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议论文结构:并列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提升讲与练(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12.1议论文结构:并列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议论文写作提升讲与练(全国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21 15:0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议论文结构 之 并列式(横向结构)
总分总式议论文模板是一种重要的作文结构,这种写作结构方式易于掌握,适用性很广。这种结构模板文章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这种模板开头部分为引论,为总;中间部分为本论,由几个分论点组成,从几个层面展开论述;结尾部分为结论,为总。
“分论点并列式”模板,要求文章在“引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在“本论”部分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并列关系的分论点分层论述,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不同领域、不同对象)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在“结论”部分深化、总结论点。并列式结构的主要好处在于,论证全面,有条有理,使阅卷者一目了然,容易把握作文的思路。
注意:
分总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分述部分要围绕总述的中心进行,总述部分应是分述的总或水到成的总结。
【并列式分类】
1、分论点并列式
在确立中心论点之后,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形成若干分论点,几个分论点构成并列关系,共同论证中心论点。
【作文参考】
45°人生,或许也可以不一样
45°人生,指的是“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的尴尬境地,虽是自我调侃,却反映出面对“白热化”的竞争压力,部分年轻人陷入一种弥漫性焦虑与无助的状态。其实,45°人生可以是蓄势待发的起跑状态,也是一种内心余裕平衡的状态,更是一种谦逊好学的人生姿态。所以,调试好属于自己的人生角度,定义好自身边界,我们也能活出不一样的45°人生。
①找准“蓄势点”,让45°人生更奋发。45°是蹲踞式起跑姿势,更像是人蓄势待发、奋起追梦的状态。我们都是新时代的“赶考人”,要给自己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其实不完全取决于马不停蹄地埋头往前冲,偶尔也需重整行装再出发,而这重整行装就是要找准个人“蓄势点”,不断为自己充电、积聚能量、提高能级,让45°人生厚积薄发。越王勾践忍下为吴王鞍前马后之耻,卧薪尝胆十年、不断集聚能量,最终打败吴国。作为时代青年,要在历练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承受能力;要不断从典籍汲取精神养分;要精准挖掘自我禀赋,练就核心竞争力,努力去创造多元化的增量,而不是一窝蜂地去争取存量。迈稳步子、久久为功,脚踏实地、步步为营,这样才能以45°的姿势蓄势待发,跑出“加速度”,走好“赶考路”。
②找准“平衡点”,让45°人生更从容。45°是直角的一半,刚好不偏不倚。同样,45°人生也好比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点,它既不“随波逐流”地盲目激进,也不追逐“一躺了之”转瞬即逝的快乐,而是在复杂的环境中理性地去探索世界、认识自我,是一种刚好余裕平衡的人生状态。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有45°这种平衡状态,既保持“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永久奋斗,又要自信从容,合理规划人生目标,保持清晰的自我认知,找到自己的节奏;要解好作为职业人、社会人、生活人三种角色的不等式,找到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在不同角色间合理支配精力、寻找快乐;要在理想和现实的落差中找到平衡点,保持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这样才能克服心理焦虑,蹄疾步稳地走到更远。
③找准“不足点”,让45°人生更虚怀。45°通常是人鞠躬时的一个角度,也是一种谦逊倾听别人的姿态,弯下腰或俯身倾听不是自卑、不是认怂,而是智慧,更是一种谦逊而无畏的人生姿态。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弯腰。我们当代青年要常怀远大理想,思维开阔、敢闯敢试,但也要警惕居高气傲、心浮气躁,特别是取得点成绩就骄傲自满等现象。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用“进京赶考”作比喻,意在告诫全党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我们也应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常怀谦卑敬畏之心,做到平和而执着、谦虚而无畏,将我们阅历、能力上的不足转化为工作中更踔厉奋发的勇气和笃行不怠的定力。在工作生活中,要摆正姿态,多向领导同事请教;要善于听取吸纳批评意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要当好“小学生”,自觉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始终保持45°人生的虚怀,以谦逊好学的心态,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人生漫漫坦途,追梦路也有千万条,调试好自身角度,找准自己的45°人生,或许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点评】
中间主体部分的三个分论点:
①找准“蓄势点”,让45°人生更奋发。
②找准“平衡点”,让45°人生更从容。
③找准“不足点”,让45°人生更虚怀。
