莫怀戚的《散步》,写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本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却体现了浓浓的亲情。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这事可谓小,但作者能从中道出“父爱”这一感人的主题。
这种写法正如俗话所说:一叶知秋。它可由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由一片枯叶显现出肃杀的清秋,可从一粒沙中看见一个世界,从一朵野花里看到一个天堂。 窥一斑而见“全豹”。其实,作文不一定非要去写重大的事件不可,有时聚焦一个特定的场景、一个细微的动作、一种微妙的表情、一声轻轻的问候,都能从中发现深刻的内蕴,迸射出撼人心魄的力量。
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应注意:
A.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材料和你要表达大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
B.要特别注意在运用小材料的过程中,不要动辄空发议论。
C.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D.要观察提炼,透过现象看本质。
【写作指导】
(一)文章中的小事往往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特定的时间,一般是瞬间发生的,跨度以5分钟左右为宜。
特定的地点,即地点比较固定、具体,家中,教室里,大街上都可以。
事件上不管有没有其他小事,都必须围绕一个中心事件,这件事往往是日常、平常的易被人忽视的小事。
小事必然离不开人物,人物必须偏向于主人公,刻画主人公往往又离不开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和神态描写的。
因为是小事,所以细节描写必须信手拈来、不可缺少。
6、特定的道具可以使小事更为集中、更为感人,如《七根火柴》中的“火柴”,《变色龙》中的“大衣”。
(二)“以大见小”的写作技巧
1、围绕主题,着眼小材料。
以小见大先要着眼于小材料,在审准题的前提下选取小材料。哪些是小材料呢?小材料是指符合写作主题的,在特定时间 、特定地点、特定情景下发生的,没有大范围的影响力,但又能进行具体描述的小事件、小场景、小角度、小动作等写作素材。
【例文片段】
我好高兴,终于快到了。穿过这个黑巷子,就是光明了,我看了看手表,“Oh, my god!”距上课只有3分钟了,此时才真正明白一刻值千金的道理,我真的坚持不住了,又想放弃狂跑,但大风大浪都经过了,可不要在阴沟里翻船。坚持!
“跑!跑!跑!”现在我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因为我们是凡人,为了走在前面,我们必须跑。《跑!跑!跑!》
【解析】作者用诙谐的语言,幽默的笔调记录了自己的一次“惊险遭遇”:一次因害怕迟到而与时间进行的赛跑。生活中,上学、赶车、上班、约会……为了赶时 间而奔跑是司空见惯的事,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却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为了走在前面,我们必须跑。”实现梦想需要奔跑,迅猛发展需要奔跑,激烈竞争必须奔跑!文章便这样以小见大,从小事中折射出了大道理。
2、立意从小角度切入
写作时立意过于宏大宽泛,只能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以小见大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立意的角度越小,内容挖掘越深,文章就越容易写得明确深刻,内容充实。这就要求我们善于从所选材料中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发前人所未发,想前人所未想,从而让其闪烁异彩。
【例文片段】
他跨进教室,脱下雨衣,全身没有一点干的地方。他正要把蜡烛分给同学们时,电忽然来了。教室里一片欢呼,他顿时觉得像一盆冷水泼在头上,比在雨中还要难受。他把蜡烛分给那几个同学,可他们都说不想要了。一股股寒流向他袭来:“我反正没钱,你留着自己用吧!”“别硬当英雄了,怎样?不容易吧!”“留着以后自己用吧!”“哈哈……”伴着笑声,他手中的五角钱也被那女生婉言要回……他顷刻呆住了。泪,流在脸上,流进心头。(段兴霖《雨夜》)
【解析】以小见大,滴水就能折射阳光。作者通过对雨夜一个同学冒雨为大家代买蜡烛的记叙,表达了对这位同学的善举的赞扬和对冷漠者的批评,也表达了对真情和友谊的呼唤,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主题——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关心互相奉献,生活才会臻于完美。文章似乎没有写友谊,但时时处处却又体现着对友谊的渴求与呼唤。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不可忽视。
3、强化细节,传神描写,小中见情。
