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议论文之素材积累·理论论据
从一篇作文谈素材积累的广度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
●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三则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参考】
直道而行,何惧歧途
①鲁迅曾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而第一个开辟这条道路的人,就要走常人不敢走之“歧途”,其肩负的使命,犹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需要直道而行,不惧“歧途”。
②然而,这样重大的责任要由谁来承担呢?我想不会是蝇营狗苟的小人,也不会是碌碌无为的平庸者,而应是肩负时代重任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国家的栋梁,是民族振兴的希望,是直道而行的君子。
③《沉默的串谋者》(杰鲁巴维)中曾言:“发言,一人即可,沉默却有赖众人合作。”当万声俱寂、思想停滞、社会陷入泥淖之时,若没有知识分子发声以唤醒沉睡的众人,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我们或许会就此进入尼采所言的“懒人杀死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柏拉图的“洞穴”中而不自知,生活在鲁迅的“铁屋”中而不自知,“万马齐喑究可哀”。倘若有人借此机会兴风作浪,蛊惑民众,就如“二战”时期的德国一般,那么造成的灾难就不只是民族的,而是世界的。所以作为知识分子,理应直道而行,勇于打破沉默。
④直道而行,不惧歧途,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当众多教授学者臣服于纳粹时,朋霍费尔依然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不惜背负“叛徒”之名与纳粹抗争;博尔赫斯即使被迫离开自己心爱的图书馆,也拒绝沉默,公开反对庇隆的极权统治;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索尔仁尼琴用尖锐的笔锋揭露专制统治下的种种怪相……他们都是不畏强权、直道而行的知识分子,敢于与时代“唱反调”,勇于走常人不敢走之“歧途”,用行动诠释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
⑥当然,有时,走错路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没有走错了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知识分子也难以避免。直道而行不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若是与他人完全隔绝,其自身都难以保全,又何来开辟道路、引领社会之说?所以,在选择道路时就应该仔细审视,吸取他人的意见。罗曼·罗兰曾言:“人们所遭遇的最大不幸,不在于恶人的暴力,而在于杰出人物的软弱。”走错路不可怕,不敢走才是最悲哀的。作为杰出人物的知识分子应直道而行,不惧“歧途”,扫除人类的不幸。
⑦“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面对所谓的“歧途”,畏惧退缩的人终成平庸大众,在社会潮流前亦步亦趋,而敢于开辟“歧途”,直道而行的知识分子才是唤醒众人,打破沉默的人。
【读后思考】
在这篇作文中,你看第③段这些语句:
“《沉默的串谋者》中曾言:“发言,一人即可,沉默却有赖众人合作。”当万声俱寂、思想停滞、社会陷入泥淖之时,若没有知识分子发声以唤醒沉睡的众人,那将是一个怎样的情景?我们或许会就此进入尼采所言的“懒人杀死时代”,每个人都生活在柏拉图的“洞穴”中而不自知,生活在鲁迅的“铁屋”中而不自知,“万马齐喑究可哀”。”
你是否知道什么是尼采的“懒人杀死时代”,什么是柏拉图的“洞穴”,什么是鲁迅的“铁屋”?
再看第④段这些语句:“当众多教授学者臣服于纳粹时,朋霍费尔依然坚守着知识分子的良知,不惜背负“叛徒”之名与纳粹抗争;博尔赫斯即使被迫离开自己心爱的图书馆,也拒绝沉默,公开反对庇隆的极权统治;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的索尔仁尼琴用尖锐的笔锋揭露专制统治下的种种怪相……”
你是否听说过这几个人物:朋霍费尔、博尔赫斯、索尔仁尼琴?他们是谁?