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释自己对“45°人生”的理解;三个并列的分论点句观点鲜明,句式整齐而优美。
议论文结构:分论点并列式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本论:证明中心论点。
分论点①+论证;
分论点②+论证;
分论点③+论证。
结论:重申中心论点。
2、分论据并列式
在确立中心论点之后,首先展开联想,寻找恰当的论据,将论据融入论点之中,然后再考虑如何通过对论据的分析议论去扣题点题。主体部分把几个论据并列起来,各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如《平凡微光,温暖人间》的三个分论点:
①医护阵线上毅然“逆行”的美丽医者,传递着最耀眼的仁爱勇毅的温度。
②晨昏晴雨里不停穿梭的快递外卖,传递着最安心的人间烟火的温度。
③防控阵线中每一个努力发出微光的普通人,传递着最绵长的润物无声的温度。
中间主体部分的三个分论点,从医务工作者、外卖快递、普通人三个不同的角度,以标题中的“平凡”为立足点,扣住“温度”二字,从不同的角度产出不同社会群体的温暖正能量。
三个并列的分论点句观点鲜明,句式整齐而优美。在具体分论点的展开中,作者又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和不同的句式进行分析,使得三个并列段并不显得重复或单调。
下面这篇作文《打动心灵的贝壳》也很典型:
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们悄悄地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珍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怀着一份爱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好好收藏,以作纪念。
①沙滩上有一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犹太人民族的故事。在二战被逼迫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时候,犹太人们仍抱着复兴的希望,他们从不放弃,从不妥协,他们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因为他们有一个信念——来自于哭墙。那堵饱经历史沧桑的哭墙,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与过去,光荣与梦想。每一个犹太人都会在某个持定的时刻来到哭墙下,纪念自己的前人,正是这份纪念的心情,让这个民族保存着自信、坚忍,让他们再一次在地平线上高高站立。
②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居里夫人对民族的怀念。居里夫人一生清贫,在年少求学之时已离开祖国。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追求多年之后,她终于在铀矿石中提炼出“钋”这种放射性元素。她知道这元素将带给她数不尽的荣誉,而她,这位感恩的科学家,立即想到以“Po”来命名这元素,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或许正是这份时刻惦记着祖国的心情,让居里夫人一直不懈努力着。之后,她又提炼出“镭”,并成为少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③沙滩上有一颗感恩的贝壳,那是作家三毛心中的那棵“草”。三毛在异地求学时曾经失落无助,就在这时,有一位陌生的同学送给她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并鼓励她振作起来。三毛的心十分感动,她在《有人送我一棵草》中写道:“草会枯萎,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位不知去向的同学。我只有把这份帮助人的心,这份感恩的心传递开去,去帮助更多的人。”三毛用她的真切行动做到了,她用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感情,感动和滋润着读者们的心灵,这便是她的纪念方式。
有人从黄河的各水段中采集不同的样本,来纪念创造灿烂华夏文化的先人;有人羁旅在外,仍随身带着泥土,纪念自己的祖国;而我们,在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总会带着思念,去纪念为我们幸福献出生命的烈士们。怀着一份感恩,怀着一份信念,我在沙滩上拾取几颗贝壳,珍藏在身,纪念历史,心中已准备好,创造未来。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的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部署。整个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材料中“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范文参考】
个群相融,共创辉煌
日前,北斗三号全球组网成功的新闻让国人无比自豪,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个体与整体关系的思考。北斗系统由55颗卫星构成,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它们共同织成一张“天网”,可服务全球。
社会上的每一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因此我以为,个体与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个体离不开整体,整体也同样离不开个体。既然个体与整体相互都难以离开,那么我们就应该做到个群相融,以共创辉煌。
“中国骄傲”的光芒背后,离不开每一位参与者的无私奉献。有人可能会觉得,科技领域都是高大上的岗位,其实,国家重大工程也离不开普通劳动者。作为整个北斗系统中发射场系统中的一员,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锅炉工肩负着为火箭、卫星测试厂房的空调提供蒸汽的责任。而这看似简单,平凡的工作就关乎着火箭卫星的湿度、温度标准,同样决定着“万人一杆枪”的北斗:事业最终的成败。托举火箭飞天的“90后”锅炉工王磊就说:“如果人人对岗位挑三拣四,火箭还能成功上天吗?”铁四院最年轻的女劳模葛钰为了给高铁打造豪华“4S店”动车运用所,她自己都说不清自己画了多少图,流了多少汗。试想,离开了这些劳动者的无私付出,咱们何以能取得如此多的“中国骄傲”?