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往往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细节便能活化人物形象,揭示或深化主题。我们不妨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服饰、语言、表情、动作 等来表现人物的职业、性格、心理等。平时留意身边的生活变化,考场上才能采用化大为小,以小见大的方法,如实地多角度展现人们酸甜苦辣的生活体验。像从妈妈的唠叨中看到她对孩子、丈夫的无限爱意,从某个人并排走路时 总靠左行看出其对朋友的爱护等。
4、由点到面,篇末点题,小中见理。
从点到面,就是对所写的点滴小事,有所思考,有所感悟,力求透过具体而微的细节,看到事件所体现的本质,从而给所写的小事一个归属。比如从路人 乱扔垃圾想到“陋习难改,环保之路漫长”,从餐桌上的浪费想到资源枯竭、改变消费观念,从登山的经历想到成功离不开坚 毅、不怕慢就怕站的哲理等等。
【例文片段】
泥泞路段终于走完了,迎面而来的是一级级不规则的石阶。我心想,这下可轻松多了。哪知,连日阴雨,石阶上长满青苔,滑溜溜的,刚走两步,就跌了一跤,膝盖骨钻心地痛,额头上也碰出了一个包,乎也划破了。我筋疲力尽,连爬起来的劲几乎都没有了。天色更暗了,我能永远趴在这里吗?不能!我拼命爬起来,继续前行。
这天晚上,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回忆起我曾走过的路,感触颇深:人在旅途,路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走平坦大道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坎坷不平、荆棘丛生的小路,而且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无数次的摔倒。但是,只要有坚定的目标,摔倒,爬起来,继续前行,你所面对的终将是胜利。(易开泰《人在旅途》)
【解析】作者把自己在归家途中“走泥泞路”“摔倒”“碰头”这些小事描绘得有声有色,很好地渲染了归途的艰险。但又没有停留在事情的表面,而是由此在篇末生发出人生的感悟:“人在旅途……只要有坚定的目标,摔倒,爬起来,继续前行,你所面对的终将是胜利。”
5、运用对比,挖掘深意,小中见德。
感动,有时并不需要豪言壮语,也不需要舍生忘死,也许一个普普通通、从从容容的生活画面就够了。以小见大,就是要用小事展现生活中的美好、善良 与美德,并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邻里之间、亲友之间互相帮助、彼此牵挂的美德不就是由芝麻大的小事和画面来连缀的吗?例如莫怀戚的《散步》,本是三代人一块儿散步这样一件平常的小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一幅极其和谐、温馨、美满的尊老爱幼的画面,给读者以心灵的慰藉,也给我们以审美的愉 悦。从一件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人生的大道理,由点到面,小中见大,立意便高远了。
名家范
怀念母亲
季羡林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为了说明当时的感情,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时,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935年11月18日,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回家,从学校回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此刻才明白,全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935年11月20日,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1935年11月 28日,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我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引用了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我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到国外以后,在我的怀念中增添了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这种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
【点评】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思念”,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的内疚,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同龄作1
我和表姐下围棋
年级围棋比赛,我荣获“冠军”称号,可万没料到,在家里却败给了水平还不如我的表姐。
(倒叙开头,引起悬念:“冠军”怎么“败给了水平还不如我的表姐”?)
那是得胜归来的当天晚上,表姐见我得意洋洋,便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咱俩下一盘吧,向冠军学习学习。”我当然满口答应,心想:“平时你总败给我,今天你更甭想赢!”