写作,只有拥有了广泛的阅读与积累,才有可能写出有内容丰富的、思想深度的文章。
【相关内容讲解】
1、尼采的“懒人杀死时代”
尼采认为, 那些懒惰的人, 他们缺乏内在的动力和自我提高的意愿, 仅仅满足于现状, 这种状态不仅是对文化的犯罪, 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悖逆。 一个时代如果被懒惰所主导, 那么这个时代的精神遗产将会被视为无价值, 因为它缺乏真正的活力和创新。 这样的时代由那些没有内核、 只是随波逐流的人所统治, 他们的存在不仅无法推动社会的进步, 反而可能会成为历史的负担。 因此, 尼采认为, 懒惰不仅是个人的问题, 它也象征着一种对生命潜能的浪费和对历史进程的阻碍。
尼采在《成为你自己》中说:“ 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必须自己向自己负起责任,因此,我们也要充当这个人生的真正舵手,不让我们的生存等同于一个盲目的偶然。”
2、柏拉图的“洞穴”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理想国》是柏拉图的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他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洞穴寓言,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批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洞穴有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人们的脖子和脚被锁住不能环顾,只能面向洞壁。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和囚徒之间有一些人拿着器物走动、火光将器物变动不居的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囚徒不能回头,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为这些影子是“实在”,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并习惯了这种生活。
当某一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头看火时,发现以前所见是影像而非实物;当他继续努力,走出洞口时,眼睛受阳光刺激致使他什么也看不见,只是一片虚无。他不得不回到洞内,当他把这些所看到的一些说给同伴听时,他们不但不相信,甚至会认为他疯了想杀死他。这个人也追悔莫及,他恨自己看清了一切,因为这给他带来了更多的痛苦。
柏拉图试图告诉我们,回到此岸、回到洞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我们洞悉了洞外、认清了彼岸的虚无现实再回到洞内,回到此岸。
3、铁屋中的呐喊
鲁迅《呐喊》自序中写道:“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呐喊》是鲁迅第一部小说集,是其早期精神思想状态的结晶。呐喊是个动词,语义上表示一种刻意喊叫的动作姿态,以它作为小说集的标题,表现了作者想要有所作为的心理。1933年,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道:“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正是他所以呐喊的原因。
不过在鲁迅文学创作进入自觉前,这种“刻意喊叫”仍是被动而非自发的,是为了“敷衍朋友们的嘱托”。此前的他,自我麻醉,在凄凉的院子中日抄古碑,逃脱现世。他不仅认为在铁屋子般的无声中国中呐喊是无用的,而且悲观地相信是有害的,会使少部分较为清醒的人感受到“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但鲁迅最终还是为钱玄同的反驳所打动。“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便是反映在《呐喊·自序》中著名的“铁屋中呐喊”的意象。
4、朋霍费尔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1906.2.4—1945.4.9)一生短暂,但思想深沉,大义凛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明知回国凶多吉少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离开可以避难的美国而返回日益黑暗的德国,服务于他的同胞。他参加在德国反对纳粹主义的抵抗运动,并因计划刺杀希特勒而在1943年3月被拘捕。1945年4月9日黎明,朋霍费尔与国防军一些高级将领,在福罗斯堡集中营被处决。后人在处决地,立碑铭文纪念:“他们为伸张自由、正义与人性,不惜牺牲性命对抗独裁与恐怖。”
被捕入狱后,他又在狱中写下了大量思想深邃的书简。《狱中书简》是他在受刑前单独监禁的两年中思想感受的真实记录。被绞死时年仅39岁,但他的著作,尤其是这本出自肺腑的小书,在他死后的世界上造成这么大的思想影响,倒是应了他临刑前的那句话:“这,就是终点。对我来说,是生命的开端。”
5、博尔赫斯
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
1919年到1920年随全家移居西班牙;1921年,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博尔赫斯仿佛受命运的驱使,来到他心中的天堂——图书馆,并终身从事图书馆工作,历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各公共图书馆的职员和馆长;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办杂志,讲学等活动。
1946至1955年,庇隆执政期间,他因在反对庇隆的宣言上签名,被革去市立图书馆馆长职务,被侮辱性地勒令去当市场家禽检查员。为维护人格和尊严,他不畏强权,拒绝任职并发表公开信以示抗议,得到知识界的广泛声援。