“扶贫攻坚”的战场上,离不开每一位“战士”的冲锋陷阵。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繁华选择到贫困的家乡担任村第一书记,将青春之梦写在泥土里,脱贫的战场,她是醒目的黄花。“农民院士”朱有勇退而不休,在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做出令人震惊的决定:去最艰苦的地方扶贫。他一头扎进西南边境的贫困山村,在云岭大地上奏响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试想,离开了这些无畏的“战士”,咱们何以能将“扶贫攻坚”战打得如此漂亮?
大国崛起的征程中,离不开每一位国人的砥砺前行。中国女排姑娘身上的“女排精神”,中国航天人身上的“航天精神”,珠峰高程测量队员身上的“攀登精神”,加之大家耳熟能详的“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战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现宝。试想,离开了具有这些精神的中华民族的“脊梁”,咱们何以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赢得如此多的荣光?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如是说。北斗系统的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功用,作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队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铭记:个群相融,共创辉煌,是我们神圣的使命与责任!
【分析】
中间主体部分的三个分论点,从“中国骄傲”的光芒背后、“扶贫攻坚”的战场上、大国崛起的征程中三个不同的角度,展开议论,扣住观点“个群相融,共创辉煌”深入分析。
议论文结构:分论据并列式
引论:提出中心论点。
本论:证明中心论点。
分论点①(论据融入论点)+论证;
分论点②(论据融入论点)+论证;
分论点③(论据融入论点)+论证。
结论:重申中心论点。
3、并列结构变式
两个并列分论点后:①可以总结思考,形成递进式;②可以思维一转,形成转折式。
【示例1】
旁观者勿笑
若是燕雀,莫嘲笑鸿鹄南飞万里的雄心;若是乡民,莫讥讽陈胜推翻暴秦的壮志。
①无知的嘲笑,可以休矣。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是岳武穆留下的绝唱,我们用外行的眼光去断定他人的努力,不也正是知音少的成因吗?我们玩着电脑,用着手机,嘲笑着数学家们那不切实际的运算,可又有谁知道一切与电磁波有关的发明源于数学家对琴弦的振动的研究?作为时代的纤夫,他们用漫天的纸片与复杂的运算将岁月的巨轮一步步拖向光明的未来,而我们中间的一些人却仍在讽刺他们“吃饱了撑的”,全然没有看见他们背上的缆绳与重任。这些个讽刺别人的人,恐怕是最该被嘲笑的吧!
②浅薄的嘲笑,可以休矣。
备受古希腊哲学家推崇的辩证法可能至今未被某些人弄懂。初升的太阳不仅投下了金黄的光芒,却也让不少阴影愈发明显;刺骨的寒冬虽然摧残了万物的生机,但也使傲雪的梅花更加冷艳。“乌青体”的走红无疑是一个需要辩证对待的问题,不少人却对之投以赤裸裸的嘲笑,却忘了肯定其不少值得赞扬的地方,比如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的精神,我们可能至今说着晦涩的文言文,刻着繁琐的甲骨文,唱着古老的诗歌。那些个浅薄的嘲笑,恐怕正暴露了自己的浅薄吧?