(用“得意洋洋”的神态及“我”的心理活动表现“骄傲”,为“失败”做了铺垫。)
开始了,表姐侧着头,蹙着眉,每投一颗子,都得斟酌一番,那样子,就像在思索一道顶难的数学题。看着她那一本正经的神情,我忍不住想笑,心想,我才用不着费这么大劲呢,“冠军”和表姐比赛,还不是白玩儿。果不其然,一会儿,我就吃掉她几颗子儿。一会儿,又吃掉几颗。一会儿……我望着自己的辉煌战果,心里——美,不由得哼起小曲来,,头轻轻地摇晃着,脚在水泥地上不停地打着点儿,为我的“胜利曲”伴奏。表姐呢,好像并不知道自己就要输了,还跟刚才一样,小心谨慎地投下每一颗子儿,好像这每一颗子儿都连结着她的命运。突然,她长出了一口气,身子使劲的向上挺了挺,脸上扬起轻快的表情。我知道,这是她要赢棋的前奏,便赶紧定晴注视棋盘,坏了,我的一大片子儿已经该离开棋盘了。我的心一下凉了事截,小曲也哼不出来了。(表姐一丝不苟的神情和“我”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心态和神情举止的描写将“我”的骄傲表现得淋漓尽致,寥寥几笔,将表姐的表情和“我”的心态的变化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只要一看形势难以挽回,就再也打不起精神来了。结果,没过多大功夫,我便不能不认输了。
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要是平时,输了就算输了,这次可不同啊,刚刚得了冠军就败给水平并不高的表姐,还算什么冠军呀!我懊丧地坐在那儿,好像连站起来的劲儿都没了。表姐到底是表姐,她没有因为战胜了“冠军”而显得多么高兴,而是若有所思地对我说:“论下棋的水平,我不如你,可是,你太骄傲了。”表姐的话音很轻,我却觉得像重锤一样落在我的心上。“骄傲真会使人失败吗 ”我陷入了沉思……(这里的“懊丧”和前面的意”形成对比。结尾既点明了中心,又耐人寻味。)
【解析】这是一篇“以小见大”的优秀作文。它的突出优点,首先是选材好,中心明确、集中。
下棋,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小事,但这次下棋却不同寻常:时间是在“我”刚刚获得年级冠军之后,对手是水平还不如“我”的表姐,结果是“我”不能不认输。这件事不仅是“我”亲身经历的,而且对“我”触动很大,因此,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能说得具体,生动。
决定了写这件事,接着就得考虑通过这件事表现什么中心。小作者的最深感受是:骄傲使我尝到了失败的苦果。于是,他便以此确定了文章的中心——骄傲会使人失败。
小作者不但能在动笔前确定中心,而且善于在行文中表现中心。他以中心为“尺子”,经过衡量将与中心无关的内容统统剪掉,抓住最能表现中心的内容,进行具体、生动的叙述和描写,使人看到了“冠军”是怎样骄傲,水平不高的表姐又是如何谨慎。正是这具体、生动的叙述和描写使人们悟出了“骄必败”的道理。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文章又在结尾用“骄傲真会使人失败吗 ”来启发人们思考,中心就更为鲜明了。
写一件事需要注意什么?
要把一件事叙述清楚说完整,必须要把六要素都交代清楚,可见记叙文六要素在叙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把一件事叙述完整的必备因素。
同龄作2
小事
夏,蝉未鸣。
微风徐徐飘过,阳光穿过云层、穿过树杈,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圆形的斑点。
奶奶骑着一辆电动车,我斜靠在她柔软的背上,目的地是菜市场。与往常没什么两样,嘈杂的闹市、熙攘的人流和油污的地板。
大妈们围在一起,她们似乎在谈论一些什么,我和奶奶上前去。我侧耳一听,内容大约是今天谁家的菜新鲜、便宜,问到新鲜的果蔬出自哪家,回答多半是老林家。
老林是谁?我心中嘀咕着。
奶奶骑着电动车,载着我径直向前骑去,一个围着围裙,拿着屠宰刀的大叔看见奶奶热情地打招呼,询问她到哪去买菜。
“去老林家买呀,那地菜好。”
“老林家,挺好的”。
“老林到底是何方人物,为何大家都称赞她。”
最后穿过一道塑料门帘,我便下了车。
终于来到老林的摊位前,摊上摆满各色蔬菜,嫩得可以掐出水的上海青,亮油油的紫皮茄子,带着花的碧绿黄瓜……蔬菜果然是不错的,再看看摊主老林。
一副普通的中年妇女打扮,浅色褂子裹着矮胖身材,再扎上百围裙,圆滚滚的,有点像一棵立起来的娃娃菜,放在人堆里也不显眼。
她圆圆的脸上堆满笑意,可眼神有些是呆滞。
她的眼睛直勾勾地盯普前方,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却一无所获。
“妹妹,这些菜称好了。该给你二十五块”,奶奶了一会儿工夫已经麻利地挑了几样菜,自行放在一旁的电子称上称重。
老林的眼睛仍旧盯着前方。
“妹妹,再送我两根大葱好吧?”