1950年,由于众多作家的拥戴,博尔赫斯当选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这等于是给庇隆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庇隆下台后,1955年10月17日,他被起用为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
不幸的是,他当时因严重的眼疾双目已近乎失明。他自嘲他说:“命运赐予我80万册书,由我掌管,同时却又给了我黑暗。”但失明并没有夺去博尔赫斯的艺术生命,在母亲和友人的帮助下,他以无穷的毅力继续创作,并修订和整理出版了一些早期作品。
6、索尔仁尼琴
索尔仁尼琴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
1962年索尔仁尼琴发表苏联文学中第一部描写斯大林时代劳改营的作品、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作家在这部作品中以高超的浓缩时空的技巧,描写了普通犯人伊万·杰尼索维奇在劳改营里度过的一天,展现了主人公在逆境中对生命的尊重及其对不公正的抗争,张扬了人性尊严,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表达了作家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与道德探索),引起轰动并受到赫鲁晓夫的赏识。但是随着赫鲁晓夫下台,小说遭到公开批判。
在高压和冷落的生存夹缝里,索尔仁尼琴没有在坚守良知的底线上退缩,没有象其余绝大多数作家那样转而撰写上面喜闻乐见的“总结成绩”文字,而是继续揭露谎言覆盖下的阴暗和罪恶,执着地为俄罗斯社会点燃黑夜里照亮真相的烛光。
1970年10月索尔仁尼琴因为“在追求俄罗斯文学不可缺少的传统时所具有的道德力量”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但迫于形势,索尔仁尼琴没有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 但对外发表了演说词:“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
勇于揭露国家问题的良知文人心灵深层燃烧的那份深挚爱国情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就象真正爱孩子的父亲总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一样。2007年俄罗斯国庆节那天,索尔仁尼琴获得2006年度俄罗斯人文领域最高成就奖俄罗斯国家奖。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37年之后,索尔仁尼琴终于在自己的祖国获得了肯定。
——————————————————————————————————
素材缺乏·对策
1、写作中缺乏材料,需要我们平时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从历史文献中,积累写作材料;从时代人物身上,体悟时代精神。
2、写作中缺乏认识,需要我们平时养成强化思维的习惯。
从哲学著作中,学习深入思考;从时事评论中,感受时代脉搏。
3、写作中缺乏文采,需要我们平时加强语言表达的能力。
从文学作品中,学习语言技巧;在平时训练中,掌握语言表达。
素材积累·目的
1、解决材料问题,做到有话可说;
2、解决文采问题,做到把话说好;
3、解决认识问题,提升审题立意。
——————————————————————————————————
一、素材积累方法
(一)从阅读中积累名言好句
加强阅读,多读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从中摘抄名言好句;另外,课本中的语句不要轻易放过,也可以整理成名言好句,如:
只有低人一等的思想,没有低人一等的工作。——张秉贵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钟扬
培育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钟扬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只摘抄下来还不够,你可以围绕它写成一个语段,如以钟扬的“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为例,联系他的一生,可以完成语段:
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敏德,啜菽饮水。钟扬先生毕生以种子为业,在雪域高原跋涉16年,收集上千种植物4000 多万颗种子。他坚信:“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他用脚丈量巍巍雪原,用心攀登学术高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他忘我耕耘、燃尽自己,植根于广袤大地的种子精神,必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平时可以用“”的形式加强自我训练,微写作助你积累观点——说理深刻。通过“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 感触”的形式,既加深对句子的记忆,又强化对内容的理解,运用起来才会自如。
【示例】1
我喜欢的话:月有盈亏花有开谢,想人生最苦离别。
我的感触:
月亏了能再盈,花谢了能再开。可是,人别了,能否再见却未可知。开谢盈亏,花月依旧;几度离合,人却老了。人生之所以最苦别离,就因为别离最使人感受到人生无常。
【示例】2
我喜欢的话:看不清未来时,就比别人坚持久一点。
我的感触: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面临许许多多的选择,做选择的时候不要害怕,做出选择以后就不要后悔。勇敢地向前闯吧,每条路的尽头都有不同的风景,纵是路上遍布荆棘坎坷,只要坚持前进,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示例】3