③无知的嘲笑,可以休矣,因为我们不懂别人的世界;浅薄的嘲笑,可以休矣,因为你们没有认真地思考。
而被嘲笑的人,在探幽入微的同时,也要有承担责任的态度,才能做到让旁观者勿笑。研究“石头剪刀布”的团队为人所讽刺,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的科学工作者鲜有能面向大众,普及科学基本知识的一类人,这样一来,科研工作常被认为是象牙塔里的工作就不足为奇了。
燕雀嘲笑了鸿鹄,鸿鹄却“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乡民讥讽了陈胜,陈胜却“天下豪杰并起而亡秦族矣”。虽然如此,我们仍得时刻告诫自己,一次嘲笑或许会摧残一束花朵,掩盖一片光芒,夺去一份信仰,可能使长夜更加漫长,可能使曙光悄然而逝。但愿被嘲笑者能将这些东西“像蛛丝一样拂去”。
旁观者勿笑,让天才引领未来;外行者勿笑,让内行舞得精彩!
【点评】
本文在“浅薄的嘲笑,可以休矣”“浅薄的嘲笑,可以休矣”两个并列分论点之后,没有延续这个思维再写一个并列的分论点,而是笔锋一转,对前两个观点进行总结,进一步说理。
【示例2】
你的特色,你的岛
如黄老邪一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座岛,也可以有萧有剑有明月。这是属于你的岛,只有你有进入的口令。这岛,是你的个性倾注而成的特色岛屿。
①有的人拥有一座忧伤的岛。
许知远,这个80年代的文艺青年,用80年代人特有的忧伤填满他的岛。在这座岛上,连空气都呛人,连天空都在流泪。他在风靡全国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中毫无保留地展示出他的迷茫和对文化缺失的呐喊。虽然如此,但他不允许别人踏进,或者说,没有人能踏足这座忧伤的岛,这是他的特色,有人能否认这个文艺青年的忧伤特质吗?拥有一座忧伤岛的人还有很多,如帕慕克,即使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无法舒缓他的愁。他以伊斯坦布尔人特有的“忧伤”构建了他的岛,构建了他的文学殿堂。敢问,这世间有比他更深的忧伤吗?
②有的人拥有一座辛辣的岛。
尽管充满唇枪舌战,但你又不得不钦佩它,尊重它。古往今来,或许没有人的笔比他的犀利,没有人的思想比他的更深刻,没有人敢否定他,只有人崇他敬他支持他,他就是鲁迅。鲁迅用他独特的辛辣的语言讽刺祥林嫂孔乙己们,用挺直的笔杆抨击资本主义的乏走狗们,用投枪似的杂文讽刺那些伪爱国者们。鲁迅构筑了他的辛辣之岛,构筑了一个别致的精神家园。
③欣赏了他人的个性特色之岛,我不禁要问:我们的特色,我们的岛呢?
我们这一代人似乎特别失落,似乎特别没有价值。我们,是被前辈称为90后的一代人,被贴上叛逆的标签,被骂没有出息。难道我们就没有个性,没有特色?当然不是。我们一手撑着无边的夜,一手握紧笔杆。虽然我们的笔不如李白豪放,不如李敖狂狷,不如乔姆斯基犀利,但我们稚嫩的笔尖同样注入了力量。我们为将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谋一席之位而苦学,我们在这个步履匆匆的世界与古人交流、与世界对话,我们努力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寻觅自我,守护个性。不久之后,你且看,我们的构建的个性之岛,特色之岛会让中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毕淑敏说:“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朋友,请大声说:我很重要,我要努力建出属于我的特色,我的岛!