“拿去吧”。老林语气平静,依然面带微笑。
奶奶将钱放到菜摊边的铁盒内,装好菜便拽着我往前方去。老林仍旧呆呆地盯着前方,没有看我们一眼。
我忽然想到了什么,悄悄问奶奶:“老林是不是……”
奶奶叹了口气,说:“她瞧不见的。”
我有些意外。
奶奶匆匆走向下一个摊位,我频频回头,老林摊位前的顾客真不少,但都是自付自找。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读到的一则新闻,讲的是另一个报亭主也是盲人,顾客自取自付,钱从来没少过。
其实想想,这样的小事也挺温暖的。
【点评】本文写“我”跟着奶奶去买菜,在盲人摊主老林那,大家自取自付。文章写的是小人物,记的是小事情。人们愿意买老林的菜,是因为新鲜,菜好;老林让大家自取自付,是对顾客的信任,文章赞美了一种诚信的社会风尚。写法上,作者选取的是生活中的素材,由于是用作者的眼光观察,因而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作者采用小中见大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截取一件小事展示生活的大画面。
微写作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大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恩……就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己吧
请以“原来,我也 就在一瞬间”为题,补全题目,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思路点拨】
提示语材料中“软弱”变“坚强”、“自大”变“谦虚”、“自私”变“感恩”,意在说明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转变。题眼“原来”两字,在引导对于自己生活经历的回顾,兼顾到从另一个层面上提升,写作的难度也在于此。在回顾中突出一个对生活的“悟”,让这个“悟”来统率选材与立意。这也是标题中的一个隐性要求,围绕第一人称“我”写人叙事,边成长,边感悟生活,收获什么,这是写作的突破点。突出思想上对自己的认识过程,也就是要突出“也”字。副词出现在题目中,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往往是极易误入的陷阱。“也”字规定了所写的内容不能是平平常常的。
写作中应抓住“成长”二字,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梳理出自己在“知识”、“能力”、“毅志”、“品质”等方面的变化,感受到自己对亲情、友情、社会、人生、自然等方面的体察与认识的提高,生活中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可以作为作文的写作素材。
记叙文贵在真,这里的“真”是要求抒发真情实感,感情要真切,而不是把别人的事情生搬硬套到自己身上来,这样,自己写出来的文章就非常假,也就没有了真情实感。
立意上,选材宽泛,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写自立,如“原来,我也很独立”,通过原来“我”不怎么样,母亲两个星期前因为外公生病回家,离开妈妈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到自己慢慢成长,变得独立。可以写自己的勤劳,如自己在乡下干活农活的真实地体验。还可以写一些趣事如“原来,我也很萌”、“原来,我也很温柔”、“原来,我也很重要”……写作时最好将主题聚焦在一个点上,这样主题就能很好地把握,条理就会变得非常清楚。
审题选材不宜太大,所填的关联词需要注意与“原来”的不同地方。具象的题目以小见大,抽象的题目化虚为实,然后再按照具象的题目写。
补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一是品质方面,如“坚强”、“脆弱”;二是个性特点方面,如“萌”、“蛮拼”,三是情感方面,如“感恩”、“幸福”。
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如若填上诸如“霸气”、“浪”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泥沼。变换一下,选填印象深刻的。如能变向运思,选填“努力”、“浪漫”入题,则文旨文趣当会更新鲜可人而又合乎逻辑,不违情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