我喜欢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的感触:
这是要我们将心比心,不把自己视为恶、痛苦、灾祸的东西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却施于人,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种行径当然是对别人的严重侵犯。然而,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自己视为善、快乐、幸福的东西,难道就可以强加于人了吗?要是别人并不和你一样认为它们是善、快乐、幸福,这样做岂不也是对别人的一种严重侵犯?我们应该记住,己所欲未必是人所欲,同样不可施于人。
【示例】4
我喜欢的话: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也不改其乐。”
我的感触:
颜回之乐,所乐何事?颜回自然不是乐箪瓢陋巷,他不是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关键是他能虽苦犹乐。他的乐是自足自发的,不以外在环境为转移,是绝对的。那就象是一股永不枯竭的泉水,汨汨不息,无有穷尽。朝如是,夕如是;贫贱如是,富贵如是;甚至,生如是,死亦如是。
(二)从作文中积累名言好句
很多优秀作文中不仅人物素材丰富,而且引用名人名言很多,所以,除了欣赏、学习之外,一定要养成摘抄的习惯。如下面这篇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刚出场时是个穷书生,他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心怀大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雨村真是英雄”的批语。可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场后,他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一个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小人。书中曾预言他“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脂砚斋曾十几次怒批他为“奸雄”。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出身寒微,从小学习刻苦,有较高的人生目标,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由于毕业后长期遭到旁人的歧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他贪慕钱、权与“胜”,失去了读书人的信仰,逐渐沦为一个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的黑恶分子,最终坠入毁灭的深渊。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请结合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
且放青春“初心”间,莫因“功名”凋朱颜
①星燧贸迁,“守初心”之信念如春风化雨润泽万物,“弃不义功名”之思想如星星之火燃永夜。故此,且放青春“初心”间,莫因“功名”凋朱颜,乃青年所求。
②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有贾雨村之辈饱读诗书,青年之时心怀大志奋发有为,然步入官场,被世俗功名利禄蒙蔽双眼,最终致其枷锁杠;有高启盛之流勤奋刻苦,年少卓有佳绩,而后失去初心,沦为不法分子,徒上歧途。青春正当时,坚守自我的初心和使命是必要的,我们应不断询问自身:“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是成人之根本。合法、正当的功名,足以成为前进的动力;违法、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功名,只会将我们推向深渊。
③心怀初心,行稳至远。初心引领我们不断向前披荆斩棘,不畏艰难,毅然奔赴一片荣光。君不见,苏武在贫寒之地牧羊,旌旗飘扬不变的是忠诚为国之心,纵使敌人百般威胁,也宁死不屈;君不见,钱学森不顾美方的重重阻挠,决绝地放弃优渥的工作待遇,只为国家奉献一生,坚守着爱国的初心。虽有人如贾雨村忘却初心,如高启盛失去信仰,但更有无数仁人志士在“初心”和“功名”间选择了“初心”,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他们如一汩清泉,直击每一个人的灵魂,滋养人们的心灵。
④君子如珩,羽衣昱耀。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之时,君子舍利取义,小人则弃义保利,追名逐利。在时代浪潮中,有不法分子拐卖孩童、妇女,如贾雨村丧尽天良,最终“致使锁枷杠”,也有为大山的女孩的作为指路明灯的张桂梅;有追求名利、贪婪无耻的贪官污吏,如高启盛不择手段,堕入毁灭的深渊,也有不畏艰难,默默奉献,反哺家乡的黄文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正道之途,君子之风,理应成为共识和全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
⑤怀瑾握瑜,灌缨沧浪。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身为青年应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的自信与底气,更应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被功名侵蚀,守住自我初心,为实现人生理想而不断奋斗拼搏,争做有为青年!