【点评】
本文在“有的人拥有一座忧伤的岛”“ 有的人拥有一座辛辣的岛”两个并列分论点之后,没有延续这个思维再写一个并列的分论点,而是思维一转,关注自身,使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4、小标题并列式
围绕话题把一篇文章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再给它们加上几个简洁、恰当的小标题。小标题可以是事件、场景、人物、观点等。小标题与主标题的关系恰如众星拱月,结构清晰完整。
(1)小标题要围绕中心,体现行文思路
每个小标题都要围绕中心,把话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使人一看就知道行文思路。
(2)小标题要符合逻辑,体现内在联系
有小标题的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合而成的。这几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
(3)小标题要格式一致,以求工整美观
一篇文章一般有三到四个小标题,小标题的结构要大致相同,字数要大致相等。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17·全国3卷)
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参考】
温暖·成长·青春·纪念
——我看高考
四十年,独她一帜。一敛额,一蹙眉,便惊动百世人。她,名叫高考,1977年重获新生。今天,我想与你谈谈她。
高考便是温暖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高考便是这样在看与被看间不断转换。今天,老师为我们做考前准备,家人为我们烹制美味;明天,当我们长大后,是否也会做着跟今天的你们一样的事?
高考,并不是我们独自面对,而是大家手牵手,像小时候一般,一起面对。所以,我们不必害怕,就让她安静地到来吧。
或许,此刻你心乱如麻,但请记住,我们一直在你身后温暖你,也温暖我们自己。
高考便是成长
鸦鬓流云,素颜落雪,参加高考的你或许是这样的一个人;发梢轻柳,眉角蝶翼,参加高考的你又或许是这样的人。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参加高考意味着你们已长大,意味着你们将飞往远方。
这一整晚都是你的,叠起又展开的是你的字迹,叠起却展不开的是你的心迹。你想着孤身在外的日子,你对未来充满迷茫,你还有太多的知识点未学习……可光阴却带你上了高考考场。
走过高考的大门,你便是大人了,你不应退缩,放手去闯吧,你会成功的。
高考,只不过是你长大的催化剂。
高考便是青春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最好的自己。高考凝聚着我们的梦想,凝聚着家人的期待,是我们青春的代表,我们为之努力。待到年老时,我会想起,曾经有一个名叫高考的人,让我为之奋斗。流年似水,写在风里的诗早已忘记;时光已老,坐在月下的人已不见。唯有她,安宁出世,带着我前世的汗水,缓缓走来。
感谢高考让我们的青春不再迷茫,让我们成了命运的主宰。
人便如雨夜里的烛光,温柔过,眷念过,最后沉沉熄灭,如烟离去。高考便是那黑夜,是我们年少时燃烧的动力。
高考便是纪念
鬓微霜,忘不掉往昔模样;悠悠岁月漫长,怎能浪费时光?曾几何时,你我共战高考,于凉凉夜色间徘徊,花影摇曳。
山河岁月中,尚有思念,偶有风雨,却忘不了你我那段日子,炎炎夏日,相随考场中。
几生几世,才换来你我相识,正如落花与飘雪的相识。
岁月已老,我坐在风中,静静地回忆你留下的岁月,想着想着,竟泪流满面。
人生如斯,愿你我在高考考场上精彩一跃,只为那一程相伴,只为那温暖的付出。
【点评】
三个小标题“高考便是温暖”“ 高考便是成长”“ 高考便是纪念”围绕“高考”这个中心,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形式上格式一致,外观工整。
——————————————————————————————————————————
【写在最后】
议论文的结构在总的结构形式“开头——主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结尾”之下,可以根据作文内容、个人能力进行不同结构的变化。如:
1、开头——主体(为什么1——怎么办1+2)——结尾。
【作文参考】
使自我常在
金庸大师笔下的黄东邪,顽皮,偶尔犯点小邪气,却为众人称赞、羡慕,为何?因为他有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美丽小岛,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个人为什么需要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为什么要使自我常在?这值得深思。
(为什么:提出问题,从“为什么”的角度拓展,这是议论文的一般思维模式。)
记得仓央嘉措在《问佛》中写下这样的对话:我问佛:“如何能常?如何能静?”佛曰:“寻找自我。”呜呼,这简洁的对话里包含了多少众人淡忘的哲理!流年换颜,时光椎人,芸芸众生无不向往恬静、从容、洒脱的生活,只是真正懂得“自我”意义的人往往是少数。台湾圣严法师说得好,“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很多时候,生活质量如何,不是取决于外部因素,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心”。这内心,指的便是“自我”,指的便是自己的心灵世界。只有心灵世界安定而富足,才有可能不为外利所诱,不为外名所动,不为外象所惑,才有可能心如止水,从容恬静,处变不惊。如果能够如此,则何所往而不潇洒?何所往不能寻觅到黄东邪所在的那种美丽的小岛?
那么,如何才能守住自我,使自我常在?让我姑且辩说一回。
(从“怎么办”的角度拓展,层进式思维。)
①要使自我常在,应当有一份美好坚韧的追求。(怎么办1)苍鹰慕空,凤凰栖梧,草木向阳,漫漫生灵尚且知道要给自我一个追求,更何况人乎?追求犹如青鸟翱翔的彼岸,是人生在世的不竭动力。这追求可大可小,大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至为双亲创造一个温馨的家,但只要心怀纯正,都是无可厚非的。这追求不必繁,不必杂,抱有一个,常吟之颂之,牢记于心,便可使“自我”有明确的方向,而至于恬静、淡泊。
②要使自我常在,还应当有一份和而不同的仁爱。(怎么办2)世间万物自有其来去。亦自有其精彩。生而为人,我们在为自己的灵性欣喜的同时,也要欣赏万物个性的存在。试想,若万物如一人,没有不同哪里来的精彩纷繁?须弥纳芥子,芥子也可纳须弥。心怀和而不同的仁爱,便可视诸物于一家,宽容待万事。在领略众生百态之后,愈发坚定“自我”的存在。所以要使自我常在,必少不得这一份极致的仁爱。
(这一部分论证“怎么办”——应当有一份美好坚韧的追求,有一份和而不同的仁爱,层次清晰。)
发现自我,守住自我,使自我常在,而且有追求,有和而不同的仁爱,又何须为世俗所困?为金钱所累?为名利所诱?困惑时,迷茫时,不妨想想这句话:宠辱偕忘,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意,任天边云卷云舒。当此之际,何所及而不从容,何所往而不潇洒?
2、开头——主体(为什么1+2——怎么办)——结尾。
【作文参考】
来做神州躬耕人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来做神州躬耕人》。
劳动,是黄大发卅六春秋的筚路蓝缕,令绝巘尾崖涓流淌;劳动,是沈克泉父子卅一寒暑的栉风沐雨,让渠塘田垄油菜茂;劳动,是塞罕坝林场三代工作者五十星霜的战天斗地,教瀚海黄沙密林幽。劳动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优秀传统,可如今,却有很多同学懈于劳动,甚至不尊重劳动。 (是什么)
在此,请允许我谈一谈:劳动有益,让我们一起来做神州大地的躬耕之人。
首先,劳动可以助我们琢磨踏实品质。(为什么1)《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劳动恰好便是可以切、磋、塚、磨我们踏实品质的有力硎石。正如台湾的道禾书院,秉持“求难,求拙,求慢,求少”的教学理念的校长曾国俊,坚持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到校园稻田的耕种中去。当漠漠水田中的同学们真的能够在插秧时明白“做事要一步一个印,不要好高鹜远,而应专注于眼前”时,我们亦可知道,劳动,能够将我们的意志品质打磨得更加踏实沉稳,不急不噪。
其次,劳动可以助我们纯净无私灵魂。(为什么2)尼采说:我的灵魂平静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我始终相信,在勇于承担、主动选择的劳动中流下的汗水,可以把我们的灵魂洗涤得更加无私。不由想到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中学求学时代的他,将每日的劳动当做了必修功课,从未离开土地。在一锄一犁的辛劳中,他的性格也变得慷慨乐助,不锱铢必较。在后来的北大生涯中,他始终义务为舍友打水、整理卫生。而这一行动亦感动了所有同窗,当王强、徐小平在新东方成立后纷纷投奔时,我们可以悟得,经过劳动净化的灵魂,一定可以更加平静明亮,无私无愧。
揆诸现实,对于我们每一位新时代青年来说,又该如何践行劳动呢?(怎么做)我个人建议: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其实家长、学校也并不需要我们真的满膊泥泞、下地耕作。只要我们不以学习太忙为借口、不奢待人工智能和他人,哪怕只是做好每一次校园值日,多承担一次家庭卫生,我们,便不是当今时代中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古语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当大发老人的渠中再次涓流汩汩,当沈克泉父子的田中再次油菜花开,当塞罕坝的林中再次枝繁鸟鸣,我真诚地希望同学们能够明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热爱劳动、拥抱劳动,让自己的品质与灵魂在劳动中琢磨踏实,纯净无私。
莫畏黄尘致胼手,来做神州躬耕人。
以上便是我演讲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