⑥手执长缨,绘锦绣河山;明星荧荧,展未来画卷。唯有且放青春“初心”间,莫因“功名”遮望眼,方能“直挂云帆济沧海”。
【摘抄】
1、化用学习
(1)题目《且放青春“初心”间,莫因“功名”凋朱颜》分别化用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和《蜀道难》中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2)“莫因“功名”遮望眼”化用了王安石的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词语积累
①星燧贸迁:燧:火镜,古代的取火器;贸:交易。比喻岁月变迁。
②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出自元代文人张可久所作元曲《中吕满庭芳山中杂兴》。华表,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或陵墓前的大柱。多用于感叹时光流逝。
③心怀初心,行稳至远。
④君子如珩,羽衣昱耀:héng:君子好比是美玉,披上羽衣则会更加明亮耀眼。“于身为长物,于世为闲事。君子如珩,羽衣昱耀。”
⑤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⑥灌缨沧浪:在清水中洗涤冠缨。比喻超脱尘俗,操守高洁。
3、名句积累
①“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是孟子的精辟见解,原文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③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陈独秀
④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
⑤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4、好句积累
手执长缨,绘锦绣河山;明星荧荧,展未来画卷。
(三)从时评中积累名言好句
时评文中有很多文章,无论在结构还是在内容上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如下面这篇文章:
以“少年气”耕耘基层“沃土”
不问出身,跨越年龄,“少年气”是一种气质、一份心境,是心中一簇不息跳动的火,是眼底流转的澄澈坚定。选调生们从“校门”迈入“乡门”,当以“少年气”为根本生长人生枝桠,众木相依汇家国之茂林,在基层这片“沃土”上众志成城、向阳生长。
秉踔厉奋发之志气,以“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的姿态砥砺前行。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百年前,李大钊等进步青年,立志救亡图存,主动寻求求知革新的机会,抓住契机,最终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点燃星星之火;百年后,从“辽宁舰”首位女舵手到乡村振兴领头人,中国青年徐玲以另一种方式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少年气”不仅仅是朝气的脸庞、挺拔的身子,更是“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新发于硎”的蓬勃力量。一腔热血、一份执着,这是少年之心的纯正底色。青年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要用“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坚定,“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的觉悟,潜心打磨,和光同尘,用青春和热血书写我们这一代人的故事。
持一往无前之锐气,以“我有冲霄峥嵘气,哪堪风雨遮旭明”的凌厉迎难而上。迈步远方的路上,难免会遇到深涧沟壑,以之死靡它的意志为盾,无畏挑战之勇气为剑,才能一路披荆斩棘,抵达理想彼岸。“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打破传统科学认知,坚信杂交水稻的光辉前景,终日伏身于田野,最终实现“禾下乘凉梦”;桂海潮,从小追随偶像杨利伟的步伐向往星空寰宇,履践至远冲破大山囹圄,登上神舟直入云天。不难看出,永存心间的锐气是他们不陷于权威的桎梏,不负少年凌云志的法宝。当代青年,要磨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多钻“矛盾窝”、多接“烫手芋”、多解“困难锁”,用实际行动读好“无字书”,练好“真本领”,以“积土为山”的稳劲在基层扎稳干事创业的“根”。
怀永葆热爱之生气,以“荏苒星霜徒染鬓,松柏历雪更添青”的热枕践行初心。“生”气是不染世故的赤诚勇敢,是不囿岁数的人涉卬否。一如“我还是走我的独木桥,一生不会动摇”的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远离家乡、荒岛求索,深藏功名三十载,潜心为国铸重器;又如“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的乡村教师叶连平,纵然96岁高龄,心中仍然留存初心净土,持续23年公益为孩子讲课,从青丝到白发,凭着一腔热血守护着乡村教育的点点星火。从他们身上,我们看见矢志不渝的赤子正气,看见走出半生归来依旧少年的生气。生逢伟大时代,当代青年更应守住灵魂的热枕,接过时代发展的接力棒,在人生这本厚重的“无字之书”里,如海绵一般地汲取过硬的本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栉风沐雨,久久为功,让青春绽放绚丽的奋斗之花。
少年无畏岁月长,又携书剑向远方。让我们以一往无前的勇气、不必艰难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热爱满怀,奔赴春山。
【摘抄】
1、分论点积累
①秉踔厉奋发之志气,以“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的姿态砥砺前行。
②持一往无前之锐气,以“我有冲霄峥嵘气,哪堪风雨遮旭明”的凌厉迎难而上。
③怀永葆热爱之生气,以“荏苒星霜徒染鬓,松柏历雪更添青”的热枕践行初心。
2、好句积累
①众木相依汇家国之茂林