3、开头——主体(个人1+2——国家)——结尾。
【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有人说活着总要明白:人生的高度,不是你看清了多少事,而是你看轻了多少事。一念放下,便能得万般自在。从此,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材料二:
史铁生说: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放下占有的欲望,执着于行走的努力。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思考“执着与放下”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参考】
执着在左,放下在右
古希腊哲学柏拉图曾言:“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诚哉斯言,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那人生紧要处的一次次不同的选择,是执着还是放下,将会把我们带往不同的地方。
执着与放下,本是我们面对事物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就如史铁生所说:既得有所“放下”,又得有所“执着”。陷入极端的偏执一方,要么目标可望而不可即,撞得头破血流才撒手;要么一念放下,遁入佛系大门,万般自在。人生之路,执着在左,放下在右,才得圆满。
①执着于行走的努力,放下占有的欲望,自可姹紫嫣红开遍。
蒋勋曾言:“物质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与之抗衡的力量。”当下社会物欲横流,人们受消费主义的裹挟,欲壑难填,但是仍有人慨然前行,抬头看到了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敦煌女儿樊锦诗行走于漫漫黄沙路,执着于敦煌文物保护工作,不汲汲于名利。“穿裙子的士大夫”叶嘉莹历经家破人亡,却得唐宋薪传,续易安灯火,不戚戚于俭朴。是这些人,执着于热爱的事业,不求名,不逐利,让文化的灯火万里通明。
②执着于生命意义的找寻,放下生命的痛楚,自可扶摇直上九万里。
周国平曾言:“人生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寻找人生意义这个过程是有意义的”。史铁生20岁双腿瘫痪,他的世界由五彩斑斓变得暗淡无光。地坛成了他的慰藉。他执着于探寻生命的意义,最终参悟到,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他放下生命的疮疤,以笔开道,劈出了一条康庄大道。苏子被贬黄州,“望美人兮天一方”,面对被大浪淘洗的历史人物与荡然无存的丰功伟绩,他破译了水与月中蕴含的哲理,消解了“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惊惶。放下生命中的痛楚,执着于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地坛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史铁生,黄州成就了旷古绝今的苏东坡。
③个人有执着与放下,国家也需要执着于该坚守的,放下该舍弃的。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执着于为百姓谋福利,放下对冗杂形式的苛刻要求,才有百姓的安乐;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执着于开拓创新,放下固步自封的傲慢,国家才能吐故纳新,构建欣欣向荣的活力中国;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执着于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实现天下大同,放下一家一国的私利,“兼爱”的理想才能跨越千年在当代回响。
罗曼·罗兰曾言:“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认为,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坚持了该坚持的,放下了该放弃的。执着在左,放下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定能将漫漫旅途点缀得花香弥漫,馥郁芬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