②少年何妨梦摘星,敢挽桑弓射玉衡。(北斗七星中最亮的那颗星称为玉衡)
③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⑤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
⑥ 和光同尘:混合所有的光彩,与尘俗相同,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
⑦之死靡它:到死也不变心;①爱情专一,至死不变;②立场坚定。
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⑨人涉卬否:别人涉水过河,而我独不渡。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张,不随便附和。
⑩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少年无畏岁月长,又携书剑向远方。辛弃疾有诗句:“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二、素材运用示例
高中作文写作以议论文为主,但是学生的作文很大层面上停留在较为浅显的说理甚至没有说理的层面上。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会说理,或者是不知道在何时何处说理,或者是知道该说理但不知道说什么。
作文学习需要方法,但只有方法没有积累(尤其是背诵),写作水平依然难以提高。平时的写作应该考虑将自己的积累的好句好段运用到写作中。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3·新高考1卷)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构思过程】
这个作文,可以写记叙文,可以写议论文,但最终是要收笔于故事的力量。既然是和力量有关,我想到了积累过的这两句话:
堡垒无言,却能凝聚起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无穷力量;旗帜无声,却能产生出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的强大效应。
围绕这两句话,作文的层次在脑海里出现了:
好的故事,如堡垒无言,却能凝聚起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无穷力量。
好的故事,如旗帜无声,却能产生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的强大效应。
以之为基础,结合平时积累,极端地拼凑一文:
【作文参考】
故事有力量,润物细无声
岁月泼墨,缀下繁花,好的故事中盛开的是触动心灵、启迪智慧之花;时序轮转,丹心永固,好的故事中传承的是改变个人命运的精神力量、展现民族形象的家国情怀。好的故事,自有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我的人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好的故事,如堡垒无言,却能凝聚起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无穷力量。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故事里的力量需要我们去主动吸收。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陆鸿不惧脑瘫,他扼住命运的喉咙,似一叶扁舟在激湍中逆流而上;江梦南身处无声世界,但努力拼搏,如一株小树在万木前迎来春光……他们的拼搏精神,是迎击人生不测风雨的堡垒;他们的故事动人,是我们汲取改变命运力量的源泉。樊锦诗只一句“我心无悔守敦煌”道出了她的追求,湖南女孩钟芳蓉,追随榜样的脚步报考北大考古系。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好的故事,如旗帜无声,却能产生率先垂范、身先士卒的强大效应。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精神不灭,旷照四野。钱学森留学数载,初心不变,离去时,满眼兴国梦,学成后,满腹家国情;“中国核潜艇之父”彭士禄隐姓埋名三十年,历经千难而不改初心本色,一生为国家深潜;沈忠芳隐姓埋名60余载,投身导弹研制。日月更迭,但家国情怀不变,坚守精神赓续。“备份航天员”邓清明为圆梦太空坚持训练24年,他说“无论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奥运筑梦者邓小岚把山里娃送上冬奥舞台,用坚守回报生养过她的土地。好的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故事不语,润物无声。网球“背篓少年”王发以运动致青春,用自律换人生让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信心;川沪定发生地震,湾东水电站职工甘宇和罗永放弃逃生机会,反而冲上10层楼高的大坝坝肩,拉闸泄洪,避免了下游村庄被淹,他们以平凡之躯,立起中国脊梁;防护工程专家钱七倾心竭力为国修建“地下钢铁长城”,为国铸盾六十年,家国天下,白发不悔。他们或以拼搏奋斗之力,或以济世为民之德,或以浩然爱国之气,成为每个人前行的“参照物”。
苍苍人间,满是坠落星河;大地丰盈,人间并不寂寞。那些象征着坚韧不拔、家国情怀的精神火种,像一盏盏明灯为无数人照亮向上向善、克难攻坚、砥砺前行的精神世界。故事有力量,润物细无声。愿我们的青春,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分析】
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都是出自我平时的摘抄,只是用于这篇作文的时候进行了新的改变、组合。尽量去用摘抄的内容,是为了说明如何把平时积累的东西用于写作中。
若想熟练地把摘抄的东西用于写作,必须对摘抄本上的内容了然于胸,在写作文时像放电影一样,把内容过一遍,迅速筛选可以运用的语句、素材。
【温馨提示】
如何做到材料丰富——思接千载,精骛八极
材料是否丰富,不仅是以数量多寡论,更是以材料是否“有效”(围绕中心思想)来说的。
1.有选择地占有。积累范围广泛,选择才有余地。
2.有对应地运用。有效的组合,提升材料运用的准确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